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9章 齐文姜:惊变人伦乱,青史叹文姜!

齐鲁风云起,金兰盟誓违。

青梅情暗许,红杏惹是非。

惊变人伦乱,流言满朝晖。

功过凭谁论,青史叹文姜。

约公元前700年前后,齐国都城营丘(今山东临淄)的宫殿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齐僖公的第二个女儿降生了。这姑娘生下来就自带“主角光环”:皮肤白得像刚剥壳的鸡蛋,眼睛亮得能映出人影,哭起来声音都比别的婴儿清脆。齐僖公抱着闺女,笑得嘴都合不拢,当场给她取名“文姜”——“文”是夸她将来有才华,“姜”是齐国的国姓,搁现在就是“颜值与智商并存”的官方认证。

文姜的童年,那叫一个“顶配”。爹是齐国国君齐僖公,哥哥是后来的齐襄公诸儿,弟弟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小白。齐国在当时是“超级大国”,有钱有兵有地盘,文姜作为国君的女儿,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身边伺候的人能从宫殿排到宫门。但她跟那些只会撒娇卖萌的“傻白甜”公主不一样,从小就爱跟着爹看奏折、听朝会,脑子转得比算盘还快。

有一回,齐僖公跟大臣们讨论怎么跟鲁国结盟,大臣们吵了半天没个结果,七岁的文姜抱着布娃娃站在旁边,突然开口:“爹,鲁国想要咱们的海盐,咱们想要他们的粮食,不如用海盐换粮食,再跟他们约定不打仗,这样不就结盟了吗?”

满朝大臣都愣住了,齐僖公也没想到闺女这么有想法,笑着说:“我的文姜,比你们这些老臣还聪明!”后来齐国还真用了文姜说的办法,跟鲁国顺利结了盟。这事儿一传出去,诸侯们都知道齐国出了个“神童公主”,纷纷感慨:“齐僖公这是生了个‘女军师’啊!”

不过,文姜的“传奇”不止于此,她还有个特别要好的“发小”——亲哥哥诸儿。诸儿比文姜大五岁,长得英俊潇洒,对这个妹妹那叫一个疼:文姜想要天上的星星,他能连夜扎个纸星星灯;文姜被别的公子欺负了,他能立马带着人去找场子。俩人从小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要是搁现在,这就是“兄友妹恭”的典范,但在当时,俩人的关系慢慢有点“变味”。有一回,诸儿给文姜送了一支玉簪,上面刻着两句诗:“愿为双飞燕,朝夕不相离。”文姜收到后,脸红得像苹果,回了他一块绣帕,上面绣着一朵并蒂莲。齐僖公看出俩人关系不对劲,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亲兄妹啊,传出去要闹笑话的!

为了掐断这苗头,齐僖公赶紧给文姜找婆家。当时最适合的联姻对象就是鲁国——鲁国是“礼仪之邦”,国君鲁桓公年轻有为,跟齐国结盟还能强强联合。齐僖公跟鲁桓公一提,鲁桓公早就听说文姜又美又聪明,立马答应了。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派人带着丰厚的聘礼去齐国提亲,文姜虽然舍不得离开齐国,但也知道这是国君的命令,只能点头同意。

出嫁那天,齐国的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有人说:“文姜公主这颜值,嫁去鲁国肯定能当王后!”还有人说:“就是可惜了,跟诸儿公子那么好,以后见面就难了。”没人知道,这场看似风光的联姻,不仅没断了文姜和诸儿的念想,反而为后来的“狗血大戏”埋下了伏笔。

文姜嫁去鲁国的那天,鲁桓公亲自到边境迎接。当他看到文姜从马车里走出来时,眼睛都看直了——文姜穿着红色的嫁衣,头上戴着凤冠,皮肤在阳光下白得发光,一笑还有两个小梨涡,鲁桓公心里直呼:“这哪是娶媳妇啊,这是娶了个仙女!”

婚礼办得特别隆重,鲁国的大臣们都来祝贺,鲁桓公喝得酩酊大醉,晚上进洞房的时候,还晕乎乎的。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文姜从进洞房开始,就一直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鲁桓公跟她说话,她也只是敷衍地嗯两声。

鲁桓公心里纳闷:“难道是文姜不愿意嫁我?”其实他不知道,文姜心里还想着诸儿,嫁给鲁桓公不过是父命难违。新婚夜的“冷暴力”,只是俩人婚姻矛盾的开始。

婚后,文姜虽然成了鲁国的王后,却很少跟鲁桓公亲近。鲁桓公想跟她一起吃饭,她总说“身体不舒服”;鲁桓公想跟她聊聊国家大事,她总说“女人不懂这些”。倒是鲁桓公每次提到齐国,文姜的眼睛都会亮一下,追问:“我爹身体怎么样?我哥诸儿还好吗?”

鲁桓公一开始没在意,觉得文姜只是想家,直到有一回,齐国派使者来鲁国,带来了诸儿的信。文姜看到信后,躲在房间里看了半天,还偷偷抹眼泪,鲁桓公这才觉得不对劲——兄妹之间,至于这么伤感吗?

不过,文姜也不是完全不管鲁国的事。她毕竟是齐国公主,脑子又聪明,经常给鲁桓公提建议。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向鲁国求救,鲁桓公有点犹豫——北戎兵力强盛,怕打不过。文姜就跟他说:“齐国是咱们的盟友,要是齐国被北戎打败了,鲁国也会有危险。再说,咱们派军队去救齐国,还能让齐国欠咱们一个人情,以后有事他们也会帮咱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鲁桓公觉得文姜说得有道理,就派大将公子挥率领军队去救齐国,果然打败了北戎。齐僖公特别感激,亲自去边境迎接鲁桓公,还送了他很多礼物。鲁桓公回来后,对文姜刮目相看:“没想到你不仅长得美,还这么有远见!”

文姜只是笑了笑,没说话——她心里清楚,自己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鲁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齐国,为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哥哥诸儿。

婚后第三年,文姜给鲁桓公生了个儿子,鲁桓公高兴得不行,给儿子取名“同”,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有了儿子之后,文姜和鲁桓公的关系好了一些,文姜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儿子和打理后宫上。鲁国的老百姓都称赞文姜是“贤德的王后”,说鲁桓公好福气,娶了这么个又美又能干的媳妇。

可谁也不知道,文姜心里的那团火,从来没熄灭过。她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回齐国、能见到诸儿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了,诸儿继位,成了齐襄公。

齐襄公继位的消息传到鲁国,文姜哭得稀里哗啦,跟鲁桓公说:“我爹去世了,我想回齐国奔丧,顺便看看我哥。”鲁桓公觉得这是人之常情,就答应了。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文姜一起去齐国奔丧——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文姜刚到齐国都城,就看到齐襄公亲自在城门口迎接。齐襄公穿着丧服,却掩盖不住眼里的喜悦,看到文姜后,立马走过去,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妹妹,我好想你!”文姜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把手抽回来,可眼里的情意却藏不住。

鲁桓公看在眼里,心里很不舒服,但碍于场合,也没说什么。可接下来的几天,齐襄公的操作让他彻底懵了——齐襄公天天以“兄妹叙旧”为由,把文姜叫到自己的宫殿里,一聊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甚至聊到半夜才让文姜回去。

有一回,鲁桓公实在忍不住了,等文姜回来后,质问她:“你跟你哥天天聊什么,聊到这么晚?”文姜眼神躲闪,说:“就是聊些家里的事,还有我爹生前的趣事。”鲁桓公不信,跟文姜吵了起来,文姜哭着说:“你是不是不信任我?我可是你的王后!”

鲁桓公虽然生气,但也没证据,只能暂时忍了。可他不知道,齐襄公早就想除掉他了——他想跟文姜光明正大地在一起,鲁桓公就是最大的障碍。

没过多久,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宴会上,齐襄公一个劲地给鲁桓公敬酒,鲁桓公心里有气,喝得酩酊大醉。齐襄公趁机让自己的手下彭生,假装送鲁桓公回驿馆,在路上把鲁桓公杀了。《春秋》里记载:“夏四月,公会齐侯于泺,公薨于齐。”《左传》里说得更详细:“公薨于齐,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意思是鲁桓公在齐国去世,是因为彭生在车上杀了他。

鲁桓公的死讯传到鲁国,大臣们都炸了锅——国君在齐国被杀,这是奇耻大辱!鲁国大臣们赶紧派使者去齐国,要求齐襄公给个说法。齐襄公知道自己理亏,又怕鲁国出兵报复,就把责任推到了彭生身上,杀了彭生来谢罪。《左传》记载:“齐人杀彭生以说于鲁。”

而文姜呢?她知道鲁桓公是被齐襄公杀的,却没有为鲁桓公报仇,反而留在了齐国,跟齐襄公公开在一起。这事儿一传出去,诸侯们都惊呆了,纷纷指责文姜“**”“无德”,说她是“红颜祸水”。鲁国的老百姓更是气得不行,编了歌谣骂她:“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意思是鲁国的大道平坦宽敞,齐国的文姜从这里出嫁。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怀念齐国的哥哥?

文姜成了春秋时期的“顶流话题女王”,走到哪儿都有人议论她。有人说她是“蛇蝎美人”,为了跟哥哥在一起,不惜害死丈夫;也有人说她是“情难自禁”,只是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可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姜都不在乎——她终于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了,哪怕背上千古骂名,她也认了。

文姜在齐国待了一年多,这一年多里,她跟齐襄公过着“神仙眷侣”的日子,可心里也没闲着——她知道,自己不能一直靠齐襄公,鲁国才是她的根,她的儿子鲁庄公还在鲁国等着她。

公元前693年,鲁庄公已经十二岁了,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自己的母亲在齐国名声不好,就派使者去齐国,请求文姜回国。文姜也想回去,跟齐襄公商量后,齐襄公派军队护送文姜回鲁国。

可文姜刚走到齐鲁边境的禚地(今山东长清),就停了下来,跟使者说:“我不回鲁国都城了,就在这里住下吧。”使者很纳闷,问她为什么,文姜说:“我害死了鲁桓公,没脸见鲁国的大臣和老百姓。在这里住,既能靠近鲁国,方便照顾庄公,又能靠近齐国,跟你襄公哥哥见面。”

鲁庄公没办法,只能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在禚地给文姜建了宫殿。文姜在禚地住了下来,开始了她的“逆袭之路”——她不再是那个只懂儿女情长的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时的鲁国,因为鲁桓公被杀,国力大不如前,周边的小国经常来欺负鲁国。文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周旋于齐鲁两国之间。她经常派使者去齐国,跟齐襄公商量两国合作的事,让齐国帮助鲁国对抗其他小国。

有一回,纪国得罪了齐国,齐襄公想攻打纪国,纪国赶紧派人去鲁国求救。鲁庄公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问文姜。文姜跟他说:“纪国跟咱们鲁国是盟友,不能不管,但齐国现在比咱们强,不能跟齐国硬拼。不如你去跟齐襄公谈判,就说鲁国愿意帮齐国说服纪国认错,让齐国不要攻打纪国,这样既给了齐国面子,又保住了纪国,咱们鲁国也能落个好名声。”

鲁庄公按照文姜说的做,果然成功了——齐襄公同意不攻打纪国,纪国也向齐国认错,鲁国还成了“调解人”,名声好了不少。这件事之后,鲁庄公越来越信任文姜,很多国家大事都来跟她商量。

文姜还很重视人才培养。她知道鲁国要想强大,离不开有能力的大臣。当时鲁国大夫施伯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不高,一直没得到重用。文姜知道后,就跟鲁庄公说:“施伯为人正直,又懂兵法和治国之道,你可以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他一定能为鲁国出力。”

鲁庄公听了文姜的建议,任命施伯为上大夫。施伯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帮助鲁庄公整顿军队、发展农业,还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让鲁国的国力慢慢恢复了过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自己的堂弟公孙无知杀了。文姜听到消息后,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天没吃饭。鲁国的大臣们都以为文姜会因为齐襄公的死而消沉,可没想到,没过多久,文姜就振作起来,跟鲁庄公说:“齐襄公虽然死了,但齐国还是咱们的盟友。现在齐国内乱,咱们可以派人去齐国,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这样既能巩固齐鲁两国的关系,又能让鲁国在诸侯中更有地位。”

鲁庄公按照文姜说的做,派施伯率领军队去齐国,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还支持文姜的弟弟小白继位,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继位后,很感激鲁国的帮助,跟鲁国签订了盟约,两国的关系变得更好了。

文姜在禚地住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里,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鲁国稳定了局势,恢复了国力,还巩固了齐鲁两国的关系。鲁国的老百姓慢慢改变了对文姜的看法,不再骂她“荡妇”,而是称赞她“有远见”“有能力”。有人甚至说:“要是没有文姜,鲁国可能早就被其他国家灭了。”

文姜在禚地一直住到六十多岁,晚年的她,不再过问国家大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孙子(鲁庄公的儿子)和打理庄园上。她在庄园里种了很多花和果树,每天早上起来浇浇花、摘摘果子,下午就跟孙子一起读书、写字,日子过得很悠闲。

鲁庄公很孝顺,经常去禚地看望文姜,每次去都会带很多好吃的和好用的。有一回,鲁庄公跟文姜说:“娘,您在禚地住了这么久,要不要回鲁国都城住?都城比这里热闹,我也能更好地照顾您。”

文姜摇摇头,笑着说:“不了,我在这里住惯了,安静。再说,我这辈子做了很多让鲁国老百姓议论的事,回都城只会给你添麻烦。在这里住,挺好的。”

公元前673年,文姜在禚地去世,享年六十五岁。鲁庄公悲痛欲绝,按照王后的规格,把文姜葬在了鲁国都城的祖庙里。鲁庄公还亲自为文姜撰写了墓志铭,上面写着:“先母文姜,智略过人,辅我鲁国,功绩卓着。一生坎坷,毁誉参半,然其心为国,天地可鉴。”

文姜去世后,诸侯们对她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有的诸侯说她“**无德,祸国殃民”,是春秋时期的“反面教材”;也有的诸侯说她“有勇有谋,为国为民”,是鲁国的“功臣”。就连史书对她的记载,也充满了矛盾——《春秋》对她的行为多有批评,用“夫人姜氏如齐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等隐晦的写法,暗示她的不伦之举;而《左传》虽然也记载了她的丑闻,却也客观地记录了她对鲁国的贡献。

其实,文姜就是一个复杂的人——她有缺点,她不顾人伦,跟亲哥哥私通,间接害死了丈夫鲁桓公,这是她永远洗不掉的污点;但她也有优点,她聪明有远见,在鲁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鲁国稳定局势、恢复国力,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史记》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