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6章 天王洪秀全:书生金田惊清室,内讧血污终殒命!

花县书生志未酬,敢凭教义撼神州。

金田举事惊清室,天京建国覆红楼。

内讧血污权欲路,外侵火焚霸业秋。

一代枭雄终殒命,只留功过任人愁。

公元1814年,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官禄布村的客家农舍里,茅草屋顶漏着雨,泥土地面结着冰。洪父洪镜扬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看着接生婆怀里皱巴巴的婴儿,牙一咬把仅有的半块红薯塞进嘴里——得留点力气给娃取个好名。“就叫‘秀全’!”他抹了把冻出来的鼻涕,“‘秀’是秀才的秀,‘全’是文武双全的全,咱老洪家这辈子,就盼着出个能靠读书翻身的!”

可洪镜扬没料到,这个被寄予“科举梦”的娃,后来会把四书五经扔在地上踩,捧着本洋人的小册子喊“上帝是我爹”;更没料到,他会领着一群“红巾军”,把大清朝的半壁江山搅得稀烂,最后却在天京的王府里,连口热饭都没吃上就咽了气,成了晚清史上最具争议的“造反派头头”。

洪秀全的童年,前半段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剧本。7岁进私塾,别的娃还在为背《三字经》哭鼻子,他已经能把《论语》倒背如流;先生出题考作文,他写的《原道救世歌》初稿(那时候还叫《神童诗》),连村里的老秀才都点头称赞:“这娃,将来中个举人跟玩似的!”

可命运偏要跟他开“连环玩笑”。15岁第一次考秀才,他揣着先生给的“必中”字条进考场,结果榜单贴出来,从榜首看到榜尾,眼睛都瞪酸了也没找着“洪秀全”三个字——落榜了。洪父安慰他:“没事,下次再来!”可这“下次”,一等就是8年。23岁第二次赴考,他特意提前三个月住进县城客栈,每天挑灯夜读,连客栈老板都夸他“用功”,结果还是落榜;25岁第三次考,他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去,考完觉得“稳了”,还跟同乡说“等我中了,请你们吃红烧肉”,可放榜那天,他又一次成了“陪跑选手”。

这次落榜,直接把洪秀全“干破防”了。他走出考场,看着街上骑着高头大马的秀才,再想想自己考了10年连个秀才都没中,一口气没上来,当场晕了过去。同乡把他抬回家,他躺在床上胡言乱语,一会儿喊“我是天子”,一会儿骂“科举是狗屁”,还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搬下来,“哐当”一声砸在地上:“什么孔孟之道,都是骗人的!”(《太平天国起义记》)

病好后,洪秀全像变了个人。他翻出几年前在广州街头,一个洋传教士塞给他的《劝世良言》——这书其实就是基督教入门读物,讲的是“上帝创造世界”“人人平等”,可洪秀全没读过圣经,凭着自己的理解开始“魔改”:他说自己病中做了个梦,梦里上帝跟他说“你是我二儿子,耶稣是你哥,我派你下凡斩妖除魔”;他说清廷是“阎罗妖”,地主是“小妖”,只有跟着他“拜上帝”,才能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天国。

他先拉着发小冯云山“入伙”。冯云山是个老实人,本来在私塾当先生,被洪秀全说得心动,也砸了孔子牌位,跟着他一起“传教”;接着又说服族弟洪仁玕,三人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对着苍天磕头发誓:“同心协力,推翻满清,建立天国!”可村里人都觉得他们“疯了”,有老人劝洪秀全:“娃,别瞎折腾了,好好种地不好吗?”洪秀全却梗着脖子说:“种地能吃饱饭吗?能让咱们不被地主欺负吗?只有推翻清廷,咱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花县没人信,洪秀全就带着冯云山去广西。为啥去广西?因为当时的广西,是清廷的“盲区”——山多地少,土地都被地主霸占,老百姓要么当佃农,要么当流民;官府还搞“民族歧视”,汉人欺负客家人,客家人又跟壮人闹矛盾,到处都是火药桶,就差个“火星”点燃。

洪秀全和冯云山先到桂平紫荆山。这里住着很多客家流民,洪秀全每天拿着《劝世良言》,在山脚下的茶馆里“开讲”:“兄弟们,你们为啥穷?因为清廷是阎罗妖,把咱们的钱都抢走了!跟着我拜上帝,将来天国里,有田一起种,有饭一起吃,谁也不用欺负谁!”一开始没人理他,可架不住他能说——他把“上帝”说成“咱老百姓的靠山”,把“天国”说成“不用交租的好地方”,渐渐就有流民被吸引过来。

冯云山比洪秀全更“接地气”。他会种地,就帮流民开荒;他会看病,就用草药给流民治病,还不收钱。有次一个流民的孩子得了急病,冯云山背着孩子跑了几十里山路找郎中,把孩子救了回来。流民们都觉得“冯先生是好人”,跟着他“拜上帝”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两年,拜上帝教的教众就发展到了几千人,连当地的地主韦昌辉、矿工杨秀清、烧炭工萧朝贵都加入了——韦昌辉有钱,捐钱给教众买粮食;杨秀清会组织,把教众分成“男营”“女营”,管理得井井有条;萧朝贵勇猛,能打退来骚扰的地主家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真正让拜上帝教“火起来”的,还是清廷的“神操作”。1847年,桂平知县听说有“邪教”在紫荆山活动,就派人去抓冯云山,理由是“蛊惑民心,图谋不轨”。冯云山被抓,教众们慌了神,洪秀全急得团团转——他想去县衙打官司,可连门都进不去;想花钱赎人,可教众都是穷人,凑不出钱。

就在这时候,杨秀清站了出来。他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过了一会儿又站起来,声音变得又粗又沉:“我是天父!冯云山是我派来的使者,你们快想办法救他!”教众们以为“天父真的下凡了”,纷纷跪下磕头。杨秀清就借着“天父”的名义,让教众们“捐钱救驾”——有的卖了耕牛,有的当了首饰,硬是凑了一笔钱,通过关系把冯云山救了出来。

经此一事,拜上帝教的威望更高了——教众们觉得“拜上帝真的有用,天父会保佑咱们”;而洪秀全也明白,靠“讲道理”没用,只有把教众团结起来,手里有力量,才能跟清廷对抗。1850年,清廷又搞“摊派”,向广西百姓征收“剿匪捐”,说是要镇压天地会,其实都进了贪官的腰包。紫荆山的教众们交不出钱,有的被抓去坐牢,有的被打得半死。教众们找到洪秀全,说:“洪先生,咱们反了吧!反正也是死,不如跟清廷拼了!”

洪秀全见时机成熟,在1851年1月11日——也就是他38岁生日那天,在金田村宣布起义。他头戴红巾,身穿黄袍,站在土台上对教众们说:“今天,咱们就是太平军!咱们要杀尽阎罗妖,建立天国,让兄弟们都过上好日子!”教众们高呼“杀妖!杀妖!”,声音震得山谷都在响。

起义军刚成立,清廷就派了广西提督向荣率军来镇压。向荣觉得“一群乡巴佬,不堪一击”,可太平军都是穷苦人,为了活命拼命,再加上杨秀清、萧朝贵会打仗,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军的士兵大多是“混吃等死的老兵油子”,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队伍,刚交火就扔下武器跑路了。金田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咸丰皇帝气得拍桌子:“一群草寇,也敢造反?赶紧派兵去剿!”可清廷的八旗兵早就没了当年的战斗力,绿营兵更是不堪一击,太平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克永安、桂林、长沙,队伍从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清史稿·洪秀全传》里记载:“秀全自金田起,仅两岁余,遂陷金陵,据为伪都,天下震动。”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洪秀全骑着马,走进南京城,看着高大的城墙、繁华的街道,心里乐开了花——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都城”。他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算是太平天国的“顶层设计”,里面写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这政策一出来,老百姓都疯了——当时的中国,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地,要交一半以上的租子,还得交苛捐杂税,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现在太平天国说“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这不就是老百姓的“梦中天国”吗?很多农民都背着包袱,跑到天京来投奔太平军,有的甚至带着农具,准备“分田种地”。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天朝田亩制度》看着美好,却根本没法落地。首先,太平军一直在打仗,从金田打到天京,再从天津北伐、西征,士兵们都在前线打仗,没人有精力去丈量土地、分配粮食;其次,太平天国的高层,早就把“平等”抛到脑后,开始大肆搜刮财富。杨秀清的东王府,建得比清廷的颐和园还气派,里面有几千个侍从,吃饭用的都是金碗银筷,出门要坐64人抬的大轿;韦昌辉的北王府,虽然没东王府豪华,但也有上千个侍从,还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画;洪秀全的天王府,更是夸张——他把南京城里的百姓赶走,占用了两江总督衙门和周边的民房,强征了上万名工匠,花了三年时间才建成,王府里有“九重宫阙”,宫殿的柱子上都裹着金箔,洪秀全还从民间选了两千多个美女,充实后宫,自己则躲在王府里,过起了“神仙日子”,连宫门都很少出。

有个老教众,当年跟着洪秀全从金田一路打到天京,见洪秀全变了,就鼓起勇气给洪秀全上书,说:“天王,咱们当初说要人人平等,现在您住豪华王府,我们住茅草屋;您吃山珍海味,我们吃糠咽菜,这不是跟清廷一样了吗?”洪秀全看完奏折,气得把奏折扔在地上,下令把这个老教众抓起来,当着所有教众的面说:“朕是天王,是天父的二儿子,本来就该享受荣华富贵!你敢质疑朕,就是妖魔!”说完,就下令把老教众砍了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更讽刺的是,洪秀全当初砸孔子牌位,说要“废除孔孟之道”,可定都天京后,他自己却搞起了“封建特权那一套”。太平天国的官员分了16级,从天王到两司马,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普通士兵见了总制以上的官员,必须下跪磕头;官员之间见面,要行“三跪九叩”大礼;洪秀全还规定,自己的儿子洪天贵福是“幼天王”,将来要继承王位,跟清廷的“世袭制”没两样。

当时天京城里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去,依旧做长工。”虽然这时候还没发生天京事变,但教众们已经对太平天国失望了——他们跟着洪秀全起义,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可现在,除了换了个“天王”,日子跟以前没什么两样,甚至更苦了——太平军为了打仗,向百姓征收“圣库捐”,不管是粮食还是钱财,都要上交“圣库”,百姓们稍有反抗,就会被当成“妖魔”处死。

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导火索是杨秀清的“权力作死”。这年夏天,太平军西征取得胜利,攻克了武昌、九江、安庆等重镇,北伐虽然失败,但也给清廷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杨秀清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就想跟洪秀全“平起平坐”。他又玩起了“天父下凡”的把戏,突然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站起来,对着洪秀全说:“天父在此!秀全,你身为天王,却不管朝政,沉迷享乐,该打四十板子!”

洪秀全心里恨得牙痒痒,可当着众人的面,又不能反驳“天父”,只能跪下受罚。杨秀清见洪秀全服软,更得意了,又说:“天父看你知错能改,就饶了你。不过,你现在是天王万岁,我是东王九千岁,这不公平,你应该封我为东王万岁!”

洪秀全表面上答应了,暗地里却偷偷给在江西打仗的韦昌辉写信,让他赶紧回天京,除掉杨秀清。韦昌辉早就嫉妒杨秀清的权力,接到信后,连夜率领三千精锐,从江西赶回天京。1856年9月2日凌晨,韦昌辉率领士兵,趁着夜色冲进东王府,杨秀清还在睡梦中,就被韦昌辉的士兵砍了头。韦昌辉杀红了眼,不仅杀了杨秀清的家人和亲信,连东王府的侍从、厨师,甚至跟杨秀清有过交往的教众,都不放过,天京城里血流成河,短短一个月,就有两万多人被杀——史称“东王之变”。

正在湖北打仗的石达开,听说天京内讧,赶紧赶回天京。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为人正直,很受教众爱戴。他见到韦昌辉,劝说他:“杨秀清有错,但罪不至死,你杀了这么多人,会寒了教众的心!”可韦昌辉已经杀疯了,不仅不听劝,还想杀石达开。石达开吓得连夜逃出天京,可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韦昌辉杀了个精光。

石达开在安庆召集了十万太平军,要求洪秀全处死韦昌辉,否则就攻打天京。洪秀全见韦昌辉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韦昌辉杀了太多人,已经失去了民心,就下令把韦昌辉抓起来,凌迟处死。韦昌辉死的时候,天京的百姓都去围观,有的还扔石头砸他,说:“你这个杀人魔王,终于有报应了!”

天京事变虽然平息了,但太平天国也元气大伤。杨秀清、韦昌辉被杀,冯云山、萧朝贵早就战死,只剩下石达开一个“老革命”。可洪秀全经此一事,变得疑神疑鬼,再也不信任石达开。他封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让他们管理朝政,处处牵制石达开——洪仁发、洪仁达都是没文化的农民,只会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根本不懂治国。

石达开忍无可忍,在1857年5月,率领十万太平军出走天京。他临走前,给洪秀全写了一封信,说:“天王,我本来想跟你一起建立天国,可现在你信任奸人,猜忌功臣,我实在无法再留在天京。我走之后,会继续抗清,不会背叛天国。”石达开的出走,成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前太平军能打胜仗,靠的是“兄弟同心”,现在高层内斗、核心出走,士兵们人心涣散,战斗力大不如前。《太平天国史》里评价天京事变:“内讧一起,天国元气尽丧,虽有忠勇之士,亦难挽颓势。”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成了“孤家寡人”。他看着空荡荡的朝堂,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可后悔已经晚了。他只能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陈玉成当时才20岁,勇猛善战,被称为“英王”;李秀成稳重老练,被称为“忠王”。这两人确实有本事,在安徽、江苏一带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史称“太平天国中兴”。

可洪秀全却越来越昏庸。他把朝政交给洪仁发、洪仁达,自己躲在天王府里,每天沉迷于“宗教迷信”。他写了本《天父诗》,里面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句子,比如“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叔错”“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逼着后宫妃嫔和教众背诵,说背不下来就是“对天父不敬”;清军都快打到天京了,他还在王府里搞“宗教仪式”,让士兵们跪在地上祈祷,说“上帝会派天兵天将来帮忙,湘军打不进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秀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进宫劝说洪秀全:“天王,现在湘军包围天京,粮道也被切断了,再不想办法突围,咱们就全完了!不如咱们放弃天京,去江西、湖北一带,那里有咱们的旧部,还能再图发展!”可洪秀全根本听不进去,反而骂李秀成:“你懂什么!天京是天父保佑的都城,湘军就是一群妖魔,怎么可能打得进来?你要是再敢说突围,就是对天国不忠!”

公元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一丢,天京就暴露在湘军的兵锋之下。陈玉成率军去救安庆,结果战败被俘。清军劝陈玉成投降,陈玉成宁死不屈,说:“我是太平天国的英王,怎么可能投降你们这些清廷走狗!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最后,陈玉成被清军凌迟处死,年仅26岁。陈玉成一死,太平天国失去了“左膀右臂”,天京的处境更加艰难。

公元1862年5月,曾国藩率领湘军,进驻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开始围攻天京。曾国藩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急于攻城,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他下令湘军在天京周边挖战壕、筑堡垒,切断天京的粮道和外援,想把太平军困死在城里。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则在江苏、浙江一带配合,攻打太平天国的其他据点,让太平军无法回援天京。

天京城里的粮食很快就断了。一开始,太平军还能吃点杂粮;后来杂粮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再后来,连树皮都没了,有的士兵开始吃观音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李秀成看着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心里像刀割一样。他偷偷派人去城外买粮,可湘军防守太严,派出去的人大多被抓了,粮食也被没收了。

公元1864年2月,天京的制高点紫金山天保城被湘军攻克,湘军开始用大炮轰击天京城墙。洪秀全这时候才慌了,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可除了李秀成,其他人都只会说“请天王放心,天父会保佑咱们”。洪秀全没办法,只能下令“全城戒严”,让士兵们用身体去挡湘军的炮弹。

公元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天王府里病逝。关于他的死因,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因为长期吃不饱饭,饿死的;有的说他见天京难保,服毒自杀的;还有的说他是因为过度焦虑,病死的。不管怎么死的,这个曾经喊着“建立天国”的男人,终究没能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洪秀全死后,他的儿子洪天贵福继位,史称“幼天王”——洪天贵福当时才16岁,连字都认不全,根本不懂治国打仗,只是个傀儡。

7月19日,湘军炸开天京城墙,冲进城里。太平军士兵虽然饿得站都站不稳,但还是拿起武器,跟湘军展开了巷战。有的士兵抱着湘军的士兵一起跳城墙,有的士兵点燃炸药,跟湘军同归于尽——他们知道,天京陷落后,清廷不会放过他们,不如拼了!

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想从太平门突围。可湘军已经把天京围得水泄不通,李秀成只能让幼天王先逃,自己留下来断后。结果幼天王逃出去后,没多久就被清军抓住了;李秀成则在突围过程中,因为马被累死,被湘军俘虏。

曾国藩亲自审问李秀成。李秀成在狱中写了《李秀成自述》,详细讲述了太平天国从起义到灭亡的全过程,还提出了“收齐章程”,希望曾国藩能善待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可曾国藩根本没理他,在李秀成写完自述的当天,就下令把他处死。临刑前,李秀成对着天京的方向,叹了口气说:“天国完了,可惜了兄弟们的一片忠心!”

天京陷落后,湘军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他们不仅抢走了太平天国的财宝,还屠杀天京的百姓,连老人、妇女和孩子都不放过。天京城里火光冲天,哭声、惨叫声不绝于耳,曾经繁华的都城,变成了人间地狱。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里,说“湘军攻克天京,歼敌数十万”,可实际上,被屠杀的百姓,比太平军士兵还多。

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到江西后,也被清军抓住。清军把他押到南昌,凌迟处死。临刑前,洪天贵福吓得哭着说:“我不是幼天王,我只是个普通的孩子,求你们放了我!”可清廷根本没理他——在清廷眼里,只要是洪秀全的后代,就必须死。

天京陷落之后,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还在坚持抵抗:侍王李世贤率领太平军余部,在福建、广东一带作战,直到1865年8月,在广东镇平被部下杀害;遵王赖文光率领太平军余部,跟捻军合作,组成“新捻军”,在北方跟清军周旋,直到1868年8月,在山东茌平被清军俘虏,凌迟处死。至此,这场持续了14年、席卷18省、攻克600多座城池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清史稿》里记载:“同治三年,金陵破,秀全死,伪天国亡,凡十有四年。”

洪秀全的一生,是晚清史上最具争议的篇章之一。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敢于反抗腐朽的清廷和外国侵略者——他领导的太平军,沉重打击了清廷的统治根基,让清廷不得不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埋下伏笔;他提出的“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思想,虽然没能实现,却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给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借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军还多次打败“洋枪队”,阻止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进一步瓜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也有人说他是“邪教头目”,因为他用“拜上帝教”蛊惑人心,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国的人口从4亿减少到2.4亿,虽然其中有战乱、饥荒、瘟疫等因素,但太平军和清军的厮杀,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他定都天京后,沉迷于权力和享乐,忘记了当初的“天国理想”,纵容高层内斗,亲手毁掉了太平天国的根基;他的“拜上帝教”,其实是对基督教的“魔改”,既不符合基督教教义,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他用来煽动人心的工具。

还有人说他是“失败的改革者”——他看到了晚清社会的弊端,想通过起义来改变现状,建立一个“公平、平等”的天国,可他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也没有驾驭权力的能力,最终在权力的**和理想的破灭中,走向了毁灭。他就像一个“拿着锤子的孩子”,看到什么都想砸,却不知道砸了之后该怎么建;他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起义,却没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战乱和苦难。

如今,在广州花县的洪秀全故居里,还保存着他当年读书的私塾,墙上挂着《天朝田亩制度》的复印件,游客们看着上面“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字句,总会忍不住感叹:“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可惜没能实现。”在南京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太平军用过的武器、旗帜,还有天京事变的复原场景,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其实,洪秀全就是一个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他有改变命运的野心,有反抗压迫的勇气,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他的成功,在于他抓住了晚清社会的矛盾,点燃了老百姓反抗的火焰;他的失败,在于他没能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权力和**面前迷失了自己。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再提起洪秀全,我们或许不需要再争论他是“英雄”还是“反派”,而是应该从他的故事里吸取教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民生、公平、正义;一个领导者,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保持清醒、坚守初心、团结众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才能让“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真正照进现实。

参考《太平天国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