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35章 窦建德:轻赋宽刑收众志,虎牢一败风云改!

少小行侠名乡里,隋亡振臂兴河北。

轻赋宽刑收众志,真仁义,夏王建业称雄峙。

虎牢一败风云改,铁骨丹心终不屈。

青史留名凭正气,谁能替?英雄落幕多悲戚。

隋末那阵子,要是搞个“民间好感度排行榜”,窦建德绝对能稳居前三。这人生在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家里是普通农民,没什么背景,却凭着“热心肠”和“讲义气”,在乡里圈了一大波粉。

《旧唐书·窦建德传》里说他“少尚气侠,胆力过人,重然诺,喜振人患难”,翻译过来就是:这小伙子年轻的时候就爱打抱不平,胆子大、力气也大,说话算话,还总爱帮别人解决困难。搁现在,就是个“社区活雷锋”,谁家有事儿喊一声,他准到。

有一次,窦建德的同乡家里有人去世,没钱办丧事,蹲在门口哭。窦建德正好路过,一问情况,当场就把自己家里仅有的几亩地卖了,把钱送给同乡办丧事。同乡感动得直哭,乡里人也都夸他:“建德这孩子,真是个好人!”还有一次,有个小偷半夜偷了窦建德家的东西,被他抓住了。按说一般人早把小偷送官了,可窦建德一看小偷面黄肌瘦,不像坏人,就问他为啥偷东西。小偷说家里实在没吃的,孩子快饿死了。窦建德听完,不仅没怪他,还把家里的粮食拿了一些给小偷,让他赶紧回家照顾孩子。这事儿一传出去,窦建德的“仁义”名声就更响了,乡里人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本来窦建德只想当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可杨广的折腾,硬是把他逼上了反隋的路。公元611年,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在全国抓壮丁,窦建德也被选中了,还当了个“二百人长”(相当于现在的小队长)。可他心里清楚,这仗打下去,老百姓肯定没好日子过,就偷偷跟身边的人说:“皇上这么折腾,咱们就算去了前线,也未必能活着回来,不如找个机会逃了,还能保住一条命。”

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同乡孙安祖也被抓了壮丁。孙安祖家里刚被洪水淹了,老婆孩子都死了,不想去打仗,就跟县官吵了起来,失手杀了县官。孙安祖走投无路,就来找窦建德帮忙。窦建德二话不说,把孙安祖藏了起来,还劝他:“现在天下大乱,不如咱们拉起一支队伍,找个地方占山为王,总比去前线送死强!”孙安祖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跟着窦建德一起,召集了几百个不愿意去打仗的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落了草,当了“反隋小组长”。

可窦建德这“反隋小组”刚成立没多久,就出了岔子。当时漳南县令知道窦建德跟孙安祖有来往,就派人把窦建德的家人都杀了。窦建德得知消息后,哭得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发誓:“我跟隋朝不共戴天!”他带着手下的人,投奔了当时河北最大的反隋势力——高士达的队伍。高士达早就听说过窦建德的“仁义”名声,立马让他当了“司兵”(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参谋),后来又提拔他当了“军司马”,把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

窦建德投奔高士达后,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和“管理才能”。他知道,要想让队伍发展壮大,光靠打仗不行,还得靠“口碑”——毕竟隋末的反隋势力多如牛毛,老百姓愿意跟着谁,全看谁能给他们好日子过。

首先,窦建德严格要求手下的士兵,不准抢劫老百姓。当时很多反隋势力,打了胜仗后就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恨之入骨。可窦建德不一样,他规定:“谁敢抢老百姓的东西,立马砍头!”有一次,一个士兵偷偷拿了老百姓一个窝头,窦建德知道后,当场就把那个士兵杀了,还对全军说:“咱们是为了救老百姓才反隋的,要是欺负老百姓,跟杨广有什么区别?”士兵们吓得再也不敢抢劫,老百姓也都愿意跟窦建德的队伍打交道,甚至主动给他们送粮食。

其次,窦建德特别会“收买人心”。每次打了胜仗,他都会把缴获的金银财宝分给士兵,自己一点都不留;士兵受伤了,他亲自去看望,还让医生好好治疗;士兵牺牲了,他就把士兵的家人接到自己身边,好好照顾。有一次,窦建德的队伍打了个败仗,很多士兵都受伤了,他就把自己的帐篷让出来,给受伤的士兵住,自己则睡在帐篷外面。士兵们感动得直哭,都愿意为他卖命。

《资治通鉴》里记载,窦建德的队伍“每获士人,必加恩遇”,意思就是:每次抓到隋朝的官员或读书人,窦建德都会好好对待他们,不会随便杀人。有一次,窦建德抓住了隋朝的饶阳县令宋正本。宋正本是个读书人,很有才华,窦建德就亲自给他松绑,还请他当自己的“军师”,让他帮自己出谋划策。宋正本很感动,就留在了窦建德身边,帮他制定了很多好政策,比如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种地等等。在宋正本的帮助下,窦建德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616年,隋朝派涿郡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大军,来攻打高士达的队伍。高士达知道郭绚很厉害,心里有点害怕,就跟窦建德商量:“兄弟,郭绚不好对付,咱们该怎么办?”窦建德说:“大哥,别担心,我有办法。”他让高士达留在营里,假装害怕不敢打仗,自己则带着一部分士兵,假装投降郭绚,还跟郭绚说:“高士达这个人太残暴了,我不愿意跟着他干,想投靠您,帮您杀了高士达!”

郭绚一开始还有点怀疑,可窦建德演技太好,不仅给郭绚送了很多金银财宝,还故意带着士兵在郭绚面前“表忠心”。郭绚渐渐放下了戒心,带着军队跟着窦建德去攻打高士达的营寨。结果走到半路上,窦建德突然率领士兵发动袭击,郭绚的军队毫无防备,很快就被打败了,郭绚也被窦建德杀了。

这一仗,让窦建德彻底打响了名声,高士达也更加信任他。可没过多久,高士达就因为骄傲自满,被隋朝大将杨义臣打败,战死沙场。高士达死后,他的部下都愿意跟着窦建德,窦建德就成了这支队伍的“老大”,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河北争霸之路”。

窦建德成为队伍“老大”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队伍,继续推行自己的“仁义政策”。他率领队伍攻占了河间郡(今河北河间),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窦建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减轻赋税:老百姓只需要交很少的粮食,比隋朝的时候少了一半还多;

—鼓励种地:凡是愿意种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种子和农具,要是遇到天灾,还能免交赋税;

—重视人才:不管是隋朝的官员、读书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有才华,都能得到重用;

—严明法律:不管是谁,只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罚,就算是窦建德的亲戚,也不例外。

这些政策一推出,老百姓都高兴坏了,纷纷说:“窦将军真是咱们的救星啊!”很多老百姓主动加入窦建德的队伍,还有很多隋朝的官员和读书人,也都来投奔他。窦建德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成为了河北地区最强大的反隋势力。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杨广后,率领十万大军北上,准备返回关中。窦建德知道后,对部下说:“宇文化及杀了皇上,是天下的罪人,咱们一定要杀了他,为皇上报仇!”他率领大军,在魏县(今河北魏县)跟宇文化及展开了一场大战。宇文化及的军队虽然人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窦建德的对手。最后,窦建德打败了宇文化及,还活捉了他的弟弟宇文智及等人。

窦建德杀了宇文化及后,不仅得到了很多金银财宝和武器装备,还得到了很多隋朝的官员和宫女。他把宫女都放了,让她们回家跟家人团聚;把隋朝的官员,只要愿意为他做事的,都委以重任。有一次,窦建德抓住了隋朝的御史大夫裴矩。裴矩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窦建德就请他当自己的“左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宰相),让他帮自己制定法律和政策。在裴矩的帮助下,窦建德的“夏”政权越来越规范,治理得井井有条。

公元619年,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帝,建立了“夏”政权,改元“五凤”。他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儿子窦建德为太子,还设置了百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窦建德称帝后,并没有像王世充那样贪图享乐,反而更加勤奋,每天都要处理政务到很晚,还经常亲自去民间考察,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旧唐书·窦建德传》里说,窦建德称帝后,“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意思就是:窦建德鼓励农民种地养蚕,他统治的地区没有小偷,商人可以在野外睡觉,不用担心被抢劫。这在隋末乱世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很多其他地区的老百姓,都纷纷跑到窦建德的统治区生活,窦建德的“夏”政权,也成为了隋末“最受欢迎的割据势力”。

窦建德的“夏”政权虽然强大,但他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李唐。李渊在长安称帝后,派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首先消灭了王世充的“郑”政权。王世充知道自己打不过李世民,就派人去河北找窦建德求援,还说:“现在李世民消灭了我,下一步就会攻打您,咱们唇亡齿寒,您一定要帮我啊!”

窦建德身边的大臣们,有的劝他不要去救王世充,说:“王世充是个小人,咱们跟他不是一路人,没必要帮他。”有的则劝他去救,说:“李世民太厉害了,要是王世充被消灭了,咱们就会成为李唐的下一个目标,不如咱们先帮王世充打败李世民,然后再消灭王世充,统一中原!”窦建德觉得后一种说法有道理,就决定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去救援王世充。

公元621年,窦建德率领大军来到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虎牢关是个险要关口,易守难攻,李世民早就率领大军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窦建德的大军来到虎牢关后,李世民派人去挑战,窦建德的士兵出战,结果被李世民的军队打败了。窦建德知道李世民不好惹,就下令大军在虎牢关附近扎营,跟李世民对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对峙了几天,窦建德的军队开始出现问题。首先,粮食不够了——窦建德的大军有十几万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可虎牢关附近的粮食早就被李世民的军队抢光了,粮食只能从河北运过来,可李世民又派军队偷袭运粮队,粮食越来越少。其次,士兵们开始想家了——窦建德的士兵大多是河北人,出来打仗已经好几个月了,都想回家跟家人团聚,士气越来越低。

窦建德身边的军师凌敬,劝他说:“咱们现在跟李世民对峙,也不是办法,不如咱们率领大军北上,攻打太原(今山西太原)。太原是李唐的老巢,只要咱们打下太原,李世民就会率军回援,王世充的围就能解了。而且太原的粮食很多,咱们还能补充粮食,一举两得!”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计策,可窦建德却听了王世充派来的使者的话。王世充的使者说:“窦陛下,洛阳现在已经快撑不住了,您要是再不出兵,洛阳就会被李世民攻破了!您一定要赶紧攻打虎牢关,救洛阳啊!”窦建德觉得使者说得有道理,就拒绝了凌敬的建议,决定率军攻打虎牢关。

凌敬一看窦建德不听自己的话,急得直哭,还跟窦建德争辩。窦建德不仅不听,还把凌敬关了起来。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劝他说:“凌敬的计策是对的,咱们应该去攻打太原,别再跟李世民在虎牢关对峙了。”可窦建德还是不听,说:“你一个女人家,懂什么打仗?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621年5月,窦建德率领大军,发动了对虎牢关的总攻。李世民早就做好了准备,他派一部分军队假装不敌,往后撤退,引诱窦建德的军队进入埋伏圈。窦建德的军队以为李世民的军队打不过自己,纷纷往前冲,结果走进了李世民的埋伏圈。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窦建德的军队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惨重。

窦建德在乱军中想突围,可唐军太多了,他根本冲不出去。最后,窦建德被唐军抓住了。他的部下看到主帅被抓,纷纷投降,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虎牢关之战,成为了窦建德的“滑铁卢”,也成为了隋末乱世的“转折点”——窦建德的“夏”政权,因为这场败仗,彻底灭亡了。

窦建德的一生,就像一场“高开低走”的大戏——他靠着“仁义”和“能力”,从一个普通农民逆袭成“夏王”,打造了隋末最受欢迎的割据势力,可最后却因为一场败仗,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咱们回头复盘一下,会发现窦建德的失败,其实有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致命失误”。

第一个失误:错判形势,盲目救援王世充。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唇亡齿寒”,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王世充的“郑”政权早就不得人心,就算他帮王世充打败了李世民,王世充也未必会感激他,反而可能会跟他反目成仇。而且,李世民的军队当时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多,但长途跋涉,战斗力已经下降了不少,跟李世民的军队硬拼,根本没有优势。要是窦建德能听凌敬的建议,去攻打太原,不仅能解王世充的围,还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说不定就能打败李唐,统一中原。

第二个失误:不听劝阻,固执己见。在攻打虎牢关之前,凌敬和曹氏都劝窦建德不要跟李世民硬拼,可窦建德却因为“面子”和“固执”,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凌敬是窦建德身边最有才华的军师,他的计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窦建德却因为王世充使者的几句花言巧语,就否定了凌敬的计策,还把凌敬关了起来。这就像现在的公司老板,不听公司高管的专业建议,反而听外人的话,最后把公司搞垮了。

第三个失误:忽视细节,低估李世民。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犯了很多“细节错误”。比如,他没有做好粮食的保护工作,让李世民的军队偷袭了运粮队,导致军队缺粮;他没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让士兵们因为想家而士气低落;他还低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以为李世民的军队打不过自己,结果掉进了李世民的埋伏圈。这些细节错误,看似不起眼,却最终导致了窦建德的失败。

第四个失误:没有培养“接班人”,导致政权迅速灭亡。窦建德是“夏”政权的核心,整个政权都围绕着他一个人转,他没有培养出一个能代替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当他被李世民抓住后,“夏”政权就群龙无首,很快就灭亡了。反观李唐,李渊有李世民这样优秀的儿子,就算李渊出了什么意外,李世民也能撑起李唐的江山。窦建德要是能早点培养自己的儿子或手下,让他们能在自己出事后接管政权,“夏”政权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

窦建德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仁义”名声,却永远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他死后,河北地区的老百姓都很怀念他,还为他建了“窦王庙”,逢年过节都去祭拜他。甚至到了唐朝中期,还有老百姓说:“要是窦建德还在,咱们就不会过这么苦的日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什么窦建德能得到老百姓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他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在隋末乱世里,大多数反隋势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有窦建德,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吃饱饭;他鼓励农耕,让流离失所的人有地可种;他严明法纪,让商人能安心做买卖——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在战火纷飞的隋末,却是老百姓最渴望的“安稳”。窦建德用自己的行动,把“仁义”两个字刻进了河北百姓的心里,哪怕过了千年,这份记忆依然没有褪色。

甚至连唐朝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窦建德的“民心所向”。《旧唐书》里记载,窦建德被俘后,河北百姓“闻其败,皆流涕”,很多人还自发组织起来,想营救他。后来李世民平定河北,为了安抚百姓,还特意下旨赦免了窦建德的旧部,可见窦建德在河北的影响力有多大。

更有意思的是,窦建德的“口碑”还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在明清时期的小说里,窦建德往往被塑造成“仁义英雄”的形象,比如在《隋唐演义》里,他不仅仗义疏财,还特别尊重人才,连秦叔宝、程咬金都曾对他敬佩不已。虽然这些小说里有不少虚构的情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窦建德的“仁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理想英雄”的代表。

隋末乱世里,枭雄遍地都是,李密有瓦岗军的百万雄师,王世充有洛阳的坚固城防,李渊有关陇集团的支持,可偏偏只有窦建德,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民心标杆”。这背后,是他和其他枭雄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也是他最独特的地方。

窦建德虽然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仁义”和“担当”,却比很多“成功者”更值得我们尊敬。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在乱世里,靠武力可以征服土地,靠权力可以统治人民,但只有靠“真心”和“仁义”,才能赢得人心。人心,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坚固的“城墙”。

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窦建德的故事依然在流传。或许,我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也不是因为他建立了多么强大的政权,而是因为他在乱世里,守住了“仁义”的底线,给了老百姓一份难得的“安稳”。这份“温暖”,哪怕过了千年,依然能打动我们,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后唐书》《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