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34章 王世充:乱世纷纭霸业空,暴虐终招众叛凶!

曾借隋风兴洛下,权谋玩转朝堂。

忽悠高手善伪装。

瓦岗摧劲旅,短暂做君王。

可惜格局输李唐,多疑终致崩盘。

洛阳城破路茫茫。

枭雄成笑柄,史册记荒唐。

要是在隋末搞个“最会混职场排行榜”,王世充绝对能排进前三。这人祖籍西域,爷爷是个胡人,后来跟着北魏迁都洛阳,才改成了“王”姓。他爹王收早死,老妈带着他改嫁隋朝官员张粲,王世充也就跟着姓张,直到后来发迹了才改回原姓。这种“寄人篱下”的童年,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练出了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旧唐书·王世充传》里说他“性多矫伪,诈善辩,颇涉书传,尤好兵法”,翻译过来就是:这人特别能装,嘴皮子溜得很,读过点书,还尤其喜欢研究兵法。搁现在,就是个“精通职场话术 略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过王世充早期的职场路并不顺,一开始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当个小官,干了十几年才熬到“江都丞”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真正让王世充“崭露头角”的,是他的“维稳能力”。隋炀帝杨广特别喜欢去江都巡游,可江都附近总有些农民起义军闹事,杨广就让王世充负责镇压。王世充别的本事可能一般,但“忽悠人”和“打顺风仗”的本事绝对顶尖——他知道农民军大多是被逼无奈,就故意放话:“只要投降,既往不咎,还能给你们分土地!”很多农民军信了他的话,纷纷投降,王世充就靠这招“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快就平定了江都附近的叛乱。

杨广一看,这小子行啊,会办事!就把他提拔成“江都通守”,让他全权负责江都的防务。王世充也抓住机会,开始“刷存在感”——每次打了胜仗,他都不贪功,把功劳全推给手下和杨广;每次杨广有什么需求,他都提前预判,比如杨广想修宫殿,他就提前备好材料;杨广想找美女,他就提前筛选好送过去。就这么着,王世充成了杨广身边的“大红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场显眼包”,深得领导欢心。

不过王世充心里清楚,光靠讨好杨广没用,还得有自己的“底牌”。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招揽了一批流民和死士,编入自己的军队,还故意对士兵们好——士兵家里有困难,他亲自上门慰问;士兵受伤了,他亲自送药;甚至士兵犯了错,他也会找理由从轻发落。时间一长,这些士兵都成了他的“死忠粉”,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王世充这招,就像现在的公司领导,表面上对员工好,实际上是在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为以后的“跳槽创业”做准备。

公元617年,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成了隋末反隋势力中的“顶流”,不仅攻占了兴洛仓、回洛仓等大粮仓,还把洛阳团团围住。洛阳是隋朝的“第二都城”,要是丢了,隋朝就彻底完了。杨广当时正在江都,吓得赶紧派王世充率领大军去洛阳“救场”,还封他为“东都留守”,让他负责洛阳的防务。

王世充接到命令后,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个“割据一方”的好机会!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江都出发,一路上磨磨蹭蹭,故意拖延时间,想看看洛阳的局势再说。等他到洛阳的时候,瓦岗军已经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洛阳城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越王杨侗(杨广的孙子)和大臣们都快急疯了。

王世充一到洛阳,就开始“秀操作”。他知道洛阳城里的人都怕瓦岗军,就故意在城外摆了个“大阵仗”,让士兵们穿着崭新的盔甲,拿着精良的武器,在城下耀武扬威,还喊口号:“我们是皇上派来的援军,专门来打瓦岗贼的!”洛阳城里的人一看,顿时有了信心,纷纷跑到城墙上给王世充加油。

可真打起来,王世充就露馅了。瓦岗军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精锐,王世充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临时拼凑的,战斗力根本不行。第一次跟瓦岗军打仗,王世充就输得很惨,损失了好几万人。他怕杨侗怪罪,就编了个理由:“不是咱们打得不好,是李密那小子会妖术,咱们得请神灵帮忙!”

《资治通鉴》里记载,王世充找了个叫桓法嗣的术士,让他给自己算卦。桓法嗣早就被王世充收买了,就说:“我梦见一只大兔子,被您的军队追得无路可逃,最后跳进了一个洞里。这兔子就是李密,您就是追兔子的人,说明您这次一定能打败李密!”王世充一听,立马让人把这个“梦”画下来,传给全军看,还说:“咱们有神灵保佑,肯定能赢!”士兵们被他这么一忽悠,士气果然提振了不少。

不过光靠忽悠没用,王世充知道自己得想点“实际办法”。他发现瓦岗军虽然强大,但内部并不团结——李密杀了翟让后,瓦岗军的老部下对李密心存不满,尤其是单雄信,跟李密的关系一直不好。王世充就抓住这个机会,偷偷派人去拉拢单雄信,许给他“高官厚禄”,还说:“只要你帮我打败李密,以后洛阳的兵权就归你!”单雄信本来就对李密不满,一听王世充这么说,当场就答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除此之外,王世充还玩起了“心理战”。他知道瓦岗军的粮草主要靠兴洛仓,就派人去偷袭兴洛仓,虽然没成功,但也让李密不得不分兵防守粮仓,分散了兵力。同时,王世充还故意在洛阳城里散布谣言:“李密要把洛阳城里的人都杀了,抢光粮食!”洛阳城里的人信以为真,都坚定了“跟王世充一起抵抗瓦岗军”的决心。

就这么着,王世充靠着“忽悠 拉拢 心理战”,不仅稳住了洛阳的局势,还慢慢掌握了洛阳的实权。杨侗虽然是名义上的“越王”,但实际上什么都管不了,洛阳的军政大权全在王世充手里。王世充从一个“职场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了洛阳的“地方话事人”,离他的“帝王梦”又近了一步。

公元618年,隋末乱世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了隋炀帝杨广;二是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这两件事,彻底改变了王世充和李密的命运。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后,率领十万大军北上,准备返回关中,正好要经过瓦岗军的地盘。李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就跟王世充达成了“临时同盟”——王世充答应李密,只要他打败宇文化及,就封他为“太尉、尚书令”,让他执掌洛阳的朝政。李密信了王世充的话,率领瓦岗军全力迎战宇文化及,在童山跟宇文化及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瓦岗军虽然最后打败了宇文化及,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猛将战死,士兵也疲惫不堪。李密本以为王世充会兑现承诺,可他没想到,王世充早就想趁机吞并瓦岗军了。王世充趁着瓦岗军元气大伤的时候,突然撕毁盟约,率领大军偷袭瓦岗军。

李密因为刚打完仗,军队还没休整过来,再加上他低估了王世充的实力,没做什么防备,结果被王世充打了个措手不及。更惨的是,单雄信在战斗中临阵倒戈,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王世充,瓦岗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王世充趁机率领大军冲锋,瓦岗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几万人,李密只能率领残兵败将往长安投奔李渊。

王世充打赢了瓦岗军后,彻底飘了。他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就开始在洛阳城里“作威作福”——他先是把洛阳城里的美女、金银财宝都搜刮到自己手里,然后又随意罢免、处死洛阳的官员,凡是不服从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杨侗看王世充越来越过分,心里很害怕,就想封王世充为“相国”,给他更高的爵位,想让他收敛一点。可王世充根本不满足,他想要的是“皇位”。

为了给自己“称帝”找借口,王世充又玩起了“老套路”——忽悠。他找了个叫段达的大臣,让他跟杨侗说:“现在天下大乱,只有您把皇位禅让给王世充大人,才能保住洛阳的平安。”杨侗当然不愿意,可他手里没有兵权,只能哭着说:“我本来就不想当这个越王,是你们非要让我当,现在又要我禅让,你们对得起先帝吗?”

段达早就被王世充收买了,根本不管杨侗的感受,直接把王世充的人叫进皇宫,逼迫杨侗写禅让诏书。杨侗没办法,只能答应。公元619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建立了“郑”政权,改元“开明”。他封杨侗为“潞国公”,把他软禁在皇宫里,没过多久,就派人给杨侗送了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王世充虽然当了皇帝,但他的“郑”政权根本不得人心。首先,瓦岗军的老部下虽然投降了王世充,但大多对他心存不满——王世充称帝后,并没有兑现之前对单雄信等人的承诺,反而处处提防他们,还把他们的兵权收了回来。其次,洛阳城里的老百姓也恨王世充——他称帝后,为了扩充军队,到处抓壮丁,还加重了赋税,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最后,王世充的“忽悠”本事虽然厉害,但治国本事却很差——他制定的法律又严又乱,老百姓稍微犯点错就会被处死,官员们也因为害怕被治罪,不敢做事,整个“郑”政权一片混乱。

《旧唐书·王世充传》里记载,王世充称帝后,“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简单说就是:他每次上朝,都要滔滔不绝地讲半天,说的都是些没用的废话,官员们听都听烦了,根本没法做事。从这就能看出,王世充根本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他只会靠忽悠上位,却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

王世充称帝的时候,李渊已经在长安站稳了脚跟,还派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准备消灭王世充的“郑”政权。李世民是隋末唐初的“战神”,手下有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一批猛将,战斗力极强。王世充虽然知道李世民不好惹,但他觉得自己有洛阳城坚固的城防,还有十几万军队,应该能跟李世民抗衡。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洛阳城下,开始围攻洛阳。王世充也不含糊,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防守,还时不时派军队出城偷袭唐军。一开始,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唐军虽然人多,但洛阳城防坚固,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王世充一看,心里又开始“飘”了,觉得李世民也没那么厉害,就派人给李世民送信,说:“咱们都是隋朝的臣子,现在你父亲当了皇帝,我也当了皇帝,咱们各管各的地盘,别再打了好不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世民看完信,差点没笑出声,当场就把送信的人骂了回去:“王世充,你弑君篡位,是天下的罪人,我今天就是来讨伐你的,你赶紧投降,不然我踏平洛阳,把你碎尸万段!”王世充一看忽悠不管用,只能硬着头皮跟唐军打下去。

可没过多久,王世充就发现自己“撑不住了”。首先,唐军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把洛阳城团团围住,不让任何粮食和物资进入洛阳。洛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老百姓只能吃树皮、草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其次,王世充的部下开始纷纷投降唐军——李世民知道王世充不得人心,就派人去拉拢王世充的部下,许给他们“高官厚禄”。很多官员和将领觉得跟着王世充没前途,都偷偷投降了唐军,其中就包括瓦岗军的老部下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们之前投降了王世充,后来觉得王世充不是个好老板,就又投降了李世民)。

王世充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派人去河北找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是河北反隋势力的领袖,建立了“夏”政权,实力很强。窦建德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要是王世充被李世民消灭了,自己下一步也会被李唐攻打,就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救援王世充。

李世民得知窦建德要来救援,并没有害怕,反而制定了“围点打援”的策略——他让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赶到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准备迎战窦建德。虎牢关是个险要关口,易守难攻,李世民就在这里设下埋伏,等待窦建德的大军。

公元621年,窦建德率领大军来到虎牢关,跟李世民展开了一场大战。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农民军,战斗力不如唐军,再加上李世民指挥得当,唐军很快就占据了上风。最后,唐军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的军队,还活捉了窦建德。

王世充在洛阳城里得知窦建德战败被俘的消息后,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援军了,洛阳城也撑不了多久了,就召集手下的大臣商量对策。大臣们都劝他:“现在咱们已经没希望了,不如投降李世民,说不定还能保住一条命。”王世充虽然不愿意,但也没办法,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们,打开洛阳城门,向李世民投降。

李世民进入洛阳后,并没有杀王世充,而是把他押回长安,交给李渊处置。李渊一开始也没杀王世充,只是把他贬为庶民,流放到蜀地(今四川)。可王世充运气不好,在流放的路上,被一个叫独孤修德的人杀了。独孤修德的父亲之前是王世充的部下,被王世充杀死,独孤修德是为了给父亲报仇。就这样,隋末“演技派”枭雄王世充,最终落了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王世充的一生,就像一场“靠忽悠支撑的闹剧”——他靠着忽悠杨广,当上了江都通守;靠着忽悠士兵,建立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靠着忽悠单雄信,打败了李密;靠着忽悠杨侗,当上了皇帝。可最后,他还是因为“忽悠”不了所有人,输得底裤都没了。咱们回头复盘一下,会发现王世充的“创业失败”,其实早就注定了,因为他身上有太多致命缺陷。

第一个缺陷:“格局太小,只看眼前利益”。王世充不管做什么事,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从来没有长远规划。比如他跟李密达成“临时同盟”,本来可以跟李密一起消灭宇文化及,然后再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可他偏偏急着吞并瓦岗军,撕毁盟约,结果虽然打败了李密,却也让自己的“郑”政权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再比如他称帝后,本来应该安抚老百姓,拉拢人才,可他却只顾着搜刮财富,打压异己,结果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人才的支持。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只顾着赚快钱,不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第二个缺陷:“多疑猜忌,留不住人才”。王世充这辈子最信任的人,只有他自己。不管是瓦岗军的老部下,还是自己的嫡系部队,他都处处提防,生怕别人背叛自己。比如单雄信帮他打败了李密,他却没有兑现承诺,反而收了单雄信的兵权;秦叔宝、程咬金投降了他,他却因为害怕他们谋反,处处限制他们的权力,最后逼得他们投降了李世民。反观李世民,对人才从来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跟着李世民,都能得到重用,所以都愿意为李世民卖命。王世充留不住人才,就像公司留不住员工一样,没有人才,公司怎么可能发展得好?

第三个缺陷:“只会忽悠,没有真本事”。王世充的“忽悠”本事确实厉害,能忽悠杨广,能忽悠士兵,能忽悠杨侗,可他除了忽悠,几乎没有别的真本事。他不懂军事,跟瓦岗军打仗,全靠偷袭和拉拢叛徒;他不懂治国,称帝后制定的法律又严又乱,把洛阳搞得一团糟;他不懂战略,跟李唐打仗,不知道联合窦建德提前做好准备,反而等窦建德来了才仓促应对。这就像现在的某些老板,只会画大饼王世充:隋末“演技派”枭雄,靠忽悠上位却输得底裤都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就像现在的某些老板,只会画大饼忽悠员工,真要让他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比如市场拓展、产品研发,他就彻底傻眼了。“忽悠”或许能让你一时得逞,但绝对撑不起长久的事业——王世充最后输给李世民,本质上就是“花架子”输给了“真功夫”。

第四个缺陷:“残暴不仁,失去民心”。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王世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洛阳称帝后,为了维持统治,手段越来越残暴——老百姓买不起粮食,他不管;士兵打仗受伤,他不问;反而因为一点小事就处死官员和百姓,搞得洛阳城里人人自危。《旧唐书》里说,当时洛阳城内“饿死者十之**”,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惨剧,可王世充依旧在皇宫里花天酒地,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反观李世民,进入洛阳后,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安抚百姓,还下令赦免了王世充的大部分部下。一对比就能看出,王世充失去民心,根本不是偶然——一个连老百姓死活都不管的统治者,怎么可能长久?

虽然王世充最后输得一塌糊涂,但不可否认,他的“忽悠哲学”在隋末乱世里确实管用过一阵。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环境,太需要“画饼”和“心理安慰”了。

首先,隋末的老百姓,活得太苦了。杨广折腾了十几年,修大运河、征高句丽、建洛阳城,把老百姓逼得家破人亡。那时候的老百姓,不求能过上多好的日子,只求能有口饭吃,能活下去。王世充正好抓住了这一点,不管是早期镇压农民起义,还是后来守洛阳,都喜欢说“跟着我,有饭吃”“只要抵抗,就能活下去”。这些话虽然大多是忽悠,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能给老百姓一丝希望,让他们愿意跟着王世充干。

其次,隋末的士兵,大多是“混口饭吃的打工人”。那时候的军队,很多士兵都是被强征来的,根本不想打仗,也没什么信仰,谁给的好处多,谁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跟着谁。王世充很懂这一点,早期对士兵特别好,送钱送粮、嘘寒问暖,把士兵们哄得团团转,让他们觉得“跟着王将军,有奔头”。虽然这些“好处”后来都成了空头支票,但至少在短期内,能让士兵们为他卖命。

最后,隋末的官员,大多是“墙头草”。隋朝快灭亡的时候,很多官员都在为自己找后路,谁的势力大,谁看起来有前途,他们就投靠谁。王世充靠着杨广的信任,掌握了洛阳的兵权,又打败了李密,看起来像是“能成大事”的人,所以很多官员都愿意投靠他。再加上王世充擅长用“高官厚禄”忽悠人,比如他承诺给单雄信“洛阳兵权”,承诺给段达“开国功臣”的身份,这些都让官员们觉得跟着他能“飞黄腾达”。

不过,王世充的“忽悠哲学”有个致命的漏洞——他只懂“画饼”,不懂“兑现”。老百姓跟着他,最后还是没饭吃;士兵跟着他,最后还是要饿着肚子打仗;官员跟着他,最后还是没拿到承诺的好处。等大家发现“饼是假的”“希望是虚的”,自然就没人愿意跟着他了。这就像现在的某些公司,老板天天画饼,说“等公司上市了,大家都是股东”“下个月就涨工资”,结果饼画了一个又一个,却从来没兑现过,最后员工肯定会集体离职。

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有的人在大公司上班,就觉得自己很厉害,离开公司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有的人靠着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好工作,就觉得自己很优秀,一旦失去家里的支持,就立马陷入困境。这些都是把“平台当本事”的表现,我们一定要明白:平台能给你带来机会,但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实力;只有自己有本事,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王世充虽然是个“失败者”,但他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忽悠”的危害,看到了“格局”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实力”的价值。希望我们能从王世充的故事里吸取教训,做一个实在、有格局、有实力的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