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章 晋文公:十九载飘零他乡,花甲登位震诸侯!

末路流亡十九载,饱尝世间苦与辛。

六十二岁登君位,一鸣惊人震诸侯。

退避三舍守信义,城濮之战定乾坤。

开创霸业成佳话,晋文之名万古存。

公元前656年,晋国都城绛邑(今山西翼城)的王宫,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国君晋献公坐在宝座上,脸色铁青,手里攥着一封“密信”——信里说太子申生要下毒害死他。而这封信的背后,藏着一个女人的阴谋,她就是晋献公的宠妃骊姬。

骊姬是骊戎部落送来的美人,长得倾国倾城,却满肚子算计。她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为了让奚齐当太子,就开始处心积虑地陷害太子申生和另外两个公子——重耳和夷吾。

先是太子申生。骊姬假装关心太子,说晋献公梦到了太子的母亲齐姜,让太子去曲沃(今山西闻喜)的宗庙祭祀。太子老实,真就去了,祭祀完还把祭祀用的肉(胙肉)送回都城给晋献公。骊姬趁晋献公外出打猎,偷偷在胙肉里下了毒。等晋献公回来要吃,骊姬又假惺惺地说:“这肉从外地送来,得先试试有没有毒。”她把肉喂给狗,狗当场就死了;又让太监尝,太监也口吐白沫没了气。

晋献公这下彻底怒了,认定太子要弑父。太子申生听说后,吓得不敢辩解——他怕连累母亲,也怕骊姬再耍花招,最后竟在曲沃的宗庙里上吊自杀了。

太子一死,骊姬又把矛头指向重耳和夷吾。她跟晋献公说:“太子下毒,重耳和夷吾肯定是同谋!他们早就想夺权了!”晋献公这会儿已经被骊姬迷得晕头转向,当即下令逮捕两个公子。

重耳当时正在蒲城(今山西隰县)驻守,听到消息后,连夜带着几个亲信逃跑。亲信里有五个人特别有名,后来被称为“五贤士”:狐偃(重耳的舅舅)、赵衰、颠颉、魏犨、司空季子。这五个人,后来成了重耳逆袭路上的“黄金团队”。

重耳刚跑到蒲城门口,晋献公派来的追兵就到了。带头的叫勃鞮,是个狠角色,追上来就砍重耳的袖子。重耳躲得快,只被砍断了一只袖子,狼狈地逃到了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娘家,相对安全。

而夷吾则逃到了梁国(今陕西韩城)。兄弟俩,一个逃到舅舅家,一个逃到邻国,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谁也没想到,这场流亡,一逃就是十九年;更没人想到,这个被砍断袖子、狼狈逃窜的公子,将来会成为震动春秋的霸主。

狄国对重耳还算不错,毕竟是“外甥”来了。狄国国君不仅给重耳安排了住处,还把两个俘虏来的女子嫁给了他——一个叫季隗,一个叫叔隗。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两个儿子,伯鯈和叔刘;把叔隗嫁给了赵衰,赵衰也生了个儿子叫赵盾(后来成了晋国权臣)。

这十年,重耳过得还算安稳,每天看看儿子,跟狐偃、赵衰他们聊聊天,日子过得像个普通百姓。可他心里清楚,狄国太小,成不了大事,自己终究还是要回晋国的。

但危机很快就来了。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重,临死前把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让荀息辅佐奚齐继位。可晋献公一死,晋国就乱了——大臣里克和邳郑父不服骊姬,觉得奚齐是个小屁孩,没资格当国君,就发动政变,杀了奚齐和骊姬。荀息又立骊姬的妹妹生的儿子卓子为君,结果里克又把卓子和荀息也杀了。

晋国没了国君,里克就想请重耳回国继位。重耳听说后,心里犯了嘀咕:里克连杀两个国君,手段太狠,自己回去说不定也会被他控制。狐偃也劝他:“现在晋国局势太乱,回去风险太大,不如再等等。”重耳就拒绝了里克,说自己流亡多年,已经习惯了狄国的生活,不想回去了。

里克没办法,只好去请夷吾。夷吾一听能当国君,立马就答应了,还偷偷跟秦国国君秦穆公联系,说只要秦国帮他回国,他就把晋国的河西之地(今陕西、山西黄河西岸)割给秦国。秦穆公觉得划算,就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夷吾继位,就是晋惠公。

可晋惠公是个忘恩负义的主。刚继位,就翻脸不认账,不仅不给秦国河西之地,还把里克给杀了——理由是“里克杀了两任国君,是乱臣贼子”。里克临死前,对着天喊:“我杀奚齐、卓子,是为了迎立重耳,结果重耳不回来,夷吾却杀我,天理何在!”

杀了里克,晋惠公又开始担心重耳。他怕重耳哪天回来抢他的国君之位,就派勃鞮(就是当年砍重耳袖子的那个)去狄国杀重耳。勃鞮领了命令,昼夜兼程赶到狄国,还放出话来:“三天之内,重耳要是不离开狄国,我就动手了!”

重耳这下慌了,狄国待不下去了。他跟季隗告别,说:“我要去其他国家看看,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不回来,你就再嫁吧。”季隗笑着说:“我都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都成老太婆了,还嫁什么人?我等你回来就是了。”

重耳心里一阵感动,又嘱咐了儿子几句,就带着狐偃、赵衰他们,匆匆离开了狄国。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齐国——当时的齐国,在齐桓公的治理下,是中原霸主,重耳想投靠齐桓公,找个靠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狄国到齐国,路途遥远,重耳一行人走得很辛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有一次,他们路过卫国,卫国国君卫文公觉得重耳是个落魄公子,没什么利用价值,就没招待他们。重耳没办法,只能继续往前走,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的时候,实在饿得不行,就向路边的农夫要饭。

农夫看着这群穿着破烂却带着一股贵气的人,觉得好笑,就从地上捡起一块土,递给重耳,说:“没饭,就吃土吧!”重耳气得差点拔剑,狐偃赶紧拉住他,说:“农夫给您土,是好事啊!土代表土地,这是上天要赐给您晋国的土地啊!”重耳一听,觉得有道理,还对着农夫作了个揖,把土收了起来。

好不容易到了齐国,齐桓公果然很给面子。他不仅给重耳安排了豪华的住处,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了他二十辆马车。重耳一下子从落魄公子变成了“齐国女婿”,日子过得奢靡起来,每天喝酒吃肉,跟齐姜厮混,把回晋国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一待,就是五年。狐偃、赵衰他们急坏了,觉得再这么下去,重耳就彻底废了。有一天,他们偷偷在桑树下商量,想把重耳骗出齐国,再劝他回晋国。可他们不知道,桑树上有个采桑女,把他们的话全听了进去,还告诉了齐姜。

齐姜是个有见识的女人,知道重耳不是池中之物,不能一辈子困在齐国。她不仅没把狐偃他们的计划告诉重耳,还主动找到重耳,说:“你是晋国的公子,应该回晋国干一番大事业,怎么能天天沉迷于温柔乡呢?要是你一直留在齐国,我都替你丢人!”

重耳却摇摇头,说:“我现在过得挺好,不想回晋国了,我就想跟你在齐国过一辈子。”齐姜没办法,只好跟狐偃商量,设了个计——她请重耳喝酒,把重耳灌醉,然后让狐偃他们把重耳抬上马车,连夜离开了齐国。

等重耳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在离开齐国的路上,气得差点拔剑杀了狐偃,骂道:“你们这群人,把我骗出齐国,要是将来我成不了事,我一定杀了你们!”狐偃笑着说:“要是成不了事,您杀了我们也没关系;要是成了事,您还会感谢我们呢!”重耳没办法,只能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他们去了曹国。曹国国君曹共公是个奇葩,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史称“骈胁”),就想看看。他趁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躲在帘子后面偷看。重耳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曹共公太不尊重人,心里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曹国的大夫僖负羁是个好人,觉得曹共公这么做太过分,就偷偷给重耳送了一盘食物,还在食物下面放了一块玉璧。重耳收下了食物,把玉璧还给了僖负羁,说:“多谢大夫好意,玉璧太贵重,我不能收。”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攻打曹国,唯独没伤害僖负羁的家人,就是因为记着这份情。

离开曹国,重耳又去了宋国。宋国国君宋襄公刚打了败仗(泓水之战输给楚国),国力不行,但还是很客气地招待了重耳,送了他二十辆马车。宋襄公跟重耳说:“我现在没力气帮你回晋国,你还是去楚国吧,楚成王是个有远见的人,说不定能帮你。”

重耳听从了宋襄公的建议,又前往楚国。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真正能改变他命运的人——楚成王。

楚国是当时的南方大国,楚成王听说重耳来了,亲自到郊外迎接,用招待诸侯的礼仪招待重耳。重耳受宠若惊,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很恭敬地向楚成王行礼。

有一次,楚成王跟重耳喝酒,喝到高兴处,就问重耳:“要是将来你能回晋国当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说:“楚国有的是美女、宝玉、丝绸,这些我都没法给您。要是将来晋楚两国打仗,我一定让晋**队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要是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再跟您交战。”

楚成王听了,没觉得有什么,可旁边的楚国大臣子玉却急了。子玉觉得重耳太狂了,将来肯定是楚国的威胁,就劝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摇摇头,说:“重耳流亡十九年,受尽苦难,却还能得到这么多人追随,说明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将来肯定能成大事。上天要帮他,我怎么能杀他呢?”

就在重耳在楚国待着的时候,晋国又出大事了。晋惠公病重,他的儿子太子圉(yǔ)在秦国当人质(之前晋惠公跟秦国闹矛盾,秦国把太子圉抓去当人质),听说父亲病重,就偷偷跑回晋国,继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怀公。

秦穆公本来想让太子圉当晋国国君,好控制晋国,结果太子圉竟然偷偷跑了,秦穆公气得不行,觉得晋惠公父子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就想找个人代替晋怀公,这时有人推荐了重耳。秦穆公觉得重耳比太子圉靠谱,就派人去楚国,邀请重耳去秦国。

重耳跟楚成王告别,楚成王说:“秦国离晋国近,秦穆公又愿意帮你,你赶紧去吧,将来别忘了我就行。”还派了人护送重耳去秦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了秦国,秦穆公对重耳那叫一个热情,不仅给重耳送了很多礼物,还把自己的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其中一个还是太子圉的前妻怀嬴(太子圉跑回晋国的时候,把怀嬴扔在了秦国)。重耳一开始不想娶怀嬴,觉得娶侄子的前妻太丢人。狐偃劝他:“您现在要靠秦国回晋国,娶怀嬴就是跟秦国拉关系,别在乎这些小节!”重耳想通了,就娶了怀嬴。

秦穆公更高兴了,觉得重耳懂变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重耳回来了,赶紧派军队去阻拦,可晋国的大臣和百姓早就恨透了晋惠公父子的忘恩负义,都想让重耳当国君,军队根本不抵抗,反而纷纷投靠重耳。

重耳顺利回到绛邑,晋怀公吓得逃跑,最后被重耳的人抓住杀了。重耳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继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十九年的流亡,从一个三十多岁的壮年公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晋文公刚继位,晋国的局势还不稳定——有的大臣心里不服,有的地方还在观望。晋文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人心。

他先赦免了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大臣,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只要现在好好为晋国做事,我就不会追究。”有个叫寺人披的大臣,就是当年两次追杀重耳的勃鞮(寺人是官职,披是名字),听说晋文公赦免大臣,就跑来求见。

晋文公一开始不想见他,说:“当年你砍我袖子,又去狄国追杀我,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怎么敢来见我?”寺人披说:“我当年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只是个打工的。现在您当了国君,要是还记着过去的仇,那以后谁还敢为您做事?再说,您要是不见我,肯定会后悔的,因为有件大事要告诉您。”

晋文公觉得寺人披说得有道理,就见了他。寺人披果然带来了重要消息:大臣吕省和郤芮(xì ruì)因为害怕晋文公报复,想发动政变,烧晋文公的宫殿。晋文公赶紧跟狐偃商量,决定先躲到秦国,找秦穆公帮忙。

吕省和郤芮没找到晋文公,以为晋文公跑了,就想带兵逃跑,结果被秦穆公派来的人杀了。晋文公这才回到晋国,彻底稳住了局势。

接下来,晋文公开始整顿内政,重用人才。他把“五贤士”都安排到重要岗位:狐偃负责军事,赵衰负责民政,颠颉负责司法,魏犨负责军队训练,司空季子负责外交。还把那些在流亡路上帮助过他的人,都一一封赏,连当年给她土块的农夫,都给了赏赐。

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当年在重耳最困难的时候,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就是“割股奉君”的典故)。可晋文公封赏的时候,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抱怨,就带着母亲躲到绵山(今山西介休)里隐居起来。

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就派人去绵山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孝顺,肯定会带着母亲出来。”晋文公就下令烧山,结果火着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和母亲还是没出来。等火灭了,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介子推还抱着一棵柳树,树上刻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非常后悔,就把绵山改名为“介山”,还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寒食节的后一天,晋文公又带着大臣去介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去年烧的柳树又发芽了,就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除了重用人才,晋文公还改革制度: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民种田;整顿军队,把晋**队分成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人,加强军队战斗力;规范外交,跟周边小国搞好关系,让他们支持晋国。

经过几年的整顿,晋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也上来了。晋文公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的野心了——跟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自带兵,先攻打卫国,卫国国君卫成公吓得直接弃城逃跑,卫国大夫们见势不妙,干脆开城投降,把城池双手献给了晋文公。解决完卫国,晋军马不停蹄扑向曹国——这一回,晋文公要好好算算当年被偷看洗澡的“旧账”。

曹**队本就没多少战斗力,晋军一攻城,曹国人慌得四处逃窜,没几天就把曹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曹共公这时候才想起害怕,躲在宫里不敢出来,最后还是被晋军从后宫的地窖里揪了出来。晋文公看着眼前这个哆哆嗦嗦的国君,冷笑一声:“当年你偷看我洗澡时的胆子哪儿去了?今日我不杀你,但曹国的地盘,得由我来管!”他下令把曹共公关在军营里,又把曹国那些曾经欺负过百姓的贪官抓起来砍了头,曹国百姓反倒拍手叫好——这一下,晋文公不仅报了私仇,还赚了波民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这边晋军刚拿下曹、卫,楚国那边却没按套路出牌。楚国大将子玉(成得臣)根本没去救曹、卫,反而带着楚军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还派人给晋文公传信:“想让我撤兵救宋国也简单,你把曹、卫的土地还给他们,我就立马从宋国撤军。”

晋文公心里清楚,子玉这是在拿捏他——要是不还曹、卫土地,宋国就会被攻破;要是还了,自己刚打下的地盘就没了,还会被诸侯笑话。关键时刻,狐偃又出了个主意:“咱们可以先偷偷告诉曹、卫国君,只要他们跟楚国断交,咱们就把土地还给他们。同时再把楚国的使者扣下来,激怒子玉,让他主动来打咱们。”

晋文公照做了。曹、卫国君本来就怕楚国,一听晋国愿意还土地,立马跟楚国撇清关系,还派人去骂子玉;而被扣押的楚国使者,在晋营里又哭又闹,消息传到子玉耳朵里,子玉气得拍桌子:“重耳这老东西,竟敢耍我!”他不顾楚成王“别跟晋国硬拼”的嘱咐,带着楚军主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杀来。

晋军将士听说楚军来了,都摩拳擦掌想迎战,可晋文公却下了个让人意外的命令:“撤军!退九十里!”将士们都懵了:“咱们刚打了胜仗,为啥要退?”晋文公解释:“当年我在楚国时,跟楚成王承诺过,要是晋楚交战,我会退避三舍。现在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既不失信,又能让楚军以为咱们怕了,骄兵必败!”

晋军一路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扎营。而楚军这边,子玉见晋军一退再退,果然得意起来,跟手下说:“你看,重耳就是怕了咱们!咱们再加把劲,肯定能把晋军灭了!”他下令楚军分成三军:左军由子西率领,右军由子上率领,中军由自己亲自率领,向晋军发起猛攻。

晋文公早就布好了局。他让下军副将胥臣,把马蒙上虎皮,去冲击楚军的右军——楚军右军大多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本就战斗力弱,一看到“老虎”冲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跑,右军瞬间崩溃。

接着,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把旗帜插得满山坡都是,还让士兵拖着树枝跑,扬起漫天尘土,假装晋军上军在逃跑。楚军左军主将子西果然上当,带着左军拼命追赶,结果掉进了晋军中军和上军设下的埋伏圈。晋军从两边杀出,楚军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子西带着残兵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只剩下子玉的中军。子玉看着左右两军都败了,知道大势已去,要是再打下去,自己的中军也得全军覆没,只好下令撤军。可没等他逃回楚国,楚成王的斥责信就到了:“你打了败仗,还有脸回来见我?当年我劝你别跟晋国打,你偏不听,现在损兵折将,怎么向楚国百姓交代?”子玉又愧又恨,最后在连谷(今河南西华)拔剑自杀了。

城濮之战,晋国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各诸侯国,诸侯们都惊呆了——连强大的楚国都被晋国打败了,晋文公这是要当霸主啊!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周天子周襄王也亲自赶来参加,还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赐给他弓箭、车马,允许他讨伐不服从的诸侯。

站在会盟台上,看着诸侯们朝拜的样子,晋文公心里百感交集——十九年的流亡之苦,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从一个被追杀的落魄公子,到号令诸侯的春秋霸主,他用了半生时间,完成了别人几辈子都做不到的逆袭。

成为霸主后,晋文公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恃强凌弱,反而更加注重“以德服人”。

首先是对待曹共公。当年曹共公得罪过他,可等曹国局势稳定后,晋文公还是把曹共公放了回去,让他继续当曹国国君。有人不解,问晋文公:“您为啥不趁机灭了曹国?”晋文公说:“灭曹国容易,可其他小国会害怕,觉得我是个残暴的人,以后谁还愿意跟咱们晋国交好?放了曹共公,既显了咱们的宽容,又能让曹国感激咱们,这比灭了它更有用。”

还有对待卫国。卫成公当年逃跑后,一直躲在陈国,后来听说晋文公当了霸主,就想回国,可又怕晋文公报复。晋文公知道后,不仅没为难他,还派人护送他回卫国,只跟他说:“以后好好治理卫国,别再跟楚国混了,咱们晋国不会亏待你。”卫成公感激涕零,从此成了晋国的忠实小弟。

在处理诸侯关系上,晋文公也很有分寸。有一次,郑国又偷偷跟楚国来往,晋文公知道后,没有直接出兵打郑国,而是派使者去郑国交涉,跟郑文公说:“当年我流亡到郑国时,你对我很无礼,现在又跟楚国眉来眼去,你要是再这样,我可就不客气了。”郑文公吓得赶紧认错,还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兰去晋国当人质,保证以后再也不跟楚国来往。晋文公见郑国服软,就没再追究——他知道,能不动兵就不动兵,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比打仗更能体现霸主的威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国内治理上,晋文公也没闲着。他继续推行改革,把晋国的田地重新划分,让百姓有地可种;还设立“执秩”官,专门管理官吏的政绩,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又加强军队建设,把三军扩充为五军,让晋国的军事实力始终保持在诸侯前列。

更难得的是,晋文公始终记得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五贤士”,还有很多在流亡路上接济过他的小人物,他都一一找到,给予赏赐。有个当年在卫国给过他一碗饭的老农,晋文公不仅赏了他一百亩地,还让他的儿子当了官。老百姓都说:“晋文公真是个不忘本的好国君!”

不过,晋文公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他能及时改正。有一次,他因为一点小事,错怪了大臣赵衰,还把赵衰骂了一顿。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就亲自去赵衰家里道歉,说:“我一时糊涂,错怪了你,你可别往心里去。”赵衰感动得不行,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晋国做事。

《左传》里记载,晋文公曾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保障”。他确实做到了——对楚成王的“退避三舍”,他兑现了;对曹、卫的承诺,他也兑现了;对百姓的安抚,他同样兑现了。正是因为“信”,晋国才能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强;正是因为“德”,他才能得到诸侯和百姓的拥护,成为春秋时期最受认可的霸主之一。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太子驩(huān)叫到身边,还有狐偃、赵衰等老臣,嘱咐他们:“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好好辅佐太子,守住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虽然这次败了,但肯定还会卷土重来,你们要多加防备;秦国国君秦穆公野心不小,咱们跟秦国表面交好,心里得有数,别被他们算计了。”

太子驩和老臣们都含泪点头,保证会记住他的话。没过多久,晋文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太子驩继位,就是晋襄公。

晋文公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让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了近百年。他建立的政治制度,让晋国的朝政始终保持稳定;他打造的强大军队,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招惹;他树立的“以德服人、以信立世”的霸主形象,让晋国成为诸侯们公认的“大哥”。

后来,晋襄公按照晋文公的嘱咐,继续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在肴之战中打败了秦国,巩固了晋国的霸权;再后来,赵盾、栾书等大臣相继掌权,虽然晋国国内偶尔有动荡,但霸主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直到春秋末期,晋国才因为“三家分晋”而走向分裂。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退避三舍”,还会想到晋文公;说起“寒食节”“清明节”,还会想到他和介子推的故事;说起春秋五霸,晋文公的名字,永远是最耀眼的一个。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闪耀了短短九年(继位到去世),却留下了千古不灭的光芒,成为后世君主效仿的榜样,成为老百姓口中流传的贤王。

参考《史记》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