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9章 建文帝朱允炆:“允炆侄儿”去哪了?金陵火灭谜踪疑

龙椅未暖烽烟起,叔侄相煎骨肉离。

宽政难消藩王势,金陵火灭谜踪疑。

空留仁厚传千古,不见君王返故都。

成败兴衰转瞬逝,史书一页任人思。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活得像道填空题——在位四年,结局成谜,连正经庙号都差点没捞着。他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后世常叫他建文帝。这位顶着皇太孙头衔上岗的年轻人,本想干一番大事业,却没想到被亲叔叔按在地上摩擦,最后连人带皇宫一起蒸发,成了历史上着名的失踪人口。

朱允炆能当上皇帝,全靠爹死得早。他爹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本来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可谁让他身体不争气,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就病逝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哭得差点背过气,转头一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长得眉清目秀,还特孝顺,心里的天平就歪了。

《明史》里说朱允炆颖慧好学,性至孝,这可不是瞎吹。朱标病重时,他衣不解带地伺候,累得形销骨立,连朱元璋都心疼:你这孩子,孝顺是好事,也别把自己熬垮了。或许正是这份孝顺,让晚年的朱元璋动了心——既然儿子没福分,那就让孙子来继承家业吧。

可问题是,朱元璋的儿子们个个不是善茬。尤其是老四朱棣,镇守北平,手握重兵,眼神里全是野心。有一次,朱元璋摸着朱允炆的头说:你叔叔们帮你守着边疆,你就安心当皇帝吧。朱允炆反问:要是叔叔们不安分,我该咋办?朱元璋没料到这小子想得这么远,愣了半天说:你觉得该咋办?朱允炆说:先以德服人,不行就削他们的权,再不行就派兵揍他们。朱元璋点点头:嗯,也就这办法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21岁的朱允炆登基,改元。爷爷给他留下的江山,表面上繁花似锦,底下却埋着雷——十几个手握兵权的藩王叔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而朱允炆身边,靠谱的大臣没几个,倒是有俩书呆子:齐泰和黄子澄。这俩人天天在他耳边念叨:削藩!必须削藩!

朱允炆本来就对叔叔们不放心,被这么一撺掇,热血上头了。他继位刚一个月,就拿实力最弱的周王朱橚开刀,说他谋反,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接着,代王、湘王、齐王、岷王也陆续被收拾,不是被软禁,就是被流放。湘王朱柏性子烈,干脆一把火烧了王府,全家**——这时候,朱允炆还没意识到,他玩的是人命游戏,不是过家家。

朱允炆削藩削得正嗨,北边的朱棣坐不住了。这位四叔可不是软柿子,人家常年跟蒙古人打仗,手下兵强马壮,脑子也好使。他知道,再不动手,下一个被收拾的就是自己。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进京侄子清理门户。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听说叔叔反了,刚开始还挺淡定,觉得自己是正统,派个几十万大军过去,分分钟就能把朱棣摁死。他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帅,率军北伐。可没想到,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刚打了个小败仗就缩在城里不出来了。

这时候,黄子澄又出了个馊主意:陛下,耿炳文不行,换李景隆吧!这小子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肯定厉害。朱允炆信了,让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北平。

要说这李景隆,真是个。他率军包围北平,眼看就要攻破城门,却因为指挥失误,被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带人打退。等到朱棣回师救援,李景隆竟然吓得连夜跑路,五十万大军丢盔弃甲,粮草辎重全成了朱棣的战利品。朱允炆气得发抖,却没杀他,还让他接着带兵——不得不说,这心也太宽了。

接下来的三年,靖难之役成了一场魔幻剧。朱棣虽然兵力少,但他身经百战,手下全是精锐;朱允炆这边兵多将广,却总因为战术指挥失误,一错再错。更要命的是,朱允炆还有个命令:别伤着我叔叔,我不想背负杀叔的名声。这道命令,简直是给朱棣发了免死金牌,好几次朱棣身陷重围,都因为明军不敢下死手而逃出生天。

有一次,朱棣在战场上被打得大败,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眼看就要被活捉,明军却因为朱允炆的命令不敢射箭,眼睁睁看着他跑了。朱棣回去后,摸着脖子笑:我这侄子,真是太贴心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看透了朱允炆的底牌,决定玩吧大的——绕过山东,直扑南京。这招risky得很,但效果出奇的好。朱棣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朱允炆慌了,派李景隆去和朱棣谈判,说愿意割地求和。朱棣笑了:我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抢地的。李景隆这人,不光会打败仗,还会卖主求荣。他见朱棣势大,竟然偷偷打开了金川门,放燕军进城。

南京城破的那天,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等火被扑灭后,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说那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朱棣抱着哭了一场:侄儿啊,你咋就这么想不开呢!然后,他以天子礼把这几具尸体埋了——至于埋的是谁,只有天知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明史》里对朱允炆的结局写得很含糊: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意思是,要么烧死了,要么跑了,没个准信。

这就为后来的传说埋下了伏笔。有人说,朱允炆从皇宫的地道逃了出去,隐姓埋名当了和尚,云游四方;有人说,他跑到了云南,投靠了沐英的后代;还有人说,他漂洋过海去了国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他。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位悲情皇帝的同情。

朱棣登基后,改元,成了明成祖。他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把建文年号给抹了,说洪武三十一年之后直接是永乐元年。直到万历年间,朱允炆才被恢复庙号,谥号让皇帝——意思是他把皇位给了朱棣,这多少有点讽刺。

虽然在位只有四年,朱允炆其实干了不少正事。他跟他爷爷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是铁腕治国,杀人如麻;朱允炆则主张,一上台就废除了爷爷时期的一些严刑峻法,减免赋税,赦免了不少被朱元璋关押的官员。

他还重视科举,增加录取名额,让更多读书人有机会当官。《明史》说他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这些政策都挺得民心。如果他能稳稳当几十年皇帝,说不定能开创一个建文盛世。

可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的悲剧,一半是因为他太年轻,太理想化,听了书呆子的话,削藩操之过急;另一半是因为他遇到了朱棣这个六边形战士叔叔。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跟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江湖打架,输得不冤。

但话说回来,朱允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赢。他有全国的资源,有正统的名分,可他用人不当,指挥失误,还总被束缚手脚。就像下棋,手里握着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

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允炆的下落依然是个谜。南京的明故宫遗址上,只剩下断壁残垣,仿佛还在诉说那场大火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份神秘,让这位悲情皇帝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念叨着——如果他没跑,朱棣会杀他吗?如果他成功削藩,明朝会是另一个样子吗?

就像那首诗里写的:空留仁厚传千古,不见君王返故都。或许,这就是他最好的结局——活在传说里,总比活在胜利者的史书里,更自在些吧。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