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过是非任凭说,千古一帝朱洪武。

濠州布衣起寒微,乱世求生志不违。

龙战江南驱暴元,剑指中原定华夷。

铁腕治国安黎庶,严法整纲肃吏司。

功过千秋谁与论?大明基业自君基。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出身最草根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位从濠州乡下走出来的放牛娃,当过和尚,讨过饭,最终却在元末的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建立了享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他的人生,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逆袭爽文,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少年说起。

元文宗天历元年(元朝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空。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但此时的他,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按照家里的排行,父母给他起了个简单粗暴的名字——朱重八。

为啥叫这名?不是因为他排行第八,而是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没文化又没官职的,就用父母年龄相加或出生排行当名字。朱重八的爷爷叫朱初一,爸爸叫朱五四,到了他这儿,就成了重八(八八相加)。从这名字就能看出,这家人是真是底层中的底层。

朱重八的童年,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家里租种地主的田,一年到头忙下来,交完租子连糠都剩不下。他从小就跟着大人放牛,最大的梦想不是当皇帝,而是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次,他和同村的小伙伴周德兴、徐达(没错,就是后来那些开国功臣)放牛时,实在饿得受不了,竟把地主家的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吃完了怕被发现,还把牛尾巴插进石缝里,谎称牛掉进山洞了。结果当然是被地主一顿暴揍,丢了放牛的差事——这大概是他人生第一次抗剥削,虽然代价有点大。

本以为日子再苦,总能熬下去,可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遭遇大旱,紧接着又闹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明史》里写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寥寥数语,藏着无尽的悲凉。

更惨的是,家里穷得连块下葬的地都没有。朱重八跪求地主给块地埋亲人,被骂着赶了出来。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们,给了一小块荒地,这才让亲人入土为安。多年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没忘了这份情,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世袭——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划算的一次善举投资。

亲人都没了,家也散了。为了活下去,朱重八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他本想混口饭吃,可寺庙也不是世外桃源,没过多久就因为饥荒,和尚们被打发出去化缘。就这样,17岁的朱重八,拿着一个破碗,开始了他的讨饭生涯。

“在朱元璋讨饭的时候,每敲开一扇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是白眼,冷嘲热讽,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那扇门就会饿死。朱重八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这三年讨饭路,他走遍了淮西的山山水水,见了太多人间疾苦: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富家子弟作威作福,灾民们卖儿卖女...这些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后来他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何异于牧儿?然时遭丧乱,父母兄弟皆亡,身为人奴,遍历艰辛。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也让他懂得了民间的不易——这为他后来的治国理念埋下了伏笔。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朱重八回到皇觉寺,可寺庙早已破败不堪。就在他迷茫之际,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此时已是红巾军的小头目,劝他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重八本来还在犹豫,可有人告密说他私通起义军,再不走就要掉脑袋。被逼到绝路的他,一咬牙一跺脚:去他的,反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一笔带过,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放着顺明不当,谁愿意头顶反贼的帽子,过着杀人铁血的日子,相信,我们的朱同志在这一晚肯定经历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困苦,左思右想,最后在百般权衡之下,做出这一抉择。这一年,他25岁,放现在就是我们大学刚毕业。从此世上再无朱重八,只有朱元璋。

投奔郭子兴的队伍后,朱元璋很快就显露出与众不同。别人当兵是为了抢钱抢粮,他却规规矩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别人打仗只顾往前冲,他却懂得观察地形,分析敌情。郭子兴见他又能干又沉稳,心里很是喜欢,不仅提拔他当亲兵队长,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这下,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成了起义军首领的女婿,算是站稳了脚跟。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时的濠州城除了郭子兴,还有三大义军,几个头领互相拆台,成不了大事。于是,他决定自己拉队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老家招兵,儿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纷纷来投,一下子就召集了七百多人。但他没把这些人交给郭子兴,而是挑选了二十四位心腹(史称淮西二十四将),带着他们南下定远,开辟自己的根据地,也正时候这淮西二十四将为后来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定远,朱元璋上演了一出空手夺白刃的好戏。他听说有支三千人的地主武装军纪涣散,就带着几个人上门,一番慷慨陈词,硬是把这支队伍给策反了。接着,他又用这三千人,打败了一支元军,收编了两万多人。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他从一个小队长,变成了手握数万人马的将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规定,军队所到之处,不许烧杀抢掠,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老百姓见他的队伍纪律严明,都纷纷拥护,喊着朱公子仁义。相比之下,其他起义军烧杀抢掠,跟土匪没啥区别——这就是朱元璋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掌权者。他采纳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悄悄积蓄力量。这一招非常高明:不急于称帝树敌,而是先巩固根据地,发展生产,让老百姓有饭吃。

这期间,他还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善长。李善长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见朱元璋气度不凡,就来投奔。两人第一次见面,李善长就说:秦末大乱,刘邦出身布衣,却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平定天下。现在元朝乱成这样,您只要学刘邦,天下不难平定。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你说得对!从此,李善长成了他的,负责后勤和政务。

有了根据地和班底,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当时的江南,主要有三股势力:占据南京的元军,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占据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这三股势力中,陈友谅最强,张士诚最富,元军最腐朽。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率军攻打南京(当时叫集庆)。他对将士们说:打下集庆,不许烧杀,百姓安堵如故。果然,大军进城后秋毫无犯,百姓们夹道欢迎。朱元璋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都城——这一步,他走对了。南京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长江天险,成了他日后争霸的根基。

接下来,就是和陈友谅、张士诚的较量了。朱元璋的策略是: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为啥?因为陈友谅野心大,实力强,不打他,他迟早会来打你;而张士诚小富即安,只要你不惹他,他就不会动。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果然来了。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几百艘巨舰,顺江而下,直扑应天。消息传来,应天城里一片恐慌。有的将领说要逃跑,有的说要投降,朱元璋却很冷静。他问谋士刘基(刘伯温):先生有何妙计?

刘基说:陈友谅骄横,轻敌冒进,我们可以诱敌深入,设下埋伏。朱元璋听了,一拍大腿:就这么办!他让陈友谅的老友康茂才写信诈降,说愿意做内应,让陈友谅率军从江东桥来攻。

陈友谅果然上当,带着大军来到江东桥,却发现根本没人接应。正纳闷呢,朱元璋的伏兵四起,陈友谅的军队大乱。这一战,陈友谅损失惨重,狼狈逃回江西——这就是着名的龙湾之战。

但陈友谅没死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他倾全国之力,造了数百艘巨舰(最大的能载三千人),号称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小子平时吃喝玩乐,没人看得起他,可到了关键时刻,却硬得像块石头。他率领全城军民,死守洪都八十多天,愣是没让陈友谅前进一步。

朱元璋得知洪都被围,亲率二十万大军来救。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大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

陈友谅的船大,朱元璋的船小,刚开始朱元璋很吃亏。有一次,朱元璋的坐船被陈友谅的军队包围,眼看就要完蛋,多亏部将韩成穿上他的衣服,假装投水自杀,吸引了敌军注意力,他才趁机突围。

但朱元璋很快就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他选了一批敢死队,驾驶着装满火药的小船,趁着风势冲向陈友谅的巨舰。陈友谅的船太大,不好转弯,一着火就连成一片,顿时火光冲天,惨叫连连。

混战中,陈友谅探头出来指挥,被一箭射中眼睛,当场毙命。主帅一死,陈军彻底崩溃。朱元璋大获全胜——这一战,奠定了他统一江南的基础。《明史》里说友谅中流矢死,其众大溃,简单几个字,写尽了这场战役的惨烈与关键。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转过头来收拾张士诚。张士诚这人,确实如朱元璋所料,只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朱元璋打他的时候,他既不主动出击,也不联合别人,就缩在苏州城里等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率军包围苏州。张士诚率军民死守了八个月,最后弹尽粮绝,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不肯投降,在押往应天的路上自杀了。

搞定了江南,朱元璋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元朝了。这一年十月,他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出兵前,他发布了一篇《谕中原檄》,里面有句名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话太提气了,一下子就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共鸣——毕竟,谁也不想被外族统治。

徐达、常遇春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北伐大军势如破竹。他们先取山东,再攻河南,然后直逼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逃出大都,回蒙古老家去了。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徐达率军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这一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年号。从放牛娃到皇帝,他用了十六年——这逆袭的速度,简直比坐火箭还快。

登基那天,朱元璋穿着崭新的龙袍,站在天坛上祭天。当礼官喊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心里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死去的父母,想起了讨饭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战死的兄弟。他对着天空默念:爹娘,儿子做到了,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朱家了。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贪图享乐,反而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直到深夜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说:吾每旦临朝,日晏忘餐,夜分乃寐,思天下事,未尝一日敢怠。

他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毕竟,他自己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登基后,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推广棉花种植...他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敢欺压百姓,老百姓可以直接绑了送京城治罪,沿途官员不许阻拦——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上访绿色通道。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明朝初年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田野里长满了庄稼,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老百姓终于能吃上饱饭了。有大臣拍马屁说:陛下功盖三皇五帝。朱元璋却摇摇头:我不要什么功盖谁,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朱元璋也有个让大臣们胆战心惊的特点——对贪官污吏下手极狠。他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衙门里警示后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他真这么干了。

最着名的就是空印案郭桓案。空印案是说,地方官到京城对账,为了方便,都带着盖好公章的空白文书,要是数字对不上,就现场修改。

要知道,这是在古代,好一点的官员还可以有个“劳斯莱斯”——马车,差一点的官员只好骑着快马一路狂奔,如果你是个倒霉蛋,封到西北任职,不好意思,你在年初就可以准备去往京城对账,等到六七月间,好不容易到达京城如果发现有个小数点错了,那不好意思,你只好回到你的任职地,盖好章,再回来。“high 老兄你又来了”这已经是第二年的六七月份了……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认为这是官员互相勾结作弊,一口气杀了几百个官员。

郭桓案是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地方官,贪污了大量粮食。朱元璋彻查此案,牵连了几万人,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官员都掉了脑袋。

这些案子杀的人确实太多,连太子朱标都觉得父亲太严厉,劝他手下留情。朱元璋没说话,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不敢捡,朱元璋说:我现在杀贪官,就是在替你拔刺,等你继位时,这天下就是一根没刺的荆棘了。

除了杀贪官,朱元璋还搞了很多制度创新。比如废除丞相制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制定《大明律》,让全国有法可依...这些措施,有的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的却也造成了不少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治国是真的用心。他怕官员偷懒,就亲自去衙门检查;他怕百姓受委屈,就经常微服私访(虽然大多是传说);他甚至还编了本《大诰》,里面全是案例,让老百姓没事就看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都被封了大官,赏了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开始担心了:这些人居功自傲,会不会将来造反?尤其是他的太子朱标性格仁厚,万一自己百年之后,镇不住这些老臣怎么办?

于是,一场针对功臣的清洗开始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借此机会,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多人,还顺便废除了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将军蓝玉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又杀了蓝玉及其党羽一万五千多人。这两大案,几乎把明初的功臣杀了个精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