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60章 宋神宗赵顼:壮志未酬,抱憾而终,变法风云中的孤独君主

志欲强国挽颓势,力推新法破沉疴。

无奈朝堂纷争起,半生心血付蹉跎。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赵顼出生于濮王宫,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气成云,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未来将拥有不凡的命运。他自幼好学,求知欲极其旺盛,常常请教问题到日晏忘食,英宗不得不常派内侍去制止他。他的举止言行都符合礼仪规范,哪怕是在炎热的大暑天,也始终正衣冠拱手,从未用过扇子。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赵顼跟随英宗进入庆宁宫,他曾梦到神人将自己捧上天空,这一奇异的梦境似乎更加坚定了他心中潜藏的壮志。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赵顼被封为颍王,三年后,英宗病重,一连几十天不能上朝。在辅臣韩琦的上奏下,赵顼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英宗去世,赵顼顺利即位,成为北宋第六位皇帝,史称宋神宗。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按惯例对皇室、大臣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封和赏赐。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立向氏为皇后。任命宰相韩琦为山陵使,群臣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官进爵。彼时的朝堂,看似一片祥和,然而宋神宗心里却清楚,这个传承百年的王朝,早已是危机四伏。

北宋开国百余年,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开支,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旧有的制度也早已不适应社会现实,政治效率低下,民生问题频发。宋神宗深知,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北宋的未来岌岌可危。

在即位之前,宋神宗就对王安石的《上万言书》赞赏有加,彼时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他在书中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剖析以及提出的改革主张,与宋神宗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数月后又召他入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王安石随后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呈给宋神宗,进一步分析了历代皇帝的得失,这更加坚定了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决心。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专门创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一场震撼北宋朝堂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新法,涵盖了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三个主要部分,试图从经济、军事、人才选拔等多个方面对北宋进行全面革新。

富国部分的青苗法,本意是在青黄不接之时,由政府贷款给农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行摊派贷款的情况,本应是惠民之举,却成了百姓的负担;市易法旨在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可这一举措却触犯了官僚、地方和商人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强兵方面,将兵法改变了过去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让农民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能维护地方治安。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着重重阻力。

科举制度改革主张以经义取士,废除诗赋及明经诸科,试图改变以往考生闭门学作诗赋,入官后却对社会事务一无所知的情况。同时,王安石还对太学进行改革,实行三舍法,将学生按舍分等级进行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

变法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和反对声音接踵而至。旧党势力以司马光为首,对新法展开了猛烈抨击,他们列举实施新法的诸多弊端,要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而王安石则据理力争,对司马光的异议一一反驳。

朝堂之上,新旧两党针锋相对,争吵不断;朝堂之外,百姓对新法的态度也褒贬不一。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也站在了反对变法的阵营,她们在宋神宗面前哭诉新法的危害,使得变法的推行愈发艰难。

熙宁七年(公元1073年)春,天下大旱,这场天灾更是给了反对变法的势力一个有力的借口,他们纷纷将旱灾归咎于变法。宋神宗也开始动摇,想要废除某些法令。王安石却认为大旱与变法无关,天灾无法避免,只要积极治理即可。但此时的王安石,已然独木难支。

熙宁八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之职。尽管不久后,宋神宗再次任命他为相,但新法依旧得不到广泛支持,王安石最终还是在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辞官,此后再也没有返朝任职。

王安石离开后,宋神宗并没有放弃改革的决心。熙宁九年的第二年,宋神宗改年号为元丰,亲自主持变法。此时的变法重点,从前期的理财为主,转为改革官制和强化军兵保甲为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宋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向天下颁布了《寄禄格》。这次改革的核心是精简办事机构、减少官员层级、裁汰冗员、提高办事效率。旨在解决官员虚职多实职少的弊端,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同时统一官员的薪俸,加大对官员的考核。

元丰改制同样声势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比如恢复宰相三省制,使得办事过程变得复杂;改制后入仕途径众多,冗官的源头并未堵塞,且只对文官进行了整顿,武官及其它官阶未做改革。

然而,宋神宗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完善这些改革了。在西北边境的战事中,宋军屡次失利,这对宋神宗的精神造成了沉重打击。他一心想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收复失地,可现实却一次次让他失望。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宋神宗一病不起,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多年的变法和战事压力下被彻底拖垮。大臣王珪等人劝他早立太子,宋神宗立第六子赵佣为太子,改名赵煦。在生病期间,朝政大事暂由皇太后处理。

同年三月,这位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驾崩于福宁殿,葬于永裕陵。他的一生,都在为改变北宋的命运而努力,却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死后,初谥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经过多次增谥、改谥,最终谥号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宋史》评价宋神宗:“天性孝顺友善,侍奉宋英宗和皇太后,会一整天站着,就算是酷暑或是严寒,都是如此。即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丧失父母的孩子,奉养年纪高迈的老人,救济贫困家庭。不大兴土木兴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励精图治,将大有一番作为。”然而,他的改革过于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在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下,最终功亏一篑。

宋神宗赵顼,他是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却也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孤独者。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永远铭刻在了北宋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不断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参考《宋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