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9章 宋英宗赵曙:夹缝中的帝王征途

养子承统意彷徨,濮议纷争岁月长。

壮志未酬身先逝,英名空留话沧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朝就像一幅绚丽多彩却又带着丝丝遗憾的画卷。而宋英宗赵曙,便是这画卷中一位独特的存在。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从被收养入宫,到极不情愿地登上皇位,再到卷入朝堂纷争,最后壮志未酬身先逝,每一段经历都值得细细品味。

赵曙,原本只是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在那个皇室宗亲众多的时代,他就像一颗平凡的星星,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运行。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他四岁那年开始转动。宋仁宗赵祯一直没有儿子,于是年幼的赵曙被接入宫中,赐名赵宗实,交由曹皇后抚养 ,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宫中的日子里,赵宗实展现出了与其他皇室子弟不同的特质。他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热衷于嬉游玩乐,穿着用度节俭朴素,就像一个普通的儒者。他常穿着朝服去见自己的老师,恭敬地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将其交给宗正,赵宗实便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时刻以此约束自己。可以说,这段时间的赵宗实,是在一种充满期待又小心翼翼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宝元二年,宋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赵宗实又回到了生父赵允让身边。本以为生活会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可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庆历三年,豫王赵昕早夭,赵宗实的命运再次被推向了未知的方向。皇佑二年,他的官职不断升迁,嘉佑三年,濮安懿王逝世,赵宗实所表现出的大度和善良令人称赞。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告诉他,他却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卖掉犀带,犀带值钱三十万,却被弄丢了,他也不追问。从这些小事中,便能看出赵宗实为人宽厚、与世无争的性格。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嘉佑三年 6 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向仁宗提议立皇太子,仁宗却因后宫有孕而拖延。结果后宫生产的是女孩,而此时赵宗实正因生父去世服丧。

嘉佑六年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他却以守丧期未满为由推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后,他再次推辞这一任命。直到嘉佑七年八月,朝廷允许他罢去宗正一职,担任岳州团练使,随后他竟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这一消息让赵曙十分震惊,他称病推辞,还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一连上了十多遍,可仁宗坚决不同意,最后众臣到他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他才无奈答应。临行前,他还告诫舍人:“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从他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出赵曙对于当皇子、未来当皇帝这件事,内心是充满抗拒的,他或许更向往之前那种平淡的生活。

嘉佑八年农历三月,宋仁宗逝世,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就这样,赵曙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宋英宗。可刚即位,他就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大臣们自然是不答应,他也只能收回成命。谁能想到,这还只是他麻烦的开始,紧接着他就生病了,这一病,就让曹太后有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一些宦官趁机在曹太后和赵曙之间搬弄是非,导致两宫之间嫌隙萌生,关系紧张得如同紧绷的弦。好在有韩琦和欧阳修等贤臣从中调解,他们分别对曹太后和赵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韩琦和欧阳修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他们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才得以逐步缓和。这一番调解,也展现出了韩琦和欧阳修的智慧与忠诚,在他们心中,维护皇室的团结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治平元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赵曙终于开始亲政。可他亲政才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讨论他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 14 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这看似简单的一个提议,却引发了北宋史上一场持续 18 个月的论战——“濮议”事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治平二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赵曙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这一下可就炸开了锅,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赵曙应该称生父濮王为皇考,另一派则坚决反对,认为赵曙既然过继给了宋仁宗,就应该以仁宗为皇考,熟悉明史的朋友们应该熟悉,这不是嘉靖帝的“国本之争”?结果呢,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场论战背后,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分问题,还涉及到了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儒家礼法的争议。《宋史》虽未明确记载此事的详细辩论过程,但从后来的结果也能想象到当时朝堂上的激烈场景。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在垂拱殿共同议事,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他召来商议,最终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到中午时分,太后派宦官送来一份封好的文书,打开一看,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还多了太后的签押。赵曙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召来宰相与执政们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稳定时局,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这一事件,让赵曙在朝堂上的威望受到了一定影响,也让他看到了朝堂局势的复杂。

在处理完“濮议”事件后,赵曙并没有停下他改革的脚步。他深知宋朝当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冗官现象严重,这给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于是他下诏延长官员的转职升迁年限,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能看出赵曙想要改革的决心。同时,他继续任用宋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对一些弊政进行改革,还广纳人才,为国选贤,选拔了一批才行之士充实到官员队伍中。

除此之外,赵曙还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治平三年,他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为司马光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司马光也不负所望,全身心投入到编写工作中,这部巨着耗费了司马光大量的心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赵曙这一决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赵曙不公。治平三年十一月初八,他再次生病,这一次病情十分严重。在病中,他依然心系国政,有一天他对太子赵顼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身份高贵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总是在想这件事,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从这一番话中,便能看出赵曙即使在病中,也在为国家的制度完善和伦理道德考虑,他是真的想做一个好皇帝。

但可惜的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他立长子赵顼为太子。治平四年正月初八,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年仅三十六岁。他的一生,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也曾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独特的光芒。

《宋史》评价宋英宗:“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宋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 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 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 宋英宗赵曙,虽在位时间不长,又一直被疾病和朝堂纷争困扰,但他的努力和坚持,他对改革的渴望,对文化的重视,都值得我们铭记。他就像一位在夹缝中努力前行的帝王,虽未完成心中的宏图大业,但他的故事,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成为了宋朝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参考《宋史》《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