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3章 汉昭帝刘弗陵:临危受命,却稳住了父亲留下的烂摊子

公元前87年,长安城未央宫的空气凝重得像块浸了水的棉絮。汉武帝刘彻躺在床上,枯瘦的手指攥着一个八岁孩子的手,眼神里最后一点光忽明忽暗。这位打了一辈子仗、搞了一辈子改革的铁血帝王,此刻终于承认自己快扛不住了——他得给这个被自己折腾得半残的帝国,找个靠谱的继承人。

被他攥着手的孩子叫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谁也没想到,这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娃娃,会成为大汉王朝的救火队员。更没人想到,他短短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会比那些在位几十年的老油条还让人惊艳。

汉武帝选继承人的过程,比后宫争宠还狗血。原本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二儿子早死,三儿子刘旦蹦跶得太欢(主动上书要进京保卫皇宫,明摆着抢皇位),被汉武帝一脚踹回老家;四儿子刘胥是个肌肉猛男,天天跟熊打架,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最后筛来筛去,只剩下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刘弗陵。

《汉书·昭帝纪》里说这孩子年五岁,壮大多知,意思是五岁就长得壮实,还特别聪明。汉武帝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小子跟自己小时候特像,于是偷偷画了幅周公辅成王的画,暗示大臣们以后要好好辅佐刘弗陵。

但老狐狸做事向来留一手。他怕自己死后,年轻的钩弋夫人变成第二个吕后,居然找了个由头把钩弋夫人赐死了。这操作把大臣们吓得肝颤——为了让小皇帝顺利上位,亲妈都能牺牲,还有啥干不出来?

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这四个人,一个是汉武帝的亲信侍卫队长,一个是匈奴降将(忠诚度经过考验),一个是老牌勋贵,一个是理财高手,看似搭配合理,实则各怀心思。

八岁的刘弗陵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是为汉昭帝。登基那天,他穿着不合身的龙袍,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估计心里还在想:早知道当皇帝这么麻烦,还不如在宫里玩泥巴呢。

汉昭帝即位头几年,朝堂上热闹得像菜市场。四个辅政大臣表面哥俩好,背地里互相使绊子。金日磾比较识趣,知道自己是匈奴人,根基不稳,所以一直低调做人,没过两年就病死了。剩下的三个,开始了明刀暗枪的较量。

霍光,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的骨灰级粉丝。这人最大的特点是谨慎,《汉书》说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汉武帝临终前把小皇帝托付给他,等于给了他尚方宝剑。但他知道,想稳住局面,光靠先帝遗命不行,还得有真本事。

上官桀,跟霍光本来是亲家(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刚开始俩人合作挺愉快。但上官桀野心大,想让自己六岁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当皇后,霍光直接怼回去:孩子太小,不合适。就这事儿,俩人情分彻底掰了。

桑弘羊,汉武帝时期的财务部长,盐铁专营、均输平准这些政策都是他搞出来的。这人本事大,但脾气也大,觉得自己功劳第一,看霍光不顺眼——凭啥你霍光一个侍卫队长能当老大?

三个大佬斗得不可开交,八岁的汉昭帝成了摆设?表面看是这样,实际上这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有一次,上官桀联合汉武帝的女儿鄂邑长公主,想搞掉霍光,居然伪造了燕王刘旦(就是那个想抢皇位的老三)的上书,说霍光谋反。

奏疏递上去的时候,霍光正在休假,上官桀以为能趁机发难。没想到汉昭帝看完奏疏,压根不搭理。第二天霍光回来,吓得免冠谢罪,汉昭帝却说:大将军别慌,这奏疏是假的。你检阅部队才几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可能这么快知道?再说了,你要是想谋反,还用得着这么麻烦吗?

这番话一出来,满朝文武都惊了。这时候的汉昭帝才十四岁啊!《昭帝纪》里没细说他怎么分析的,但光这判断力,就比他那几个叔叔强多了。上官桀他们还不死心,想趁着汉昭帝生病发动政变,结果被汉昭帝和霍光提前察觉,一锅端了。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上官桀、桑弘羊被灭族。

经此一役,霍光彻底掌握了朝政,而汉昭帝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虽然年纪小,但不是好糊弄的。君臣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霍光主外,处理具体政务;汉昭帝主内,把握大方向,偶尔出来定个调。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打匈奴、通西域、修运河、建宫殿,把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花了个精光,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汉昭帝即位时,全国到处是流民,国库比脸还干净。用《汉书》的话说,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面对这烂摊子,汉昭帝和霍光的选择很明确:不折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休养生息。但这不折腾,其实比瞎折腾难多了。

一、盐铁会议:一场影响中国经济两千年的辩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集了一场特别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两拨人:一拨是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另一拨是来自各地的贤良文学(民间知识分子)。会议主题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到底要不要改?

贤良文学们火力全开,把桑弘羊骂得狗血淋头:盐铁专营搞得老百姓没活路了!均输平准就是官府抢钱!桑弘羊也不含糊,反驳说:没有这些政策,军费从哪来?边疆怎么守?你们这些书生懂个屁!

双方吵了整整一个月,最后汉昭帝拍板:废除酒的专卖,放松铁和盐的管制。这招特别聪明——既没完全否定汉武帝的政策(给足了老祖宗面子),又缓解了民间的压力(给老百姓留了条活路)。

《昭帝纪》里记载,会后百姓安之。其实哪是百姓安了,是国家的经济终于喘过气了。这就像一个人长跑之后,总得慢下来歇歇,不然会猝死的。

汉武帝时期,赋税重得能压死人。汉昭帝一上台,就开始减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减漕三百万石(减少粮食征收);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允许流民租种官田,还借给种子和粮食)。

最关键的是,他多次免除徭役,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种地。《昭帝纪》里动不动就毋令民出今年田租除今年马口钱(减免养马的税)。这些政策看着不起眼,却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就像给干旱的土地浇了点水,虽然不能立刻长出庄稼,但至少能让根须活下来。

汉武帝一辈子跟匈奴死磕,虽然打出了大汉的威风,但也耗光了国力。汉昭帝时期,匈奴还想来挑事,霍光派兵揍了他们几次,但见好就收,没像汉武帝那样穷追猛打。

后来匈奴内部乱了,有人来投降,汉昭帝也大方接纳,给吃给喝给地盘。他还在西域加强了屯田,让边疆驻军自己种地,减少了内地的负担。这种以和为主,以打为辅的策略,比一味强硬要高明得多。

《昭帝纪》里说北边安宁,四夷宾服,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没再发生大规模战争。老百姓不用再被拉去当兵送死,这比啥都强。

汉昭帝的成长速度,比春天的竹笋还快。刚即位时,他还需要霍光手把手教,但到了十四五岁,已经能独立处理政务了。

有一次,某地上报说发现了(祥瑞的一种),大臣们都劝汉昭帝大赦天下、庆祝一下。汉昭帝却说:祥瑞这东西,看看就行,别太当回事。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才是真的。于是下令减免当年的赋税。这格局,比那些沉迷祥瑞的皇帝强多了。

他还特别重视吏治,经常派使者去地方考察,发现贪官就严惩。《昭帝纪》记载,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頟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这里说的是镇压叛乱,但后面加了句皆免刑击之——让罪犯去打仗,打赢了就免罪,既解决了兵源问题,又清理了监狱,一举两得。

更难得的是,汉昭帝不贪权,也不猜忌霍光。霍光权倾朝野,难免有人说他坏话,但汉昭帝从来不信。有一次,一个侍卫不小心把剑带到了殿前,按照律法要处死。霍光说:他不是故意的,算了吧。汉昭帝立刻同意。这种君臣互信,在历史上真是少见。

可惜的是,汉昭帝太短命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他突然病逝,年仅二十一岁。《昭帝纪》说他天年蚤终,意思是英年早逝。至于死因,史书没细说,有人猜测是病死,也有人怀疑是阴谋,但都没有证据。

汉昭帝在位只有十三年,比他爹汉武帝少多了。但他做的事,却影响了整个西汉的走向。

汉武帝就像个疯狂的赌徒,把家底都押了上去,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汉昭帝则像个稳重的管家,一点一点把家重新打理好。他没打过大胜仗,没搞过惊天动地的改革,但他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让动荡的帝国重新稳定下来。

《汉书》作者班固评价他: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不亦宜乎!

这个谥号,意思是圣闻周达——聪明通达。这个评价,汉昭帝当之无愧。他可能不是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绝对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皇帝。

如果汉昭帝能多活几十年,西汉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没有如果。他像一颗流星,短暂却明亮,照亮了汉武帝晚年的黑暗,也为后来的宣帝中兴打下了基础。

有时候想想,当皇帝真不一定非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汉昭帝做到了,所以他值得被记住。

参考《汉书·昭帝纪》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