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东北民间异闻录 > 第345章 冰棍谣

东北民间异闻录 第345章 冰棍谣

作者:野山峰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7 18:19: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1994年的铁岭的那年夏天,怪事开始在我们胡同流传。

起初是王婶家的小子说他半夜起夜,听见巷子里有人拖着长音喊:“冰——棍——儿——”声音苍老空洞,像是从很深的地底钻出来的。他扒着窗户往外看,胡同里空无一人,只有那叫卖声在回荡。

我们都没当真,还笑话他胆小。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深夜听到这个声音。

“是老周太太,”李奶奶坐在大院门口的槐树下,摇着蒲扇说,“她回来了。”

老周太太,周玉芬,曾经是我们这一带的冰棍贩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每到夏天,她就会推着那辆刷着白漆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架着盖有厚棉被的木箱,穿行在铁岭的大街小巷。她的冰棍是孩子们唯一的甜头——简单的糖水冰棍,三分钱一根,用油纸包着,吃的时候得小心翼翼地撕开,不让纸粘在冰上。

李奶奶说,老周太太是个苦命人。丈夫早逝,她独自把儿子拉扯大,那孩子却不成器,整天游手好闲。1972年夏天,她儿子偷了厂里的铜零件倒卖,被保卫科抓个正着。那天晚上,老周太太挨家挨户敲门,求大家联名保她儿子。可那年头,谁愿意跟“盗窃国家财产”的人扯上关系?

第二天一早,清洁工在胡同深处的老井边发现了老周太太的冰棍箱,旁边散落着几根融化得只剩木棍的冰棍。人们打捞了三天,才从井底把她的尸体捞上来。据说她被捞上来时,手里还死死攥着一根已经化没了的冰棍的木柄。

“她那儿子后来怎么样了?”我问李奶奶。

“判了十年,发配到北大荒劳改,释放后就再没回过铁岭。”李奶奶叹了口气,扇子摇得更快了,“这胡同里不肯帮她的,可不止一两户人家。”

这话让我后背发凉。因为我后来问过爷爷,当年老周太太也来过我们家,爷爷以“不在家”为由,闭门不见。

自那以后,深夜的叫卖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

有天晚上,我们几个半大孩子聚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乘凉,不知谁提了个主意:“谁敢真的向那声音买根冰棍?”

一阵沉默。

“我敢。”说话的是我们中间最胆大的刘铁柱。他爸是肉联厂的工人,膀大腰圆,铁柱也继承了那股子蛮气。

“你别吹牛了,”王婶家的小子缩了缩脖子,“那可不是活人。”

铁柱一拍大腿:“今晚我就试试!要是真能买到,你们每人给我一块钱,敢不敢?”

我们互相看了看,最后都点了头。那时候的一块钱对我们来说可是巨款,能买二十根果丹皮呢。

那天晚上约莫十一点,我们七八个孩子偷偷溜出家门,聚在胡同中段的一处门洞里。夏夜闷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寒意顺着脊梁骨往上爬。

月光惨白,照得青石板路泛着冷光。胡同两旁的窗户大多黑着,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在远处闪烁。

“快十二点了,”有人小声说,“李奶奶说,老周太太总是半夜十二点出现。”

我们屏住呼吸,四周静得只能听见蟋蟀的鸣叫和各自的心跳。

当时钟的指针即将重合时,远处果然传来了那声音:

“冰——棍——儿——”

声音苍老、空洞,像是从一口深井里传出来的,在胡同里荡出回音。

我们全都僵住了。铁柱脸色发白,但还是强作镇定地站了起来。

声音越来越近,却依然看不见任何人影。

“去啊,”王婶家的小子推了铁柱一把,“你不是要买冰棍吗?”

铁柱深吸一口气,朝着空荡荡的胡同喊了一声:“买一根!”

刹那间,声音停了。

一阵寒风吹过,我们全都打了个哆嗦。奇怪的是,那阵风冰冷刺骨,完全不像夏夜的风。

“明天一早,”一个幽幽的声音突然在我们耳边响起,分不清方向,“送到门口。”

我们吓得魂飞魄散,一窝蜂地跑回了各自的家。那一晚,我做了整夜的噩梦,梦见一个穿着灰色衣服的老太太,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车后座的木箱滴着血红色的水。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外面的喧闹声吵醒了。跑到铁柱家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

铁柱家门口的水泥地上,放着一根冰棍。

那冰棍已经融化了大半,只剩一根木棍和一小块混着红色液体的冰疙瘩。融化出的液体确实是猩红粘稠的,像血一样,在水泥地上摊开一片。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冰棍的包装纸虽然已经湿透模糊,但还能辨认出是那种早已停产多年的老式糖水冰棍的油纸包装。

铁柱他妈吓得脸色惨白,对着那摊红色液体直划十字。铁柱他爸壮着胆子,用树枝挑起那根融化的冰棍,仔细看了看。

“这、这是血吗?”有人小声问。

铁柱他爸摇头:“不像,闻着有股甜味,像是...红糖水。”

但这解释并不能让人安心。老周太太的冰棍就是最简单的糖水冰棍,从没听说过用红糖做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铁柱那天没出来跟我们玩,据说吓病了,发烧说明话。

事情还没完。

接下来几天,胡同里接连发生怪事。张叔家晾在院子里的白衬衫半夜被染上了红色手印;李家孩子的布鞋第二天早上被发现泡在红色糖水里;最吓人的是,每晚十二点,那“冰——棍——儿——”的叫卖声准时响起,而且越来越近,有时仿佛就在你家窗外。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胡同里蔓延。

大人们开始暗中商议。一天晚上,我听见爷爷和几位老街坊在屋里低声说话。

“二十多年了,她还是放不下。”这是李奶奶的声音。

“当年的事,咱们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这是我爷爷。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得想个办法,让她安息。”

“要不,请个道士?”

“不行,”李奶奶立刻反对,“那是封建迷信,被抓到可不得了。再说了,周玉芬不是恶人,只是心里有怨气。”

最后,他们决定去找老周太太的儿子。几经周折,终于在邻市找到了他。他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听说此事后,起初不愿回来,经不住老街坊们的恳求,最后还是答应了。

他回来的那天,带了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他母亲生前最爱穿的一件灰色外套和一张泛黄的照片。

那天晚上,胡同里所有人家都在门口点起了一支白蜡烛——这是李奶奶的主意,说是在东北老传统里,蜡烛能指引亡魂找到归路。

午夜十二点,叫卖声再次响起,但这次,声音里少了几分凄厉,多了几分哀伤。

老周太太的儿子——我们该叫周叔——站在胡同中央,手里捧着那件旧外套,声音哽咽:“妈,儿子回来看您了。儿子不孝,这些年都没给您上过坟...”

他絮絮叨叨说了很久,说到他这些年的悔恨,说到他如今已成家立业,说到他希望母亲能够安息。

说到动情处,他跪在了地上,泪流满面。

突然,所有的蜡烛火焰同时向一个方向倾斜,仿佛有一阵风吹过,但那晚其实一丝风也没有。

周叔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无一人的胡同深处说:“妈,走吧,别留在这儿了。儿子带您回家。”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胡同里再也没响起过那苍老的叫卖声。

老周太太的儿子后来把她的遗骨从铁岭迁走,与她丈夫合葬在一起。每年清明,他都会回来扫墓。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回到铁岭老家整理旧物,偶然翻到爷爷留下的一本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记载着1972年夏天的事:

“周玉芬投井那晚,其实来找过我。我当时怕惹麻烦,闭门不见。后来听说,她不是为了儿子求情,而是想卖完最后一批冰棍,凑够钱赔偿厂里的损失...那批冰棍,据说她尝试用红糖水制作,因为红糖比白糖便宜...每想及此,心中愧疚难当。”

合上笔记本,我望向窗外。那条胡同如今已经改建,铺了柏油马路,装了明亮的路灯。孩子们在楼下嬉戏,再也不会有那种老式冰棍的叫卖声响起。

但我有时还是会想,老周太太的鬼魂之所以徘徊不去,也许不只是因为儿子的不孝和邻里的冷漠,更是因为她那份最后的心愿——卖完那批红糖冰棍,凑钱弥补儿子犯下的过错——永远无法实现了。

有些遗憾,比死亡更加持久。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