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9章 李叔德为表忠心首战大捷

大唐凌烟志 第9章 李叔德为表忠心首战大捷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统治下的天下已是一片动荡。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母端儿,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活动在以龙门为中心的地区。这支起义军在山西一带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杨广此时又想到了几个月未曾谋面的亲戚李渊李叔德,下诏命其担任河东抚慰大使,即刻前往山西赴任,镇压叛乱。

李渊临危受命,深知自己作为河东抚慰大使,肩负着镇压起义和稳定地方的重任。他也曾深思过杨广在此时任命他担任此要职的真正意图。李渊明白,如果镇压行动失败,难免会丢掉性命,要么死于疆场,要么被杨广追责赐死,成为下一个李浑。同时,他对母端儿起义军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出征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李渊召集了麾下的将领,详细研究了母端儿起义军的动向和战术,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随后,李渊率领大军出征,到了龙门,与母端儿的起义军正面遭遇。双方迅速摆开阵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

母端儿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农民,缺乏统一指挥和严密组织,战斗力并不强。而李渊的军队则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历经疆场,在李渊留守弘化期间又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

双方交战不久,李渊就发现了母端儿起义军的破绽。这支起义军的将领各自为战,毫无阵型,农民出身的士兵,在战场之上畏畏缩缩,东张西望,缺乏战斗经验和勇气。

李渊深谙兵法之道,晓得“擒贼先擒王”。此时的李渊虽年近五十,仍身强力壮,只见他翻身上马,手持长弓,瞄准了敌军的一名将领。他深吸一口气,松开弓弦,“嗖”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射向目标。那名将领应声倒地,敌军顿时陷入混乱。

李渊抓住战机,果断下令发起猛攻。他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冲向敌阵。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李渊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母端儿的起义军则节节败退。

经过一场激战,李渊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起义军被彻底打垮,母端儿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

击败母端儿后,李渊命令将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筑成京观,这一行为,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胜利象征。另外,这一恐怖手段也会对叛军和当地民众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慑。

随后,李渊命兵士从起义军尸体上收集到了他射出的所有箭矢,共七十支。

讲到这里,关于李渊镇压母端儿这件事,在其他历史演义着作中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奇典故。

在镇压母端儿的途中,李渊遇到了两位自称是东岳大帝派来的神仙,他们告诉李渊,东岳大帝已派七十人助他讨贼。李渊对两位神仙的出现感到大喜,第二天顺利破贼,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发,并复得其矢,从而认为这七十箭就是东岳大帝派来的“七十人”。

这个故事传说主要来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龙城录》,由柳宗元编撰,记录了隋唐时期的轶闻奇事。柳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其流传于世的着作可谓耳熟能详。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于李渊遇到神仙的故事,虽然只是夸张的文学写作手法,但作为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它还是反映出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想象,何况这个传说故事的主人公还是大唐开国皇帝。这也正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天命和正义的信仰。在传播这类故事时,笔者建议大家要以历史传说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避免将其与真实历史混淆。

话说,母端儿战死疆场后,其后军被李渊大军吓得一哄而散。李渊带兵乘胜搜剿,连续击破贼寇敬盘陀,柴保昌等人,收降了数万人。敬盘陀、柴保昌是隋末农民起义军头目,主要活动在隋炀帝时期。柴保昌与敬盘陀等在绛郡聚众起事,逐渐发展到数万人,转战于绛郡、文城郡、临汾郡一带。

隋炀帝诏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率关中兵数万征讨义军。樊子盖采取残酷镇压手段,包括烧毁村庄、坞堡,投降的义军不分老少全部坑杀,这些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反而使参加义军的民众更多。

樊子盖(545年-616年),字华宗,庐江郡(今安徽合肥)人,是隋朝的一位着名官员。他以其清廉、能干和忠诚着称,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为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征讨义军时已经七十一岁.

隋炀帝见师出无功,下诏召回樊子盖,命令河东慰抚大使李渊继续执行清剿任务。李渊改变策略,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最终成功地瓦解了义军的军心,起义最终失败,余部散入其他郡。

此战之后,李渊的威名传遍了山西大地,他带领的军队也是士气大振。李渊继续率领将士们四处征战,平定了山西地区的其他起义军,为稳定隋朝末期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迅速壮大了自身军事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渊清剿母端儿的战斗虽然只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但却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剿灭母端儿之战,不仅对他个人的军事生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即将建立的大唐王朝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李渊通过这场战役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赢得了广泛的拥护和支持。这为他日后称帝建立唐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这场胜利也增强了李渊的威望和影响力,使他能够更加顺利地整合各方势力,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

其次,在军事方面,李渊通过这场战役锻炼了自己的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善于运用谋略和战术,善于把握战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些经验对他日后领导唐朝军队平定内乱、抵御外敌入侵具有重要意义,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李渊通过这场战役稳定了后方局势,为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他注重恢复当地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他还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也为其日后起兵反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李渊首战即胜,甚是高兴,可是,他却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得意忘形。因为,他心中自知,此次被隋炀帝任命为河东抚慰大使,也只是为了在危急时刻救个场,指望成为杨广的亲信,让杨广放下对自己的戒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笔者认为,此次隋炀帝委以李渊重任,结合当时两人微妙的关系,杨广如此安排,想必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想要试探一下李渊目前的实力。前段时间李渊不是已经“病入膏肓”了吗,现在突然委以重任,看看李渊如何将这场“装病”的戏继续演下去。若战胜,你我各自安好,该利用还利用;若战败,估计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古代败军之将是要被严肃追责的,以隋炀帝杨广的性格,趁机杀了李渊也不为过。

二是想借机考验一下李渊的忠心。通过赋予其手握兵权的重要岗位,主动送给李渊一个拥兵自重的机会,挖个大坑,看李渊会不会露出隐藏已久的狐狸尾巴,跳进坑里去。若其有跟风叛乱的苗头,这无疑将会成为除掉李渊的绝佳时机。

三是通过李渊此次被任命的岗位和职责来分析。经查证史料,河东抚慰大使这一职位并非一直存在,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需要而设立的临时性官职。在隋朝灭亡后,这一职位也随之消失。李渊此时担任的河东抚慰大使,便是隋朝政府临时设立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河东地区(今山西省一带)的安抚、治理和军事防务工作。这个职位通常由位高权重的将领或官员担任,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隋炀帝杨广的手段在此时可见一斑,不管李渊胜与不胜,都难逃其掌控,只要形势有变,杨广自是可以轻松拿捏,立即取消河东抚慰大使这一职位,让李渊重新回到解放前。

根据历史记载,在攻打母端儿(毋端儿)的战役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有哪些将士跟随他出战,李渊亲自带领十余骑冲锋陷阵,然而,正是这股精悍的力量,在李渊的率领下,取得了对母端儿起义军的决定性胜利。

另一方面,我们从此次军事行动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推测,李渊受皇帝旨意来此担任河东抚慰大使,当地隋军将领或地方势力多少会给点面子,派出兵马以示支持。

但当时正值隋末,乱局之下的隋朝军队并不团结,各怀心思,若没有太大的利益,也只会在一旁助阵。何况杨广不喜欢李渊的事情人尽皆知,这些旁观助阵的隋军顶多看到李渊部队有了胜算,才勉强下场意思一下,收拾残局,顺便再捞些好处。

李渊也是明白人,既然大获全胜,自然要及时向朝廷汇报军情战果,也好让手下弟兄们论功请赏。李渊亲自撰写了战报,并附上了详细的战况图表和战功名单。他派遣心腹快马加鞭,将战报送往朝廷,以供隋炀帝审阅,证明自己的忠心未变。

至于杨广对李渊的胜利以及表达的忠心能否看到眼里,就此放下对李渊的猜忌和芥蒂,我们下章再讲。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