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8章 格局决定命运,还看唐公李渊隋末风云中的权衡与布局

晋阳城外,李渊正率领着一众心腹将领,紧张而有序地筹备着起兵反隋的大计。战旗飘扬,兵甲林立,气氛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此时,远方的天际尘土飞扬,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西突厥的特勒阿史那大柰。他身披华丽的铠甲,头戴金冠,眼神锐利。

探兵进入营帐向李渊报告,原来特勒阿史那大柰是来归顺义军的,李渊大喜,又得一员猛将。李渊急忙率众将领出了营帐前去迎接。

阿史那大柰率领部众来到李渊面前,他翻身下马,向李渊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站直身体,用带着些许胡音的汉语说道:“李公,大柰特来归顺,愿共举大义,讨伐隋炀帝这无道昏君。”

李渊闻言,自是欣喜过望。他上前几步,亲自扶起阿史那大柰,说道:“大柰将军能来,实乃我义军之大幸。突厥勇士勇猛善战,若能助我,真乃神兵天降!”

阿史那大柰哈哈大笑,拍了拍胸膛:“李公过奖了。我阿史那大柰虽是突厥人,但也知隋炀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今日一见李公,便知天下英雄唯有李公一人。我愿率领部众,跟随李公,共创大业。”

李渊听后,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拉着阿史那大柰的手,一同走向营帐,开始商讨起兵的具体事宜。而阿史那大柰的部众们也迅速融入了李渊的大军之中,为即将到来的反隋斗争增添了新的力量。

阿史那大柰,本姓阿史那氏,是突厥族人,原为西突厥特勒。西突厥是古代中亚地区一带的游牧民族的联盟组织,一直是古中国边境的主要威胁之一。阿史那大柰在隋朝时期,他曾跟随处罗可汗归附隋朝,并在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役中立下战功。后因突厥势力与隋炀帝之间政治矛盾而决裂,不久听说唐公李渊起兵反隋,就决定率众归附。阿史那大柰在唐朝建立后,继续为唐朝效力,跟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立下赫赫战功。因功被拜为上柱国,封康国公,赐姓史氏。历史评价他为一位忠诚、勇猛的将领,为唐朝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裴寂此时又提出建议,对李渊说道:“大将军,我们此次南下关中,稽胡军队目前在西北方向的雕阴郡地区极为活跃,为解决后顾之忧,我建议可派使臣前往安抚。”

隋朝雕阴郡的治所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在隋朝时期属于西北文化圈,与山胡等少数民族地区相邻,其居民以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为特点。稽胡源于南匈奴,是匈奴的别种。南北朝时期,稽胡迁徙于今山西、陕西北部方圆七八百里的山谷间,从事农业生产,辅以蚕桑,以麻布为衣,与汉人杂处。

隋朝时期,稽胡曾多次发动叛乱。隋大业十年(614年)五月,雕阴郡人民不甘忍受隋炀帝王朝的苛刻压迫,稽胡人刘鹞子首先聚众起义。当时,另一稽胡族人刘迦论义军正攻打雕阴郡治所,便与刘鹞子义军联合,两军密切配合,把隋军打得一败涂地,随后在雕阴郡为据点,时常滋扰周边地域。

李渊听从裴寂建议,立即安排通议大夫(高级文官,皇帝的重要顾问,参与朝政讨论和决策的官员)张纶前去安抚稽胡势力。随后继续举兵南下。

李渊义军初期计划是先攻取大兴城(今西安),以控制关中地区。两日后(公元617年七月十七日)义军行至西河(今山西汾阳市),西河郡治所距晋阳城五十公里左右,位于晋阳西南方向。

因为旱情严重,李渊命令西河官吏负责安抚百姓,积极地发放救济,帮助那些贫困无依的人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满七十岁的老弱散官,李渊下令免除他们的散官职务,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李渊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也减轻了他们的社会负担。

与此同时,李渊还注重选拔人才,对于那些有才能、有志向的人,不论出身背景,都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通过简政任免,口头宣布他们的功绩,亲手填写官职级别,一天之内就任命了一千多人,这一数字足以彰显李渊对政务改革的决心和效率。

接受官职的人并不需要领取告身,他们只需要拿着李渊军帐所写的官职名称,就可以正式走马上任。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随后,李渊率军通过曾大败魏刀儿起义军的雀鼠谷,于七月十九日到达了贾胡堡。贾胡堡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灵石县西南,贾胡堡地处汾河沿岸,是连接太原和临汾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对于李渊的军队来说,既是进攻的跳板,也是防御的关键地点。

当时正值八月雨季期,李渊义军刚到贾胡堡,就遇到了连绵不绝的大雨,导致道路泥泞不堪,不利于行军,无奈之下,义军只得暂时在贾胡堡驻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安置好营寨,李渊召集主要将官于主营帐商议军情要事,此时,前军探兵急匆匆来报:“启禀大将军,隋将宋老生、屈突通奉代王杨侑之命,分兵前来阻击我军。屈突通所部驻守河东,宋老生领兵已抵达霍邑。”

霍邑是古代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古城,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霍州市,因位于霍山脚下而得名。在中国历史上,霍邑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多个重要战役的战场。霍邑在贾胡堡向南约五十余里处。

探兵退出营帐后,李渊站在营帐中的地图前,目光凝重,久久不语。

李世民见状,率先开口道:“父亲,宋老生乃久经沙场之人,其军突然抵达霍邑,定不会轻易就范。屈突通驻守河东,犹如猛虎在侧,此局势于我军颇为棘手。”

李建成微微点头,接着说道:“二弟所言极是。屈突通善战且有谋略,河东一地地势险要,我若分兵攻打,恐宋老生乘虚而入,若先击宋老生,屈突通又可能来抄我后路。”

裴寂摸了摸胡须,缓缓而言:“大将军,当下我军当务之急是先稳住军心。宋老生虽已兵至霍邑,但初来乍到,地形未熟,我军可先派小股部队前去霍邑周边探查敌军虚实,寻觅其破绽。”

李渊思考片刻,扫视众人后说道:“裴将军所言不错。然我军也可借此时机。宋老生所率之兵长途跋涉,必然疲惫,我军若能有效利用,或可占得先机。”

李渊猛拍面前帅案,果断下令道:“诸位,咱们先行进攻霍邑,至于其他事宜,待抵达后再作商议!”

不料大雨持续数日,依旧不止,大军被困于此,无法继续前进。李渊担忧军粮不足,便派遣府佐沈叔安奔赴太原,命其再运送一个月的军粮以解义军之困,沈叔安领命即行。

沈叔安来自吴兴沈氏,这是一个在唐代有着显着地位的家族。沈氏成员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有显着贡献,进入唐代后,沈叔安的官职继续上升,历任司门郎中、潭州都督、刑部尚书等职位,最终被册封为吴兴郡公,成为大唐开国功臣之一。沈叔安善于诗文,有作品《七夕赋咏成篇》等传世,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努力和贡献被后世认可,死后被陪葬于唐高祖献陵,图像于凌烟阁,附于二十四功臣之后。

沈叔安在隋朝末年担任府佐,负责调度老弱病兵,监运军需粮草。他投奔李渊之后,在李渊引兵进攻长安的初期担任府佐,干起了老本行,轻车熟路,为军队的后勤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这一角色对李渊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渊日夜盼望天气放晴,可天空依旧阴云密布,内心焦虑不安,烦躁不已。忽然,驿卒进得军帐,传来捷报说通议大夫张纶前往安抚稽胡势力途中,率领义军攻克了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杀了太守杨子崇,又为李渊拿下一处城池。

杨子崇,是隋文帝杨坚的堂弟,隋炀帝杨广的堂叔。自幼酷爱读书学习,知识渊博,很有风度,特别喜欢结交贤士。隋开皇初年,被授为仪同,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一直掌管值宿警卫,后来又当了司门侍郎。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杨子崇因为屡次立功,升到候门将军,后来,曾因忠诚和直言不讳曾被免官。可没多久就复出,担任了检校将军。杨子崇预见到突厥必定会乘隋炀帝北巡之机侵犯边关,因此多次上表劝谏隋炀帝取消行程。然而,隋炀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在雁门被围。敌军被击退后,隋炀帝迁怒于杨子崇,认为他胆小怕事,扰乱军心,因此将他贬为离石郡太守。

杨子崇在隋朝末年的动荡中,试图返回京师,遭遇了河西诸县的长吏被杀、叛归起义军梁师都的情况,导致道路隔绝。不得不退归离石,他所带领的随行人员因听闻太原李渊起兵,便想归顺而去,杨子崇非常生气,就将叛者的父兄斩杀。

最终,正巧通议大夫张纶带领义兵夜至城下,与城中豪杰互相响应,轻松攻入离石城中,杨子崇最终被仇家所杀。

李渊听后,知晓杨子崇为人正直,是位忠臣,虽心有惋惜,但毕竟又得到一座城池,烦躁的心情方得以稍微恢复。

李世民这时进入帅帐,李渊告知张纶攻取离石一事。

李世民听后,也是对杨子崇一阵惋惜,说道:“我们刚起义兵,得到离石城也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父亲应当重赏张大夫破城之功。”

李渊点头称“是”。

李世民接着说道:“儿子听说李密已攻取河洛之地,瓦岗寨的翟让等人皆奉他为主,李密自号魏公,如今拥有数十万兵马,声势颇盛。依儿之见,当下不如暂且与他结盟,以免东边受到李密的牵制。”

李渊表示赞同,遂找来温大雅,命其草拟书信,与李密约定结为同盟。信件拟就,李渊即遣人快马加鞭送去给李密。

李密收到李渊的结盟信,自恃兵力强大,想要成为盟主,就让祖君彦按照其意书写回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很快,李密的回信便呈至李渊面前。李渊即刻展阅,信中写道:“与兄共事,虽分属不同派系,然同姓李氏。今吾已受天下英雄推举为盟主,愿兄共襄盛举,一同谋取隋室江山。”

李渊看到至此处,不禁微笑道:“好个狂妄之徒!”

信中又言:“若兄不弃,不妨各率数千精兵赴河内,当面缔结盟约,携手讨伐隋室,吾将不胜荣幸!”

李渊读罢,遂召李世民前来共议此事。李渊对李世民说道:“李密此人甚是狂妄自大,仅凭书信定约,尚且不足。如今我军全力征讨关中,若不与他结盟,恐多树敌。不如暂且示以谦卑之态,佯作应允,令其骄横自满,为我等挡住河洛之隋军。如此,我军便可专心西进。待关中平定之后,再凭藉天险之地,积蓄力量,坐观其鹬蚌相争,我等则可坐收渔翁之利。”

李世民听后,点头称是,急忙回答说:“父亲的计策太好了,就按照您说的来写回信吧!”

于是,李渊再次让温大雅起草回信。信里写道:“我虽然平庸无能,但幸运地继承了祖先的遗业。我曾出任八使,又负责管理六屯。如今国家动荡不安,我有责任,却没德能扶持天下。所以我召集义兵,与北方的狄族结盟,共同拯救天下,我的志向是重振隋朝朝纲。

上天养育百姓于大地,一定会有统治领导百姓的人,如今能够领导百姓的人,除了你还能是谁呢?我已经超过了五十岁,本不想再追求什么。我很高兴拥戴你这位弟弟,希望能依附在你身边。只盼望你能早日接受天命,安抚百姓。

你作为宗族联盟的首领,日后成事,能将我的名字记载在族谱里,重新被封在唐地,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光荣的事情了。我实在不忍心像商汤在牧野杀死商纣王那样对待隋朝,也不敢像刘邦在咸阳抓住秦王子婴那样对待我的皇亲。汾河和晋水一带还需要安定,盟津的会盟也还没来得及选日期。我就此回信!”

温大雅将信写好后,李渊与李世民仔细观阅,皆赞其写得好,遂命人速将信件送至李密处。李世民说道:“此信送达后,李密必会将心思放在全力攻打隋军上,如此一来,我等便无东顾之虞了。”

没多久,信使归来禀报,称李密看过回信后甚为得意,手捧信件四处炫耀,给瓦岗军将领们看说:“唐公推崇我,天下就不足以平定了!”

李渊闻之,心中愈发踏实,心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此后,李渊为了稳住李密,从此信使往来不断。只不过,李渊写去的信件都是美言和夸赞,从而使李密对其好感倍增,逐渐对唐军放下了戒备和警惕。

从李渊和李密信件沟通的内容来看,我们已经能明显看出两个人的格局和胸怀。李密自视甚高,眼中无人。而李渊则表现出极大的隐忍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通过写信以低姿态安抚李密,表面上恭维和推崇,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暗中布局,以便自己能够解决后顾之忧,顺利西进关中,最终夺取天下。这些差距最终导致了他们在隋末唐初的历史变革中不同的命运和成就。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