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75章 高祖李渊密诏撤军,秦王断然抗命决定一搏

洛阳久攻不克、伤亡惨重的战报与段德操北疆大捷的喜讯几乎同时送达长安。李渊的案头堆积着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和粮秣消耗清单。作为开国皇帝,他面临着多重压力。

首先便是巨大的消耗与国内隐忧,唐朝 二十万大军长期在外,关中府库渐空,民夫转运粮秣疲惫不堪,潜在的民生怨怼和内部不稳(如李建成坐镇长安也需弹压各方)令他忧虑。而且,突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北疆段德操虽胜,但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仍在阴山以北虎视眈眈。李渊常年和突厥打交道,深知突厥习性,他们最喜欢在对手陷入泥潭时趁火打劫。像刘武周旧事(突厥趁唐军主力东出时南下)如同噩梦萦绕。洛阳僵持越久,北境空虚的风险越大。

再者,便是来自河北窦建德的威胁, 窦夏势力急剧膨胀,已明确表现出救援王世充的意图。若唐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之时,突遭窦建德生力军背后一击,后果不堪设想。结合对爱子的担忧与朝堂暗流,李世民是他最出色的儿子,也是帝国的利剑。但利剑久折于顽石,亦有崩断之险。巨大的伤亡不仅消耗国力,也可能损耗世民的威望和嫡系力量。此外,太子李建成一系在朝中并非没有声音,持续的消耗战可能给反对者提供口实。

面对“一劳永逸”的风险和李世民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固然豪迈,作为皇帝,李渊必须考虑“万一不逸”的代价,若洛阳最终未克,唐军主力却元气大伤,突厥、窦建德甚至内部势力都可能给新生帝国致命一击。综合考虑后,皇帝李渊认为风险已大于收益。 与其在洛阳城下耗尽精锐,不如暂时回师,依托关中休养生息,待北疆更稳、准备更足后,再图东进。这是一种战略收缩的保守决策,源于开国皇帝对帝国根基稳固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多方威胁的深刻忌惮。

长安太极宫两仪殿内(小范围秘密朝议的地方),烛火摇曳,气氛凝重如铁。李渊背对众臣,凝视着巨大的天下舆图,手指反复划过洛阳与代北的标记,裴寂、萧瑀、任瓌、陈叔达垂手肃立,无人敢先出声。

李渊缓缓转身,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显得低沉而疲惫:“诸卿… 洛阳战报,尔等皆已详阅。世民… 还在苦撑。” 他顿了顿,指尖重重敲在洛阳位置:“坚城未下,将士日损。而河北…”但见其手指猛地移向漳水方向,“窦建德已聚兵十余万,蠢蠢欲动!北境…” 接着他的手指又划向阴山,“突厥颉利,狼子野心,代北烽燧连日告警!任卿,边情究竟如何?”

任瓌跨步出列,面色严峻,答道: “陛下明鉴!兵部接云中、马邑、陇右三道急报,突厥游骑侦伺活动陡增十倍于前!其部落正沿阴山北麓大规模集结,牛羊驱赶,毡帐连绵,绝非寻常游猎!段总管延州之胜,仅挫梁师都偏师,延绥兵力捉襟见肘,绝难分兵策应洛阳,更无力独挡突厥主力!若虏骑此时大举南下…” 他声音陡然沉重,“关中空虚,恐无生力军可御!”

裴寂立刻抓住时机,躬身急奏,语带忧惧的说道: “陛下!任尚书所言,句句惊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秦王殿下神勇,臣等素知。然国之根本在关中! 今二十万大军久顿坚城之下,府库为之空,民力为之竭! 王世充困兽犹斗,窦建德虎视于东,突厥群狼觊觎于北!若窦建德果引兵来救,与王世充内外呼应,而突厥铁骑再乘我关中空虚,破塞南下… 陛下!” 他扑通一声跪倒,声音带着哭腔道:“则非但洛阳难图,恐高祖基业,亦有累卵之危!臣泣血叩请陛下,速诏秦王班师,保全精锐,固守根本!”

萧瑀闻言,神色挣扎,原本支持东征的态度在现实压力下动摇,长叹一声奏道: “陛下… 裴相虽言急切,然… 然其虑深远。洛阳非旦夕可拔,窦建德之患却迫在眉睫。突厥动向更是悬顶利剑。秦王殿下… 殿下乃国之柱石,万金之躯,岂可久陷于危墙之下? 臣… 臣附议裴相之请。当断则断,暂避锋芒,保全王师,徐图后计!” 言必,他深深一揖。

陈叔达作为掌诏令的纳言,言词谨慎但立场清晰,言道: “陛下,臣观诸公所虑,皆为国家社稷计。秦王殿下忠勇,志在克复东都,一统河山。然兵法云:‘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今三面受胁,利在守成。当以社稷安危为至重,将士性命为至惜。 段总管北疆新胜,足可暂稳边陲。若令秦王殿下全师而还,养关中锐气,观窦、王鹬蚌,待突厥冬牧马肥之时机再定征伐,方为万全之策。”

李渊听了众臣言论,沉默不语。殿内陷入死寂,唯闻烛芯噼啪微微作响。他再次转身,凝视着舆图上洛阳那个小小的标记,仿佛能看到城下堆积的尸骸和儿子染血的战袍。裴寂描述的可怕图景、任瓌的边关警讯、萧瑀的动摇、陈叔达的“万全之策”… 还有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在他脑中激烈交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儿子李世民“洛阳不破,绝不回还”的誓言犹在耳边,终于皇帝肩上的千钧重担压倒了父亲的骄傲与期待。李渊再次猛地转过身,脸上最后一丝犹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却无比决断的帝王威严,声音斩钉截铁道: “诸卿所奏,深合朕心!”

他目光如电,射向侍立一旁、屏息凝神的宦官,下令道: “拟密诏!敕秦王世民:洛城久围,将士劳苦,朕心轸念,寝食难安。 近据多方急报:窦建德拥众南窥,其势汹汹,欲解洛阳之困;北鄙虏情叵测,烽燧连警,恐有乘虚之谋。社稷之重,在安根本;王师之利,贵乎万全。 今三面受胁,非可持险浪战之时。

着尔即解洛阳之围,整饬六军,全师西归长安! 勿以克城一隅为念,当以保全将士、固守关陇、养锐待时为至要!所有善后事宜,准尔临机处置。大军动向,务须机密,不得迟延!

——父 手敕 武德四年二月某日”

李渊口述完,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他特意用了“父手敕”的落款,试图在这冰冷的皇命里注入一丝父亲的温情与无奈。

接着,李渊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厉声道: “以八百里加急,密送秦王行营! 此诏…” 他声音压低,带着不容置疑的森然,“止于此殿!若有片言只语泄于外,立斩不赦!”

裴寂、萧瑀、任瓌、陈叔达齐齐跪伏于地,声音带着敬畏与一丝如释重负,齐声道: “陛下圣虑深远,臣等谨遵圣谕!”

宦官躬身捧着刚书写的墨迹未干的密诏,疾步退出大殿。殿门沉重关闭,将殿内的凝重与这道决定二十万大军命运、即将在洛阳城下掀起滔天巨浪的密令,一同封锁在摇曳的烛光之中。

洛阳城外,唐营中军大帐内,李世民的手指死死攥着那卷犹带长安霜气的密诏,“父手敕”三字灼得他掌心发烫,更灼烧着他那颗在洛阳城下煎熬了八个月的心。父皇忧虑的叹息仿佛穿透纸背,那社稷之重、将士劳苦、窦建德虎视、突厥狼顾… 这些沉甸甸的考量,他岂能不知? 然而,一股更炽烈的火焰在他胸中翻腾,那是目睹洛阳摇摇欲坠、王世充困兽犹斗、战机唾手可得而生的近乎痛苦的焦灼与不甘!八个月的血战,数万忠魂埋骨城下,关东诸州望风归顺,眼看这中原腹心之地即将收入囊中,此刻撤军,岂止是功亏一篑?

若此刻撤军,这是将万千将士的牺牲付之东流,是将唾手可得的胜利随意抛掉,更是纵虎归山,让王世充得以喘息,让窦建德有机可乘,让那些表面归附的州郡再次离心离德,最终将帝国拖入更长久、更惨烈的战争泥潭! 窦建德的十万之众在他眼中不过是远来疲惫的乌合之众,其破绽他早已洞悉;突厥颉利的贪婪更让他深信,唯有雷霆胜利铸就的绝对威势,才是震慑群狼的真正屏障!父皇所寻求的“保全”与“万全”,在此刻的退却中只会化为泡影,反将帝国推入深渊!

但“抗旨”二字,重逾千钧! 这不仅是对皇权的挑战,更是对父子之情的巨大考验。李世民内心很清楚,朝堂之上,大哥(太子李建成)一系必会借此掀起滔天巨浪。然而,当目光扫过帐外那些疲惫却依旧坚守的将士身影,想到他们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忠诚,想到洛阳城内那些因王世充暴政而水深火热的百姓,想到若半途而废将导致天下再次陷入无休止的战火… 一股超越个人荣辱安危的决心,如同熔岩般喷涌而出!功业险中求!为了将士的血不白流,为了天下的早日一统,为了李唐江山的万世基业,这滔天的风险与罪责,他李世民担了! 他不仅要抗命,更要向父皇证明,他的坚持,才是真正通向“保全”与“万全”的唯一路径!

决心既下,行动如雷霆!秦王李世民当即奋笔疾书,写就一封言辞恳切又充满自信的奏表,用最坚定的笔触向父皇剖析战局道:“王世充虽拥地看似广阔,然其爪牙早已崩坏,号令不出洛阳孤城!其智已竭,其力已枯,破城只在旦夕之间!”

奏表写好后,李世民担心仅凭文字尚不足以完全扭转父皇的忧虑,必须有一位深谙前线实情、能言善辩且深得父皇信任的重臣亲自解说才行。他立刻锁定了参谋军事封德彝,这位刚从洛阳返回、洞悉一切的老臣,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他郑重地将奏表交给封德彝,恳切而坚定的的托付道:“德彝公!洛阳存亡,天下大势,尽系公此行!务必将此间实情,王贼之困窘,我军之胜势,以及撤军必将引发天下反王再次勾连、后患无穷之恶果,面陈父皇!”

封德彝深知此行干系重大,肃然领命,星夜兼程奔赴长安。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军事部署毫不停歇。 他必须抢在窦建德大军抵达前,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立即下达军令,命令屈突通、李积率主力继续围困洛阳,深沟高垒,日夜佯攻,死死困住王世充;而他本人仍未放弃对洛阳的最后一丝和平努力。他口述了给王世充的书信,由书记官疾书“谕以祸福”,继续劝降,其中言辞犀利地剖析对方困守孤城、粮尽援绝、外援(窦建德)亦将不保的绝境,晓以献城投降尚可保全宗族性命的利害。然而,信使带回的,只有王世充顽固的沉默。这沉默,更加坚定了李世民以铁血手段终结这一切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几日后,长安太极殿的御座前,封德彝正以其老练的辩才和无可辩驳的前线见闻,进行着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游说。 他指着舆图,声音沉稳而有力的分析道:“陛下,秦王殿下奏表所言句句属实!王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 城中粮秣殆尽,人心惶惶,士卒离心离德。王贼本人已是智尽能索,力竭计穷!我军虽暂未破城,然其瓦解只在朝夕之间!陛下明鉴,”说着, 封德彝目光炯炯,声音陡然加重,道:“此时若旋师,贼势必复振! 王世充得以喘息,窦建德气焰更炽,那些首鼠两端的州郡必会再次观望甚至反叛!反王势力必将更相连结,到那时,想要再图平定,耗费国力民力何止十倍? 后患无穷,更胜今日啊!”

封德彝的剖析,字字如锤,敲在李渊心头,尤其是那句“贼势复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精准地击中了皇帝对天下再次大乱、永无宁日的最深恐惧。李渊凝视着这位老臣坚定的眼神,回想着李世民奏表中同样恳切的论断,再权衡着北疆段德操新胜带来的缓冲… 终于,他紧锁的眉头缓缓松开,长叹一声,心中撤军的坚冰在现实与亲信的双重说服下悄然融化。

最终,高祖李渊不再坚持那道密诏,默许了李世民在洛阳战场的惊天一搏。帝国的命运之舟,在经历了一次惊险的转向后,再次被推向了李世民所坚信的、通往决定性胜利的激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