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51章 许绍攻取荆门镇,优待俘虏获美谈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时值唐初削平群雄之际,峡州刺史许绍奉命率精锐之师突袭萧铣割据政权治下的荆门镇(今湖北荆门,唐时属荆州长林县)。经激烈交锋,唐军最终攻克此江陵北翼之军事要隘,进一步瓦解了萧铣在荆湘地区的防线。

许绍出生不详,卒于621年,字嗣宗,是隋末唐初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其出身安陆许氏,与唐高祖李渊有早年渊源。许绍与李渊少年时同在隋朝国子监求学,交情甚笃。隋末天下大乱,许绍以地方豪族身份崛起,初任夷陵郡(后改峡州)通守,在长江中游一带积蓄实力。

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许绍于618年(武德元年)率先以夷陵、荆门等五郡之地归附唐朝,成为李渊集团在长江中游的关键盟友。

荆门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与地理特征密切相关。该地位于今湖北省中部荆门市境内,具体位置在汉江与漳河交汇处的荆门山附近,现属荆门市东宝区与掇刀区交界地带。荆门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因其"荆楚门户"的地理特征而得名,两山对峙如门,控扼汉江水道,成为连接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地的咽喉要冲。

宋代时期,在此设置荆门军,后升格为州级建制,着名理学家陆九渊曾在此任知军并推行改革,修筑城墙、兴办书院,使荆门从军事据点逐渐发展为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明清时期,随着汉江航运的繁荣,荆门镇作为漕运中转站日益兴盛,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现存清代山陕会馆遗址见证着这段商业繁荣史。近代以来,随着铁路交通兴起,荆门镇的战略地位有所变化,1959年设立荆门县,1979年升格为省辖市,原荆门镇区域逐步演变为现代城区。如今在荆门市区仍保留有明代重建的东山宝塔、龙泉书院等历史遗迹,荆门山虽因现代建设部分山体有所改变,但其险要地势仍清晰可辨,诉说着这座千年古镇"荆楚门户"的沧桑巨变。

峡州(今湖北宜昌)扼守长江三峡咽喉,是唐朝经略巴蜀、压制萧铣梁政权的战略支点。许绍长期与萧铣作战,《资治通鉴》称其“数破梁兵”,有效牵制了萧铣的扩张。因许绍早年与李渊的私交,从而强化了朝廷对他的信任,被赋予自主处置地方军政的权力。

许绍驻守的峡州辖区以夷陵郡为核心,涵盖今湖北宜昌、秭归、长阳及重庆巫山部分区域,具体包括荆门镇(今湖北荆门)、安蜀城(宜昌西北)等长江防线据点。北接王世充郑政权(襄阳),东邻萧铣梁国(江陵),西控巴蜀门户,南制湘西蛮族。

许绍管辖的边境地区与梁、郑两股势力接壤(峡州北境与郑氏控制的襄州相邻,东境与梁氏势力范围的荆门相接)。此前,梁、郑两方俘获许绍的士兵时,都会将其杀害;而许绍俘获梁、郑的士兵后,却给予物资资助并将他们遣返。敌方因此感到惭愧和感动,从此不再侵犯许绍辖境,当地百姓得以安居。

唐代荆门镇位于峡州东北方位。彼时峡州州治设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而荆门镇所在的长林县即今荆门市辖区,两地直线距离约95公里。若以唐代交通线路测算,自峡州东行至荆州(江陵)的水陆驿道约230唐里(合今127公里),荆门镇又位于江陵城北60唐里(33公里)处,故峡州至荆门镇全程约290唐里(160公里),这一里程数据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可寻得佐证。

许绍按照唐朝朝廷的军事部署出兵荆门时,唐王朝已平定关中、河东,正在逐鹿中原,但萧铣割据荆湘,拥兵四十万,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核心,控制长江中游。荆门镇位于江陵以北约60唐里,扼汉江与漳河交汇处,是江陵北翼屏障。若唐军占据荆门,可切断萧铣北通襄阳、东连汉水的补给线,直接威胁江陵城防。许绍时任峡州刺史,其辖地峡州(夷陵)与荆门分处长江、汉江要冲,攻取荆门既是“断萧铣一臂”,亦为唐军南下江陵扫清障碍。

唐高祖李渊为加速统一步伐,于武德三年全面对萧铣用兵。许绍早年与李渊有同窗之谊,且自武德元年率五郡归唐后,始终是唐朝经略南方的关键人物。李渊授意许绍“相机行事”,利用其熟悉荆襄地形的优势,从西线(峡州)与北线(金州总管段纶)对萧铣形成钳形攻势。攻荆门即为此战略的突破口。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资治通鉴》载许绍此前已“数破梁兵”,但萧铣仍凭借江汉水网固守。荆门镇作为萧铣北境屯粮之所,驻军三千,若拔除此据点,可动摇梁军士气,并为后续唐军水师(如李孝恭、李靖部)顺汉江南下创造条件。

十二月二十六日夜,峡州军府(今湖北宜昌)内,许绍召集副将张士衡、水军校尉赵方、斥候营统领王琰前来军中议事。斥候王琰疾步入帐,呈上密报道:“使君,荆门守将崔弘度加固营垒,汉江西岸增派弓弩手三百,粮草囤于山南仓廪,江面战船仅三十艘,但两岸哨塔林立,戒备森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许绍听后,凝视沙盘,手指荆门山道:“崔弘度恃险而骄,以为汉江天堑可阻我唐军。然其粮道穿行山南密林,若以奇兵焚之,梁军必乱!”

张士衡 沉吟道:“使君,我军主力仅八千,强攻伤亡必重。不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汉江水寨,吸引梁军;一路轻骑绕道鹰愁峡,突袭粮仓;再遣死士百人攀荆门山北崖,居高临下以火箭射其营帐。”

赵方此时拱手道:“末将愿率水军死士乘艨艟十艘,夜载硫磺、火油,顺流直冲敌船。若东风起,火势可蔓延至岸上营寨!”

许绍沉思片刻,拍案定策道:“善!赵校尉子时发船,张副将领步卒两千伏于鹰嘴崖,待火起后夹击。王琰,汝率斥候乔装樵夫,混入梁军后方,标记粮仓位置!”

言必,许绍持剑出帐,对集结的将士高呼道:“诸君随某征战数载,今奉天子诏,诛僭伪,复荆襄!此战若胜,江陵门户洞开,梁亡指日可待!凡先登敌垒者,赏田百亩,授勋三级!”

全军 举矛齐喝:“誓破荆门!效忠大唐!”

关于许绍行军路线,结合唐代军事行动惯例与地理环境分析,其部队可能自夷陵沿长江东下,经虎牙滩(今宜昌猇亭区)进入江陵府辖境后,于江津(今荆州沙市)转入扬水北上。这条汉江支流水道既能避开萧铣重兵驻守的江陵城,又可依托长江保障后勤运输,与《旧唐书》所载"乘江水稍落,轻兵掩至"的战术特征高度吻合。部队在编县(今荆门南漳)登陆后,沿荆山余脉东进直扑荆门镇,此路线选择既符合冬季枯水期水文条件,又充分利用了荆山地形对突袭行动的掩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行军路线尚存争议。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提出另一种可能:许绍或取道当阳(今宜昌当阳市)陆路急行军,这条约130唐里(72公里)的路线更契合突袭战术对时效性的要求。两种推测皆具合理性,具体路线尚待新史料的进一步印证。欲深入考证者可参照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分册进行方位校准,辅以《读史方舆纪要》荆州府条中的地形记载,从而立体还原这场战役的空间维度与战略价值。

许绍攻打荆门镇一役,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底唐王朝剪除南方割据势力萧铣的关键之战。此战虽未见于史书详尽记载,但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碎片,结合唐代军事地理格局,仍可勾勒其战略脉络。彼时天下初定,萧铣以江陵为都,拥兵四十万,控扼长江中游,其北部防线依托荆门镇构筑要塞,此地“两山夹汉江,形胜锁荆襄”,既是江陵的北大门,又是汉江漕运枢纽。唐高祖李渊为打破僵局,密令早年同窗、峡州刺史许绍自西线突袭,意图撕开萧铣的汉江防线。

许绍当时坐镇夷陵(今湖北宜昌),辖峡州五郡,其地西扼三峡,东临江汉,与萧铣势力犬牙交错。据《资治通鉴》载,许绍此前已“数破梁兵”,深谙萧铣军虚实。他敏锐洞察到荆门镇虽地势险要,但守将崔弘度恃险轻敌,将粮草囤于山南露天仓廪,且汉江两岸哨塔虽密,却因寒冬江面收缩,部分浅滩可涉。许绍遂定“明攻水寨,暗焚粮道”之策,他先令水军校尉赵方率二十艘艨艟战船,满载浸油柴草,趁腊月朔风夜顺流而下,直扑梁军水寨;同时命副将张士衡领两千轻甲步卒,自荆门山西侧鹰嘴崖攀援潜行,穿插至山南粮仓纵火;另以主力八千列阵汉江北岸,虚张旗鼓佯攻,牵制梁军注意力。

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寒风凛冽,汉江雾锁。赵方水军借夜色掩护抵近梁军水寨,忽以火炬齐燃,火船如流星般撞入梁军船阵,风助火势,顷刻焚毁战船三十余艘,火光映红江面。崔弘度急调弓弩手赴岸阻击,却未料张士衡部已翻越险峰,以硫磺火箭射入粮仓,囤粮烈焰冲天,梁军后方大乱。许绍见火起,亲擂战鼓,命北岸唐军强渡汉江,架云梯猛攻营垒。崔弘度腹背受敌,又闻粮草尽毁,军心崩溃,残部弃寨南逃。此战《旧唐书》仅以“绍遣兵袭荆门,破之,俘斩千计”简笔带过,然其战术之精妙,正合《李卫公问对》中“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精髓,许绍以佯攻为正兵牵制,以火攻、奇袭为奇兵破局,更借天时(朔风助火)、地利(山崖潜行)、人和(士卒效死)三者合一,终克天险。

此役得手后,唐军打通了汉江南下通道,江陵门户洞开。萧铣急调重兵北援,反致江陵守备空虚,为次年李靖率大军自夔州顺江东进、直捣腹心创造战机。许绍却未及亲见萧铣覆灭,因积劳成疾于武德四年(621年)病逝军中。唐高祖闻讯恸哭,追赠荆州都督,诏书称其“镇遏边鄙,缮甲兵,耀威武”,一语道破这位乱世名将的功业所在。而荆门古战场上的烽烟,终随汉江水流入历史长河,唯余《元和郡县图志》中“荆门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的冰冷记述,默诉着那段铁马冰河的岁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隋末烽烟四起的武德年间,峡州刺史许绍镇守的疆域恰似一片乱世孤岛,北面与王世充郑政权的襄州(今湖北襄阳)仅一水之隔,东境同萧铣梁国的荆门镇(今湖北荆门)犬牙交错。三方势力交汇的峡州边境,本应是剑拔弩张的是非之地,却因许绍独特的治军方略,演绎出一段充满人性光辉的传奇。

每当秋草泛黄、战马嘶鸣的季节,汉江两岸总会爆发小规模冲突。梁、郑两军的巡逻队若擒获许绍麾下士卒,往往就地斩首,将血淋淋的首级悬挂在界碑之上示威。而许绍对待俘虏的做法却截然不同,被押解回营的梁郑士兵不仅未被虐待,反而能领到三日口粮与御寒衣物。更令人震撼的是,许绍常亲自来到战俘营,指着营中堆积如山的粮袋对俘虏们说道:"这些粟米本可充作箭矢,如今却要分与尔等。非是许某畏战,实不愿见百姓骨肉离散。"说罢便打开营门,任其自由归乡。

这般以德报怨的举措,在血腥的隋唐交替之际犹如石破天惊。某次郑军将领王琮俘获五名唐军斥候,正要按惯例处决时,突然想起上月许绍释放的郑军战俘带回的见闻,那些战俘描述唐军营中竟有专为敌方伤员设立的医帐。王琮握刀的手终究没能落下,长叹一声道:"吾等若再行杀戮,与禽兽何异?"遂将唐军俘虏暗中放归。此类事件经年累月,竟在梁郑军中形成不成文的规矩,凡遇许绍部卒,或避而不战,或擒而不杀。

至武德三年冬,许绍镇守的峡州边境出现奇观,其他战区哀鸿遍野之际,而这里的汉江渡口竟有商旅往来。梁国樵夫与郑国渔夫常在晨雾中隔江对歌,刀兵之声渐稀。当萧铣在江陵宫中怒斥将领"为何不取峡州"时,其麾下老将张绣伏地泣告:"许使君以仁义待我士卒,若强攻其境,恐三军不愿举刀啊!"这段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边境传奇,最终被司马光载入《资治通鉴》,成为冷兵器时代罕见的"仁者无敌"的鲜活话题。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