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44章 突厥处罗可汗暴毙

大唐凌烟志 第244章 突厥处罗可汗暴毙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武德三年(620年)冬,正值唐高祖李渊经略中原之际,颉利可汗遣使抵达长安,向唐朝通报其前任国王处罗可汗薨逝的消息,高祖按照此前对待始毕可汗丧事的规格(始毕可汗于武德二年四月去世),举行了相应的吊唁礼仪。

处罗可汗出生不详,卒于620年,原名阿史那·俟利弗设,是东突厥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始毕可汗之弟,颉利可汗之兄,其生平贯穿隋末唐初的乱世,既是突厥汗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原政权更迭的重要见证者。

作为游牧帝国与农耕文明碰撞的亲历者,他的一生交织着草原部落的权力斗争、隋唐易代的政治博弈,以及跨地域的文化互动,在《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留下了复杂的历史剪影。

处罗可汗生于突厥王庭,其父启民可汗在位期间(599—609年)因部族内乱投靠隋朝,受隋文帝册封,开创了突厥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少年时期的处罗随父兄频繁出入长安,亲历隋朝“圣人可汗”时代的强盛,这种经历使其对中原制度与军事战略有直观认知。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至突厥牙帐,启民可汗率诸子跪迎,《隋书·北狄传》记载“启民奉觞上寿,跪伏甚恭”,处罗与兄长始毕、咄苾皆列席其间,展现出突厥贵族对隋朝表面臣服下的隐忍。这种早期经历为其日后处理与中原势力的关系埋下伏笔。

大业十一年(615年),始毕可汗趁隋末民变脱离隋朝控制,率十万骑围隋炀帝杨广于雁门,突厥重归独立。处罗作为王族核心成员,参与了对隋边境的多次袭扰,逐渐积累了军事声望。

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病逝,突厥汗位继承陷入短暂动荡。按突厥“兄终弟及”的传统,处罗本应继位,但其侄什钵苾(始毕之子)却得到了部分贵族的支持,很快形成内部权力竞争。《旧唐书·突厥传》记载“国人议立咄苾,以其母贱,众不服”,最终在隋朝义成公主(启民可汗之妻)干预下,处罗得以上位。

义成公主作为隋朝宗室女,自开皇十九年(599年)和亲突厥,先后嫁启民、始毕、处罗、颉利四可汗,历经四任可汗,在汗庭中保持有重要影响力,她凭借国母级别的政治手腕,迅速成为突厥内部亲隋势力的核心人物。之后,更是以继母身份力排众议,推动处罗继位。

处罗可汗继位后,继续延续突厥扶植中原割据势力的策略,但相较于始毕可汗的灵活务实,其政策更显激进。他先是接纳义成公主为妻,通过政治联姻巩固自身地位,同时积极收拢隋朝遗臣,迎接隋炀帝遗孀萧皇后及齐王杨暕遗腹子杨政道至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重新建立起隋室傀儡政权,《资治通鉴》载“处罗以政道为隋王,中国士民没于虏者,悉配之以为部落,行隋正朔,置百官”,史称“后隋”。

他的这一举措具有双重政治意图,一方面以“存亡继绝”之名获取干预中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北逃士民来增强突厥的实力。《旧唐书》详载此事“处罗可汗将杨政道立为隋王,中国士民在北者悉配之,行其正朔,置百官,皆依隋制”印证了该政权的实际运作,其官僚体系完整,甚至设有尚书省、门下省等中枢机构。

处罗可汗在位期间(619—620年),中原正值李唐、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混战。他采取“联隋抑唐”策略,通过扶持杨政道政权,收拢河北、山西地区的隋朝旧臣与反唐武装。武德三年春,处罗联合割据马邑的刘武周,欲南下攻取并州(今太原),《新唐书·突厥传》详述其军事布局:“处罗谋取并州置杨政道,群臣谏,不听,方遣突利与武周合。”

之后,其扶植的小股割据势力张举于当年(620年)八月投降了唐朝,刘旻于九月投降唐朝。

张举是隋末群雄之一,活动于山西北部或河套地区,依附突厥势力。武德三年(620年)八月,在唐军平定刘武周后,张举率部投降唐朝。其投降与刘武周势力崩溃直接相关(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尉迟敬德败亡后,突厥支持的割据力量瓦解)。史书未载其降唐后的官职或后续事迹,可能因实力较弱未被单独列传。

刘旻亦是隋末地方豪强,为山西或陕西一带割据者,与梁师都、突厥关系密切。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继张举之后投降唐朝。李世民在击败刘武周后,开始策划北攻梁师都,其投降时间紧接唐军对梁师都的军事压力。与张举类似,史书未载其后续活动,可能降唐后被收编或遣散。

张举、刘旻的投降是唐初统一战争的关键节点之一,武德三年四月,刘武周被突厥抛弃后逃奔突厥被杀,其部众瓦解。张举、刘旻作为突厥在山西的代理人,投降标志着突厥对河套以南控制力的削弱,引发梁师都恐慌(梁师都是当时突厥在陕北的唯一代理人),二人投降后,唐军得以集中力量对付梁师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梁师都得知张、刘投降唐朝后,大为恐惧,连夜召集心腹将领陆季览、辛獠儿等人密议,试图借突厥之力反制唐朝。

梁师都拍案而起,须发皆张,说道:“张举、刘旻这两个叛贼!竟敢背我投唐……如今朔方人心惶惶,若突厥再疑我无能,我等头颅怕是要挂在长安城门上了!”

陆季览抚须沉吟,目光阴鸷,沙哑着嗓音道:“主公勿急。突厥人向来贪利忘义,处罗可汗正需立威。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就说李渊已调集陇右精兵,欲北渡黄河直捣定襄(突厥牙帐),再许以河东钱粮女子尽归突厥,如此一来,处罗岂能不动心?”

辛獠儿听后,冷笑着插话道:“陆兄此计虽妙,却不够狠!依我看,不如再添一把火,就说刘武周旧部暗中联络唐朝,欲献马邑于李渊。突厥若失马邑,漠南屏障尽丧,牛羊马场皆成唐军演武之地!”

梁师都踱步至帐外,望着漠北风沙,良久方转身回帐:

“好!你二人即刻备下金帛、骏马,再选百名汉女充作‘贡品’。明日随我亲赴定襄!记住,见了处罗,须哭诉李渊‘暴虐无道,欲灭华夷之别’,再提当年启民可汗受隋朝册封之旧事,突厥人最恨别人说他‘非正统’!”

陆季览忽压低声音说道:“主公,属下还有一策:可散播谣言,称李世民在灵州私铸‘受降城’碑文,上书‘擒处罗者封王’。突厥贵族必怒,届时何愁突厥不挥师南下?”

梁师都听后抚掌大笑,目露凶光道:“妙极!汉人有句话叫‘借刀杀人’……传令下去,凡军中与唐廷有书信往来者,皆绑送突厥为奴!咱们要让处罗明白,这朔方之地,唯有我梁师都,才是突厥最忠实的‘胡马向导’!”

随即,梁师都便派遣其尚书陆季览游说突厥处罗可汗道:“近来中原陷入战乱,分裂为多个政权,彼此势均力敌、力量薄弱,因此都向北方突厥称臣归附。如今定杨可汗(刘武周)已然败亡(刘武周于当年四月败亡),天下即将全被唐朝占据。梁师都即便灭亡也无怨言,只是担心接下来就会轮到可汗您了。不如趁唐朝尚未完全平定天下,向南夺取中原,效仿当年魏道武帝的策略。我们梁师都军队愿作为向导!”

处罗可汗继位(619年)以来,一直面临着三重压力,首先便是经济危机,突厥当时连年雪灾,“六畜多死,国中大馁”,急需通过战争掠夺资源。而且其部落离心严重,面对薛延陀、回纥等铁勒部族的反叛,契丹、奚等附庸动摇,军事胜利可震慑诸部。再者他一继任便面对着内部权力斗争,处罗得位依赖义成公主支持,但其弟咄苾(颉利可汗)势力渐强,已威胁到其权利地位,亟需战功巩固权威。

梁师都使者陆季览提出的南侵中原既能掠夺财富缓解经济困境,又能通过战争整合内部势力,可谓“一石三鸟”,处罗可汗果断采纳了此建议。

陆季览走后,处罗可汗立即召集各部贵族首领商议此事,他计划分兵四路,令莫贺咄设率军从原州(今宁夏固原)南下;泥步设与梁师都从延州(今陕西延安)进军;处罗可汗亲自率部从并州(今山西太原)进入;突利可汗联合奚、霫、契丹、靺鞨等部族自幽州(今北京一带)南下。同时,他还欲借“报隋朝旧恩”之名,攻占并州(唐朝河东重镇)用以扶持杨政道,但突厥贵族担忧此举将激化与唐朝矛盾,引发全面战争。

牙帐内,处罗可汗高坐在狼皮王座之上,手握金杯,目光扫视帐内缓缓说道:“杨政道乃大隋正统,如今蜷居定襄,岂能长久?并州富庶,又是隋朝旧地,我突厥铁骑若取之,既可安顿隋室遗脉,又能震慑李渊,此乃一举两得!”

阿史那·思摩是主和派老臣,只见他抚胸行礼,语气凝重道:“可汗!并州是李唐龙兴之地,驻有李唐三万精兵,城高粮足。我军若强攻,即便拿下,也要折损无数儿郎……更怕那李世民趁机出雁门断我归路,到时漠南牧场恐遭唐军焚掠啊!”

主战派年轻将领执失思力按刀上前,声如洪钟道:“思摩长老怎如此怯懦?去年我们刚破马邑,唐军望风而逃!如今李渊正与刘黑闼在河北厮杀,并州空虚,此时不取,更待何时?至于杨政道,让他做个傀儡便是,汉人最吃‘正统’这套!”

汉人谋士赵德言是原隋朝降臣,此时阴恻恻的插话道:

“可汗圣明!当年启民可汗落魄南投,隋文帝不仅助其复国,还嫁义成公主,此等恩义突厥岂能忘却?今扶杨政道入并州,正是昭告天下:突厥才是中原正统的护佑者!李渊篡隋自立,必失人心……”

处罗之弟阿史那·社尔皱眉打断了他的话,训斥道:

“赵德言!你张口‘正统’,闭口‘人心’,可曾想过草原儿郎为何要替汉人流血?杨政道若真得了并州,难道会甘心做突厥的狗?只怕转眼便与李渊暗通款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处罗可汗看着众人争论不休,猛掷金杯在地,怒喝道:

“够了!当年我父汗被都蓝可汗追杀,若无隋朝兵马钱粮,早成一堆白骨!这恩情是刻在狼神山上的!”他随即指向帐外,继续言道,“如今隋室绝嗣,唯留杨政道一脉,我突厥若不扶持,草原诸部谁还信我‘重义’之名?明日点兵五万,直扑并州,谁敢再谏,按扰乱军心论处!”

突厥处罗可汗不顾贵族群臣反对,执意推行“攻取并州以安置杨政道”之策,此举名义上宣称“报隋朝旧恩”(其父启民可汗曾因突厥内乱逃亡隋朝,得隋文帝资助复国),实则欲借隋室旗号介入中原,扩大突厥对河东地区的控制。然而,以阿史那思摩为首的突厥贵族强烈反对,认为并州驻有唐将李仲文重兵,且“悬军深入,粮运阻绝,恐非万全之策”。处罗却以“此恩不可忘”为由,强行调集兵力,准备联合梁师都等割据势力筹备南征。

然而,处罗可汗的军事计划尚未实施,便突遭变故。史载其“将出师,遇暴疾而卒”,从发病到死亡仅数日,病程极短。关于病因,正史记载较为模糊,《隋书·北狄传》称其“忽呕血不止”,《旧唐书·突厥传》仅以“暴疾”概括。结合突厥贵族普遍酗酒的习俗(《新唐书·突厥传》载处罗“性素沉湎酒色”),现代学者推测其可能死于急性肝病或心血管疾病。另有史料提及当时漠北“久雨,卒大疫,死者甚众”(《隋书·北狄传》),或暗示处罗感染了流行性疾病。

处罗生前欲立儿子奥射设,但义成公主以“奥射设丑弱,不类可汗”为由反对,处罗卒后,义成公主支持其弟咄苾(继位后称颉利可汗)继位。现代学者吴玉贵在《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指出,处罗之死极可能是突厥亲唐派与亲隋派博弈的结果,义成公主为确保自身在突厥的政治影响力,其一直想要重新恢复隋朝统治,便选择更具进攻性的颉利可汗继位,而处罗对中原的怀柔政策已不符合突厥贵族利益。

义成公主作为隋朝遗脉的核心维护者,长期致力于联合突厥反唐,其“在虏庭有宠,突厥法令多由其出”。然而,史书从未记载她与处罗之死存在直接关联。所谓“义成公主以五石散毒杀处罗”之说,实为后世附会,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提及此传闻,但明确指出:“义成素欲存隋,处罗方行其志,岂有害之之理?”,五石散(寒食散)盛行于魏晋,至隋唐时已趋衰落,且主要流行于中原士族阶层,突厥医药体系以萨满巫术与草原草药为主,未见贵族服用五石散的记录。

处罗之死的直接影响是迫使突厥开始战略转向。颉利可汗放弃攻取并州的计划,转而利用杨政道政权固守定襄,同时频繁南下劫掠唐境。

与此同时,处罗死前对漠北诸部采取分化策略,对反叛的薛延陀、回纥等铁勒部落实施军事打击,《旧唐书》称“处罗发兵击薛延陀,大破之”,而对契丹、奚等部则通过联姻笼络,依旧维系突厥在草原的霸权。

处罗可汗的短暂统治虽未能逆转突厥衰势,却深刻影响了7世纪初的东亚格局。他扶植的“后隋”政权成为突厥干预中原的跳板,隋朝后裔杨政道部众后被唐太宗收编为“蕃口”,加速了胡汉融合;其对隋制的模仿,如“突厥始立长史、司马,盖拟夏官”,客观上推动了草原政权的官僚化尝试。

然而,其战略局限性亦显露无遗,处罗可汗过度依赖隋朝残余势力,未能有效整合草原诸部,导致突厥在颉利时代陷入“诸部离心,频年大雪,六畜多死”的困境。贞观四年(630年),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东突厥汗国灭亡,而这一结局的伏笔,早在处罗时代已然埋下祸根。

历史长河中,处罗可汗的形象常被颉利的锋芒遮蔽,但其作为隋唐易代的亲历者、游牧文明转型的探索者,其经历和政治行为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他的一生折射出草原帝国在传统部落制与中原集权模式间的摇摆,其政治抉择既受制于突厥贵族的利益博弈,亦被裹挟于中原王朝更迭的洪流。从长安朝觐的王子到定襄城里的“隋王”庇护者,从雁门之围的参与者到唐突对抗的策划者,处罗可汗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局紧密交织,成为中古东亚多元文明碰撞的生动影像。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