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03章 唐朝朝廷借力吐谷浑压制李轨凉国势力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中旬,李渊在御书房召见心腹大臣议事。"李轨盘踞凉州,实为心腹大患。"

李渊指着舆图,"不如借吐谷浑之力……"

裴寂会意:"陛下英明,慕容顺正是最佳筹码。"

前面章节我们讲过,两个月为前,唐朝朝廷派遣张俟德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王,李轨在张俟德未到达之前,便召集他的群臣在其王府中商议此事。

李轨说道:“唐天子是我的李氏族兄,如今已经在长安京城正式登基。一个姓氏不能自相争夺天下,我想去掉帝号,接受他的封爵,诸位认为可行吗?”

在隋末群雄割据的背景下,李轨于河西地区称帝,建立凉国。然而,面对唐朝的崛起,李轨政权内部因人心不齐,利益矛盾重重。进入619年之后,李轨已感觉道自己在统领一个国家中力不从心,在综合各方考量,他还是愿意去掉帝号,接受唐朝封爵的。

此外,他表态归降唐朝的背后,还有着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现实考量。

在实力对比上,李轨虽在河西地区称帝,但其势力范围有限,实力远不及唐朝。唐朝在李渊父子的领导下,已在关中地区稳固根基,并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能力。李轨深知自己难以与唐朝抗衡,因此选择归顺,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于是,李轨便找了一个与李渊同属李氏家族的理由,提出“一个姓氏不能自相争夺天下”的观点,试图争取凉国众臣支持,归顺唐朝不仅可以避免战争,还能保全自身利益,同时维护家族的团结。这一选择既符合道义,也有助于减少内耗。与其顽抗到底,不如主动归顺,以换取唐朝的认可和封爵。这样,他不仅能在名义上保住地位,还能继续在河西地区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这种政治上的妥协,既是对现实的承认,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结合当时李轨的内部统治并不稳固,其政权内部存在反对势力,外部又面临唐朝和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归顺唐朝成为他应对内外压力的现实选择,,他希望通过归顺能够稳定内部局势,同时借助唐朝的力量抵御外部威胁。

尽管李轨表达了归顺的意愿,但这一计划并未成功实施。其政权内部的反对势力强烈抵制归顺,而唐朝对李轨的诚意也存有疑虑。

在李轨建立的凉国政权中,吏部尚书曹珍是核心成员之一,深受李轨信任。他不仅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还在军事和决策方面发挥了作用。

曹珍听了凉王的表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道:“隋朝失去了天下,现在天下人都起来争夺它,称王称帝的,岂止一个人!唐朝占据关中,凉国占据河右,本来互不干扰。况且您已经做了天子,为什么又要自我贬黜!如果一定要以小事大,那就请按照萧瑀侍奉魏国的事情为例。”

隋末唐初,天下纷争。割据凉州的李轨面临唐朝压力,其谋士曹珍以萧瑀侍奉西魏之事劝其勿降,这一历史典故的运用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

从历史背景对比来看,萧瑀身为梁朝宗室,国破后入魏;李轨割据一方,面临唐朝压力,二者处境相似。当年西魏、北周与南朝对峙,正如唐朝与各割据势力并存,政治格局如出一辙。

曹珍以萧瑀为例,意在说明三方面的问题。其一,萧瑀虽仕魏,仍保持梁室尊严,暗示李轨应维持凉州独立;其二,萧瑀在魏国积蓄力量,建议李轨静观其变;其三,萧瑀以华夏正统自居,强调凉州的文化独立性。

从实力对比看,凉州兵精粮足,可效仿萧瑀周旋;地理位置上,凉州相对长安地处偏远,易守难攻;民心方面,凉州百姓支持李轨,投降恐失民心。这些现实条件为李轨保持独立提供了可能。

而且萧瑀在魏国保持影响力,最终促成隋朝统一,这一经验值得借鉴。曹珍以此警示李轨,过早投降恐失主动权,保持独立可待价而沽。

最终,李轨听从了曹珍的建议,派遣他的尚书左丞邓晓前往长安城入朝觐见唐朝皇帝,临行前,李轨叮嘱道:"你此去长安,务必探明李渊真实意图。"

邓晓领命,于武德二年(619年)五月携西域宝马、美玉等贡品启程,使团百余人经秦州(今天水)、凤翔等地,避开薛举控制区。七月,邓晓抵达长安。

七月十五日,长安城太极殿朝会之上,鸿胪寺卿郑元璹向皇帝李渊汇报了李轨派遣使臣前来觐见一事。

唐初,负责接见其他割据势力使臣的主要部门是鸿胪寺,主管官员鸿胪寺卿为正三品,总领事务少卿为从四品上,协助处理相关事务。下属机构典客署负责接待事务,司仪署掌管礼仪

武德二年由郑元璹担任鸿胪寺卿,他在接待外交使臣时,重要使臣由宰相陪同接见。日常事务由少卿处理。首先便是查验使臣身份文书,安排馆驿住宿。使臣先至鸿胪寺报到,由典客署官员引导入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程序走完之后,在朝廷朝会上,皇帝接见使臣,使臣献上国书、贡品等,之后,皇帝一般会赐宴、赏赐使臣。后续会安排使臣参观长安名胜,进行贸易洽谈。

但是,使臣要绝对听从唐朝朝廷采取的安全措施,使臣出入有禁军护送,还要限制活动范围。礼仪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着正式朝服,严格遵守朝会礼仪。在两国文书管理上,国书需经中书省审核,副本存档鸿胪寺。

皇帝李渊听闻小老弟李轨派来使臣,非常高兴,批准第二日在朝会上接见邓晓。

七月十六日,太极殿上,邓晓跪伏在地,双手高举漆盘,盘中盛着李轨亲笔书信,殿中群臣屏息凝神,大殿内静的连心跳声好像都能听到。黄门侍郎陈叔达上前双手拿取书信,转身沿殿中御道双手捧持,保持书信高于胸口,快步至御前交给内侍监(朝堂上的太监),内侍监接到书信后,双手举托书信,毕恭毕敬的呈献给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李渊。

李渊展开信笺,只见上面写道:"皇从弟大凉皇帝臣李轨,谨拜表于大唐皇帝陛下:

“自隋失其鹿(鹿意指“天下”),天下鼎沸。轨承凉州父老推戴,不得已而称尊号,实为保境安民之计。今闻陛下已正大位,不胜欣忭。然凉州僻处西陲,与关中相隔千里,本不相扰。轨虽不才,亦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义。愿与陛下永结盟好,共保太平。

至于官爵之授,轨窃以为凉州百姓,皆隋之遗民;轨之帝号,亦隋之旧制。若遽改之,恐失民心。伏惟陛下明鉴。

谨遣尚书左丞邓晓,奉上西域良马十匹,美玉二十方,聊表寸心。伏愿陛下龙体康泰,国祚永昌。大凉皇帝臣李轨顿首再拜"

李渊读罢,脸色骤变。他猛地将信笺掷于地上,怒喝道:"好个李轨!既称臣,又妄自称皇帝,这是何意?!"

裴寂赶忙上前拾起书信,细看后进言道:"陛下,李轨此举,分明是阳奉阴违。既想与大唐修好,又不愿放弃帝号,实乃首鼠两端。"

萧瑀也道:"李轨以'皇从弟'自居,却又自称'大凉皇帝',这是要与我大唐平起平坐啊!"

李渊拍案而起:"来人!将邓晓押下,严加看管!传朕旨意,即刻商议讨伐李轨之策!"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皆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邓晓被侍卫押出殿外时,回头望了一眼地上的书信,心中暗叹:"主公啊主公,这一步棋,怕是走错了..."。

于是,之后便出现了本章开篇一幕,皇帝李渊欲联合吐谷浑之兵,攻打李轨。

前文中我们讲到过,隋大业年间,因吐谷浑国不服隋朝管理,时常滋扰隋朝边境,隋炀帝杨广曾在大业五年(609年)三月亲自征讨吐谷浑,经覆袁川之战和车我真山之战后,吐谷浑溃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领数千骑兵逃奔到党项。

伏允的儿子慕容顺当时作为质子(人质),尚在隋朝,杨广便立质子慕容顺为主,让他统领剩余的吐谷浑部众,但因为当时隋朝末年战乱纷起,慕容顺没有成功进入吐谷浑境内便返回隋朝朝廷。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炀帝后,慕容顺趁乱逃出江都,经淮南道北上历时三月抵达长安。李渊接受小杨侑禅位称帝后,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慕容顺主动投靠李渊,赐宅于长安永兴坊,唐朝朝廷给予其优厚待遇。

隋炀帝被杀后三个月,吐谷浑可汗伏允听到消息后,从党项地区出发,历时两月返回故地青海湖周边的湟水流域,其势力范围东至洮河,西达柴达木盆地,南抵黄河源,北接祁连山。其领地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原牧场广阔,控制着丝绸之路南道,扼守河西走廊要冲。吐谷浑伏允势力的回归,直接影响唐初西北局势,牵制了唐朝统一全国的经略。

此时,皇帝李渊因唐朝主力部队东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无力西顾,便以慕容顺作为牵制吐谷浑的筹码,用于经略西北。

于是,李渊便派遣使者与伏允联合,让他攻打李轨,并答应把慕容顺送回吐谷浑。

使者持节西行,五十一岁的伏允可汗在伏俟城接见唐使。听闻可以迎回爱子,伏允激动得老泪纵横:"若能得顺儿归来,吐谷浑愿为大唐前驱!"当即点兵三万,直指凉州。

伏俟城位于青海湖西岸,在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伏俟城在凉州西南方向,两地直线距离约400里。吐谷浑大军经湟水谷地西行,翻越祁连山,实际行军路程约600里。

因地形复杂,途经其他割据势力的领地,需绕行,到了四月,吐谷浑大军进入凉州李轨势力范围。伏允命令大军安营扎寨,做好防御,进行战前准备。

之后,伏允可汗亲率三万精骑,沿湟水河谷东进,将吐谷浑大军分为三路,左路由大将素和贵统领,沿祁连山北麓迂回;右路由慕容孝隽率领,直取凉州南门;中军由伏允亲自指挥,正面进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轨闻讯,急令安修仁率军两万出城迎战。两军在凉州城西二十里处相遇。

四月十五日,两军列阵。伏允立于高岗,遥指凉州城:"儿郎们,为顺儿而战!"吐谷浑骑兵如潮水般冲向敌军。

凉州安修仁以步兵方阵迎战,弓弩齐发。但吐谷浑骑兵灵活机动,很快突破防线。战至日暮,李轨军伤亡三千,退守城西十里。

当夜,素和贵率五千精骑,绕道祁连山北麓,突袭李轨军侧翼。李轨军大乱,安修仁仓促应战,又折损两千余人。

四月十八日,伏允亲率中军攻城。慕容孝隽同时猛攻南门。李轨登城督战,见吐谷浑军势如破竹,急令收兵入城。

经此一战,李轨军伤亡八千,损失惨重,士气低落,退守城中不再出战。吐谷浑军伤亡两千,缴获大量辎重,控制凉州外围

之后数日,吐谷浑大军与李轨军队在凉州城下激战数次。伏允亲临战阵,高呼:"为吾儿而战!"李轨军大败,退守城中。

捷报传至长安,李渊抚掌大笑:"此计成矣!"

五月至七月间,吐谷浑使者五次入朝。每次觐见,伏允都备下厚礼,包括青海骢马、西域美玉、吐蕃麝香等珍贵宝物。

李渊看着堆积如山的贡品,对太子李建成道:"吐谷浑诚意可鉴。"

到了八月,李渊在太极殿举行盛大仪式。慕容顺跪接诏书:"特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即日归国……"

临行前,李渊执其手道:"卿归国后,当永为大唐藩屏”。

这一幕,为日后太宗册立慕容顺统领吐谷浑埋下伏笔。

九月,慕容顺一行抵达伏俟城。伏允可汗早已率众出城十里相迎。父子相见,伏允老泪纵横:"顺儿,为父日夜思念..."

慕容顺跪地叩首:"儿臣不孝,让父汗担忧了。"

之后,全城欢庆三日,百姓载歌载舞。年满二十岁的慕容顺望着眼前熟悉的故土和故人,心中感慨万千。

消息传回长安,李渊在御书房对群臣道:"西北可安矣!"

唐朝皇帝李渊的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从政治层面看,慕容顺受唐册封,确立了唐朝与吐谷浑的宗藩关系,同时也能牵制吐谷浑其他内部势力,防止其坐大。军事上,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西北边防压力,还为唐朝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便于日后经略西域。经济方面,吐谷浑的归附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贸易发展,同时也为唐朝提供了稳定的战马来源和西北资源开发的机会。

在外交层面,慕容顺的归附树立了怀柔典范,有助于吸引其他部族归顺,同时彰显了唐朝的威望,提升了全局影响力。从长远布局来看,这一决策为唐朝经略西域奠定了基础,打通了通往中亚的通道,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然而,就在李渊以为西北局势已定之时,探马传回消息,称宇文士及和封德彝从济北前来投靠。此时,这两人前来长安投靠,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下章将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