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唐储君 > 第69章 梵医入典 千金增辉

大唐储君 第69章 梵医入典 千金增辉

作者:自在飞花1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9 03:26: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梵医东渡传灵药,唐卷新增济世方。一寸丹心系天下,千金宝典更辉光。”长安城的暮春,太医署后院的药圃里,薄荷与诃子的清香交织弥漫。十名身着赭色僧袍的天竺医僧正围在孙思邈身旁,指着一株刚从西域移栽的郁金香,用生硬的汉语讲解:“此物在天竺名为‘茶矩摩’,其根可治风痹,花能安神,与大唐的当归配伍,效力更胜。”

孙思邈捻着银白的胡须,仔细观察着郁金香的叶片,不时点头:“老夫在《千金方》初稿中曾记载‘郁金香出西域’,却不知其药用如此全面。多谢诸位大师赐教。”他转身示意弟子取来纸笔,“快记下——郁金香,味辛、苦,性温,归心、肝经,治中风不语、惊悸失眠,用量三钱至五钱,可煎服或捣敷。”

这十名天竺医僧,正是那陵提婆王遵李承乾旨意,随册封使团入唐的医学使者。他们皆精通《阿闼婆吠陀》中的“生命吠陀”医学理论,其中为首的达摩笈多大师,更是天竺着名医家耆婆的传人,随身携带的贝叶经上,记载着数百首失传的古方。

自医僧们抵达长安,李承乾便下旨:“令太医署设‘梵医馆’,供天竺大师们讲学传艺,凡太医院学生、民间医者,皆可前往研习。”如今三个月过去,梵医馆已成为长安最热闹的地方——清晨的脉诊课上,唐人医者围着天竺医僧学习“三脉诊法”(观察心脉、气脉、血脉),午后的药草辨识课上,天竺医僧又跟着孙思邈认识杜仲、天麻等唐地药材,馆内的黑板上,左边写着汉文的“四气五味”,右边列着梵文的“三大元素”(风、火、水),两种医学体系在交流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这日,孙思邈正在修订《千金方》的“伤寒篇”,达摩笈多大师忽然捧着一卷贝叶经前来,指着其中一段说:“孙公,天竺有‘婆罗门方’,治湿热黄疸如神,其法用诃子、栀子、郁金三味,以恒河水煎服。臣观大唐岭南多此症,或可借鉴。”

孙思邈接过贝叶经,虽不识梵文,却能从附图中认出药材,忙请通梵文的学士翻译。待译文中的方剂展现在纸上,他眼前一亮:“此方与我朝的‘茵陈蒿汤’理念相通,只是用诃子替代了大黄,更适用于体虚者。岭南湿热,百姓多脾虚,此方或更合时宜!”他当即命弟子取来药材,与达摩笈多一同调配,亲自尝药试味,调整剂量,最终定下“唐梵合璧方”:诃子三钱、茵陈五钱、栀子三钱、郁金二钱,以米泔水煎服。

消息传到宫中,李承乾特意召孙思邈与达摩笈多入宫,在御书房详谈。“朕听闻诸位大师带来的‘耆婆脉诀’,能通过脉象预判疫病流行?”李承乾指着案上岭南送来的奏报,“近日岭南节度使奏报,当地出现时疫,症状为高热、呕吐、便血,太医们束手无策,不知梵医可有良策?”

达摩笈多躬身道:“陛下,此症在天竺名为‘黑热病’,多因蚊虫传播。耆婆脉诀中记载,若多数人脉象浮数而乱,便是疫病将至之兆。防治之法,需洁净水源、焚烧艾叶驱蚊虫,再用‘三果汤’(诃子、毗黎勒、余甘子)预防,发病后用‘雄黄丸’(雄黄、麝香、牛黄)救治。”

孙思邈补充道:“老臣与大师们商议,可将大唐的‘避瘟丹’与天竺的‘三果汤’结合,制成药丸分发给岭南百姓。避瘟丹用苍术、白芷、丁香,能避秽气;三果汤可清热毒,二者合用,当能遏制疫情。”

李承乾颔首:“既如此,朕命你二人主持此事,太医院全力配合,所需药材从内库调取,务必尽快控制岭南疫情。”他看着案上的《千金方》手稿,又道,“孙公,修订医典时,不妨专门增设‘天竺医方篇’,将婆罗门方、耆婆脉诀、梵药图谱尽数收录,让后世医者能博采众长。”

孙思邈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回到太医署后,立刻着手整理天竺医方,达摩笈多则率弟子们誊写贝叶经中的精华。他们发现,天竺医学在外科与针灸上竟与中医有诸多共鸣——天竺的“金针疗法”与大唐的“艾灸”都注重疏通经络,只是前者用金属针点刺穴位,后者以艾绒温熏;天竺医僧治疗骨折的“夹板固定法”,与孙思邈记载的“竹篾正骨术”原理相通,却多了一道用郁金汁涂抹消肿的工序。

“原来天下医理,殊途同归。”孙思邈在灯下批注时,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他将天竺的“七味药论”(药物分为根茎、叶、花、果、皮、汁、胶七类)与中医的“本草分类法”融合,在“天竺医方篇”中新增药材三十余种,方剂七十余首,其中“耆婆万病丸”“梵僧治眼方”等,都经过临床验证,疗效显着。

岭南的疫情也在合力之下迅速得到控制。当孙思邈派去的医队带着“唐梵合璧方”抵达广州时,当地已病倒数千人。医僧们指导百姓用艾蒿熏屋、石灰消毒,唐人医者则按方施药,不到一月,疫情便平息下去。节度使的奏报中写道:“百姓见梵僧与唐医并肩诊病,皆叹‘佛天虽异,济世之心则同’,争相传颂大唐皇帝陛下广纳异术、爱民如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大唐储君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孙思邈与达摩笈多,并命将“天竺医方篇”单独刊刻,分发至各州府,供地方医者学习。一时间,长安的药铺里,诃子、郁金香等梵药成了抢手货,药商们争相从天竺州贩运药材,连民间医者都开始学几句梵文药名,以显学识。

这日,梵医馆里来了一位特殊的求医者——吐蕃赞普的使者,患眼疾多年,视物模糊。唐医们用针灸、汤药试了数月,效果甚微。达摩笈多为他诊脉后,取出一种名为“乌贼鱼骨”的天竺矿石,研磨成粉,又取唐地的炉甘石、冰片,调成药膏,每日为其点眼。半月后,使者的眼疾竟痊愈了,他捧着药膏,对达摩笈多合十行礼:“大师的医术,如天竺的阳光,能驱散一切黑暗。”

此事传开后,连西域诸国的医者都纷纷来长安求学,梵医馆成了国际性的医学交流中心。孙思邈看着馆内各国医者围坐探讨的景象,对达摩笈多笑道:“老夫年轻时曾立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如今看来,这‘千金’不仅是指医方的珍贵,更是指天下医者同心同德的情谊啊。”

深秋时节,《千金方》修订完成,新增的“天竺医方篇”共三卷,首页绘着一幅“唐梵医家论道图”:孙思邈与达摩笈多相对而坐,中间摆着药材与医典,背景是长安的大雁塔与天竺的菩提伽耶塔。李承乾亲自为新典作序,其中写道:“医者无国界,药石无华夷。天竺医理入我唐典,非为炫异,实为济世。愿后世子孙,见此篇而思兼容之理,以仁心行天下,则苍生幸甚。”

当刊刻好的《千金方》送入天竺州,那陵提婆王特意在曲女城的大唐护国寺举办了诵经祈福仪式,将医典供奉在佛前。他对属下说:“大唐皇帝陛下不仅赐我疆土与法度,更以医典普惠我民,这份恩情,当永世不忘。”

长安的冬夜,孙思邈与达摩笈多在药圃里种下最后一批诃子苗。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霜。“待到来年春天,这些诃子树便会发芽,”孙思邈望着幼苗,“就像我们种下的医理,总有一天会在天下生根结果。”达摩笈多双手合十,轻声念起梵文的祈福经,经文的韵律与药圃里的虫鸣交织,竟如同一首跨越万里的生命赞歌。

这便是文化交融的真谛——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如孙思邈与达摩笈多手中的药杵,将不同的药材研磨成粉,最终熬出一服能治天下疾苦的良方。而《千金方》因梵医智慧而增辉的故事,也终将随着恒河与渭水的波涛,在岁月里永远流传。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大唐储君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