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63章 风起之前先熄灯

诏令下达的第七日,长安城已然失控。

太常寺那份迟迟未能理清的灯使名册,成了坊间乱象的催命符。

西市一家药铺,掌柜最是投机,连夜挂起一盏硕大的“协济灯”,灯下摆满颜色诡异的丹丸,号称能治百病。

贪图便宜的百姓趋之若鹜,不出两日,便有三人腹痛如绞,口吐白沫,被抬回家中生死不知。

消息传开,群情激愤,愤怒的家属带着街坊冲入药铺,将那盏惹祸的灯砸得粉碎,药柜也被掀翻在地,一时间瓦砾与药材齐飞,叫骂声响彻半条街。

无独有偶,春明门外,几户人家为争夺一个临街的灯位大打出手。

那灯位视野开阔,往来人多,谁占了,谁家的灯就最显眼,仿佛能多得几分天家恩赐。

口角很快升级为械斗,锄头木棍齐上,最终闹得头破血流,惊动了金吾卫前来弹压。

一时间,长安城里人心惶惶。

御史台的奏疏如雪片般飞入太极宫,言辞激烈,连上三本,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民自为治,乱之始也。”矛头直指那道看似开明,实则将朝廷置于无物之地的“灯使诏令”。

立政殿内,长孙无忌瞅准时机,向李世民深深一揖:“陛下,协济灯本意在惠民,如今却成了祸源。

可见民智未开,骤然放权,只会适得其反。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将灯使一应事宜,复归东宫统辖,以正纲纪,以安民心。”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殿内几位重臣纷纷附和。

李世民面沉似水,指节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驳斥。

长孙无忌的话句句在理,可他总觉得,太子承乾的退让,绝非如此简单。

这不像是认输,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以退为进。

夜色渐深,甘露殿灯火通明。

李世民独坐榻上,面前只站着一人——太子詹事高履行。

“太子……真无意于这灯使之权?”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高履行不敢抬头,叩首于地,恭敬回道:“回陛下,太子殿下曾言,火能引雷,亦能焚身。如今这把火已经出了笼子,想要再收回来,必遭反噬。与其被灼伤,不如让它自己烧,看看它究竟能烧出什么。”

李世民沉默了。

他挥挥手,示意高履行退下。

殿内只剩下他一人,和一室的寂静。

火已出柙,收之反噬……承乾,你究竟想做什么?

他当然不知道,此刻的李承乾,早已在千里之外落下了棋子。

一道密令,由徐惠亲手绑在最矫健的信鸽腿上,飞越秦岭,直奔陇右。

在那里,早已卸甲归田的王玄策接到密令,立刻召集旧部。

他们脱下布衣,换上行商的装束,组成一支不起眼的马队,车上满载着茶叶和丝绸,夹层里却藏着三套雕刻精美的木版。

这支商队沿着官道缓缓东行,每至一处人烟稠密的州县,便会停下歇脚。

夜幕降临时,他们就在客栈或庙宇的后院,借着一盏孤灯,支起一块白布,用那木版印刷出的图文,开设“灯影讲堂”。

讲的不是圣人文章,而是太子东宫流出的《协济判例》。

哪种纠纷如何判责,哪种草药可以通用,图文并茂,一看就懂。

更有一套简易药方,专治头疼脑热、跌打损伤,实用至极。

百姓们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场场爆满,这无声的教化,比朝廷的告示管用百倍。

与此同时,另一位奉命行事的人,也开始了行动。

药王孙思邈以巡诊为名,一辆牛车,一个药箱,看似闲云野鹤,实则目标明确。

他每到一地,从不入官府,而是直接在市集最热闹处停下。

白天看诊,入夜便点起一盏明亮的风灯,开“问病夜会”。

规矩很简单,百姓持家中灯笼而来,即可问诊。

孙思邈当场辨症,助手则在一旁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下病人的姓名、症状、用药。

这份记录一式三份,一份病人留存,一份贴在市集的布告栏上公示,另一份则由孙思邈收档。

这便是“民录—医审—榜示”的三环闭环。

百姓们看着布告栏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心中无比踏实。

这张由他们自己参与构成的名册,被亲切地称为“活灯册”,其公信力,远非太常寺那本难产的官册可比。

消息如长了翅膀,渐渐传回长安。

城内的风向,也因一个女人的举动,彻底改变了。

武媚娘在宫中虽只是个才人,但她对时局的嗅觉远超常人。

她通过宫中渠道,联络上了长安城南以种植草药为生的十二家药园园主。

这些人有独门秘方,却苦于没有门路,更怕被太医署斥为“乡野鄙方”。

武媚娘给他们指了条明路:联合起来,推出“三日试药灯”。

规矩是:凡有新方,必先在药园门口悬挂一盏特制的灯笼,灯上写明药方、主治、禁忌。

灯要连挂三日,广而告之,接受所有人的检验和质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请大家收藏:()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日之内,若无人提出有力的异议,此方才准许试用售卖。

很快,就有一位姓张的老郎中,将自己耗费半生心血研究的乌头减毒法挂了出来。

乌头剧毒,但炮制得当却是疗愈风湿痹痛的良药。

此法一出,立刻引来城中数家大药铺同行的攻讦,斥其为“草菅人命”。

他们纠集人手,企图冲垮药园,砸掉那盏试药灯。

可他们没想到,平日里受过老郎中恩惠的街坊百姓,竟自发聚集起来,手持各式灯笼,将小小的药园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不吵不闹,只是静静守护。

入夜后,百十盏灯火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有人高声喊道:“灯未灭,药未废!”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整整三夜,灯火未熄。

此事越闹越大,最终惊动了官府。

太医署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派出一名老成持重的太医前来查验。

太医当着所有人的面,依张郎中的法子炮制乌头,又用银针试毒,最后请来自愿的病患试药。

结果,竟证明此法安全有效,效果斐然。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为之震动。

远在城外巡诊的孙思邈听闻此事,抚须长叹:“经此一事,医道之权,将不在紫宸殿,而在坊巷间了。”

东宫之内,徐惠将外界种种变化禀报给李承乾,眼中异彩连连。

她敏锐地察觉到,民心这杆秤,已经开始倾斜。

她躬身进言:“殿下,民心可用,时机已至。臣妾以为,殿下当再献一权,方能彻底奠定胜局。”

“哦?说来听听。”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

“请殿下主动上表,废黜东宫私设的小药库。将其中的珍稀药材、孤本医书,尽数捐入朝廷即将筹建的‘京兆惠民局’。”

李承乾笑了,他看着徐惠,满是赞许:“知我者,徐惠也。”

奏表很快递了上去。

李承乾的“高风亮节”再次震动朝野,连长孙无忌一时也摸不透他的意图。

然而,在这份看似谦恭的奏表之后,却附着一份不起眼的附录,题为《疫年备急十二策》。

这东西看起来像是某年东宫整理的陈年旧稿,字迹潦草,纸张也有些泛黄。

里面罗列了十二条应对大规模疫情的策略,从物资储备到尸身处理,看似寻常。

可这份东西落在孙思邈手里,却不啻于一道惊雷。

他将那份附录反复看了三遍,额头冷汗涔涔。

别人看的是条文,他看到的却是条文背后那套缜密到可怕的逻辑推演。

什么“疫点—线—面”的传播路径,什么“接触—飞沫—水源”的感染方式,这……这根本不是凡人能够总结出来的!

他连夜策马奔赴东宫,见到李承乾时,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殿下!此《十二策》,非人力所能撰,乃……乃天授也!”

李承干扶起他,只是淡淡一笑:“药王言重了。圣人不语怪力乱神,承乾所求,不过是活人二字而已。”

那一夜,同样未眠的,还有大明宫甘露殿内的李世民。

他也在翻阅那份从奏表中抽出的《十二策》。

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那些具体的措施上,而是死死锁定了开篇总纲里的一句话:“疫起于湿,传于语,止于隔。”

窗外风雨骤至,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空,瞬间照亮了殿内墙壁上悬挂的巨大《贞观疆域图》。

闪电的光芒掠过图上用朱笔重重圈出的几个地方——陇右、河东、江淮。

那正是王玄策的“灯影讲堂”所布设的区域,也是孙思邈“活灯册”流传最广的地方。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李世民。

他猛然从榻上站起,全身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

他将手中的《十二策》狠狠掷于地上,眼中满是惊骇与彻骨的寒意。

“他不是在退……他是在等!”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恐惧,“他在等一场大疫!一场谁也拦不住的病!”

此时,千里之外的河东道,一户农家小屋里,油灯的光晕微弱地摇曳着。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脸通红,高烧不退,嘴里正断断续续地呓语:“灯……灯说要关门……娘,关门……”

他的母亲不懂什么《十二策》,只觉得孩子在说胡话。

但出于一种原始的恐慌,她还是起身,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死死闩上,又用布条塞住了门缝。

她不知道,那孩子无意识的呓语,正是“灯影讲堂”里最浅显的一条防疫知识。

更不知道,这场起于微末的沉默预兆,已经随着边塞的风,悄然穿过了整个帝国的门槛,正朝着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蔓延。

北方的天空,阴云密布,仿佛在酝酿着一场能将整个王朝拖入深渊的风暴。

喜欢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请大家收藏:()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