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365章 天墓无极(50)

车驶入广东曲江时,沿途的稻田正泛着成熟的金黄,风里裹着稻穗的清香。手中的贝纹陶片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光泽,陶片上的古河道图与窗外的曲江流域渐渐重合,兽骨册的蓝光则直指石峡遗址的方向,册页上“稻魂陶符”的标记旁,多了一行细小的稻穗纹路——那是蓝月说的,石峡遗址最核心的文明印记,藏在距今五千年的古稻田土层里。

陈九爷靠在车窗上,手里翻着从昙石山带来的《贝丘祭录》,指尖在“稻作祭”的记载上停顿:“石峡遗址是岭南稻作文明的源头,比良渚的稻作历史还要早几百年。古籍里说这里的‘稻魂’能让稻田年年丰收,其实就是先民掌握了先进的稻作技术,陶符说不定就是记录这些技术的‘说明书’。”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陶片上,钥匙表面的稻穗纹路渐渐清晰,甚至能看到纹路间渗出一丝淡绿色的光晕:“钥匙在感应土壤里的稻作能量,看来陶符不是刻在陶器上,而是藏在古稻田的土壤层里——只有和稻作相关的物件,才能激活它。”

周明远正用便携式分析仪检测从车窗缝隙飘进来的稻壳,屏幕上显示的成分与贝纹陶片里的稻壳灰高度吻合:“石峡的稻作技术是‘活’的,现在当地农民种的稻种,说不定还保留着古稻种的基因。我们得找个懂传统稻作的人,不然光靠仪器,找不到藏在土壤里的陶符。”

抵达石峡遗址时,夕阳正斜照在遗址的考古大棚上,棚外的空地上,一位穿着粗布短褂的老人正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一把土壤,仔细地捻着土粒。他身边放着一个竹编的稻箩,里面装着颗粒饱满的稻谷,稻穗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你们是来寻‘老稻魂’的吧?”老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稻壳,“我叫李稻生,世代在石峡种稻,这片古稻田就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昨天有伙人来这里量地,说要建度假村,把老稻田推平,我没让他们动——这地里藏着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

跟着李稻生走进古稻田,田埂上还留着先民耕种的痕迹,土层里偶尔能看到碳化的稻壳和古老的石犁残片。李稻生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放在鼻尖轻嗅:“老稻田的土不一样,有股‘稻香味’,是常年种稻渗进土里的。陶符藏在‘稻心土’里——就是土层最厚、稻壳最多的地方,只有每年秋收后,土壤干燥了才能挖,不然会破坏陶符。”

林芭拉之前提到的瑶族祭司盘阿婆,此时已在田埂旁等候。她头戴瑶族刺绣头帕,身上的围裙印着稻穗与太阳的图案,手里握着一根用桃木做的“祭稻杖”:“石峡的稻魂陶符需要‘稻作三物’才能唤醒——古稻种、老石犁、祭稻歌。我带了祖传的祭稻歌谱,李大哥有古稻种和老石犁,再加上你们带来的贝纹陶片,就能找到陶符了。”

李稻生从稻箩里取出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深褐色的稻种:“这是‘石峡古稻’,传了几十代人,每年只种一小片,用来祭祀老祖宗。老石犁在那边的祠堂里,是用整块青石凿的,上面还刻着稻穗纹。”

我们跟着李稻生来到祠堂,祠堂的供桌上放着一把半米长的青石犁,犁身上的稻穗纹与兽骨册上的稻穗纹路完全一致。盘阿婆拿起祭稻杖,轻轻敲击石犁,嘴里唱起了瑶族的祭稻歌。歌声苍凉而悠扬,像是在与远古的先民对话,随着歌声渐强,石犁上的稻穗纹突然泛起绿光,与贝纹陶片的蓝光交织在一起,在地面上投射出一幅古稻田的分布图。

“陶符就在分布图中央的‘稻心区’!”李稻生激动地说,“那里的土层最厚,去年我在那里挖到过碳化的稻穗,还以为是普通的老稻壳,现在看来,就是陶符的指引。”

就在我们准备前往稻心区时,一辆黑色的越野车突然停在祠堂门口,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我是度假村开发商刘总,这是政府批准的开发文件,这片古稻田明天就要动工推平。你们要是阻碍施工,就是违法!”

“古稻田不能推!”李稻生挡在祠堂门口,“这地里藏着老祖宗的稻魂陶符,是石峡的根,推平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刘总冷笑一声,挥手示意身后的工人拿起铁锹:“什么陶符?就是一堆破土!建度假村能带动当地经济,让村民们富起来,比守着这些老土疙瘩强多了!”

盘阿婆突然举起祭稻杖,指向刘总的越野车:“你敢动老稻田,就不怕老祖宗怪罪?每年秋收,这片稻田的收成比其他田好三成,就是稻魂在保佑。你推了稻田,坏了文脉,会遭报应的!”

刘总根本不信,让工人继续往前走。青禾突然拿出青铜钥匙,钥匙上的稻穗纹与石犁的纹路产生共鸣,一道绿光直射向工人手中的铁锹,铁锹“当啷”落地,铲头瞬间生锈。刘总惊讶地看着铁锹,又看了看发光的钥匙,脸色变得有些发白。

周明远趁机拿出分析仪,将古稻种的样本递给刘总:“刘总,你看这古稻种的基因序列,和现在的稻种有明显差异,是研究稻作起源的重要样本。陶符里记录的稻作技术,要是能解读出来,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比建度假村的价值大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承彦则展开兽骨册,将古稻田分布图和石峡遗址与良渚、卑南的文明脉络图放在一起:“刘总,石峡的稻作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影响到台湾的稻作文化。推平古稻田,就是断了文明的根,这个损失,多少钱都补不回来。”

刘总沉默了很久,终于收起文件:“我之前只想着赚钱,没考虑这么多。要是陶符真能保护稻作文明,我愿意放弃开发度假村,还可以投资成立‘石峡稻作文化保护基金’,支持你们的研究。”

听到这话,李稻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从陶罐里取出一把古稻种,递给刘总:“刘总,谢谢你。这把古稻种送给你,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在古稻田里种上,让更多人知道石峡的稻魂还在。”

当天傍晚,我们跟着李稻生、盘阿婆来到古稻田的稻心区。李稻生用老石犁轻轻刨开土壤,当犁尖挖到地下半米深时,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我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土壤,一块半米见方的黑陶板渐渐显露出来——陶板上刻满了细密的稻魂陶符,符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古稻种的生长周期,第二部分是先民耕种的步骤,第三部分是稻作祭祀的仪式,最下方还刻着一行细小的符号,盘阿婆说那是瑶族的“稻语”,翻译过来是“稻魂永续,文脉共生”。

更令人惊喜的是,陶符的边缘还刻着与台湾大坌坑遗址相似的稻作纹饰——大坌坑遗址是台湾最早的稻作遗址,这说明石峡的稻作技术早在几千年前就传播到了台湾,进一步印证了两岸农业文明的同源性。

我们将稻魂陶符交给石峡遗址博物馆,李稻生和盘阿婆则成立了“石峡稻作文化传承队”,邀请当地的年轻人学习传统稻作技术和祭稻仪式。离开石峡前,李稻生送给我们一袋新收获的“石峡古稻”:“这稻子煮出来的饭特别香,你们带到下一个遗址去,让稻魂跟着你们,继续守护文明。”

盘阿婆则送给我们一块瑶族刺绣,上面绣着稻穗、陶符和古船的图案:“下一个遗址你们要去广西甑皮岩吧?那里是岭南最早的制陶遗址,陶符里的制陶技术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甑皮岩的‘陶魂’和石峡的‘稻魂’是一对,你们找到陶魂,就能完整还原岭南的史前文明脉络了。”

我们握着稻种和刺绣,站在古稻田旁,看着夕阳将稻田染成金色。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陶符上的制陶纹饰与甑皮岩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陶稻共生,文明之基,甑皮岩有‘陶魂印’待寻。”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浮现出陶器的纹路:“甑皮岩的陶魂印应该是最早的制陶模具,能还原史前陶器的制作工艺。咱们去了那里,说不定能找到陶符和陶魂印的关联,证明制陶和稻作是同步发展的。”

周明远则将古稻种的样本装进密封袋:“我要检测一下古稻种和甑皮岩陶器里的稻壳灰成分,要是能匹配上,就能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用稻壳灰做制陶的辅料,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驱车前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车窗外的稻田渐渐被喀斯特地貌取代,手中的古稻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甑皮岩的陶魂印里,藏着华夏文明“以陶载道、以稻为生”的最初密码,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在这片孕育了农耕与制陶文明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车驶进桂林甑皮岩遗址所在的山坳时,喀斯特地貌的奇峰已在暮色中显露出朦胧轮廓,山间的溶洞里隐约传出水滴声,像是远古先民制陶时的捶打声。手中的瑶族刺绣在风中轻扬,绣上的陶符图案与远处遗址的陶窑轮廓渐渐重合,兽骨册的蓝光则直指山坳深处的“一号溶洞”——那里是甑皮岩最古老的制陶遗址,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陶魂印”就藏在溶洞内的古陶窑底部。

陈九爷靠在副驾驶座上,指尖摩挲着从石峡带来的古稻种,稻壳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甑皮岩是岭南制陶的‘母窑’,比石峡的稻作历史还要早五千年。古籍里说这里的‘陶魂’能让陶土‘活’过来,其实就是先民掌握了陶土与火候的配比,陶魂印说不定就是记录这种配比的‘古陶秘方’。”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车窗上,钥匙表面浮现出细密的陶土纹路,纹路间渗出一丝暗红色的光晕——那是陶火燃烧后的痕迹:“钥匙在感应溶洞里的陶火能量,看来陶魂印不是普通的石印或玉印,而是用陶土烧制的,只有在特定的陶火温度下才能显现纹路。”

周明远正用便携式分析仪检测从山间采集的陶土样本,屏幕上显示的成分与石峡稻魂陶符的陶土高度吻合:“甑皮岩的陶土含氧量很低,适合长期保存,古陶窑底部的陶土层说不定还保留着当年的陶火温度印记。我们得找个懂传统制陶的人,不然光靠仪器,找不到激活陶魂印的火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车子刚停在遗址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壮族靛蓝土布衫的老人蹲在溶洞入口,手里拿着一块刚采集的陶土,正用木槌反复捶打。老人身边放着一个古朴的陶轮,轮盘上还残留着未烧制的陶坯,陶坯上刻着与兽骨册相似的纹路。

“你们是来寻‘陶魂’的吧?”老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陶土,“我叫韦阿公,是甑皮岩第23代守窑人,这溶洞里的古陶窑就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昨天有伙人来这里,说要把溶洞改成‘网红打卡点’,还要把古陶窑拆了建玻璃栈道,我没让他们动——这窑里藏着老祖宗的制陶魂,拆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跟着韦阿公走进一号溶洞,洞内的温度骤然降低,岩壁上布满了水滴形成的钟乳石,石面上还残留着远古先民制陶时留下的手印。溶洞深处的古陶窑呈圆形,窑壁上的陶土层泛着暗红色,窑底还能看到碳化的木柴痕迹——那是一万年前先民烧制陶器时留下的火种印记。

“陶魂印藏在窑底的‘火心土’里,”韦阿公蹲在窑边,用手指轻轻触碰窑底的陶土,“只有用‘甑皮岩三火’才能激活——樟木火、松针火、稻壳火,三种火按比例燃烧,达到800度时,火心土才会裂开,露出陶魂印。要是火候不对,火心土就会结块,把陶魂印永远封在里面。”

韦阿公的孙女韦晓此时从溶洞外走进来,她穿着冲锋衣,背着考古工具箱,手里拿着一份陶土检测报告:“阿公,我刚从实验室回来,古陶窑的陶土层里检测出了稻壳灰成分,和石峡遗址的稻魂陶符成分完全一致!这说明一万年前,甑皮岩的先民就已经用稻壳灰改良陶土了,陶魂印上肯定有相关的记录。”

韦晓是甑皮岩遗址的年轻考古队员,主攻史前制陶工艺,她告诉我们,开发商已经拿到了初步的开发许可,明天就要带着施工队来强行施工,想要在溶洞内安装灯光和栈道,破坏古陶窑的原始风貌。“他们说‘老窑没价值,不如搞旅游赚钱’,”韦晓的语气带着愤怒,“可这是中国最早的制陶遗址之一,每一块陶土都藏着文明的密码,怎么能说没价值?”

“不能让他们破坏古陶窑!”王警官立刻拿出对讲机,联系当地文物局和警方,“我们会安排警力在遗址周围警戒,阻止施工队进入,但要想彻底保住古陶窑,还得尽快找到陶魂印——有了实物证据,才能让开发商彻底放弃开发计划。”

韦阿公从溶洞的角落里取出三捆干燥的燃料:“这是准备好的樟木、松针和稻壳,今晚正好是满月,先民说满月时的陶火最‘纯’,能激活陶魂。咱们现在就点火,争取在明天施工队来之前取出陶魂印。”

我们按照韦阿公的指引,将三种燃料按2:3:1的比例放入古陶窑,韦晓用电子测温仪监测窑内温度,青禾则握着青铜钥匙,站在窑边感应能量变化。当窑内温度升到600度时,青铜钥匙突然发出一阵嗡鸣,钥匙表面的陶土纹路与窑壁的纹路渐渐重合;温度升到800度时,窑底的火心土突然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中泛着淡淡的红光——那是陶魂印的能量在涌动。

韦阿公立刻用特制的陶铲小心地清理火心土,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拨开,一块直径约三十厘米的圆形陶印渐渐显露出来。陶印的正面刻着复杂的制陶纹路,记录着从选土、捶打、拉坯到烧制的完整工序;背面则刻着与石峡稻魂陶符相似的稻穗纹,还有一行细小的壮族古老文字——韦晓说,这是“陶稻同源”的意思,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制陶与稻作就已经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太好了!这就是陶魂印!”韦晓激动地用相机记录着陶印的纹路,“有了它,我们就能向文物局申请将甑皮岩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遗址’,开发商的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就在我们准备将陶魂印转移到安全地方时,溶洞外突然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声,开发商张总带着十几个施工队员冲了进来,手里拿着铁锹和撬棍:“你们竟敢私自挖掘文物!这陶印是在我的开发区域发现的,应该归我所有!”

“张总,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你没有权利私自开发,更没有权利占有文物!”王警官上前一步,挡住施工队员,“现在请你立刻带着人离开,否则我们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张总却不以为然,挥手示意施工队员上前:“我花了几百万买的开发权,凭什么说停就停?今天这陶印我要定了,谁敢拦我,我就告谁!”

韦阿公突然拿起一块未烧制的陶坯,挡在陶魂印前:“你要动陶魂印,就先踏过我的尸体!这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陶印是老祖宗的心血,你想拿它赚钱,绝不可能!”

青禾此时将青铜钥匙插入陶魂印的中心凹槽,陶印突然发出一阵强烈的红光,红光直射向施工队员手中的工具,铁锹和撬棍瞬间变得滚烫,施工队员纷纷扔掉工具,后退躲避。“陶魂印的能量能感应金属,”青禾解释道,“它在保护自己,也在保护这片遗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明远则拿出从石峡带来的古稻种,撒在古陶窑周围:“这些古稻种和陶魂印的稻壳灰成分一致,它们证明这里的文明是‘陶稻共生’的,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你要是破坏了这里,就是断了文明的根,会被后人唾弃的!”

张总看着滚烫的工具和泛着红光的陶魂印,又看了看围上来的警察和文物局工作人员,脸色渐渐发白,最终挥了挥手:“撤!这破地方我不开发了!”

施工队撤离后,我们将陶魂印交给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文物局很快正式发文,将甑皮岩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止任何商业开发。韦阿公和韦晓成立了“甑皮岩制陶传承工坊”,邀请当地的年轻人学习传统制陶工艺,让古老的制陶术得以延续。

离开甑皮岩前,韦阿公送给我们一套亲手烧制的陶具,陶具上刻着陶魂印的纹路:“这套陶具叫‘传承套’,用的是古陶窑的陶土和火候,能感应到其他文明遗址的陶土能量。你们下一站要去湖南玉蟾岩吧?那里是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址,陶魂印的稻穗纹和玉蟾岩的古稻种能产生共鸣,帮你们找到‘稻种陶符’。”

韦晓则送给我们一份《甑皮岩制陶工艺图谱》:“图谱里记录了从一万年前到现在的制陶工艺变化,玉蟾岩的陶器虽然比甑皮岩晚,但工艺上有传承关系,你们拿着图谱,能更快解读稻种陶符上的信息。”

我们握着陶具和图谱,站在甑皮岩溶洞外,看着晨雾中的古陶窑,手中的兽骨册蓝光渐强,陶魂印的稻穗纹与玉蟾岩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稻种为始,陶为载,玉蟾岩有‘稻源陶符’待寻。”

陈九爷翻着图谱,指尖在“稻壳灰制陶”的记载上停顿:“玉蟾岩的稻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种,稻源陶符肯定记录着稻种的驯化过程,和甑皮岩的制陶工艺结合,就能还原华夏农耕文明的起源脉络。”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浮现出稻种的纹路:“钥匙在感应稻源的能量,玉蟾岩的稻种陶符应该藏在古稻田的陶片堆积层里,需要用陶魂印和古稻种共同激活。咱们去了那里,说不定能找到农耕文明与制陶文明同步起源的直接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驱车前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车窗外的喀斯特地貌渐渐变成丘陵,手中的陶具泛着淡淡的陶土光泽,与沿途的稻田颜色融为一体。我知道,玉蟾岩的稻源陶符里,藏着华夏文明“以农为本”的最初密码,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在这片孕育了最早稻种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车驶进湖南道县玉蟾岩所在的山谷时,深秋的雾气还未散尽,山间的竹林泛着深绿色,风穿过竹叶的缝隙,送来淡淡的泥土清香。手中从甑皮岩带来的陶具表面,渐渐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水珠顺着陶具上的稻穗纹滑落,竟在车窗上画出与兽骨册相似的蓝光轨迹——册页上“稻源陶符”的标记,正随着我们的靠近愈发清晰,标记旁的小字“稻种之始,陶载其魂”,与韦阿公说的“陶稻同源”恰好呼应。

陈九爷靠在车窗上,手里捏着一粒从石峡带来的古稻种,稻种在指尖轻轻滚动,他眼神里满是感慨:“玉蟾岩可是‘华夏稻源’啊,二十年前在这里发现了距今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种,把世界稻作起源的时间往前推了一大截。这稻源陶符,说不定就是记录先民驯化稻种的‘活档案’,比任何文字记载都珍贵。”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陶具上,钥匙表面的稻穗纹与陶具纹路完全重合,甚至能看到两道纹路间流转的淡绿色光晕:“钥匙在感应稻种的原始能量,比在石峡、甑皮岩时都强。看来陶符藏在离古稻种最近的地方——说不定就在溶洞内的‘稻壳堆积层’里,那里是先民存放收获稻种的地方,陶符应该是用来标记稻种品质的。”

周明远正用便携式分析仪检测从山谷采集的土壤样本,屏幕上跳出的检测结果让他眼前一亮:“土壤里的稻壳灰含量很高,而且有明显的人工筛选痕迹,和甑皮岩陶魂印里的稻壳灰成分完全一致!这说明一万年前,玉蟾岩的先民就已经把稻壳用于制陶,陶符上肯定有两者结合的记录。”

车子在山谷深处的玉蟾岩遗址管理站停下,一位穿着军绿色外套的老人早已在门口等候。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手里握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柴刀,刀鞘上挂着一串用稻壳编织的挂坠——这是当地瑶族的“稻魂坠”,用来祈求稻作丰收。“你们是从甑皮岩来的吧?”老人声音洪亮,伸手接过我们递去的陶具,“我叫盘老根,守这玉蟾岩快四十年了,韦阿公前几天给我打了电话,说你们要来找‘老稻魂’。”

盘老根领着我们往玉蟾岩溶洞走,沿途的田埂上还留着今年收割后的稻茬,他指着一片地势低洼的土地:“那就是‘古稻田遗迹’,二十年前考古队在这里挖出了最早的古稻种。但去年来了个姓马的教授,说我们这稻种是野生的,不是人工栽培的,还写了论文发表,搞得现在不少人都质疑玉蟾岩的稻源地位——要是找不到陶符证明,这‘华夏稻源’的名头怕是要保不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说话间,我们走到了溶洞入口。玉蟾岩溶洞不大,洞口仅容两人并行,洞内光线昏暗,岩壁上布满了水蚀形成的沟槽,沟槽里还残留着远古先民留下的炭黑痕迹——那是他们用火照明、烹饪时留下的印记。溶洞深处的地面上,有一片用白色石灰标出的区域,里面散落着许多陶片和碳化的稻壳,盘老根说这就是“稻壳堆积层”,陶符很可能就藏在堆积层的中心。

“马教授昨天还来这里取样,说要再次检测稻种的基因,”盘老根的孙女盘晓燕从溶洞内走出来,她穿着白色的实验服,手里拿着一个装有稻壳样本的试管,“我是湖南农大的研究生,主攻稻种起源研究。马教授认为玉蟾岩的稻种没有明显的人工驯化特征,比如粒型、穗长都和野生稻差不多,但我在堆积层里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陶片,上面有类似稻穗的纹路,说不定就是陶符的残片。”

盘晓燕递给我们一块巴掌大的陶片,陶片边缘有明显的断裂痕迹,表面刻着几道弯曲的纹路,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稻穗的形状。周明远立刻用分析仪检测陶片成分,发现陶片里不仅有稻壳灰,还有一种特殊的黏土——这种黏土只在玉蟾岩溶洞深处的“陶土矿”里才有,说明陶符是用当地特有的陶土烧制的,具有唯一性。

“马教授说今天要带媒体来,公开质疑玉蟾岩的稻源地位,”盘晓燕的语气带着焦急,“要是他拿出‘野生稻’的检测报告,以后就没人会认可玉蟾岩是稻作起源地了,遗址的保护资金也会被削减,甚至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不能让他误导公众!”王承彦接过陶片,用随身携带的兰亭墨轻轻涂抹在纹路处,墨汁渗入陶片的缝隙,原本模糊的稻穗纹渐渐清晰,甚至能看到纹路末端刻着一个小小的“人”字,“这‘人’字说明稻种是经过人类干预的,不是野生的!陶符肯定还有更多类似的证据,我们得在马教授来之前找到完整的陶符。”

盘老根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小撮深褐色的粉末:“这是‘稻魂粉’,是用玉蟾岩古稻田的土壤和历年收获的稻壳混合制成的,祖上传下来的说法,用它能唤醒地下的稻魂。堆积层中心的土壤比较硬,咱们得用稻魂粉混合泉水,浇灌在上面,软化土壤后才能挖掘,不然会破坏陶符。”

我们按照盘老根的方法,将稻魂粉撒在堆积层中心,再用溶洞深处的泉水慢慢浇灌。泉水刚渗入土壤,青禾的青铜钥匙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嗡鸣,钥匙表面的蓝光直射向堆积层,土壤表面渐渐浮现出一个圆形的轮廓——正是陶符的形状。

周明远和盘晓燕立刻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土壤,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拨开,一块直径约四十厘米的圆形陶符渐渐显露出来。陶符的正面刻着一幅完整的“稻种驯化图”:左边是野生稻的形态,穗短粒小;中间是先民筛选稻种的场景,有人用手挑选粒大的稻穗,有人用石臼脱粒;右边是驯化后的稻种,穗长粒饱满,旁边还刻着一个“种”字——虽然是简单的象形文字,但能看出是汉字的雏形。

陶符的背面则刻着“陶土与稻壳配比图”,详细记录了制作陶具时,陶土、稻壳灰、水的比例,甚至标注了烧制时的火候变化,与甑皮岩陶魂印上的制陶工艺完全吻合,证明了两地制陶技术的传承关系。

“太好了!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盘晓燕激动地拿出相机,拍下陶符的每一个细节,“陶符上的‘驯化图’清楚地显示了人类干预稻种的过程,马教授的‘野生稻’说法不攻自破!”

就在我们准备将陶符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时,溶洞外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马教授带着几位媒体记者和学生走了进来。他穿着西装,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盘老根,各位媒体朋友,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玉蟾岩的稻种经过多次检测,确认是野生稻,所谓的‘华夏稻源’其实是个错误的结论……”

他的话还没说完,盘晓燕就举起手中的陶符照片:“马教授,你看看这个!这是我们刚刚发现的稻源陶符,上面清楚地刻着先民驯化稻种的过程,还有人工筛选稻种的场景,这怎么可能是野生稻?”

马教授接过照片,脸色瞬间变了,他凑到溶洞深处的堆积层旁,看到露出一半的陶符,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这……这陶符是真的?上面的纹路不是后人伪造的?”

陈九爷走上前,指着陶符上的“种”字:“马教授,你是研究古文字的,应该能看出这个字是早期象形文字,与甲骨文里的‘种’字一脉相承,不可能是伪造的。而且陶符的陶土成分和稻壳灰年代,都经过科学检测,距今至少有一万年,比你说的‘野生稻’检测结果更有说服力。”

周明远将分析仪的检测报告递给马教授:“陶符里的稻壳灰有明显的人工燃烧痕迹,说明先民不仅驯化稻种,还将稻壳用于制陶,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玉蟾岩作为稻作和制陶文明的双重起源地,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马教授沉默了很久,终于收起了手中的检测报告,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是我太固执了,只相信实验室的数据,忽略了实物证据。我会立刻撤回之前的论文,公开承认错误,还玉蟾岩‘华夏稻源’的真相。”

溶洞外的阳光渐渐驱散了雾气,盘老根握着陶符,激动地对媒体记者说:“这陶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它告诉我们,咱们中国人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驯化稻种、制作陶器,这是咱们华夏文明的骄傲!以后我们要好好保护玉蟾岩,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协助盘晓燕和考古队对陶符进行了全面解读,发现陶符上还刻着玉蟾岩先民与周边部落的稻种交流路线,其中一条路线指向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那里是与玉蟾岩同期的史前遗址,也发现了早期稻种和陶器,很可能藏着“稻作交流陶符”,记录着不同部落间的稻种传播过程。

离开玉蟾岩前,盘老根送给我们一袋“玉蟾岩古稻种”,稻种颗粒饱满,泛着淡淡的金黄色:“这稻种每年只种一小片,收下来的谷子除了祭祀,就留给像你们这样守护文明的人。带着它去仙人洞,说不定能激活那里的陶符。”

盘晓燕则送给我们一份《玉蟾岩稻种基因图谱》:“这份图谱记录了古稻种的基因序列,与仙人洞的稻种基因有很高的相似度,你们拿着它,能更快证明两地的稻作交流关系。”

我们握着古稻种和基因图谱,站在玉蟾岩溶洞外,看着远处的古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陶符上的交流路线与仙人洞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稻种传远,文明互通,仙人洞有‘交流陶符’待寻。”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浮现出部落交流的纹路:“仙人洞的陶符应该记录着不同部落的稻作技术交流,比如稻种筛选、田间管理的方法,这能证明华夏农耕文明是多元交流的结果,不是单一发展的。”

周明远则将古稻种样本装进密封袋:“我要对比玉蟾岩和仙人洞的稻种基因,要是能找到相同的基因标记,就能直接证明两地的稻种交流,为陶符的解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驱车前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车窗外的湖南丘陵渐渐变成江西的红土地,手中的古稻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仙人洞的交流陶符里,藏着华夏文明早期“多元互通、共生发展”的密码,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在这片孕育了农耕文明的红土地上继续前行。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