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364章 天墓无极(49)

车驶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时,窗外的东海正被暮色染成墨蓝色,浪尖泛着细碎的银光。手中的兽骨册泛着淡淡的蓝光,册页上的文明脉络图不再是直线指引,而是化作一片流动的星象图,图中最亮的一颗星标注着“望舟村”——据夏老所说,那是良渚先民沿海部落的后裔聚居地,也是“舟魂”最可能的藏匿处。

“望舟村的人靠海吃海,世代相传‘祭舟’的习俗,”陈九爷翻着从二里头带出来的古籍抄本,“上面说他们的祠堂里藏着一块‘舟板’,是古舟的残片,能跟着潮汐发光。咱们得先找到这个村落,才能摸到‘舟魂’的线索。”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车窗上,钥匙表面的蓝光与海面的波光渐渐重合,甚至能隐约看到钥匙上浮现出细小的波纹:“钥匙在感应潮汐的能量,看来‘舟魂’的藏匿处和潮汐息息相关,不是固定在某个地点,而是随潮汐移动。”

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一块从龙泉窑带出来的瓷片,瓷片在蓝光的映照下,边缘竟渗出一丝淡绿色的釉色:“这釉色里含有的矿物质,和良渚玉琮的成分相似,说不定能用来定位‘舟魂’——良渚的古舟常用这种矿物质涂在舟板上,防腐蚀还能反光。”

三个小时后,我们的车停在了望舟村的村口。这是个依偎在潮汐带边缘的村落,房屋大多是用当地的牡蛎壳混合黏土砌成的,墙面上爬满了暗红色的海藻。村口的老榕树下,坐着一位穿着藏青色对襟衫的老人,手里编着用红树林枝条做的渔网,脚边放着一个刻着波浪纹的木盒。

“你们是来寻‘老舟’的吧?”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我叫林守海,是望舟村最后一任守舟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只剩我还守着祠堂里的那块舟板。昨天有伙穿黑衣服的人来村里问过‘老舟’,说要出大价钱买,我没敢应。”

跟着林伯走进村落深处,祠堂藏在一片茂密的红树林后面,祠堂的门是用整块的柚木做的,门板上刻着一艘完整的古舟图案,舟上载着十几个小人,手里捧着玉琮和陶器——正是良渚先民的祭祀场景。推开门,祠堂正中央的供桌上,果然放着一块半米长的舟板,板身泛着深褐色的光泽,表面刻着细密的星象纹,纹路间还残留着淡绿色的痕迹。

“这块舟板是‘老舟’的主舵板,”林伯轻轻抚摸着舟板,“我们林家祖上流传下来的说法,‘老舟’是良渚时候的‘联络舟’,先民们乘着它往返于沿海的各个部落,舟板上的星象纹是航线图。每逢大潮汛,这块舟板就会发光,指引‘老舟’的方向。”

王承彦立刻拿出竹笔,蘸取随身携带的兰亭墨,轻轻涂在星象纹上。墨汁刚接触舟板,纹路就像是活过来一般,泛着淡淡的绿光,在祠堂的地面上投射出一幅完整的星象图——图中除了常见的北斗七星,还有几颗不常见的亮星,组成一个“舟”字形。

“这星象图标注的不是陆地坐标,而是海上的潮汐航线,”王承彦指着“舟”字形的顶点,“这个位置对应的是东海的‘暗沙礁’,只有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潮汛,礁盘才会露出水面,‘舟魂’应该就藏在礁盘下面。”

就在这时,祠堂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林伯的孙子林阿海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支票:“爷爷!城里来的老板说,只要我们说出‘老舟’的位置,这五十万就是我们的!有了钱,您就能去城里治病,我也能开个小饭馆了!”

林伯脸色一沉,一把夺过支票撕得粉碎:“阿海!你忘了祖宗的规矩?‘老舟’是用来守护村子的,不是用来换钱的!那些人是走私犯,把‘老舟’拿走了,咱们望舟村的根基就没了!”

“什么根基?守着这破木头能当饭吃吗?”林阿海红着眼睛反驳,“您常年咳嗽,去医院要花多少钱?我在城里打零工,受人欺负的时候谁管过?他们只是要一块木头,又不会毁了村子!”

陈九爷走过去,拍了拍林阿海的肩膀:“小伙子,我年轻时也穷过,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有些东西比钱金贵——你看这舟板上的星象纹,是你祖宗用血汗画出来的航线,他们乘着‘老舟’躲过台风,找到渔汛,才让望舟村传了几千年。要是‘老舟’被走私犯拿走,做成工艺品卖到国外,以后你儿子问你,咱们村的‘祭舟’习俗是怎么来的,你拿什么告诉他?”

林阿海愣住了,低头看着地上的星象投影,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青禾从背包里取出一瓶从二里头带出来的草药膏:“这是用夏代传下来的方子做的,对咳嗽有好处。你爷爷的病,我们可以帮你联系城里的医院,费用我们来想办法。但‘老舟’不能丢,它是望舟村的根,也是华夏文明的根。”

林阿海接过药膏,眼眶渐渐红了,走到林伯面前,小声说:“爷爷,我错了。那些人说今天晚上会来祠堂拿舟板,还说要是您不配合,就放火烧了红树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果然是‘幽灵’的人,”王警官立刻掏出对讲机,“通知外围的警员,加强红树林周边的警戒,重点盯防携带易燃物的可疑人员。另外,联系海事局,请求派巡逻艇在暗沙礁附近巡逻,防止他们从海上运走‘舟魂’。”

林伯叹了口气,从供桌下取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一把青铜匕首,匕首柄上刻着与舟板相同的波浪纹:“这是守舟人的‘引航匕’,能跟着‘老舟’的能量波动。今天是十五,晚上会有大潮汛,‘老舟’会随着潮水靠近暗沙礁,咱们得在‘幽灵’的人之前找到它,用匕首激活‘舟魂’,这样‘老舟’就会沉到更深的海沟里,他们拿不走。”

夜幕降临时,望舟村的潮汐带开始涨潮,海水漫过红树林的根部,泛着淡淡的磷光——那是海里的磷虾被潮汐冲上岸,形成了天然的光带。我们跟着林伯,踩着没过脚踝的海水,朝着暗沙礁的方向走去。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蓝光愈发强烈,甚至能在海面上画出一道清晰的光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走到暗沙礁附近时,远处的海面上突然传来马达的轰鸣声,几艘快艇正朝着礁盘驶来,艇上的探照灯在海面上扫来扫去。“是‘幽灵’的人!”王警官压低声音,“他们用的是改装过的走私艇,速度很快,咱们得尽快找到‘老舟’。”

林伯举起引航匕,匕首的尖端泛着绿光,指向礁盘中央的一处凹陷。周明远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水下探测仪,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是一艘长约十米的独木舟,舟身覆盖着厚厚的海藻,却依旧能看出完整的轮廓。

“就是它!”林伯激动地说,“快,用引航匕刺向舟身的‘魂眼’——就是舟首刻着玉琮图案的地方!”

青禾立刻跳入水中,朝着古舟游去。就在她的匕首快要碰到舟首时,一艘快艇突然朝着她的方向驶来,探照灯的强光直射在她身上,“幽灵”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来:“把匕首放下!不然我就开枪了!”

林阿海突然举起手里的红树林枝条,朝着快艇的方向扔过去:“别伤害她!‘老舟’是我们村的,我不能让你们拿走!”枝条上的磷虾沾在快艇的螺旋桨上,瞬间让马达卡住,快艇失去了动力,在海面上打转。

趁着这个间隙,青禾的匕首终于刺中了古舟的“魂眼”。古舟突然发出一阵强烈的绿光,舟板上的星象纹全部亮起,在海面上投射出一幅巨大的星图。紧接着,古舟开始缓缓下沉,海水中泛起无数细小的气泡,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不!我的破脉剂!”“幽灵”气急败坏地从快艇上跳下来,想要抓住古舟的边缘,却被突然上涨的潮水卷走。他的手下想要去救他,却被赶来的海事巡逻艇包围,一个个被制服。

我们扶着林伯回到村里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祠堂里的舟板依旧泛着淡淡的绿光,只是星象纹变得更加清晰,甚至能看到星图的末端指向台湾的卑南遗址——那里是台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良渚文明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林阿海拿着青禾留下的药膏,走到林伯身边:“爷爷,我明天就陪您去城里看病。以后我不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跟着您学‘祭舟’的习俗,还要把‘老舟’的故事讲给村里的小孩听。”

林伯笑着点了点头,从怀里取出一个用贝壳做的护身符,挂在我的脖子上:“这是望舟村的‘护海符’,能保佑你们在海上平安。你们要去卑南遗址吧?那里的先民和我们望舟村的祖上是一家人,你们一定要把‘老舟’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咱们华夏的文脉,不管隔着多少海水,都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握着护海符,站在望舟村的海边,看着朝阳从海平面升起,将海水染成金色。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星象图上的“舟”字形与卑南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海脉相连,文脉同源,卑南有‘玉璋’待寻。”

王承彦看着星象图,若有所思:“玉璋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礼器,卑南遗址的玉璋说不定能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文明脉络。看来咱们的下一站,就是台湾卑南了。”

周明远则拿着瓷片,在阳光下观察着釉色的变化:“卑南遗址的陶器和良渚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得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两者工艺传承的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望舟村时,林伯和林阿海带着村里的老人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拿着用红树林枝条编的篮子,里面装着新鲜的牡蛎和海带:“带着路上吃,到了卑南,记得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你们找到‘玉璋’的好消息。”

车驶离望舟村时,我回头望去,看到林阿海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朝着我们挥手。手中的护海符泛着淡淡的暖意,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这次卑南之行,不仅是为了寻找“玉璋”,更是为了见证华夏文明跨越海峡的传承——不管隔着多少山海,华夏儿女的根,永远都连在一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渡轮穿越台湾海峡时,咸湿的海风裹着细碎的浪花拍在甲板上,手中的贝壳护海符泛着淡淡的珠光,与兽骨册上的蓝光相互呼应。册页里的星象图已清晰标出卑南遗址的方位,图中“玉璋”的标记旁,多了一行细小的排湾族图腾符号——那是林伯说过的,卑南原住民与望舟村先祖血脉相连的证明。

陈九爷靠在甲板的栏杆上,手里摩挲着从良渚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的绿光,恰好与远处台湾岛的轮廓重合:“卑南遗址是台湾史前文明的代表,排湾族和鲁凯族的先祖都在这生活过。据说他们的‘头目玉璋’,不仅是权力象征,还刻着与良渚相通的纹饰,这次咱们得好好看看,到底是怎么个相通法。”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船舷上,钥匙表面的纹路竟渐渐浮现出排湾族特有的“百步蛇”图腾,她指尖划过图腾:“之前在三星堆和二里头,钥匙只会感应青铜和玉的能量,这次出现原住民图腾,说明卑南的玉璋可能融合了多元文化,不只是良渚一脉。”

周明远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块从望舟村带来的红树林木材,木材的纹理间还残留着海水的盐分:“卑南遗址的陶器常用红树林灰做釉料,和望舟村的古老工艺很像。我带这块木材去,说不定能通过成分比对,找到两岸工艺传承的直接证据。”

渡轮靠岸时,高雄港的阳光正烈,一位穿着排湾族传统服饰的女子已在码头等候。她头戴缀满贝珠的头饰,身上的织布裙印着百步蛇与太阳的图案,手里捧着一个漆木盒:“我是卑南遗址的研究员林芭拉,排湾族,负责原住民文化研究。你们要找的‘头目玉璋’,藏在遗址的‘祭祀岩窟’里,但最近我们发现岩窟的封印有松动的痕迹,像是有人试图破解。”

林芭拉告诉我们,卑南遗址的祭祀岩窟是排湾族的圣地,只有历代头目和祭司才能进入。玉璋作为镇窟之宝,不仅刻着史前星象,还记录着排湾族与大陆先民的迁徙路线——传说在几千年前,有一批带着玉琮的人从大陆渡海而来,与当地原住民通婚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卑南文化。

驱车前往卑南遗址的路上,沿途的稻田里偶尔能看到用石头堆砌的“祖灵柱”,柱上的纹饰与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有着惊人的相似。林芭拉指着祖灵柱:“排湾族的老人说,这些纹饰是‘海上来的客人’教我们的,能保佑部落平安。现在看来,‘海上来的客人’,就是你们说的良渚先民。”

抵达遗址时,祭祀岩窟已被临时警戒线围住,岩窟入口的石壁上刻着一幅巨大的百步蛇图腾,图腾的眼睛处有两个圆形凹槽,像是某种机关的钥匙孔。林芭拉取出漆木盒,里面装着两枚用兽骨制成的印章,印章上的纹饰正好与凹槽匹配:“这是历代祭司传下来的‘启窟印’,需要两枚印章同时插入凹槽,再念诵排湾族的祭祀歌谣,岩窟的门才会打开。但上次开启时,我发现图腾的眼睛处多了一道划痕,像是被人用工具强行撬动过。”

我们跟着林芭拉走到岩窟入口,青禾的青铜钥匙突然发出一阵嗡鸣,钥匙上的百步蛇图腾与石壁上的图腾渐渐重合,甚至能看到两道图腾的纹路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字形。“钥匙在感应岩窟里的能量,”青禾说,“玉璋的能量场和钥匙同源,而且里面还藏着另一种能量——像是之前在三星堆青铜神树里感受到的‘信仰之力’。”

林芭拉深吸一口气,将两枚兽骨印章分别插入凹槽,然后用排湾语念诵起祭祀歌谣。歌谣的旋律苍凉而悠远,像是在诉说着跨越海峡的迁徙故事。随着歌谣声渐强,石壁上的百步蛇图腾突然泛起金光,图腾的身体缓缓向两侧移动,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洞口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

走进岩窟,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刻满了壁画,记录着排湾族的生活场景: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织布制陶,孩子们在稻田里追逐,而壁画的最后一幅,画的是一群穿着大陆服饰的人,正将一枚玉璋递给排湾族的头目——这正是两岸先民文化交融的直接证据。

岩窟的尽头是一间宽敞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用织锦包裹的物件,正是我们要找的头目玉璋。玉璋长约半米,通体洁白,一面刻着良渚风格的神人兽面纹,另一面刻着排湾族的百步蛇图腾,两种纹饰在玉璋的顶端完美融合,形成一个“海”字形状。

“玉璋的顶端还有一个隐蔽的暗格,”林芭拉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璋,指着顶端的“海”字,“我们之前用X光扫描过,暗格里藏着一张用兽皮制成的‘迁徙图’,记录着良渚先民渡海到台湾的路线,还有他们与原住民通婚融合的过程。”

就在我们准备打开暗格时,石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洞口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堵住,岩窟内的檀香气息瞬间被刺鼻的烟雾取代。“是张教授!”林芭拉的声音带着震惊,“他是我们遗址的考古顾问,昨天还说要帮我们研究玉璋,没想到他竟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烟雾中传来一个阴冷的声音:“芭拉,别怪我。这玉璋里藏着史前文明的‘基因密码’,只要破解了它,就能还原华夏先民的迁徙路线,这个成果本该属于我!你们这些守旧的人,根本不配拥有它!”

张教授的身影在烟雾中渐渐清晰,他手里拿着一把改装过的电击枪,另一只手握着一个黑色的装置——正是之前在走私团伙手中见过的能量干扰器。“把玉璋交出来,我可以放你们一条生路,”张教授说,“不然我就启动干扰器,让整个岩窟塌掉,咱们同归于尽!”

陈九爷悄悄从背包里取出一块从殷墟带来的甲骨残片,残片在烟雾中泛着红光:“张教授,你研究考古这么多年,难道忘了考古的初心?文物不是用来满足个人私欲的,是用来还原历史、传承文明的!你现在的做法,和那些走私犯有什么区别?”

“初心?”张教授冷笑一声,“我的初心就是要证明,卑南文明是独立发展的,不是什么‘大陆传来的’!只要毁掉玉璋里的迁徙图,就能改写历史,让全世界知道,台湾的史前文明比大陆更先进!”

青禾突然举起青铜钥匙,钥匙上的百步蛇图腾与玉璋的图腾产生共鸣,发出一道强烈的金光,金光穿透烟雾,直射向张教授手中的干扰器。干扰器发出一阵刺耳的电流声,然后“砰”的一声炸开,张教授手中的电击枪也随之掉落在地。

“你错了,”林芭拉捡起电击枪,声音坚定,“卑南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是否独立发展,而在于它融合了大陆与台湾的多元文化。就像这玉璋,既有良渚的纹饰,又有排湾族的图腾,这才是华夏文明的魅力——包容与融合。”

张教授还想反抗,却被随后赶来的台湾警方制服。当警方移开堵住洞口的岩石时,阳光透过洞口照进石室,落在玉璋上,玉璋的暗格自动打开,里面的兽皮迁徙图在阳光下缓缓展开,图上的路线从浙江良渚出发,经过福建、广东,最终抵达台湾卑南,路线上还标注着十几个小型遗址,像是一串连接两岸的珍珠。

我们将玉璋和迁徙图交给卑南遗址博物馆,林芭拉送给我们一块排湾族的织布,上面织着良渚玉琮与百步蛇图腾融合的图案:“这块布叫‘同源布’,代表着大陆与台湾的文明同源。你们要去下一个遗址吧?我爷爷说,福建的昙石山遗址藏着‘贝丘秘藏’,那里的贝丘堆积层里,有和卑南遗址相似的陶器,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两岸文化交融的证据。”

离开卑南遗址时,排湾族的老人们在村口为我们举行了简单的送别仪式,他们手拉手唱起了祭祀歌谣,歌声跨越海峡,像是在与望舟村的海风呼应。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迁徙图上的路线与昙石山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贝丘藏史,陶片为证,昙石山有‘文明陶符’待寻。”

周明远拿着从卑南遗址带来的陶器残片,与望舟村的红树林木材进行比对:“残片的釉料成分和望舟村的工艺很像,昙石山的贝丘遗址肯定藏着更多两岸工艺传承的证据。咱们去了那里,说不定能还原出完整的‘海峡文明传承链’。”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又浮现出新的纹饰,像是贝丘的堆积层图案:“钥匙在感应贝丘的能量,‘文明陶符’应该藏在贝丘的最深处,需要用之前找到的文物作为引导——良渚的玉琮、卑南的玉璋,还有望舟村的舟板残片,这些都是打开陶符的钥匙。”

我们驱车前往高雄港,准备渡海返回福建。车窗外的台湾海峡波光粼粼,手中的同源布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昙石山遗址的贝丘里,不仅藏着“文明陶符”,更藏着华夏文明跨越海峡、代代相传的秘密——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继续。

渡轮缓缓驶入福州马尾港时,闽江的江水与海水在此交汇,泛着独特的青绿色。手中的“同源布”被海风轻轻吹动,布上的良渚玉琮与百步蛇图腾纹路,竟与远处昙石山遗址的轮廓隐隐重合。陈九爷望着窗外成片的红树林,指尖在兽骨册的“文明陶符”标记上停顿:“昙石山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贝丘遗址里藏着数千年的贝壳堆积,那些贝壳说不定就是陶符的‘保护壳’——史前先民常用贝壳灰做陶器的胎料,陶符很可能藏在掺了贝壳灰的陶器里。”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船窗上,钥匙表面浮现出细密的贝壳纹路,她指尖划过纹路:“之前在卑南的玉璋里感应到的‘信仰之力’,现在在钥匙上也有反应,说明昙石山的陶符不仅记录文明,还可能承载着史前先民的祭祀能量。贝丘里的贝壳堆积层,说不定就是天然的能量屏障。”

周明远正用放大镜观察从卑南带来的陶器残片,残片边缘的贝壳灰与他刚从望舟村红树林取的土壤样本对比,颜色几乎一致:“昙石山陶器的贝壳灰含量很高,和卑南、望舟村的工艺一脉相承。我带了便携式成分分析仪,到了遗址就能通过陶片成分,快速定位陶符的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驱车前往昙石山遗址的路上,沿途的稻田里偶尔能看到畲族妇女在劳作,她们头戴的凤冠缀满银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林芭拉之前提到,昙石山遗址的守护团队里有位畲族研究员,懂畲族古老的制陶术和贝丘解读术,名叫蓝月。

抵达遗址时,已是午后,贝丘遗址被一圈木质栈道围绕,栈道下堆积的贝壳层层叠叠,最高处达数米,散发着淡淡的海腥味。一位穿着畲族传统蓝色对襟衫的女子正蹲在栈道旁,用小刷子清理一块刚出土的陶片,她便是蓝月。看到我们手中的同源布,她立刻站起身,银饰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你们就是从卑南来的吧?林芭拉跟我提过你们!这块布上的纹路,和我们畲族祖上传下来的‘迁徙图’一模一样,只是我们的图里多了昙石山的贝丘标记。”

蓝月领着我们走进遗址的考古实验室,桌上摆满了从贝丘出土的陶器残片,其中一块残片上刻着与同源布相似的纹路,只是纹路中间缺了一块,像是被人故意敲掉的。“这块残片是昨天在贝丘中层发现的,”蓝月指着残片缺口,“缺口处的断面很新,不是自然损坏,像是有人为了获取陶符残片,故意敲掉的。而且我们在缺口附近发现了现代的塑料纤维,说明最近有人偷偷进入过贝丘未发掘区域。”

王警官立刻联系遗址安保部门,调取监控录像,发现三天前有一个穿着考古服的人,在深夜进入贝丘区域,手里拿着洛阳铲和小锤,形迹可疑。“这个人是‘东南史前文明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赵凯,”蓝月的眉头皱了起来,“他一直主张‘闽越文明独立论’,认为昙石山文化和良渚、卑南没有关联,还多次要求我们停止与大陆、台湾的联合研究,说我们‘混淆文明脉络’。”

“看来他就是冲着文明陶符来的,”陈九爷看着兽骨册,册页上的蓝光指向贝丘的最深处,“陶符上的纹路肯定能证明闽越与良渚、卑南的同源性,赵凯想毁掉或独占陶符,来支撑他的‘独立论’。”

蓝月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畲族古籍,封面上写着《贝丘祭录》:“这是畲族祖上流传的祭祀手册,里面记载着贝丘的‘潮汐机关’——只有在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潮汛,贝丘中层的‘祭台贝壳堆’才会露出入口,陶符就藏在祭台中央的‘陶瓮’里。今天正好是十五,傍晚就会有大潮汛,我们得赶在赵凯之前找到陶瓮。”

临近傍晚,潮水开始上涨,贝丘遗址的栈道被海水淹没了一半,蓝月带着我们沿着预先标记的路线,踩着露出水面的贝壳堆,向祭台方向走去。海水没过脚踝,冰凉刺骨,手中的兽骨册蓝光越来越亮,册页上的陶符图案与前方的贝壳堆轮廓渐渐重合。

“就是那里!”蓝月指着前方一处高出周围的贝壳堆,堆顶有一块巨大的天然礁石,礁石上刻着畲族的“太阳纹”——这就是祭台贝壳堆。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突然飞离掌心,吸附在礁石上,礁石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贝壳堆中间缓缓露出一个圆形入口,入口内泛着淡淡的陶土气息。

我们依次进入入口,里面是一个仅容两人并行的通道,通道两侧的墙壁由完整的贝壳砌成,贝壳的缝隙间填着陶土,陶土上刻着细小的纹路,正是陶符的一部分。走了约十米,通道尽头出现一间圆形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半米高的黑陶瓮,瓮身上刻满了完整的文明陶符。

陶符的图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第二部分是卑南玉璋的百步蛇图腾,第三部分是闽越特有的“船形纹”,三部分纹路在瓮底融合成一个“闽”字,旁边还刻着几行细小的符号——蓝月说,这是畲族古老的“迁徙文”,记载着史前先民从良渚出发,经闽江流域到台湾卑南的完整路线,还提到“陶符为钥,启两岸文脉”。

就在周明远准备用分析仪检测陶瓮时,石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脚步声,赵凯带着两个助手冲了进来,手里拿着电击棍:“把陶瓮留下!这是昙石山独有的文明遗产,不能让你们拿去‘拼凑’所谓的‘两岸同源’!”

“赵主任,你研究考古这么多年,难道看不出陶符上的纹路关联吗?”蓝月挡在陶瓮前,“良渚的神人兽面纹、卑南的百步蛇图腾,还有闽越的船形纹,明明是一脉相承的,你为什么要否认?”

“我没有否认!”赵凯激动地挥舞着电击棍,“我只是想证明,闽越文明是这些文明的源头!只要我毁掉陶符上的良渚和卑南纹路,全世界就会承认,昙石山才是华夏文明的起点!”

陈九爷突然从背包里取出一块从良渚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在灯光下泛着绿光,与陶符上的神人兽面纹产生共鸣:“赵凯,你看看!残片的纹路和陶符的纹路能完美拼接,这说明良渚是源头,闽越是传承,不是相反!考古讲究证据,不是你的主观臆断!”

赵凯的助手突然冲向陶瓮,想要用锤子砸毁陶符,青禾立刻拔出青铜钥匙,钥匙化作一道蓝光,击中助手手中的锤子,锤子“当啷”落地。另一个助手想要偷袭,周明远迅速将随身携带的瓷片盾牌挡在身前,瓷片反射的光线正好照在助手的眼睛上,让他暂时失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石室突然开始震动,海水从通道的缝隙中涌入——大潮汛提前了,贝壳堆的入口即将被淹没。“快走!再不走我们都会被埋在里面!”王警官大喊着,拉起赵凯的手臂往外冲。赵凯看着陶符上的纹路,又看了看涌入的海水,突然瘫坐在地上:“我错了……我不该为了名利,否认文明的传承……”

我们带着赵凯和陶瓮,沿着通道快速撤离,刚冲出入口,贝壳堆就轰然倒塌,被海水彻底淹没。回到实验室后,赵凯主动将自己的研究笔记交给蓝月:“笔记里有我对陶符的初步解读,虽然之前的方向错了,但或许能帮你们完整解读迁徙文。我会向考古界公开道歉,承认闽越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分支。”

蓝月拿着笔记,激动地说:“其实陶符还有一个秘密——瓮底的‘闽’字,倒过来看是‘台’字,说明史前先民就认为闽台是一体的,两岸文脉从来没有断裂过。”

我们在昙石山遗址待了三天,协助蓝月完整解读了陶符上的迁徙文,发现先民除了从良渚到卑南的路线,还有一条从昙石山到广东石峡遗址的路线,石峡遗址的陶器与昙石山的陶器有着高度相似的工艺,里面可能藏着“稻作陶符”——记录史前稻作技术的秘藏。

离开昙石山前,蓝月送给我们一套畲族的“贝纹陶片”,陶片上刻着闽江流域的古河道图:“这套陶片能帮你们找到石峡遗址的稻作区,石峡的稻作陶符很可能藏在古稻田的土壤里。记住,不管到哪里,都要记得,华夏文明的脉络,就像闽江的水,连接着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民族。”

我们握着贝纹陶片,站在昙石山遗址的观景台上,看着夕阳下的闽江流入大海,手中的兽骨册蓝光渐强,陶符上的古河道图与石峡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稻作传脉,文明共生,石峡有‘稻魂陶符’待寻。”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浮现出稻穗的纹路:“稻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石峡的稻魂陶符说不定能还原史前稻作技术的传播路线,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文明。看来咱们的下一站,就是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了。”

周明远则用分析仪检测贝纹陶片的成分,发现陶片里掺了稻壳灰:“石峡遗址的陶器常用稻壳灰做胎料,我带的稻壳灰样本正好能和陶符产生共鸣,到了那里,很快就能找到稻魂陶符的位置。”

我们收拾好行李,驱车前往广东曲江。车窗外的福建丘陵渐渐变成广东的丹霞地貌,手中的贝纹陶片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泽,与沿途的稻田颜色融为一体。我知道,石峡遗址的稻魂陶符,不仅藏着史前稻作的秘密,更藏着华夏文明以农为本、生生不息的密码——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在这片孕育文明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