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91章 尸易无限(196)

吴贤盯着手机里李响发来的钱币窖藏照片,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那些泛着青绿色锈迹的五铢钱,密密麻麻地堆在考古盒里,边缘还残留着泥土的痕迹,仿佛能透过屏幕闻到千年岁月的气息。他刚想回复李响,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突然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快递单:“吴老师,有个从新疆寄来的快递,收件人写的是您,寄件人只留了个‘艾力’的名字,里面好像是个瓷器。”

吴贤接过快递,分量不轻,拆开外层的纸箱,里面是个裹满气泡膜的物件。小心翼翼地剥掉气泡膜,一只青花大盘露了出来——盘口直径约三十厘米,盘心绘着缠枝莲纹,花瓣饱满,青花发色浓艳,底足有“大清康熙年制”的六字楷书款。“这盘的画风很像康熙时期的‘官窑’风格,但得仔细看看胎釉和款识。”吴贤拿出放大镜,凑近盘底观察,底足的“火石红”自然分布,没有人工涂抹的痕迹,胎体细密,叩击时声音清脆,“看这胎釉和款识,像是康熙中期的民窑精品,不过寄件人艾力是谁?为什么会突然寄个瓷器给我?”

正疑惑时,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个新疆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口音的汉语声音:“吴老师,您好!我是艾力,在和田做玉石生意。前阵子听朋友说您在做公益鉴宝,还帮很多人保护文物,我家里有个祖传的大盘子,最近总有人上门想高价买,我怕卖亏了,也怕买到假货的人受骗,就想寄给您帮忙看看。”

“艾力先生,您这大盘是康熙中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民窑里的精品,市场价值不低。”吴贤对着电话说,“不过这么贵重的文物,您直接寄过来太冒险了,万一运输途中损坏就可惜了。您要是方便,能不能来北京一趟?或者我找新疆当地的文物专家去您那里看看?”

艾力沉默了片刻,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吴老师,我最近走不开,要照看店里的生意。其实……这盘子还有个奇怪的地方,盘底的款识下面好像藏着别的字,我用清水擦过,能隐约看到一点痕迹,但看不清楚是什么。”

吴贤心里一动——康熙瓷器的款识很少有“款下藏款”的情况,难道这盘子还有特殊来历?“艾力先生,您能不能用手机拍几张盘底的特写,尤其是款识周围的区域,尽量拍清晰一点,我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线索。”

挂了电话没多久,艾力就发来一组照片。吴贤将照片放大,在“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下方,果然能看到淡淡的印记,像是用极细的笔写的小字。他把照片发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张教授,附带说明情况:“张老师,您帮看看这康熙青花盘的款识,下面好像有隐藏的字迹,会不会是特殊定制的器物?”

张教授很快回复:“从照片看,这盘的胎釉和青花确实是康熙中期特征,隐藏的字迹可能是‘堂名款’或‘私家款’——康熙时期有些官宦或富商,会在定制瓷器的底款下加刻自家堂号,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你最好让寄件人提供更多盘子的细节,比如盘沿有没有细微的磕碰,青花有没有晕散,我再进一步判断。”

吴贤立刻给艾力回电话,详细询问盘子的细节。艾力回忆道:“盘沿左边有个小缺口,是我爷爷年轻时不小心摔的,青花颜色在阳光下看,有些地方会泛出一点紫色,我小时候总觉得像葡萄的颜色。”

“泛紫的青花?那可能是用了‘浙料’中的‘紫料’,康熙中期民窑精品常用这种料。”吴贤心里有了谱,“艾力先生,您这盘子不仅是真品,还有可能是当年某个大家族的定制款,价值比普通民窑盘高不少。您要是不想卖,最好找个专业的展柜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要是想出手,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拍卖渠道,防止被骗。”

艾力在电话里松了口气:“太感谢您了,吴老师!我本来还担心是假货,现在放心了。我不想卖,这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她说这盘子是当年她爷爷从内地带来的,让我们一直传下去。等我忙完这阵子,一定去北京拜访您,顺便再请您看看家里其他的老物件。”

挂了电话,吴贤刚把青花盘放进锦盒,李响又发来微信,这次附带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考古队员正在清理钱币窖藏,张教授拿着一枚五铢钱,对着镜头讲解:“这枚钱的边缘有特殊的记号,应该是当时官府铸造的‘军用钱’,结合之前出土的竹简记载,这里很可能是汉代驻守栈道的军队存放军饷的地方!”

吴贤看得心头一热,立刻回复:“我这周末就过去,正好最近没什么急事,能帮着整理整理钱币的资料。”

周末一早,吴贤就驱车赶往秦岭。抵达考古现场时,李响和张教授正在临时帐篷里整理钱币。帐篷里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考古盒,每个盒子里都分类放着不同品相的五铢钱。“吴老师,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拿起一枚钱币,递给吴贤,“你看这钱的背面,有个‘上’字记号,我们已经清理出两百多枚带记号的钱,应该是同一批次铸造的军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吴贤接过钱币,锈迹下的“上”字清晰可见:“汉代的军用钱确实会做记号,方便管理和核对。之前竹简里提到赵信校尉手下有两百多名士兵,这些钱的数量刚好能对应上士兵的军饷,说明这里就是当年的军饷窖藏。”

李响兴奋地说:“我们还在窖藏旁边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谷物的残粒,考古队的专家说,这可能是士兵们储存的粮食,结合之前的驿站遗址,这里当年应该是个重要的军事补给点。”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对出土的五铢钱进行分类和记录。每一枚钱币都要测量直径、厚度,记录锈迹的分布和记号的位置,还要拍照存档。虽然工作繁琐,但吴贤乐在其中——这些看似普通的钱币,是汉代士兵生活的直接见证,每一枚都承载着千年前的历史记忆。

这天下午,吴贤在整理一枚破损的五铢钱时,突然发现钱的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像是人为刻画的符号。他立刻叫来张教授:“张老师,您看这枚钱的边缘,有个类似‘木’字的符号,会不会是士兵自己刻的标记?”

张教授接过钱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很有可能!汉代士兵常把自己的籍贯或姓氏刻在钱币上,方便辨认。我们之前清理的钱币里,也有几枚带刻痕的,只是符号不一样,这说明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地方,汇聚在这里驻守栈道。”

就在这时,考古队的王队长匆匆走进帐篷:“张教授,吴老师,我们在驿站遗址的东侧又有新发现——一处疑似汉代的马厩遗址,里面有不少马骨和马具残件!”

几人立刻赶到马厩遗址——遗址面积约五十平方米,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马骨,还有残破的马鞍、马镫残片,角落里还埋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干草的残屑。“从马骨的数量和马具的规格来看,这里应该是驿站的官方马厩,专门为往来的官员和军队提供马匹。”王队长指着马骨说,“这些马骨的年代和驿站遗址、钱币窖藏的年代一致,进一步证明这里是汉代蜀道栈道上的重要补给点。”

吴贤蹲在马具残片旁,拿起一块青铜马镫的碎片:“这马镫的形制是汉代典型的‘单镫’,虽然简单,但对骑兵作战很重要。结合之前出土的青铜剑和竹简记载,这里不仅有步兵驻守,还有骑兵巡逻,军事防御体系很完善。”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马厩遗址周围又清理出不少文物——有铜箭镞、铁刀、陶壶,还有几枚刻有文字的木简,上面记录着马匹的数量和喂养情况。“这些木简虽然残缺,但能看出‘驿马十匹’‘每日粟米二石’等字样,说明当时驿站对马匹的管理很规范。”张教授拿着木简,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有了栈道、驿站、墓葬、钱币窖藏和马厩,汉代蜀道的军事和交通体系已经基本清晰了,这对研究汉代边疆防御和交通史太重要了!”

吴贤看着眼前忙碌的考古队员,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艾力寄来的康熙青花盘,到秦岭的汉代遗址群,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拼图,只有将这些拼图一块块拼接起来,才能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图景。

离开秦岭前,李响拉着吴贤的手说:“哥,张教授说等这次考古发掘结束,要把所有发现整理成报告,还想邀请你一起写其中的文物鉴定部分。以后要是有新的遗址发现,我第一时间通知你!”

“一定!”吴贤笑着点头,“你们要是需要文物鉴定方面的帮助,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

驱车返回北京的路上,吴贤的手机响了,是国家博物馆的老周打来的:“小吴,陈立东捐赠的那匹唐代三彩马,最近在‘唐代三彩文化特展’上特别受欢迎,很多观众都问能不能多展出一段时间。还有,之前修复的那批汉代竹简,解读工作有了新进展,里面提到了‘蜀道粮草运输’的细节,正好能和你在秦岭发现的钱币窖藏对应上,你有空来博物馆咱们聊聊?”

“太好了!我明天就过去。”吴贤挂了电话,踩下油门,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他想起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坚守文物的艾力、热衷探险的李响、慷慨捐赠的陈立东,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考古队员和志愿者。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让珍贵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吴贤如约来到国家博物馆。老周早已在展厅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一叠竹简照片:“你看这枚竹简,上面写着‘戍卒百人,月给五铢钱五千’,和你在秦岭发现的钱币数量刚好吻合,说明当时驻守栈道的士兵军饷标准是统一的。还有这枚,提到‘蜀地商人每季度经栈道运丝绸五十匹’,也印证了之前巴蜀图语玉牌的用途。”

吴贤接过照片,仔细看着上面的文字,心里豁然开朗:“这么一来,汉代蜀道的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体系就完全串联起来了——士兵驻守栈道保障安全,商人通过栈道运输货物,驿站提供住宿和补给,墓葬和窖藏则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丧葬习俗。这些发现,比任何文献记载都更直观、更真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两人在展厅里边走边聊,路过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时,正好遇到一群小学生在听讲解。孩子们围着三彩马,睁着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提问:“老师,这匹马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有三种颜色?古代的人为什么要把它放进墓里?”

讲解员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吴贤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认真的神情,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文化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或许,这就是他坚持做公益鉴宝、参与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不仅要守护文物,更要守护文化传承的火种。

离开博物馆时,吴贤收到了艾力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照片里,艾力的儿子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只康熙青花盘,旁边放着一个新的玻璃展柜。“吴老师,我给盘子买了个展柜,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保护文物。等他长大了,我还要把盘子传给她,让我们家的文物一直传下去。”

吴贤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拿出手机,给艾力回复:“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让文物带着故事,一代代传下去。以后有任何文物方面的问题,随时找我。”

放下手机,吴贤抬头望向远处的故宫,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艾力这样的藏家,可能会发现更多像秦岭这样的遗址,也可能会面临更多文物保护的挑战。但无论未来如何,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吴贤站在国家博物馆的台阶上,看着往来的人群——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背着相机的游客,还有捧着笔记本的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文物的好奇与敬畏。他想起刚才展厅里孩子们围着三彩马提问的场景,忽然觉得,文物保护不只是修复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与当代人对话,让文化传承真正走进生活。

刚要上车,手机突然震动,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一家非遗文化基金会发来的消息,邀请他参加下周在苏州举办的“传统工艺与文物修复论坛”,希望他能分享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中融入传统工艺的案例。“苏州的缂丝、木雕都是国家级非遗,说不定能为古籍修复找到新的思路。”吴贤立刻回复确认参会,心里已经开始期待这场与传统工艺的碰撞。

回到公益平台,刚进门就看到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熟悉的身影——正是之前捐赠唐代三彩马的陈立东。“吴老师,好久不见!”陈立东站起身,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这次来是想跟您说个事,我最近在整理家族旧物时,发现了我太爷爷当年在西安做生意时的账本,里面提到了不少关于古董买卖的记录,说不定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物流通有帮助,我想捐赠给档案馆。”

吴贤接过账本,封面是暗红色的绸布,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纸张泛黄,字迹是工整的毛笔小楷,详细记录了每一笔买卖的时间、物品和价格。“民国时期的文物账本很少见,尤其是记录民间古董流通的,这对研究当时的文物市场和收藏文化太有价值了!”吴贤翻到其中一页,看到“民国二十年,收唐三彩马一匹,价银二百两”的记录,不禁笑了,“您看,这正好能和您捐赠的三彩马对应上,算是给这匹马补全了流传有序的证据。”

陈立东也很兴奋:“没想到账本还有这么大的用处!我本来以为只是普通的生意记录,现在看来,这些老物件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以后我要是再发现类似的东西,一定第一时间联系您。”

送走陈立东,吴贤把账本交给公益平台的档案管理员,特意叮嘱:“一定要做好防潮防虫处理,尽快联系市档案馆,让专业人员来接收,别耽误了研究。”

转眼到了去苏州的日子,吴贤提前一天出发,想趁着会议前逛逛苏州的老街,看看当地的传统工艺。在平江路的一家缂丝作坊里,他遇到了非遗传承人周阿姨。周阿姨正在织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缂丝小品,经线与纬线在她的手中交错,图案渐渐清晰,细腻得仿佛能看到河水的波纹。

“缂丝的工艺讲究‘通经断纬’,每一根线都不能错,就像你们修复文物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周阿姨笑着说,拿起一件清代的缂丝扇套递给吴贤,“你看这件老物件,边缘的丝线已经磨损了,要是想修复,得找和当时一样粗细、颜色的丝线,还要模仿当年的织法,难度不小。”

吴贤接过扇套,仔细观察丝线的密度和织法:“这和我们修复古籍时遇到的问题很像,古籍的纸张要是破损了,也得找同年代、同材质的纸,用传统的浆糊拼接。说不定以后我们可以合作,用缂丝的工艺修复一些丝绸质地的文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阿姨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之前博物馆有件明代的缂丝衣物,因为丝线老化,一直没办法修复,要是能和你们一起研究,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会后再深入探讨合作细节。

第二天的论坛上,吴贤分享了在敦煌修复佛经手稿时,用传统宣纸和植物染料还原经文的案例,还展示了西藏修复藏文佛经时,用狼毒草制作藏纸的过程。“传统工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最朴素的方法反而能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他的发言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论坛茶歇时,一位来自浙江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找到吴贤:“吴老师,我看了您分享的古籍修复案例,突然想到,我们竹编的‘经纬编织法’,说不定能用来修复一些破损的竹简书?之前我修复过一把清代的竹编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能让断裂的竹丝重新结合,还不影响外观。”

吴贤立刻来了兴趣:“太有可能了!汉代的竹简书很多都是用竹丝编织成册的,要是竹丝断裂,用传统竹编工艺修复,肯定比用现代胶水更合适。我们可以找机会做个试验,说不定能为竹简书修复开辟新的路径。”

这场论坛让吴贤收获满满,不仅结识了多位非遗传承人,还为文物修复找到了更多传统工艺的“助力”。离开苏州前,他特意去了周阿姨的缂丝作坊,一起制定了丝绸文物修复的初步计划——先从一件清代的缂丝手帕入手,尝试用传统缂丝工艺修补破损的纹样,再逐步推广到更复杂的文物修复中。

回到北京,吴贤刚把苏州的收获整理成报告,李响就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哥,秦岭的考古有重大发现!我们在之前的马厩遗址旁边,挖到了一个汉代的‘文书坑’,里面有几十片竹简和木牍,上面的文字比之前的更完整,张教授说可能有关于蜀道管理的重要记录,你快过来看看!”

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当天就驱车赶往秦岭。考古现场的临时实验室里,张教授正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整理刚清理出来的竹简。“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指着一片竹简,“你看这上面的文字,‘蜀道凡十二驿,每驿戍卒三十人,马十匹’,这就把之前的驿站数量、士兵和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比文献记载的更详细!”

吴贤凑过去,竹简上的隶书清晰可见,除了驿站管理的内容,还有关于粮草运输的记录——“每月从汉中运粟米百石,由驿卒护送,经栈道至长安”。“这说明当时的蜀道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重要的粮草运输通道,对维系汉代关中与蜀地的联系至关重要。”吴贤感慨道,“之前出土的钱币窖藏,应该就是为这些驿卒和运输人员准备的军饷和路费。”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跟着张教授和考古队员一起,参与竹简的解读和整理。这些竹简和木牍,除了驿站管理和粮草运输的记录,还有几枚木牍是当时驿卒的“考勤表”,记录着他们的值班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你看这枚木牍,上面写着‘驿卒王二,本月护送商旅三批,无失’,说明当时的驿卒不仅负责军事防御,还兼顾商旅的安全护送,这对研究汉代的蜀道功能太有价值了!”张教授兴奋地说。

在整理竹简的过程中,吴贤还发现了一枚特殊的木牍——上面没有文字,而是刻着一幅简单的地图,标注着从“周至驿”到“陈仓驿”的路线,沿途还画着山脉、河流和栈道的位置。“这应该是当时的‘驿道图’,虽然简单,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蜀道栈道地图,能直观地看出汉代蜀道的走向和驿站分布。”吴贤拿着木牍,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根据这幅地图,还原出汉代蜀道的具体路线,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驿站遗址。”

考古队立刻根据“驿道图”,调整了后续的发掘计划,在地图标注的“武功驿”位置,果然发现了一处疑似驿站遗址的夯土痕迹。“现在我们有了文字记录、实物证据,还有地图,汉代蜀道的全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王队长看着发掘现场,感慨道,“要是没有你们之前发现的玉牌和墓葬,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这条重要的蜀道支线。”

吴贤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物保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考古学家、鉴定专家、志愿者,还有当地百姓的支持。就像这次的文书坑,要是没有李响坚持扩大发掘范围,可能就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发现。”

李响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觉得马厩旁边肯定还有别的遗迹,没想到真的挖到了宝贝。以后我还要跟着你们学习,多了解文物知识,争取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遗址。”

离开秦岭前,吴贤特意去了之前发现玉牌的栈道遗址。夕阳下,崖壁上的栈孔在余晖中泛着淡淡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驿卒往来、商旅穿梭的热闹景象。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潘家园的鉴宝,到公益平台的建立;从敦煌的佛经修复,到秦岭的蜀道考古;从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到国际文化交流……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承”二字,每一次发现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回到北京,吴贤收到了新疆艾力发来的视频——视频里,艾力的儿子正拿着那只康熙青花盘,给来家里做客的邻居讲解盘子的历史,小家伙说得有模有样,眼神里满是自豪。“吴老师,您说得对,让孩子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我们家的盘子,成了邻居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小课堂’,大家都对老物件产生了兴趣。”艾力在视频里笑着说。

吴贤看着视频,心里暖暖的。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近期的工作——苏州非遗与文物修复的合作计划、秦岭竹简的解读报告、公益平台“文物进校园”的新方案……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每一个计划都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这天晚上,吴贤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新到的《文物》杂志,上面刊登了秦岭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小吴,你看,你们的发现都上杂志了!”陈默老先生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守藏斋的后人能为文物保护做这么多事,肯定会很开心。”

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望着院子里的桂花树,月光洒在花瓣上,泛起淡淡的银光。“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吴贤轻声说,“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间,很多历史故事等着被发现,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陈默老先生点点头,递给吴贤一杯热茶:“文化传承就像这杯茶,需要慢慢品,慢慢熬。只要有人坚持,有人热爱,这份传承就不会断。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愿意保护老物件,这就是希望啊。”

吴贤接过热茶,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可能会遇到更多像苏州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在秦岭发现更多汉代蜀道的遗迹,可能会有更多像艾力儿子这样的孩子,因为一件文物而爱上传统文化。但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跨越千年的历史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映着院子里的桂花树,也映着两个身影——一老一少,在月光下轻声交谈,话题离不开文物,离不开传承,离不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连接着过去,流向未来。

守藏斋的月光顺着窗棂溜进屋内,落在吴贤摊开的《秦岭蜀道考古初步报告》上。陈默老先生端来的热茶还冒着热气,茶香混着院里桂花的甜香,在空气中晕开。“你这份报告里提到的‘驿道图’,我总觉得在哪见过类似的。”陈默老先生突然开口,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你看,这是我爷爷收藏的民国时期《关中古驿道考》,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老地图,标注的路线和你说的‘驿道图’有几分相似。”

吴贤接过线装书,小心地展开夹在书中的地图。地图用纸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毛边纸,上面用墨笔标注着“周至—武功—陈仓”的路线,沿途的驿站名称与考古发现的“驿道图”基本吻合,甚至还标注了几处“古栈孔”的位置。“这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说,“考古发现的‘驿道图’只有简单的路线,而这张民国地图补充了驿站之间的距离、地形特征,甚至还有当时的路况记录,两者结合,就能完整还原汉代蜀道的走向和功能了。”

陈默老先生笑着点头:“我爷爷当年痴迷古驿道研究,跑遍了关中地区,这张地图应该是他根据实地考察和古籍记载绘制的。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用,能为考古研究出份力,也了了他的心愿。”

吴贤小心翼翼地将地图收好,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这些老物件、老资料,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只有将它们与现代考古发现结合,才能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

第二天一早,吴贤带着民国地图和考古报告,赶往国家博物馆,找到正在整理汉代竹简的老周。“你看这张民国地图,和我们在秦岭发现的‘驿道图’简直是绝配!”吴贤将地图铺在桌上,“有了这张地图,我们就能确定汉代蜀道的具体走向,甚至能推断出当时的运输效率——从周至驿到陈仓驿,按当时的驿马速度,大概需要两天时间,这和竹简上‘两日程,运粟米十石’的记录完全吻合。”

老周凑过来,指着地图上“武功驿”旁的一处标注:“你看这里,写着‘汉代仓储遗址,民国二十年考察时尚存残垣’,我们之前在‘武功驿’遗址附近只清理了部分区域,说不定这处仓储遗址还在,要是能找到,就能补充汉代蜀道的粮草储存体系信息。”

两人立刻联系秦岭考古队的王队长,将民国地图的信息同步过去。王队长听后兴奋不已:“太好了!我们正准备扩大‘武功驿’的发掘范围,有了这张地图的指引,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寻找仓储遗址。你们要是有空,欢迎再来秦岭,一起见证新的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挂了电话,老周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展厅。展厅里人头攒动,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前围满了观众,讲解员正拿着放大镜,向观众展示马身上的“流釉”痕迹:“大家看这处黄绿釉的交融,是唐代三彩‘自然流釉’的典型特征,这种效果全靠工匠对火候和釉料厚度的精准把控,现代仿品很难复制……”

“这匹马能受到这么多关注,多亏了你当初的鉴定和修复。”老周笑着说,“最近还有几家博物馆联系我们,想联合举办‘中国古代马文化特展’,把各地收藏的汉代铜马、唐代三彩马、宋代陶马集中展出,你觉得怎么样?”

吴贤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马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军事、礼仪的重要象征,不同朝代的马文物,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工艺水平。我们可以在展览中加入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这匹三彩马的流传经历,还有秦岭出土的汉代马具,让观众不仅能欣赏文物,还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就敲定了“古代马文化特展”的初步方案——由国家博物馆牵头,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单位,筛选出五十余件与马相关的文物,分为“驿路走马”“沙场战马”“礼器御马”三个展区,同时配套举办讲座、手工体验等活动,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古代马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协助老周筹备“古代马文化特展”,一边跟进苏州缂丝与文物修复的合作项目。周阿姨从苏州寄来几款不同粗细的缂丝丝线,还有她仿照清代缂丝扇套织法制作的样品。吴贤将样品送到故宫博物院的纺织品修复实验室,与专家一起进行老化测试——经过三个月的模拟环境测试,缂丝样品的色牢度和纤维强度都保持良好,完全符合文物修复的要求。

“可以正式启动修复项目了!”吴贤立刻给周阿姨打电话,“我们先从一件清代中期的缂丝荷包入手,这件荷包的边缘有三厘米的破损,纹样是‘缠枝莲纹’,和您之前修复的扇套纹样相似,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来北京,我们一起制定修复方案?”

周阿姨爽快地答应:“我下周三就去北京,正好还能顺便看看‘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学习一下文物展览的经验,以后说不定还能在缂丝作坊里办个小型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缂丝工艺。”

就在吴贤忙着筹备各项工作时,公益平台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丽江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叫和丽娟的纳西族姑娘,她在邮件里说,家里珍藏着一套纳西族东巴文的古籍,是她太爷爷——一位东巴祭司留下的,最近古籍的纸张开始泛黄变脆,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当地没有专业的修复机构,希望公益平台能提供帮助。

东巴文是纳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东巴文古籍更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宗教的珍贵资料。吴贤立刻联系了中央民族大学的东巴文化研究专家杨教授,还有古籍修复专家老周,组成专项修复小组,计划前往丽江进行实地考察和修复。

出发前,吴贤特意去守藏斋向陈默老先生告别。陈默老先生听说他们要去修复东巴文古籍,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民国时期的《纳西族东巴文浅释》:“这是我爷爷当年去云南考察时买的,里面收录了一些常见的东巴文符号和释义,说不定能帮你们解读古籍内容。”

吴贤接过书,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您,每次有新的任务,您总能拿出这么珍贵的资料支持我们。等我们修复好东巴文古籍,一定第一时间给您分享成果。”

经过两天的行程,吴贤和修复小组终于抵达丽江。和丽娟早已在机场等候,她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吴老师,杨教授,欢迎来到丽江!这就是我太爷爷留下的东巴文古籍,一直存放在家里的木箱里,每年雨季过后,我都会拿出来晒一晒,但还是挡不住纸张老化。”

回到和丽娟家,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十多册东巴文古籍,纸张是纳西族传统的“东巴纸”,用丽江当地的“荛花”树皮制成,虽然质地坚韧,但历经百年,边缘已经开始卷曲,部分页面还出现了虫蛀的痕迹。

杨教授拿起一册古籍,轻轻翻开:“这些古籍记录的是纳西族的‘创世纪’神话和祭祀仪式,文字是东巴文,旁边还有少量汉文注释,应该是清代晚期的作品。东巴纸虽然耐保存,但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纤维容易水解,必须尽快进行脱水、加固处理。”

老周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器,对古籍的纸张湿度、纤维强度进行检测:“情况比预想的好一些,纸张的纤维还没有完全老化,我们可以用传统的‘托裱法’进行修复——先将东巴纸制成浆糊,涂抹在古籍背面,再覆上一层薄如蝉翼的‘桑皮纸’,既能加固纸张,又不会影响文字的清晰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下来的一周,修复小组在和丽娟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临时修复棚,铺上干净的羊毛毡,开始对东巴文古籍进行修复。和丽娟每天都守在修复棚旁,帮忙整理工具、更换清水,还向吴贤和老周请教东巴文的知识:“我小时候听太爷爷讲过东巴文的故事,但很多符号都记不清了,这次能跟着你们一起修复古籍,还能学习东巴文,太开心了。”

杨教授趁机给大家普及东巴文化:“东巴文有一千多个常用符号,每个符号都像一幅小画,比如这个‘山’字,就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这个‘水’字,像流动的河流……这些符号不仅记录着纳西族的历史,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

修复工作进行到第五天,吴贤在修复一册记录“祭天仪式”的古籍时,发现书页的夹缝里夹着一张小小的东巴文纸牌,上面画着太阳、月亮和山神的图案,旁边还有几行东巴文注释。杨教授看到后激动地说:“这是‘祭天牌’!纳西族祭天仪式时,会将这种纸牌插在祭台上,祈求风调雨顺,能在古籍里发现完整的祭天牌,太罕见了!”

和丽娟听后热泪盈眶:“太爷爷生前最重视祭天仪式,每年都要亲手制作祭天牌,没想到这张牌会夹在古籍里保存下来。以后我要把这张牌和古籍一起好好收藏,让纳西族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一周后,十多册东巴文古籍全部修复完成。修复后的古籍纸张平整,文字清晰,和丽娟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回木盒,还在木盒里放了防虫的香草:“谢谢你们让这些古籍重获新生!我想在村里办个小型展览,让村民们都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了解我们纳西族的文化。”

吴贤笑着答应:“我们可以帮你设计展览方案,再制作一些东巴文的科普手册,让更多人了解东巴文化。以后要是古籍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离开丽江前,和丽娟带着吴贤和修复小组参观了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东巴文古籍、东巴法器、纳西族传统服饰,讲解员正用流利的汉语和纳西语,向游客介绍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东巴文,博物馆每年还会举办东巴文培训班,”和丽娟自豪地说,“我也报名了培训班,以后想当一名东巴文化讲解员,把我们民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吴贤看着博物馆里认真听讲解的游客,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在秦岭的考古现场,在苏州的缂丝作坊,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每一个为文化传承努力的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火种,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回到北京,吴贤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李响发来的微信——一张考古队员在“武功驿”遗址发现仓储遗迹的照片,配文:“哥,我们找到汉代仓储遗址了!里面还发现了碳化的粟米,张教授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代蜀道仓储设施,等你来一起研究!”

吴贤握着手机,站在机场的人群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知道,新的发现还在继续,文化传承的道路也没有终点。无论是秦岭的汉代蜀道,还是丽江的东巴文古籍,无论是苏州的缂丝工艺,还是博物馆里的三彩马,每一件文物、每一项工艺,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需要有人去守护、去传承。

他拿出手机,给李响回复:“下周我就去秦岭,咱们一起揭开汉代仓储遗址的秘密!”放下手机,吴贤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