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90章 尸易无限(195)

吴贤在潘家园的老铺子前蹲了半个钟头,指尖反复摩挲着手里那只巴掌大的青铜小鼎。鼎身刻着模糊的兽面纹,底部残留着黑色的烟炱,像是被人用炭火温过酒。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见他看得入神,便慢悠悠地开口:“小伙子,这可是西周的东西,祖上从陕西收来的,你要是诚心要,给个整数,八千块带走。”

吴贤抬头笑了笑,没接话。他玩古董这十年,最不怕的就是“讲故事”——潘家园里十件“老物件”,九件是新仿,剩下一件还得看有没有被“动手脚”。他掏出随身带的强光手电,贴着鼎身照过去,光线穿过青铜胎体时,能清晰看到内部不均匀的气泡。“大爷,您这鼎的胎土太细了,西周青铜用的是范铸法,胎壁里得有范线痕迹,您这连个范线影子都没有,倒是像现代失蜡法铸的。”

山羊胡老头的脸瞬间垮了,嘟囔着“年轻人懂不懂行”,却也没再坚持要价。吴贤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刚要转身,就被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拦住了。“哥,您刚才看得太准了!我叫李响,是做户外探险的,最近在秦岭找一处古栈道遗址,捡到个奇怪的东西,想请您帮忙看看。”

李响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块巴掌大的玉牌。玉牌呈青白色,边缘有明显的磕碰痕迹,正面刻着一串歪歪扭扭的符号,既不像甲骨文,也不像金文,倒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图腾。“这是我在栈道遗址旁的石缝里发现的,旁边还散落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看着像是汉代的。”

吴贤接过玉牌,入手温润,用手电照了照,玉质内部有细密的“饭糁”,这是古玉长期埋在地下形成的特征。再看表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玻璃光”,不是人工用核桃油蹭出来的假包浆。“这玉牌确实是老的,至少能到汉代,但上面的符号我没见过。你说的古栈道遗址具体在秦岭哪个位置?有没有拍照记录?”

“在周至县那边的深山里,我拍了照片,还画了大致路线。”李响赶紧掏出手机,点开相册——照片里的栈道遗址藏在茂密的树林里,木质的栈孔还留在崖壁上,旁边的石缝里确实能看到几枚铜钱的残片。“我本来想联系博物馆,但那边说最近人手紧,让我先保护好现场,等有空再派人去。可我总觉得这玉牌不一般,要是被别人捡走就麻烦了。”

吴贤看着照片里的遗址,心里突然一动。他想起去年在省博物馆见过的汉代“蜀道栈道”资料,周至县一带的栈道是汉代关中通往蜀地的重要通道,常有商旅和官员经过,说不定这玉牌是当时某个特殊群体留下的。“这样,你先带我去遗址现场看看,要是能找到更多线索,咱们再联系博物馆。”

第二天一早,吴贤和李响就驱车前往秦岭。车子开出周至县城,沿着盘山公路往深山里走,越往里走,山路越崎岖,最后只能停在山脚下,徒步往里走。李响常年在户外探险,熟门熟路地带着吴贤穿过树林,翻过几道山梁,终于在一处陡峭的崖壁前停下。“就是这儿了,你看崖壁上的栈孔,间距还很规整,应该是人为开凿的。”

吴贤凑近崖壁,栈孔直径约十厘米,边缘有明显的凿痕,还残留着些许木质纤维。他蹲下身,在石缝里仔细搜寻,果然找到几枚铜钱残片,用手擦去泥土,能看到“五铢”二字——这是汉代最常见的货币,进一步印证了遗址的年代。

就在这时,李响突然喊了一声:“哥,你看这儿!”吴贤跑过去,只见李响指着崖壁下方的一个小山洞,洞口被藤蔓挡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两人拨开藤蔓,走进山洞,山洞不大,约有十平方米,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陶片和兽骨。

吴贤用手电照着地面,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不起眼的陶罐,罐口被泥土封住。他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打开陶罐,里面装着几枚完整的五铢钱,还有一个青铜带钩,最底下居然还有一卷残破的竹简!“这可是重大发现!汉代竹简很难保存,能留到现在太不容易了。”

吴贤赶紧掏出密封袋,将竹简小心翼翼地装进去,又把陶罐和青铜带钩收好。“这些东西得尽快交给博物馆,竹简一旦接触空气,很容易氧化变黑,到时候上面的文字就看不清了。”

两人带着文物下山,直接驱车前往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部主任张教授听说发现了汉代栈道遗址和竹简,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接待他们。“你们立大功了!周至县一带的汉代栈道虽然有文献记载,但实物发现很少,这竹简要是能解读出文字,说不定能补充史料。”

张教授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封袋,取出竹简,用专业的仪器进行检测。“竹简保存得还算完好,上面的文字是汉代隶书,虽然有些模糊,但能辨认出‘戍卒’‘粮草’‘蜀地’等字样,应该是当时驻守栈道的士兵留下的记录。”

至于那枚玉牌,张教授也找来了古籍专家一起研究。“上面的符号不是汉字,像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巴蜀图语’,这种文字主要流行于汉代的巴蜀地区,大多刻在玉器和青铜器上,目前还没有完全解读出来。这玉牌很可能是当时往来于栈道的巴蜀商人留下的,对研究汉代民族交流很有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博物馆为吴贤和李响颁发了“文物保护志愿者”证书,还邀请他们参与后续的遗址发掘工作。李响拿着证书,激动得满脸通红:“我以前只觉得探险好玩,现在才知道,保护文物比探险更有意义!以后我再发现类似的遗址,肯定第一时间联系博物馆。”

吴贤看着兴奋的李响,心里也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也曾为了捡漏而疯狂,后来在马老等老藏家的点拨下才明白,古董的价值不在于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很多文物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需要有人去发现、去保护。你经常在户外探险,以后要是再遇到疑似文物的东西,随时可以找我帮忙鉴定。”

从博物馆出来,吴贤刚要上车,手机突然响了,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吴老师,有位老奶奶带着一件家传的‘瓷瓶’来平台鉴定,说这是她丈夫的爷爷传下来的,最近有人想花五十万买,她拿不准真假,想请您回来看看。”

吴贤赶紧驱车赶回北京。回到公益平台,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接待室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神情有些紧张。“吴老师,您可算回来了!这瓶子我拿不定主意,要是真的,我想捐给博物馆,要是假的,也省得别人被骗。”

老奶奶打开布包,里面是个青花缠枝莲纹瓷瓶,高约三十厘米,瓶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吴贤接过瓷瓶,仔细观察——青花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这是明代宣德青花用“苏麻离青”料的典型特征;再看釉面,有自然形成的“橘皮纹”,胎体厚重,手感沉稳。

“老奶奶,您这瓷瓶是真品,而且品相完好,确实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瓶,市场价远不止五十万。”吴贤笑着说,“不过您说想捐给博物馆,这是为什么呢?”

老奶奶叹了口气:“我丈夫走得早,儿子在国外定居,这瓶子留在我手里也没人懂,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到,也算是了了我丈夫的心愿。他生前总说,这瓶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好好保护,不能落到外人手里。”

吴贤听了,心里满是感动。他立刻联系了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很快就赶了过来,确认瓷瓶是真品后,为老奶奶颁发了捐赠证书和奖金。老奶奶拿着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我终于能给老祖宗一个交代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公益平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人主动提出捐赠。吴贤趁机在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后的人文情怀。

这天,吴贤正在整理征集到的故事,李响突然发来微信,说他在秦岭又有了新发现——在之前的栈道遗址附近,找到一处疑似汉代墓葬的痕迹,还捡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残片。“哥,我已经联系了张教授,他说这两天就派人去现场,你要是有空,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吴贤看着微信消息,心里瞬间燃起了期待。他想起在秦岭崖壁上看到的栈孔,想起陶罐里的汉代竹简,想起玉牌上神秘的巴蜀图语——这些散落的线索,就像一颗颗珍珠,等待着被串联起来,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

他拿起手机,回复李响:“我明天就过去,咱们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惊喜。”放下手机,吴贤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在等待着被开启。

吴贤连夜收拾好鉴定工具和户外装备,第二天一早便驱车再次前往秦岭。李响早已在周至县的山脚下等候,身边还多了位穿着冲锋衣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个密封盒。“哥,这是张教授派来的助手小林,专门负责文物记录和保护。”李响指着年轻人介绍道,“他带了专业的测绘仪器,还能现场做简单的文物检测。”

小林打开密封盒,里面装着全站仪、手持显微镜和湿度计:“吴老师,张教授说您对古器物鉴定经验丰富,这次还得靠您多指点。咱们先去新发现的墓葬痕迹那边,我已经用无人机拍了初步的影像,您先看看。”

三人沿着上次的路线进山,山路比上次更难走,雨后的泥土湿滑,还得时刻提防头顶的落石。走了将近三个小时,终于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后停下——地面上有个不规则的土坑,边缘露出几块青灰色的砖块,显然是人为挖掘过的痕迹。“这是我昨天发现的,有人应该来过这里,还好没挖到核心区域。”李响指着土坑说,“石碑残片就是在土坑旁边捡到的。”

小林立刻架起全站仪,开始测量墓葬的范围和深度,吴贤则蹲在土坑旁,仔细观察砖块的纹路:“这是汉代的‘绳纹砖’,表面有绳子勒过的痕迹,是当时墓葬常用的建材。你们看砖缝里的灰浆,用的是黄土、沙子和糯米浆混合的,这也是汉代的工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响从背包里拿出那块石碑残片,残片约有巴掌大小,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的隶书字。吴贤用软毛刷轻轻清理残片上的泥土,“汉故”“校尉”“蜀道”几个字渐渐清晰。“‘校尉’是汉代的武官官职,‘蜀道’应该指的就是咱们脚下的这条栈道,看来这座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当时驻守栈道的武官。”

就在这时,小林突然喊道:“吴老师,李哥,你们看这里!”两人跑过去,只见小林指着土坑边缘的一处土壤,颜色比周围的土更深,还夹杂着些许暗红色的粉末。“这可能是棺木腐烂后留下的痕迹,还有这些暗红色粉末,说不定是漆器或者织物氧化后的残留物。”

吴贤心里一紧——汉代墓葬中的漆器和织物非常珍贵,但也极易损坏,一旦接触空气,很可能在几分钟内就氧化变黑。“小林,赶紧用湿度计测一下坑内的湿度,再用密封袋把这些土壤和粉末装起来,咱们得尽快联系张教授,让专业的考古队来进行抢救性发掘。”

小林立刻行动起来,李响则在墓葬周围拉起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吴贤掏出手机,给张教授打去电话,详细描述了现场的情况。“你们做得对,千万别擅自挖掘!我已经联系了省考古所,明天一早就会派考古队过去,你们先在现场做好保护,注意安全。”张教授在电话里叮嘱道。

当天晚上,三人在附近的山神庙里搭起帐篷,轮流守着现场。夜里的秦岭气温骤降,还下起了小雨,吴贤裹着睡袋,却毫无睡意——他想起白天看到的石碑残片,想起墓葬里可能存在的漆器和织物,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如果这座墓葬能完整发掘,说不定能解开之前玉牌上巴蜀图语的谜团,甚至还原汉代蜀道栈道的真实面貌。

第二天一早,考古队如期而至。带队的是省考古所的王所长,他带来了十多名队员和专业的发掘设备。“辛苦你们了,要是再晚来几天,这墓葬说不定就被盗墓贼盯上了。”王所长握着吴贤的手说,“现在交给我们,你们可以在旁边观察,但千万别靠近发掘区,避免破坏文物。”

考古队很快就搭建起临时的发掘大棚,用专业的工具一点点清理墓葬周围的泥土。吴贤、李响和小林在大棚外的观察区,透过透明的塑料布看着里面的进展——队员们先清理出墓葬的墓道,墓道两侧的墙壁上,居然还残留着淡淡的彩绘痕迹,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红色和黑色的图案,像是人物和车马的形象。

“这太罕见了!汉代中小型墓葬很少有彩绘保存下来,看来这座墓葬的主人身份不一般。”小林激动地说,手里的相机不停地拍摄着。

中午时分,考古队终于清理到墓葬的墓室门口。王所长亲自上前,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撬开墓室的封门砖——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墓室内部的景象逐渐清晰:墓室不大,约有四平方米,中间停放着一具早已腐烂的棺木,棺木周围散落着几件青铜器和陶器,角落里还有一个木质的箱子,箱子已经变形,但依稀能看出曾经的轮廓。

队员们戴着手套,将文物一件件小心地取出——有青铜剑、铜镜、陶俑,还有几枚完整的五铢钱。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个木质箱子里,居然存放着一卷相对完整的竹简!“赶紧送到临时实验室,进行脱水处理!”王所长喊道,队员们立刻用密封箱将竹简装好,送往附近搭建的临时实验室。

吴贤和李响跟着王所长来到临时实验室,只见队员们正在用特殊的溶液对竹简进行脱水处理。“竹简上的文字很清晰,初步看是墓葬主人的生平记录,还有一些关于栈道防守的内容。”王所长指着竹简说,“等处理完成,我们会尽快进行解读,到时候一定第一时间跟你们分享结果。”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李响一直留在考古现场,协助小林记录文物信息,偶尔也会帮考古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期间,张教授也专程赶来,看到发掘出的文物,尤其是那卷竹简,兴奋地说:“这对研究汉代蜀道栈道的军事防御体系太重要了!之前我们只知道栈道是交通要道,没想到还驻扎着这么多士兵,而且墓葬主人还是个校尉,这填补了史料的空白。”

第五天,竹简的初步解读结果出来了。王所长拿着解读报告,找到吴贤和李响:“你们看,这竹简里提到,墓葬主人叫‘赵信’,是汉武帝时期驻守蜀道栈道的校尉,负责保卫栈道的安全,防止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侵扰。里面还提到,当时有不少巴蜀商人通过栈道往来于关中与蜀地之间,为了方便识别,商人都会佩戴刻有巴蜀图语的玉牌,这正好和你们之前发现的玉牌对上了!”

吴贤看着报告上的文字,心里豁然开朗——原来那枚玉牌是巴蜀商人的“通行证”,上面的图语可能代表着商人的籍贯或经营的商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之前发现的栈道遗址,附近可能还有巴蜀商人留下的遗迹?比如货栈或者驿站之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所长点点头:“很有可能!汉代蜀道栈道沿线肯定有不少为商人提供住宿和存放货物的驿站,下一步我们会扩大考古范围,说不定能有更多发现。”

就在这时,李响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一张照片:“王所长,您看这张照片,是我上次在栈道遗址附近拍的,那边有一片石墙,当时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会不会是驿站的遗迹?”

照片里的石墙藏在树林里,墙体用石块垒砌,虽然大部分已经坍塌,但仍能看出大致的轮廓。王所长接过照片,仔细看了看:“这很有可能!明天我们就派人去看看,要是真的是驿站遗址,那这次的考古发现就更完整了。”

第二天,考古队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清理赵信的墓葬,另一组则跟着李响去寻找石墙遗址。吴贤跟着李响的组,沿着栈道遗址往深山里走,大约走了一个小时,终于看到了照片里的石墙。

王所长的助手蹲下身,用手敲了敲石块:“这石块是人工打磨过的,而且垒砌的方式和汉代的驿站遗址很像。你们看,这里还有散落的陶片,上面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是汉代陶器的特征。”

队员们立刻开始清理石墙周围的泥土,很快就清理出一片约二十平方米的区域,石墙的范围逐渐清晰——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遗址,南北长约十米,东西宽约八米,墙体残高约一米,角落里还残留着灶台的痕迹,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

“这肯定是汉代的驿站遗址!”王所长兴奋地说,“灶台说明这里有人长期居住,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证明这里曾经有很多人活动,结合竹简的记载,这里应该就是为往来商人提供服务的驿站。”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驿站遗址里有了更多发现——在灶台旁边的土坑里,挖出了几枚刻有巴蜀图语的玉牌,和吴贤之前发现的那枚一模一样;在墙体的缝隙里,还找到几枚汉代的“货泉”铜钱,这是王莽时期发行的货币,说明这座驿站在王莽时期仍在使用。

张教授在得知驿站遗址的发现后,特意带着几位古籍专家赶来,对出土的玉牌和竹简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巴蜀图语虽然还没有完全解读,但结合竹简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种用于商业交流的符号,不同的图语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有的代表‘丝绸’,有的代表‘茶叶’,还有的代表‘盐’。”张教授指着玉牌说,“这说明汉代巴蜀地区的商业已经很发达,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识别体系。”

吴贤看着眼前的考古现场,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发现的那枚玉牌,到赵信的墓葬,再到现在的驿站遗址,一个个散落的线索,终于串联成了一段完整的历史——汉代的蜀道栈道,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通道,更是连接关中与蜀地的商业动脉,无数士兵在这里驻守,无数商人在这里往来,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天晚上,考古队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庆祝这次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王所长举起酒杯,对吴贤和李响说:“这次能有这么大的发现,多亏了你们俩!要是没有你们发现玉牌和墓葬,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这里有这么重要的遗址。”

吴贤笑着摇摇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文物和遗址散落在民间,需要更多人去发现、去保护,我以后还会继续做下去。”

李响也激动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只是单纯地探险了,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物保护上,争取发现更多像这样的遗址,为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出一份力。”

庆祝活动结束后,吴贤独自走到驿站遗址旁,月光洒在残垣断壁上,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他想起自己刚接触古董时的懵懂,想起在潘家园学到的鉴定技巧,想起公益平台上那些捐赠文物的藏家——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文物保护的意义,也让他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吴老师,有位先生带来一件‘唐代三彩马’,说是家传的,想请您帮忙鉴定,还说这件三彩马背后有个很特别的故事,您要是有空,能不能尽快回来看看?”

吴贤看了看眼前的考古现场,又想起公益平台上那些等待鉴定的藏家,心里知道,自己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他回复志愿者:“我明天就回去,让那位先生先把三彩马留在平台,等我回来仔细看看。”

挂了电话,吴贤望着远处的秦岭山脉,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那匹唐代三彩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但他知道,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倾听、被记录。而他,愿意成为那个倾听者和记录者,用自己的专业和热爱,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吴贤从秦岭回到北京时,公益平台的接待室里已经挤满了人。那位带来唐代三彩马的先生叫陈立东,四十多岁,穿着得体的西装,手里捧着一个定制的泡沫箱,神情既紧张又期待。“吴老师,您可算回来了!这三彩马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据说当年他在西安做药材生意时,从一位老中医手里换来的,这些年一直藏在家里,最近整理老房子才翻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立东小心翼翼地打开泡沫箱,一尊半米高的三彩马缓缓露出全貌——马身以黄、绿、白三色釉为主,釉色交融自然,形成独特的“流釉”效果;马的造型挺拔,鬃毛分缕清晰,尾巴微微上翘,仿佛正欲扬蹄奔腾。吴贤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他接过三彩马,入手沉甸甸的,胎体细密,没有现代仿品常见的“火气”。

“您这三彩马的釉色很正,”吴贤用强光手电照射马身,“唐代三彩用的是低温铅釉,釉面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细小的开片,您看这开片,是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而且开片里还渗入了泥土的痕迹,不是人工做旧能仿出来的。再看马的胎体,是唐代典型的‘高岭土胎’,胎色呈灰白色,质地坚硬。”

陈立东屏住呼吸,听着吴贤的分析,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吴老师,那这三彩马是真品吗?我之前找过几个所谓的‘专家’看,有的说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我心里一直没底。”

吴贤放下手电,指着马腹下的一处痕迹:“您看这里,有个模糊的‘陕博’字样——不是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标识,而是民国时期‘陕西博物馆筹备处’的旧款。当年很多民间藏家会给珍贵文物做标记,方便传承。结合釉色、胎体和这个旧款,我可以肯定,这是一尊唐代中期的三彩马真品,而且品相完好,是难得的珍品。”

陈立东听到“真品”两个字,激动得眼圈都红了:“太好了!我太爷爷当年为了保护这匹马,抗战时期带着它四处逃难,差点把命都丢了。他临终前说,这匹马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定要好好传下去,不能让它落到外人手里。”

“您太爷爷的坚守让人敬佩,”吴贤感慨道,“不过唐代三彩马的保存难度很大,低温铅釉容易氧化脱落,您家里的保存条件怎么样?有没有出现釉面剥落的情况?”

陈立东叹了口气:“就是因为担心保存问题,我才来麻烦您。最近这几年,马的后腿处已经开始出现小面积的釉面剥落,我怕再这样下去,这匹马就毁了。吴老师,您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让这匹马得到更好的保护?”

吴贤立刻联系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老周:“老周,有件唐代三彩马需要紧急修复,釉面已经开始剥落,你能不能尽快来公益平台看看?”

老周不到一个小时就赶了过来,他仔细检查了三彩马的釉面和胎体,眉头微微皱起:“情况确实不太乐观,釉层与胎体之间已经出现了剥离,再加上环境湿度不稳定,很容易继续剥落。需要先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稳定釉层,再用特制的黏合剂加固,最后进行补釉处理——不过补釉要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不能破坏原有的历史痕迹。”

陈立东连忙说:“只要能保护好这匹马,多少钱我都愿意出!要是修复难度大,送到国家博物馆修复也行,我只希望它能好好保存下去。”

“您别着急,”吴贤笑着说,“公益平台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基金,可以承担部分修复费用。而且老周是国内顶尖的三彩修复专家,有他在,您放心。”

接下来的一个月,老周在公益平台的修复室里搭建了临时的恒温恒湿工作间,开始对三彩马进行修复。吴贤有空就会去修复室帮忙,记录修复过程;陈立东也经常过来,隔着玻璃看着老周小心翼翼地操作,眼神里满是期待。

修复工作进行到一半时,陈立东突然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吴老师,我在整理太爷爷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提到了这匹三彩马的来历——原来这匹马不是从老中医手里换来的,而是当年太爷爷在西安城西的一座古墓附近捡到的,当时古墓已经被盗,这匹马就扔在墓道口,太爷爷觉得可惜,就把它带回家了。”

吴贤和老周都吃了一惊——如果三彩马出自古墓,那很可能还有其他文物散落民间。“您太爷爷的日记里有没有提到古墓的具体位置?或者有没有其他文物的线索?”吴贤急切地问。

陈立东摇摇头:“日记里只说在‘城西十里坡’,其他的就没提了。不过日记里还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太爷爷和几个朋友在一座破庙里的合影,破庙门口好像有块石碑,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吴贤接过照片,仔细放大查看——破庙的建筑风格像是唐代的,石碑上隐约能看到“宝历”两个字。“‘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说明这座破庙可能是唐代建筑!”吴贤激动地说,“西安城西的‘十里坡’现在属于长安区,说不定那座古墓和破庙就在那一带。我们可以联系西安的文物局,让他们派人去调查一下,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老周也点头附和:“唐代古墓里的三彩文物大多是成套的,要是能找到这座古墓,不仅能还原三彩马的出土背景,还可能发现更多珍贵文物,对研究唐代丧葬文化和三彩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陈立东立刻表示愿意配合:“只要能为文物保护出份力,我随时可以带你们去西安,找我太爷爷当年提到的‘十里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半个月后,三彩马的修复工作顺利完成。老周用特制的黏合剂加固了釉层,补釉的部分与原釉色完美融合,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修复痕迹。陈立东看着修复好的三彩马,激动得热泪盈眶:“太感谢你们了!这匹马就像我家的亲人一样,现在终于不用担心它损坏了。”

随后,吴贤、陈立东和老周一起前往西安,联系了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根据陈立东提供的线索,很快就在长安区的十里坡附近找到了那座破庙遗址——庙宇已经坍塌,只剩下几块残碑和地基,但石碑上的“宝历元年建”字样依然清晰,证实了这是一座唐代庙宇。

在破庙附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几处被盗墓贼破坏的古墓痕迹,其中一座古墓的墓道保存相对完整。“这座古墓的形制是唐代典型的‘甲字形墓’,规模不小,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贵族或官员。”考古队的王队长说,“从墓道里散落的陶片来看,年代与三彩马的年代相符,很可能就是三彩马的出土地。”

经过文物局的批准,考古队对这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虽然古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有唐代的三彩俑、青铜镜、陶罐,还有几枚刻有文字的墓志铭残片。通过解读墓志铭,考古人员确定,墓主人是唐代宝历年间的“长安县尉”李某,生前负责管理长安城西的治安,与三彩马的年代和出土地完全吻合。

“这次能找到这座古墓,多亏了陈先生家传的三彩马和日记,”王队长握着陈立东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还原了唐代官员的丧葬习俗,还为研究唐代长安城西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你们立了大功!”

陈立东看着出土的文物,感慨道:“我太爷爷当年捡到三彩马时,肯定没想到几十年后,能通过这匹马找到它的‘家’。现在这些文物都能在博物馆里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这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从西安回来后,陈立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唐代三彩马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与古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一起展出。“这匹马放在我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捐赠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它的美,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对太爷爷最好的告慰。”

国家博物馆为陈立东举办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还邀请他参加了“唐代三彩文化特展”的开幕式。特展上,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被放在展厅的核心位置,旁边陈列着古墓出土的三彩俑和墓志铭残片,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吴贤站在展厅里,看着观众们认真聆听讲解,感受着唐代三彩的魅力,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从秦岭的汉代栈道遗址,到西安的唐代古墓,从陈立东捐赠的三彩马,到无数藏家捐赠的家传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次守护,都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这天晚上,吴贤收到了李响发来的微信,照片里是秦岭考古现场的最新进展——考古队在驿站遗址附近又发现了一处汉代的钱币窖藏,出土了上千枚五铢钱。“哥,等钱币清理完毕,张教授说要邀请你过来一起研究,说不定能解开更多关于汉代蜀道的谜团!”

吴贤看着照片里的钱币,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在等待着被开启——可能是藏在民间的家传古董,可能是深埋地下的古代遗址,也可能是散落各地的文化瑰宝。但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会带着对文化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