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160章 尸易无限(65)

越野车穿行在河西走廊时,车厢里弥漫着酥油茶的香气。装着“楼兰玉髓”的特制箱子被固定在后排中央,蓝色的光透过箱缝隐约渗出,在颠簸中轻轻晃动,像把昆仑山的星光装进了盒子里。陈默正对着那张羊皮卷出神,指尖反复划过“精绝古城”四个字——卷边处的墨迹已经发脆,边缘还留着几个细小的牙印,扎西说这是当年古楼兰人用牙齿咬着羊皮卷迁徙时留下的痕迹。

“你说精绝古城真的像传说里那样,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我凑过去,看着羊皮卷上标注的路线,起点是昆仑山的“长生门”,终点在沙漠腹地的一处绿洲,中间画着无数个代表沙丘的符号。

沈会长从副驾回头,手里捏着片从地宫带出的甲骨文:“《汉书》里记载过精绝国,说它‘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小国。后来突然消失,有人说是被风沙埋了,也有人说是内部战乱。咱们手里的羊皮卷,说不定就是解开消失之谜的钥匙。”

马爷握着方向盘,突然放慢车速:“前面就是玉门关了,过了关就是沙漠边缘。当年你爷爷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在日记里写过,玉门关外的风最烈,能把人的魂吹散。”

我们在玉门关外的补给站停了下来。补给站是个简陋的土坯房,老板是对中年夫妇,男人叫老周,常年在沙漠里跑运输,对塔克拉玛干的路况了如指掌。听说我们要去精绝古城,老周一口喝干碗里的茶:“你们疯了?这时候进沙漠,赶上沙暴连骨头都剩不下!上个月有个车队进去找石油,到现在还没出来呢。”

“我们有羊皮卷,还有专业的装备。”陈默掏出羊皮卷,老周凑过来一看,突然脸色变了:“这卷子里的路线,和我爷爷当年留下的地图一模一样!他年轻时是个向导,带过一支外国探险队找精绝古城,最后就剩他一个人逃出来,回来后疯疯癫癫的,说古城里有‘会吃人的沙子’。”

我心里一动,赶紧追问:“您爷爷有没有说过古城里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比如刻着文字的石碑,或者青铜器物?”

老周皱着眉想了半天,从里屋翻出个铁皮盒子,打开后里面是块巴掌大的木牌——上面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只展开翅膀的鸟,和我们在昆仑山溶洞壁画上见过的“朱雀纹”几乎一样。“这是我爷爷从沙漠里捡的,他说这是精绝人用来‘引魂’的牌子,晚上能发光。”

扎西接过木牌,用袖口擦去上面的灰尘,突然“呀”了一声:“这是精绝国的‘神鸟图腾’!老人们说精绝人崇拜‘青鸟’,认为它能指引亡灵找到归宿。有这木牌在,咱们进沙漠能少遇些危险。”

休整两天后,我们跟着老周出发了。他开来一辆改装过的沙漠越野车,车斗里装着足够半个月的水和压缩饼干,还有两台卫星电话和一个沙尘暴预警仪。“进沙漠得按‘三停三走’的规矩,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停,傍晚风沙大的时候停,半夜温度太低的时候停,剩下的时间抓紧赶路。”老周一边检查轮胎,一边给我们讲沙漠里的禁忌,“遇到移动的沙丘别靠近,那下面可能是流沙坑;看到‘鬼火’别追,那是磷火,跟着走会迷路。”

车队驶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眼前的景象瞬间变了。没有了雪山的青白,也没有了草原的翠绿,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车轮碾过沙丘时,沙子顺着车辙滑落,留下一道道转瞬即逝的痕迹。老周打开车载电台,里面传来断断续续的音乐,在空旷的沙漠里显得格外寂寥。

走了三天,我们遇到了第一处麻烦。那天下午,预警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天空瞬间暗了下来,远处的沙丘后面卷起一道黄色的巨墙,正朝着我们这边移动——是沙暴!

“快!找背风的沙丘!”老周大喊着,猛打方向盘。我们跟着他,把车开到一处巨大的沙丘后面,所有人都躲进车里,用帆布把车窗封死。沙暴来得太快,转眼间就到了眼前,风声像无数头野兽在嘶吼,车身被吹得剧烈摇晃,沙子顺着缝隙往车里灌,呛得人喘不过气。

不知过了多久,风声渐渐小了。我们掀开帆布一看,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原本熟悉的沙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陌生的沙海,我们的车被埋在半米深的沙子里,只露出车顶。

“完了,方向错了。”老周掏出指南针,脸色发白,“沙暴把磁场搅乱了,指南针不准了。”

所有人都慌了神,沈会长却突然指着远处:“你们看那是什么?”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沙海尽头有一片模糊的绿色,像是绿洲。“不管是不是我们要找的地方,先去那里再说,至少能补充水源。”

我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车从沙子里挖出来。朝着绿洲的方向开了半天,终于看到了成片的胡杨——有的已经枯死,树干扭曲着指向天空,有的还活着,枝叶在风中摇曳。绿洲中央有个小水潭,水很浑浊,但至少能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在水潭边搭起帐篷,老周去捡枯树枝生火,我和陈默则拿着羊皮卷,对照着周围的地形。突然,陈默喊道:“你看那棵胡杨!”不远处的一棵枯死的胡杨树干上,刻着个熟悉的符号——正是老周木牌上的“神鸟图腾”!

“这里就是羊皮卷上标注的‘青鸟驿站’!”扎西兴奋地跑过来,“精绝古城肯定就在附近!”

我们沿着胡杨林往前走,越往里走,地上的痕迹越多——有散落的陶片,有生锈的铁器,还有一些刻着文字的木简。走到胡杨林尽头,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巨大的废墟——断壁残垣埋在沙子里,只剩下几堵高大的土墙还立着,墙面上刻满了奇怪的文字和图案,正是精绝古城!

“终于找到了!”我激动地跑过去,抚摸着墙上的文字。文字是用一种从未见过的字体刻的,笔画纤细,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扎西拿出老周的木牌,比对墙上的图案,突然说:“这墙上刻的是精绝人的历史!你看,这幅画里,精绝人正在和楼兰人交易,他们手里拿着的,就是‘楼兰玉髓’!”

我们沿着废墟仔细搜索,在一座高大的土台前停了下来。土台是用夯土砌成的,上面刻着“神鸟图腾”,顶部有个方形的凹槽,大小和“楼兰王印”正好吻合。“这肯定是精绝国的祭祀台!”陈默拿出“楼兰王印”,小心翼翼地放进凹槽里。

只听“轰隆”一声,土台缓缓裂开,露出一个地下通道。通道里黑漆漆的,一股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点燃火把,依次走了进去。通道里很宽敞,墙壁上刻满了壁画,画的是精绝人的生活场景——有的在耕种,有的在放牧,有的在祭祀,还有的在和楼兰人交换货物。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通道尽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宫。地宫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青铜盒子,盒子上刻着“精绝王印”四个字。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丝帛,上面用精绝文字记录着这个国家的历史。

“快打开盒子!”我激动地说。陈默小心翼翼地打开青铜盒,里面放着一枚玉印,印文是“精绝王印”,旁边还有一卷丝帛,上面写着精绝国消失的真相——原来在两千多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突然发生大规模沙暴,精绝国的城池被沙子掩埋,幸存的人跟着楼兰人迁徙到了昆仑山,最后和楼兰人融合在了一起。

“原来精绝人和楼兰人最后走到了一起。”沈会长感慨地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昆仑山的地宫里,会看到精绝国的文物。”

我们在地里宫整理了整整三天,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除了“精绝王印”,还有青铜礼器、玉器、丝帛古籍和甲骨文片。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精绝国的历史,还展示了精绝文明的辉煌,对研究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整理文物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暗格,里面放着一张羊皮卷,上面画着精绝人迁徙的路线,终点是昆仑山的“长生门”,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玉髓为钥,双印为证,可开文明之门。”

“双印?难道是‘楼兰王印’和‘精绝王印’?”我看着手里的两枚玉印,突然想起昆仑山“长生门”后面的地宫——那里的墙壁上,还有很多被冰碴覆盖的壁画,说不定需要用双印才能打开。

沈会长点点头:“很有可能。这两枚印信,说不定就是打开古楼兰和精绝文明最终秘密的钥匙。等我们把这里的文物运回敦煌,就再去昆仑山,彻底揭开‘长生门’的秘密。”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地宫时,老周突然跑了进来,脸色发白:“不好了!外面来了一群人,手里拿着枪,说是要找‘楼兰玉髓’!”

我们赶紧拿起武器,朝着通道口跑去。刚跑到地面,就看到一群穿着黑色西装的人,正围着我们的帐篷,为首的是个陌生的男人,脸上带着冷笑:“没想到你们还真找到了精绝古城。把‘楼兰玉髓’和两枚王印交出来,我可以放你们一条生路。”

“你们是谁?”陈默举着枪,警惕地问。

“我们是‘黑鸦’的新首领。”男人笑着说,“老鬼和王教授都失败了,但我不会。今天,我不仅要拿到玉髓和王印,还要把这里的文物全部运走,让精绝文明永远消失在历史里!”

“你做梦!”我大喊着,朝着男人开枪。双方立刻交上了火,子弹在废墟里穿梭,打得沙子乱飞。扎西和老周拿着刀,朝着“黑鸦”的人冲过去,和他们扭打在一起。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汽车的轰鸣声。男人脸色一变:“怎么回事?我明明让人守住了路口!”

只见远处的沙丘后面,驶来十几辆警车,车顶的警灯闪烁着红光——是敦煌的警察!原来沈会长在进沙漠前,就给张馆长发了电报,让他在我们失联后立刻报警。

“黑鸦”的人看到警车,顿时慌了神,纷纷往后退。男人想要开枪反抗,却被老周一把扑倒在地,死死按住。警察冲上来,把剩下的“黑鸦”都制服了,押上警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松了口气,瘫坐在沙子里,大口喘着气。老周拍着我的肩膀:“怎么样?我就说警察肯定会来的!”

沈会长看着眼前的废墟,感慨地说:“精绝古城的秘密终于揭开了,‘黑鸦’也被彻底消灭了。接下来,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文物运回敦煌,好好保护起来,让更多人了解精绝文明的辉煌。”

我们在精绝古城又待了两天,把所有文物都装进特制的箱子里,然后跟着警察一起离开沙漠。车子驶离废墟时,我回头望去,夕阳下的精绝古城像一座沉睡的巨人,静静地躺在沙海之中。我知道,这里的秘密不会就此结束,还有更多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文物等着我们去保护。

越野车在沙漠里飞驰,朝着玉门关的方向驶去。车厢里,“楼兰玉髓”的蓝光依旧在轻轻晃动,“楼兰王印”和“精绝王印”被放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两个古老文明的故事。我打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精绝古城发掘完成,找到‘精绝王印’,揭开精绝国消失之谜。下一站,昆仑山‘长生门’,揭开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最终秘密。”

车子越开越远,精绝古城的轮廓渐渐消失在沙漠尽头。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踏上更多的征程,去寻找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去保护那些珍贵的文物,让中华大地上的古老文明,永远闪耀着光芒。

警车的警灯在沙漠边缘渐次熄灭时,夕阳正把塔克拉玛干的沙粒染成熔金。老周把最后一箱文物搬上越野车,拍了拍满是灰尘的裤腿:“总算能离开这破地方了,再待下去,我这老骨头都要被沙子埋了。”

我靠在车门上,手里摩挲着“精绝王印”——玉质温润,印文里还嵌着细沙,和“楼兰王印”放在一起时,两枚印的边缘竟隐隐贴合,像是本该就是一对。陈默凑过来,用放大镜照着两枚印的衔接处:“你们看,这里有凹槽,像是能拼在一起。”他试着把两枚印对齐,刚一贴合,印身突然发出柔和的白光,在沙地上投射出一个复杂的图案——是幅地图,标注着昆仑山“长生门”地宫深处的位置,还画着一个类似“钥匙孔”的符号。

“这是……‘文明之门’的钥匙?”沈会长走过来,看着地上的图案,“之前羊皮卷上说‘玉髓为钥,双印为证’,现在双印能拼出地图,说不定‘楼兰玉髓’就是打开‘文明之门’的钥匙。”

扎西蹲在地上,手指顺着地图的线条滑动:“这地图标注的地方,应该是‘长生门’地宫的最深处,上次我们只清理了一半,还有个被冰封的通道没打开。老人们说,那里藏着古楼兰和精绝人的‘文明火种’,能让人知道两个文明最终的去向。”

返程的路上,我们都在讨论“文明之门”的秘密。老周说他爷爷当年逃出来时,曾提到过“门后有光,能照见过去”;李教授则推测,那可能是个保存完好的文献库,藏着两个文明的核心典籍;我摸着爷爷的日记,突然想起他写过的一句话:“文明的消失不是终点,是等待被唤醒的开始。”

回到敦煌后,文物局的专家立刻对“楼兰玉髓”和双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玉髓内部含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能发出稳定的能量波,而双印的材质与玉髓同源,拼合后能引导能量波形成特定的频率——这正好印证了“玉髓为钥,双印为证”的说法。专家们一致认为,“文明之门”很可能是古楼兰和精绝人建造的“文明档案馆”,里面藏着解开两个文明最终谜团的关键。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再次前往昆仑山。文物局调拨了更专业的设备——包括大型破冰机、恒温保存箱,还有能探测地下结构的三维雷达;张馆长特意从北京请来文物修复专家,负责保护可能在“文明之门”后发现的脆弱文物;丹增和洛桑也从楼兰村落赶来,他们带来了村里老人手工缝制的防寒服,还说要教我们识别昆仑山的“风语”——通过风声的变化判断天气和地形。

出发前一天,林建国突然从北京赶来,手里提着一个沉重的木箱。“我听说你们要去打开‘文明之门’,特意把这个带来了。”他打开箱子,里面是台老旧的仪器,“这是当年我和你爷爷一起研发的‘文物探测仪’,能检测出文物的年代和材质,虽然老了点,但在地下应该还能用。”

我握着仪器的把手,上面还留着爷爷的指纹印记,眼眶突然发热。“谢谢建国叔,有了它,爷爷就像和我们一起去一样。”

林建国拍了拍我的肩膀:“你爷爷要是知道你们能走到这一步,肯定会很骄傲。记住,不管发现什么,都要以保护文物为重,别像王教授那样,被贪欲迷了心。”

第二天一早,我们的车队从敦煌出发,朝着昆仑山驶去。这次的队伍比上次更庞大——除了我们几个核心成员,还有十名文物局的专家和二十名专业考古队员,分乘五辆越野车和两辆物资车,浩浩荡荡地驶向雪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车子行驶了七天,再次抵达昆仑山口。丹增和洛桑早已在山口等候,他们指着远处的玉珠峰:“今年的雪比去年少,冰眼没有被完全封死,正好适合开凿。”

我们跟着他们来到冰眼旁,李教授立刻操作三维雷达进行探测。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地宫的结构——上次坍塌的区域已经稳定,“文明之门”位于地宫最深处,被一层厚达十米的冰层覆盖,冰层后面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隐约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货架”,很可能就是文献库。

“开始破冰!”沈会长一声令下,队员们启动大型破冰机。机器的轰鸣声在雪山间回荡,冰屑飞溅,很快就在冰层上凿出一个洞口。我们顺着洞口往下放绳索,陈默带着两名队员率先下到地宫,用探照灯照亮周围的环境——上次坍塌的石块已经被清理干净,地宫中央的水晶棺还在,“楼兰玉髓”散发着柔和的蓝光,照亮了通往深处的通道。

所有人都下到地宫后,我们分成两组:一组由李教授带领,负责清理通道里的积冰;另一组由我和陈默带领,拿着双印和玉髓,准备打开“文明之门”。通道里的冰比想象中更厚,队员们用冰镐和破冰机交替作业,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清理出一条通往深处的路。

通道的尽头,是一扇巨大的石门,门上刻着古楼兰和精绝的双重纹饰——左侧是楼兰的“四灵纹”,右侧是精绝的“神鸟纹”,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大小与“楼兰玉髓”正好吻合。石门上方,刻着一行古文字,扎西仔细辨认后,翻译道:“文明之火,代代相传;唯有诚心,方可开启。”

“该我们上了。”我深吸一口气,接过陈默递来的“楼兰玉髓”,将它缓缓嵌入凹槽。刚一接触,玉髓突然发出强烈的蓝光,顺着石门的纹饰蔓延开来,将“四灵纹”和“神鸟纹”都点亮了。陈默赶紧将拼合后的双印按在石门中央,只听“咔嗒”一声,石门开始缓缓震动,朝着两侧打开。

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地宫,比我们之前见过的任何地宫都要宽敞。地宫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木质货架,上面摆放着无数个青铜盒子,每个盒子上都刻着编号;地宫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台,上面放着一卷巨大的丝帛,周围还散落着几具骸骨,看形态像是当年守护这里的祭司。

“这就是‘文明档案馆’!”沈会长激动地说,声音都在发抖,“快,把恒温箱打开,小心地把青铜盒子搬进去!”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青铜盒子放进恒温箱。我和陈默走到中央的石台旁,慢慢展开那卷丝帛——上面用古楼兰和精绝两种文字,详细记录了两个文明的历史:

古楼兰和精绝本是同源,都起源于昆仑山脚下,后来因部落迁徙,分别建立了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两国因贸易繁荣一时,但随着气候变迁,沙漠不断扩大,两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保存文明的火种,两国的国王决定建造“文明之门”,将核心典籍、技术和历史都藏在这里,然后带领族人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最终,他们融入了西域的其他部落,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丝帛的最后,还画着一张迁徙路线图,终点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旁边写着:“文明的意义不在于永恒,而在于传承;我们的血脉,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天。”

“原来如此……”我看着丝帛,眼眶湿润了。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古楼兰和精绝是“消失”了,却没想到,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这片土地上。

就在这时,林建国带来的“文物探测仪”突然发出警报,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异常的能量信号。“怎么回事?”我们都围了过去,李教授指着屏幕:“信号来自地宫的西北角,那里可能有个隐蔽的空间。”

我们跟着探测仪来到西北角,发现墙壁上有一处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石材——颜色更深,质地更坚硬。队员们用破冰机小心地凿开墙壁,里面果然藏着一个小密室,密室里只有一个青铜匣子,上面刻着“终极之秘”四个字。

我颤抖着打开匣子,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块小小的玉牌,上面刻着一行字:“所有文明终将汇入江河,所有传承终将照亮未来。”

“这就是终极之秘?”陈默愣住了,“没有宝藏,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只有一句话?”

扎西笑着说:“这才是最珍贵的宝藏啊!老人们常说,文明的传承比什么都重要。古楼兰和精绝人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消失,他们的文明,早就融入了中华文明的长河里。”

我们在“文明档案馆”里工作了整整十天,将所有青铜盒子和丝帛都妥善打包,运回地面。当最后一个恒温箱被抬出冰眼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玉珠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是在为我们祝福。

返程的路上,队员们都在讨论这次的发现。专家们说,这些文物的出土,填补了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丹增和洛桑则说,要把这个故事带回村落,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曾创造过如此辉煌的文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雪山和草原,手里握着那块刻着“终极之秘”的玉牌。爷爷的日记就放在腿上,我在最后一页写下:“昆仑山‘文明之门’开启,揭开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最终秘密——文明从未消失,只是以传承的方式,继续生长。”

车子驶离昆仑山,朝着敦煌的方向前进。我知道,这次的旅程或许告一段落,但我们守护文物、传承文明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无数个像“昆仑之眼”“精绝古城”这样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去让它们重新闪耀光芒。

就像古楼兰和精绝人留下的那句话:“所有传承终将照亮未来。”而我们,正是这传承的守护者,是未来的点灯人。

越野车翻越当金山口时,车厢里的青铜盒子轻轻震动,像是在呼应窗外掠过的雪山。我把那块刻着“终极之秘”的玉牌放在膝盖上,阳光透过车窗落在上面,字缝里的细沙折射出细碎的光——这是从昆仑山“文明档案馆”带出来的最后一件东西,却像是把两个古老文明的温度都装在了里面。

陈默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整理资料,屏幕上是“文明档案馆”的三维模型,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青铜盒子的摆放位置。“你看,这些盒子的编号是连续的,从‘楼兰001’到‘精绝999’,说明两个文明在建造档案馆时是同步的。”他指着模型里的一个暗格,“这里还有个没打开的空间,下次再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

沈会长靠在椅背上,翻着那卷巨大的丝帛复制品,突然指着一处图案:“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上面画的‘迁徙路线’,最后和丝绸之路的南道重合了。这说明古楼兰和精绝人,很可能参与了丝绸之路的建设,甚至影响了当时的贸易格局。”

扎西凑过来,用手指描着丝帛上的商队图案:“老人们说,我们楼兰后裔的血液里,都带着‘走商’的基因。以前不明白,现在才知道,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印记。”

车子驶入敦煌市区时,远远就看到博物馆门口挂着横幅——“古楼兰与精绝文明特展即将开幕”。张馆长带着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手里拿着一份展览手册:“你们带回来的文物,已经连夜进行了修复,下个月开展,肯定能引起轰动!”

我们跟着张馆长走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面摆满了从昆仑山和精绝古城带回来的文物:青铜盒子被打开,里面的丝帛文献被小心翼翼地铺在恒温台上,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楼兰玉髓”被放在特制的玻璃展柜里,蓝光透过玻璃,在墙上投射出美丽的光斑;“楼兰王印”和“精绝王印”被放在一起,拼合成完整的图案,旁边标注着“文明交融的见证”。

文物修复师李姐正在修复一卷破损的丝帛,她指着丝帛上的文字:“这上面记录了古楼兰的农业技术,他们竟然会用雪山融水灌溉农田,还培育出了耐旱的小麦品种。这些技术,对研究古代西域的农业发展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都在忙着筹备特展。我和陈默负责整理文物的解说词,把爷爷的日记内容也加了进去,让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探险经历;沈会长则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组织学术研讨会;扎西和丹增、洛桑穿上传统的楼兰服饰,在博物馆里为游客表演传统舞蹈,讲述古楼兰的故事。

特展开幕那天,敦煌博物馆挤满了人。开幕式上,文物局的领导亲自为展览剪彩,他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年轻人,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国家的文物,传承了中华文明。这个展览,不仅是对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致敬,更是对所有文物守护者的肯定!”

展览现场,最受欢迎的是“文明之门”的复原模型。观众们围着模型,听陈默讲解我们打开“文明之门”的过程,当听到“楼兰玉髓”和双印的作用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声。一个小朋友拉着我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姐姐,古楼兰人真的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吗?”

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是啊,他们的文明,他们的智慧,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吃的小麦,说不定就是他们当年培育的品种;我们现在走的丝绸之路,说不定就是他们当年开辟的道路。”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着妈妈的手,继续围着模型看。看着他好奇的眼神,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我们守护文物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明,让这份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特展举办到一半时,林建国突然从北京赶来,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文物局决定,成立‘西域文明研究中心’,由沈会长担任主任,你和陈默担任副主任,专门研究古楼兰、精绝等西域文明。我们还申请到了专项资金,明年春天,就可以启动‘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去寻找更多的西域文明遗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沈会长当即决定,等特展结束,就组织团队,前往新疆和田地区——根据丝帛上的迁徙路线图,那里很可能有古楼兰和精绝人留下的遗迹。

特展结束后,我们开始为和田之行做准备。张馆长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设备,包括无人机、便携式文物探测仪和高清相机;老周也主动请缨,要跟着我们一起去,他说:“我爷爷当年没找到的遗迹,我替他找!”

出发前一天,我去了爷爷的墓地。我把特展的手册和“文明之门”的照片放在墓碑前,轻声说:“爷爷,我们找到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秘密了,它们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明年春天,我们还要去和田,寻找更多的遗迹,完成您当年的心愿。”

风吹过墓地的柏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爷爷在回应我。我知道,爷爷一直都在,他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着我们守护着他毕生热爱的文明。

第二年春天,我们的“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车队从敦煌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南道,朝着新疆和田驶去。车窗外,风景不断变化——从戈壁到草原,从雪山到绿洲,每一处风景,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热情的当地人。在新疆喀什,一位老人给我们看了他家传的一块玉佩,上面刻着精绝的“神鸟图腾”;在和田,一位农民在田里耕作时,挖出了一枚古楼兰的铜钱,他主动把铜钱交给我们,说:“这是国家的文物,应该由你们来保护。”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文物的决心。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见证;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文明的守护者。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中华文明的火种,就会永远燃烧下去。

车队继续朝着和田深处驶去,根据丝帛上的迁徙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古楼兰和精绝人最后的聚居地,就在前方不远处。我打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下一站,和田。我们将继续寻找文明的痕迹,守护历史的传承。”

车子在绿洲间飞驰,阳光洒在车窗上,温暖而明亮。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对文明的热爱,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找到更多的历史真相,让西域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