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1638章 无畏擒龙(43)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一百五十天的时候,腊梅苗的枝桠间冒出了米粒大的花苞,青绿色的,像被春风吹圆的露珠。她蹲在花架前数花苞时,指尖的钢笔突然漏了墨,在青石板上洇出个小小的黑团,像朵突然绽放的墨梅。“别擦,”老人提着竹篮从后院回来,篮子里装着新摘的艾草,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墨是有灵性的,它想在这儿留个记号。”

砚之看着那团墨渍在阳光下慢慢变干,突然发现旁边的石缝里卡着半片绣品,是阿婉的腊梅图,金线绣的花蕊在晨光里闪着微光,像谁不小心把星星撒在了石缝里。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美好的东西不会真的消失,它们只是换了地方发光。”正出神时,老人把艾草往石桌上一放,草叶上的露珠滚落,在墨渍旁晕出细小的水痕,像给墨梅添了几片花瓣。

那天上午,省档案馆的人来了,穿着深蓝色的制服,手里捧着个红绸裹着的木盒,盒角的铜锁上刻着朵腊梅,和阿婉的银扣如出一辙。“我们在整理旧档案时发现这个,”为首的中年人解开红绸时,砚之看见木盒里装着本线装的《静远堂植物志》,封面上的字迹是祖父的,笔锋里带着北方的刚劲,“扉页上写着‘赠静远堂主人’,想必是您的。”

老人的手指抚过封面时,指腹的温度融化了纸页上的薄尘,露出下面压着的腊梅花瓣,已经脆得像枯叶,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形状。“这是他编的第一本志,”老人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贴着许多干枯的植物标本,每个标本旁都写着日期和小故事,“你看这页的蒲公英,他说‘风一吹就成了小伞,带着静远堂的香去了漠河’。”

砚之凑近看时,发现蒲公英标本下藏着根细铁丝,弯成了小小的“远”字,想必是祖父随手弯的,却像给标本系了个永远的牵挂。她突然注意到档案馆的人胸前别着支钢笔,笔帽上的纹路和她手里的一模一样,只是更旧些,像位沉默的老朋友,在时光里静静等待重逢。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蒸的艾草青团,碧绿的团子上点着红点,像落在叶上的瓢虫。“我娘说这叫‘点睛’,”李婶用竹筷夹起个青团,热气在她的老花镜上凝成白雾,“当年阿婉姑娘教她的,说‘食物得有精气神,才对得起种它的人’。”

老人往砚之碗里放了个青团,醋碟里的姜丝切得极细,像撒了把碎金。“你祖父吃青团总爱就着姜丝,”老人的筷子碰了碰醋碟,发出清脆的响,“他说‘南方的甜得配点北方的辣,才像过日子,有滋有味’。”

砚之咬开青团的瞬间,艾草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在舌尖炸开,突然看见碗底的青花图案——是株缠枝的腊梅,枝桠上结着小小的果子,和祖父书稿里画的一模一样。原来这院里的每个物件,都藏着呼应的密码,像串散落的珍珠,等着有心人用时光的线把它们串起来。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静远堂植物志》,在最后一页的夹层里发现张褪色的便签,是用铅笔写的:“腊梅孕蕾时,需施些鱼肠肥,阿婉说‘臭过之后才更香’。”字迹的边缘有牙印,想必是祖父思考时咬的,像给文字盖了个鲜活的印章。

“他总爱跟植物较劲,”老人往志上撒着防虫的艾草粉,绿色的粉末落在标本上,像给旧时光添了点新绿,“说‘植物不会说谎,你对它好,它就开花给你看,比人实在’。”

砚之把便签夹回志里,突然想起昨天给腊梅苗浇水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冒出些白色的菌丝,像给根须盖了层薄薄的棉被。“那是好东西,”老人蹲下来用竹片拨开土壤,“说明土里的养分足,就像人心里的牵挂多,日子才踏实。”

那天傍晚,砚之在书稿里写下:“植物的语言藏在根须里,人的牵挂藏在细节里,不必说出口,却比任何话语都动人。”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腊梅苗突然抖了抖,米粒大的花苞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为她的文字点头。

夜里下起了小雨,雨点打在葡萄架上,沙沙的响像谁在低声读书。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院里走动的声音,时而有竹片敲击花架的脆响,时而有塑料布摩擦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摇篮曲,在风雨里轻轻哼唱。

天快亮时,雨终于停了。砚之跑到院里,看见花架下的青石板上积了滩水,水里倒映着腊梅苗的影子,像株缩小的树,在晨光里轻轻摇晃。老人正用竹片把积水引到树根下,他的蓝布衫已经湿透,贴在背上显出嶙峋的骨感,却像株老松,在晨光里挺得笔直。

“花苞没掉,”老人往花架下垫着石块,声音里带着些微的喘,“就是土被泡软了,得让根透透气。”

砚之蹲下去扶苗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露出个小小的银环,是阿婉的耳环,想必是当年劳作时不小心掉的,被雨水冲了出来。她把银环埋回土里,刚好在花苞的正下方,像给种子系了个小小的信物,让它知道,有人在土里守着它的过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天上午,砚之在书稿里写下:“时光里的遗失,都是暂时的隐匿,总有场雨,阵风,或是双偶然的手,会让它们重见天日,完成未竟的约定。”她写这句话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把字迹镀上了层金边,像祖父在为她的文字盖章。

中午,村里的老药农来了,背着个竹篓,篓里装着刚挖的何首乌,根茎上的纹路像无数个缠绕的“远”字。“我来给张老先生送点药引,”老药农把何首乌放在石桌上,眼睛却盯着花架上的腊梅苗,“这苗透着股灵气,怕是要提前开花。”

老人笑着递过杯桂花茶:“借您吉言,去年的枸杞就是听了您的话,结得比往年多。”

“那是您用心,”老药农的手指捏着何首乌的根茎,“养植物跟养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急不得。你看这苗,知道往有光的地方长,多聪明。”

砚之看着两人说话,突然发现老药农的竹篓里露出半截书稿,是她前几天借给李婶看的,上面还贴着片桂花做的书签。原来这院里的故事,早就走出了静远堂的墙,像株蔓延的葡萄藤,枝枝蔓蔓都缠着村里人的生活,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串成了珍珠。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漠河的雪落在腊梅上,像给花披了件白狐裘”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起身去看腊梅苗,发现最顶端的花苞已经鼓了些,青绿色的外衣上透出淡淡的黄,像个害羞的姑娘,在风里悄悄梳妆。

“快了,”老人往花架旁的土里埋着鱼肠,用厚土盖严实了,“过不了十天,就能见着黄了。”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桂花的涩,“你祖父总说‘等待开花的日子,比开花本身更让人念想’。”

砚之看着花苞在风中轻轻摇曳,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最美的期待,是看着希望一点点长大,像看着孩子学步,每一步都藏着惊喜。”她回到书桌前,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游走,把此刻的心情都写进了故事里,像给时光寄了封永远不会过期的信。

傍晚时,老人开始准备晚饭,灶台上的砂锅咕嘟作响,里面炖着腊梅根和排骨,香气漫了满院。“你祖父说,”老人往砂锅里撒着枸杞,红色的颗粒落在奶白的汤里,像撒了把碎玛瑙,“北方的冬天冷,得用些温补的食材,南方的湿,得用腊梅根去去潮气,这叫‘因地制宜’。”

砚之蹲在灶边添柴,看火苗舔着锅底,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像幅晃动的皮影戏。她突然发现灶膛的角落里藏着根炭笔,是祖父常用的那种,笔杆上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他书稿上的签名一模一样。

“这是他留下的,”老人往灶里添了块栗木炭,火苗腾起时映红了他的脸,“每次来静远堂,他都爱蹲在灶边写东西,说‘烟火气里的文字才活泛,不飘’。”

砚之捡起炭笔,笔杆的温度还带着灶膛的暖,像握着祖父的手。她突然有了种冲动,想在灶边的墙上写下些什么,像祖父当年那样,把此刻的心情留在这烟火气里,让未来的某个瞬间,有人能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夜色渐浓时,村里的孩子们举着手电筒来院里看花苞,光柱在青石板上晃来晃去,像无数个追逐的萤火虫。“它什么时候开花呀?”最小的孩子仰着脸问,睫毛上还沾着晚饭的米粒,“我想第一个看见。”

“快了,”砚之摸着孩子的头,他的发梢还沾着草叶,“等你学会写‘腊梅’两个字,它就开了。”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从口袋里掏出颗糖,非要塞进砚之的书稿里,说“给故事加点甜,开的花才香”。

老人笑着把孩子抱到石桌上,月光刚好落在花苞上,青绿色的外衣上,那点黄更明显了,像颗星星,在暮色里悄悄发亮。“它在等,”老人的手指在孩子的手心画着圈,“等个晴天,等场好风,等所有的期待都攒够了,就给咱们惊喜。”

砚之看着那些仰起的小脸,看着老人温柔的侧脸,看着花苞在月光里悄悄生长,突然明白,为什么这院里的草木能长得这么好。那些看似平凡的等待,那些不经意的守护,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牵挂,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酿成了酒,藏在每个角落,等着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散发出醉人的香。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爬满了花架的顶端,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绽放打着节拍。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花苞会慢慢鼓胀,书稿会添上新的篇章,那坛埋在树下的米酒会在开花那天被挖出来,孩子们的期待会在花香里慢慢绽放,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慢慢生长的希望,看腊梅如何从颗种子,长成能抵挡风雨的树,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慢慢拼出个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她坐在书桌前,笔尖在纸上轻轻跳动,写下:“静远堂的花苞,在月光里数着日子,像在等待一场盛大的约定。”写完这句话,砚之抬头望向窗外,看见花苞在风里轻轻点头,像在说“是的,我们都在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一百八十天的时候,腊梅的花苞已经鼓得像颗青绿色的珍珠,顶端裂开道细小的缝,露出里面淡淡的鹅黄,像谁不小心把月光揉碎了塞在里面。她每天清晨都会用软尺量花苞的周长,竹尺上的刻度已经排到了“一寸二分”,最末道刻度旁画着个小小的笑脸,是用铅笔尖轻轻戳的,像给花苞盖了个期待的印章。

那天早饭时,老人端来盘刚蒸的米糕,米粉里掺着新采的桂花,黄澄澄的糕体上撒着层白糖,像落了场细雪。米糕的边缘捏着波浪形的褶,是用阿婉留下的铜模压的,模子上的桂花纹已经被岁月磨得浅淡,却依然能看出花瓣的弧度。“你祖父总说,”老人往米糕上淋着蜂蜜,琥珀色的液体顺着糕体往下淌,在青瓷盘里积成小小的湖,“南方的甜得带着点花香,不然就像少了魂的字,立不住。”

砚之咬了口米糕,桂花的香混着蜂蜜的甜在舌尖散开,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夹着的糖纸,是四十多年前的水果糖,玻璃纸已经脆得像枯叶,却依然能看出上面印着的腊梅图案。她低头看自己的手心,不知何时沾了点蜂蜜,在晨光里拉出细细的丝,像给空气系了个透明的结。

上午,县气象局的人来了,扛着个银白色的仪器,说是来测院里的湿度和光照,仪器的底座上刻着朵小小的腊梅,想必是老木匠帮忙刻的,和花架上的花纹如出一辙。“李婶说这苗要开花了,”戴眼镜的年轻人调试着仪器,屏幕上的曲线忽高忽低,像在跳支无声的舞,“得给它记着数据,以后写进‘植物生长档案’里,也算给静远堂留个念想。”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旧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历年的花事:“甲戌年秋分,桂花开了一百七十三朵”“庚辰年冬至,腊梅落了场香雪”,最末一页写着“砚之来,苗始抽芽”,字迹是老人新添的,比前面的字更轻些,像怕惊扰了时光。

砚之给年轻人续茶时,发现他的工作证上别着枚银质书签,是片镂空的腊梅叶,叶脉的纹路和阿婉绣品上的一模一样。“这是我奶奶的,”年轻人摸着书签笑,眼角的梨涡和老人有几分像,“她说当年阿婉姑娘教她绣腊梅,绣坏的料子都做成了书签,说‘碎了的美,换种样子活’。”

仪器的蜂鸣声突然响起,屏幕上的光照数值跳到了“7800勒克斯”,年轻人指着数值说:“这光照刚好,最适合花芽分化,比实验室的数据还准。”老人的目光落在屏幕上,指尖轻轻点着桌面,节奏和当年祖父写稿时的叩桌声一模一样,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绽放打拍子。

中午的太阳把青石板晒得发烫,李婶提着竹篮来送菜,篮里装着刚摘的丝瓜,碧绿色的瓜身上还带着绒毛,像群刚睡醒的娃娃。“我娘说这丝瓜得趁嫩吃,”李婶把丝瓜放在石桌上,篮子底铺着的蓝布绣着腊梅,针脚是村里的姑娘们一起绣的,“就像那花苞,得趁新鲜看,不然开败了可惜。”

老人往丝瓜上撒着盐,说要做凉拌丝瓜,“你祖父夏天最爱这口,”他的手在丝瓜上轻轻摩挲,像在给孩子擦脸,“说‘南方的绿得生吃,才够劲,不像北方的菜,得炖得烂烂的’。”

砚之帮忙摘丝瓜蒂时,发现蒂部的断口处渗出些透明的汁液,滴在青石板上,很快凝成了小小的珠,像给石板镶了颗翡翠。“这是植物的血,”老人用手指蘸了点汁液,在砚之的手心里画了朵小花,“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留着甜,藏在瓜肉里,藏在花苞里,从不骗人。”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腊梅的香气能透骨,像北方的雪,看似清冷,却能渗进皮肉里”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抬头望向花架,看见那道裂开的花苞缝里,鹅黄色的花瓣已经悄悄探了出来,像只胆怯的小兽,在风中轻轻颤动。“它要开了!”砚之的声音带着颤,像踩在棉花上。

老人放下手里的竹编活,慢悠悠地走过去,手里还捏着根没编完的藤条,藤条的弧度刚好能绕住花苞。“别急,”他用藤条在花架上搭了个小小的棚,“防着鸟雀啄,也挡挡过强的光,就像给姑娘撑把伞。”

砚之蹲在棚下看花瓣,发现花瓣的边缘带着极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阿婉绣品上的银线。她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最珍贵的美,往往藏在最细微的地方,得静下心来,才能看见。”

那天傍晚,天空突然烧起了晚霞,把整个院子染成了金红色。腊梅的花苞在霞光里泛着暖黄,裂开的缝更大了,能看见里面层层叠叠的花瓣,像颗被剥开的糖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来看花,书包往石桌上一扔,就围着花架蹲成圈,嘴里念着自编的童谣:“青包子,黄饺子,风儿吹,笑开了。”

老人往孩子们手里塞着米糕,米糕上的桂花在霞光里闪着光,像撒了把碎金。“慢点吃,”他的手抚过每个孩子的头顶,“等花开了,每人发块‘赏花糕’,用新采的桂花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