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1637章 无畏擒龙(42)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九十天的时候,腊梅苗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枝桠上抽出了七片叶子,最顶端的那片新叶卷着,像只攥紧的小拳头。她用老人给的竹尺量苗高时,发现土壤表面多了些细密的裂纹,像谁用指尖在土里画了张网。“这是根在往下扎,”老人端着个陶瓮从井边回来,瓮里的水晃出细碎的光,“得浇点淘米水,去年的葡萄就是这么喂壮的。”

砚之接过陶瓮,手腕的红绳浸了水,颜色深得像块玛瑙。她往花架前蹲时,看见青石板上有串小小的脚印,是村里的孩子留下的,脚印尽头有片被踩扁的桂花,黄色的碎瓣粘在石缝里,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盘。“他们总爱来看苗,”老人用竹片把桂花扫到树根下,“昨天小石头说要给苗唱童谣,说‘唱歌能长得快’。”

那天上午,县里的文化馆来人了,扛着摄像机在院里转来转去,镜头从腊梅苗扫到葡萄架,从老人的银发扫到砚之的书稿,最后停在东厢房的书架上。“我们要做个‘乡村记忆’系列纪录片,”戴眼镜的年轻人递过来杯绿茶,茶杯上的图案是株腊梅,和阿婉绣品上的如出一辙,“李婶说静远堂藏着半个村子的故事,得好好拍拍。”

老人坐在竹椅上接受采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补丁,那是用阿婉留下的蓝布补的,针脚细密得像蛛网。“没什么好说的,”他看着镜头时,眼尾的皱纹像被风吹过的水纹,“就是些种树、看书的日子,跟院里的草木一样,枯了又荣,荣了又枯。”

砚之蹲在花架前整理书稿,摄像机的嗡鸣声里,突然听见老人提到祖父:“他写东西时爱啃笔头,钢笔帽上总有牙印,我说‘文人的斯文呢’,他说‘这样思路才顺,像给笔喂了食’。”砚之摸着自己的钢笔帽,果然有圈浅浅的凹痕,是这些天写稿时不知不觉啃出来的,原来有些习惯,真的会隔着时光遗传。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笼蟹黄汤包,褶子捏得像朵盛开的菊花。“我娘说这包得趁热吃,”李婶用竹筷夹起个汤包,汤汁在薄皮里晃悠,像装了整个秋天的鲜,“当年张老先生(指砚之的祖父)最爱这口,每次来都要吃两笼,说‘南方的精致,全在这一口鲜里’。”

老人往砚之碗里放了个汤包,醋碟里的姜丝切得极细,像撒了把碎金。“你祖父吃汤包总烫嘴,”老人的筷子碰了碰醋碟,发出清脆的响,“我说‘慢点吃没人抢’,他说‘好滋味就得趁热,凉了就失了魂’。”

砚之咬开汤包的一角,鲜美的汤汁在舌尖炸开,混着姜丝的辣,像把整个江南的秋天都含在了嘴里。她突然注意到醋碟的边缘有个小小的缺口,和西厢房那只缺角的砚台形状吻合,原来这院里的物件,连残缺处都藏着呼应,像首未完的歌,每个音符都在等对应的回响。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漠河的雪落在腊梅上,像给花披了件白狐裘”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起身去看腊梅苗,发现最顶端的新叶已经展开,叶面上的纹路像幅微型地图,脉络的走向竟和祖父日记里画的漠河地形图一模一样。“你看,”砚之把日记举到老人面前,阳光透过纸页时,地图的线条和叶脉重合在一起,“它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老人用手指描着重合的线条,动作轻得像在抚摸蝴蝶的翅膀:“万物都有记忆,土记得种子的形状,风记得花的香气,就像人,心里总有个地方,记着最珍贵的事。”他从东厢房拿来个木盒,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信纸,最上面的那封写着:“静远堂的腊梅开了,我数了数,共三十七朵,想来你那边的雪,也该化了。”

砚之把信纸夹进书稿,纸页的边缘和书稿的切口严丝合缝,像早就为彼此预留了位置。她突然明白,祖父的书稿为什么缺了最后一章——他是在等,等时光把散落的记忆串成线,等某个像她这样的后人,带着北地的风,回到南方的雨里,把那些未说尽的话,慢慢补进岁月的空白处。

傍晚时,天阴了下来,远处的山头像被蒙了层灰纱。老人开始往廊下搬盆栽,绿萝、茉莉、兰草,一盆盆排得整整齐齐,像支等待检阅的队伍。“怕是要下暴雨,”他把最大的那盆龟背竹搬到花架旁,叶片刚好能遮住腊梅苗,“这苗经不得猛淋,得护着点。”

砚之帮着搬盆时,手指被兰草的叶子割了道小口,血珠渗出来时,老人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褐色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凉丝丝的。“这是腊梅的花粉做的,”老人用布条缠着她的手指,动作比年轻姑娘还细,“你祖父在漠河考察时被树枝划伤,就用这法子止血,说‘草木的伤,还得草木自己治’。”

血止住的时候,雨点刚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砚之看着老人包扎的布条,发现上面绣着极小的腊梅花,针脚和阿婉的红绳如出一辙,原来连止血的药粉,都藏着这样的温柔,像句没说出口的牵挂,藏在时光的褶皱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里的暴雨下得又急又猛,葡萄藤的叶子被打得噼啪响,像谁在院里放着串鞭炮。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院里走动的声音,时而有竹片敲击花架的脆响,时而有塑料布摩擦的沙沙声,像首守护的歌谣,在风雨里轻轻哼唱。

天快亮时,雨终于停了。砚之跑到院里,看见花架被吹得歪向一边,老人正用竹竿把它顶直,他的蓝布衫已经湿透,贴在背上显出嶙峋的骨感,却像株老松,在晨光里挺得笔直。“苗没事,”老人往花架下垫着石块,声音里带着些微的喘,“就是土被冲掉了些,得补上。”

砚之蹲下去扶苗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露出个小小的东西,是枚银质的梅花扣,想必是阿婉的绣品散落的,被雨水冲了出来。她把梅花扣埋回土里,刚好在根须的上方,像给种子系了个小小的信物,让它知道,有人在土里守着它的过往。

那天上午,砚之在书稿里写下:“风雨中的守护,是最沉默的承诺,不必说出口,却比任何誓言都坚定。”她写这句话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把字迹镀上了层金边,像祖父在为她的文字盖章。

中午,村里的老中医来了,背着个蓝布药箱,药箱的提手上缠着圈红绳,是李婶新换的。“我来给张老先生把把脉,”老中医的手指搭在老人的手腕上,眼睛却盯着花架上的腊梅苗,“这苗长得精神,比去年的枸杞旺多了。”

老人笑着递过杯桂花茶:“托你的福,去年的枸杞泡酒,现在还香着呢。”

“那是你用了心,”老中医的指尖在老人的脉门上轻轻点着,“养植物跟养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急不得。你看这苗,知道往有光的地方长,多聪明。”

砚之看着两人说话,突然发现老中医的药箱里露出半截书稿,是她前几天借给李婶看的,上面还贴着片桂花做的书签。原来这院里的故事,早就走出了静远堂的墙,像株蔓延的葡萄藤,枝枝蔓蔓都缠着村里人的生活,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串成了珍珠。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藏书,在《北地草木记》的夹层里发现张火车票,是四十多年前从漠河到杭州的,座位号是“13”,和砚之来静远堂时的座位号一模一样。“他总说这号码吉利,”老人把火车票夹进砚台的盒子里,“说‘13’像棵长歪的树,看着不直,却有韧劲,能扛住风雨。”

砚之摸着泛黄的火车票,想象着祖父当年坐在火车上的样子,窗外的风雪呼啸而过,他的怀里却揣着包腊梅籽,像揣着整个春天的希望。原来有些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归宿,就像这张车票,兜兜转转,终究要回到静远堂的土里。

傍晚时,老人开始酿桂花酒,新采的桂花铺在竹匾里,金得晃眼。他往酒坛里放着冰糖,动作慢得像在数星星,每颗冰糖落下时,都在酒液里荡开圈涟漪,像时光的年轮。“你祖父说,”老人往坛里撒着桂花,“酿酒得放三层糖,底层的甜,中层的醇,顶层的香,这样酿出来的酒才够味。”

砚之蹲在旁边帮忙,看桂花在酒液里慢慢沉淀,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人生如酿酒,年轻时的烈,中年时的醇,老年时的甘,少了哪层都不完整。”她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爱说“慢慢来”,原来时光的滋味,从来都急不得,得像这坛酒,在岁月里慢慢发酵,才能酿出最动人的余韵。

夜色渐浓时,砚之坐在东厢房的书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淌进院里,把葡萄架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过去的路。她拿起钢笔,继续续写祖父的故事,写两个老人如何隔着千里的风雪,用书信浇灌一株想象中的腊梅;写阿婉的绣针如何在布面上游走,把思念绣成永不凋谢的花;写那些散落的物件如何在时光里重逢,把平凡的日子串成温暖的项链。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祖父在说“就这样写”,看见老人在桂花树下点头,感觉阿婉的红绳在手腕上轻轻颤动。砚之知道,故事还长着呢——腊梅苗会抽出更多的枝桠,书稿会添上更厚的页码,那坛桂花酒会在土里慢慢酝酿,那些藏在角落里的记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像被风吹落的桂花,铺满整个院子,香得让人心安。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缠上了花架的横梁,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明天的生长打着节拍。砚之看着那些卷须,突然想起老人说的“藤缠树”,原来有些羁绊,从来不是束缚,是彼此的支撑,是让根扎得更深的力量,是让故事永远延续的密码。她低下头,继续在纸上书写,笔尖的墨水流畅地晕开,像条永远不会干涸的河,载着那些未说尽的话,那些未完成的约定,向着时光的深处,缓缓流淌。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一百二十天的时候,腊梅苗已经蹿到了两尺高,枝桠间冒出了几个小小的绿芽,像被春风吻过的翡翠。她蹲在花架前测量新芽的间距,指尖的钢笔突然滚落在青石板上,笔帽磕出个小坑,露出里面的铜芯,和祖父那支旧钢笔的铜芯一模一样。“别捡,”老人端着个粗瓷碗从厨房出来,碗里盛着刚熬的绿豆汤,“让它自己躺着,钢笔也需要歇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砚之看着钢笔在石板上反光,突然发现旁边的裂缝里卡着片银杏叶,是去年秋天的,叶脉已经发黑,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扇形。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落叶不是终结,是大地的书签,标记着下一季的等待。”正出神时,老人把绿豆汤往石桌上一放,瓷碗与石板碰撞的脆响,像把时光敲出了道缝。

那天上午,县报社的记者来了,背着个帆布包,包上别着枚银质的梅花别针,说是从旧货市场淘的,针脚和阿婉的绣品如出一辙。“我们要做个‘老物件里的乡愁’专题,”记者翻开笔记本时,砚之看见扉页上贴着片腊梅花瓣,干硬的花瓣下藏着行小字,“静远堂的春天,比字典里的‘故乡’更具体。”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旧相册,指尖在张泛黄的合影上停顿——那是祖父和他在漠河的雪地里拍的,两人都戴着狗皮帽,帽檐上的雪已经结成了冰,却笑得露出牙齿,像两株在寒风里绽放的腊梅。“他总说漠河的雪是甜的,”老人的指腹拂过照片上的雪,“我不信,他就装了瓶雪回来,说‘化了给你泡茶’,结果路上化了半瓶,剩下的半瓶泡了腊梅,涩得人皱眉。”

砚之给记者续茶时,发现茶杯的把手断了半只,是用红绳缠着的,绳结和竹篮上的蝴蝶结一模一样。“这是阿婉姑娘的手艺,”李婶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挎着篮新摘的豆角,“当年我娘的陪嫁碗摔了,就是阿婉用红绳缠的,现在还摆在堂屋里呢。”

记者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从红绳缠的茶杯扫到竹篮里的书稿,从老人的银发扫到砚之的钢笔,最后停在花架上的腊梅苗上。“这苗长得真精神,”记者的镜头盖没关紧,在阳光下晃出个光斑,刚好落在苗尖上,“像有双眼睛在看着咱们。”

中午吃饭时,老人蒸了锅荠菜团子,翠绿的面团上印着个小小的“稳”字,是用祖父留下的木模压的。“你祖父说北方的团子得用玉米面,”老人往砚之碗里放着醋碟,“南方的得用糯米面,说‘一方水土养一方团子,就像人,离了根就失了味’。”

砚之咬开团子的瞬间,菜汁溅在书稿上,晕开了“北地腊梅”四个字。她慌忙去擦时,却发现墨迹晕染的形状像朵半开的花,和阿婉绣品上的腊梅惊人地相似。“别擦,”老人用筷子指着那朵“花”,“这是你祖父在跟你打招呼呢。”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修补葡萄架,竹条的断口处露出些细小的纤维,像无数根银色的线。“得用麻绳捆紧,”老人把麻绳在掌心搓了搓,“你祖父说北方的木匠捆东西讲究‘三紧两松’,紧的是力,松的是气,这样才牢。”

砚之的手指被竹条划破时,血珠滴在麻绳上,晕开个小小的红点,像朵微型的腊梅。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片晒干的腊梅叶,嚼碎了敷在她的伤口上,清凉的苦涩混着血的温热,像把时光的味道揉进了皮肉里。“这是你祖父教的,”老人用布条缠着她的手指,“说草木的伤,得用草木自己治,就像心里的结,得自己慢慢解。”

那天傍晚,砚之在书稿里写下:“伤口是时光的印章,盖在皮肤上,也盖在记忆里,提醒我们曾经的疼痛与愈合。”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葡萄藤突然晃动起来,卷须扫过玻璃罩,在苗尖上留下道浅浅的痕,像在为她的文字画押。

夜里起了风,把东厢房的窗纸吹得哗哗响。砚之爬起来关窗时,看见老人的房间还亮着灯,灯光透过窗纸映出个模糊的影子,正坐在桌前翻着什么。她轻轻推开门,看见老人在整理祖父的信笺,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信纸上淌成条银色的河,河面上漂浮着片腊梅书签,是阿婉绣的,针脚已经磨得发白。

“他写每封信都要画个小太阳,”老人把信笺按日期排好,最上面的那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旁边写着“静远堂的桂花该落了,阿婉的香囊里,该添新花了”,“说怕我忘了南方的暖。”

砚之坐在老人身边,闻着信笺上的霉味混着桂花香,突然觉得祖父从未离开。他的思念藏在每个画歪的太阳里,藏在每滴晕开的墨水里,藏在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字迹里,像这满院的草木,沉默着,却把所有的牵挂都长成了触手可及的模样。

第二天清晨,砚之发现腊梅苗的枝桠上多了个小小的鸟窝,是用细草和棉絮搭的,里面还铺着片阿婉绣品的碎布,蓝底白花的,像片缩小的天空。“是绣眼鸟搭的,”老人往窝边撒着小米,动作轻得像怕惊动了空气,“它们知道这苗安全,才敢把家安在这儿。”

砚之蹲在花架前看鸟窝,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万物皆有灵,你待它以诚,它便以心相托。”她伸手去摸鸟窝的边缘,指腹碰到片柔软的羽毛,想必是鸟妈妈落下的,带着阳光的温度,像给苗尖盖了层小小的棉被。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鸟窝添棉絮,他们的口袋里都装着从家里带来的碎布,有红的、绿的、蓝的,拼在一起像幅小小的百家被。“我娘说这叫‘添福’,”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把块绣着腊梅的碎布放进窝里,布面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着光,“给小鸟盖,也给小苗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碎布收在一起,用红绳捆成束,挂在葡萄架上,风过时哗啦啦地响,像串会唱歌的风铃。“等腊梅结果了,”老人的目光落在摇曳的碎布上,“就用这些布做个锦囊,把果子装进去,算是给你祖父的回信。”

砚之看着那些彩色的碎布在风中舞蹈,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静远堂的故事不是我们的,是大家的”。那些看似散落的片段——阿婉的绣品、祖父的书稿、孩子们的碎布、鸟妈妈的羽毛,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织成张网,把所有的思念和牵挂都网在里面,长成了最温暖的模样。

中午,老木匠送来个新做的书架,紫檀木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了满院。书架的隔板上刻着许多小小的凹槽,每个槽里都嵌着片腊梅花瓣,是用树脂封的,像把整个春天都锁在了木头里。“我爹说这叫‘暗香藏’,”老木匠擦着额头的汗,“当年他给阿婉姑娘做首饰盒,也是这么嵌花瓣的,说‘看不见的香,才最让人念想’。”

砚之帮着把祖父的书稿摆上书架,发现每个凹槽的位置都刚好对着书脊上的书名,《北地草木记》对着片含苞的,《静远堂札记》对着片盛开的,像老人在给书籍配插图,让文字和花朵在时光里相依相伴。

下午,砚之在书稿里写下:“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故事锁在箱底,是让它像院里的草木,在风里、雨里、孩子们的笑声里,慢慢生长,长出新的枝桠,开出新的花。”她写这句话时,钢笔突然漏了滴墨水,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像祖父在为她画句号,又像在为新的故事画起点。

傍晚时,老人开始做桂花糕,石臼里的糯米被捶得发出咚咚的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支古老的歌谣。他往米粉里撒着桂花,动作均匀得像在播种,每粒桂花落下时,都在粉里留下个小小的印记,像时光的印章。“你祖父说做糕得顺时针揉,”老人的手掌在粉团上打转,“说‘顺着自然的劲,才不费劲’。”

砚之坐在旁边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像幅晃动的皮影戏。她突然发现灶膛的角落里藏着根炭笔,是祖父的,笔杆上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书稿上的签名一模一样。原来祖父的气息,早就钻进了这院的每个角落,在烟火里,在草木里,在老人的动作里,从未散去。

夜色渐浓时,鸟妈妈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条小小的虫子,落在腊梅苗上,警觉地看了看四周,才跳进窝里。孩子们屏住呼吸,像在观看场神圣的仪式,直到鸟妈妈喂完雏鸟,展翅飞向夜空,才爆发出一阵欢呼,惊得葡萄藤上的露珠簌簌落下,像撒了把碎银。

砚之帮着收拾碗筷时,发现石桌的裂缝里卡着块桂花糕,是刚才孩子们掉的,上面还留着个小小的牙印,像给时光留下了个甜蜜的标记。她想起祖父说的“人间至味是清欢”,此刻才懂,这清欢不是山珍海味,是孩子们的笑声,是老人的手艺,是鸟妈妈的守护,是所有平凡日子里,那些不经意的温暖与牵挂。

老人坐在竹椅上看着鸟窝,月光在他的银发上流淌,像条温柔的河。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那封砚之带来的信,终于拆开了,信纸在月光里泛着白,上面只有一句话,是祖父的笔迹:“静远堂的腊梅该发芽了,替我多浇浇水,就当我还在。”

砚之的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却让每个笔画都显得更清晰,像祖父的手在牵着她的手,一起写下这未完的故事。她知道,故事还在继续——鸟窝会迎来新的生命,书稿会添上新的篇章,桂花糕的甜会留在每个孩子的记忆里,腊梅苗会在时光里慢慢长成大树,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满院的生机与牵挂,看岁月如何把所有的等待都酿成光阴的甜,藏在每片叶里,每朵花里,每颗正在酝酿的果实里。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爬满了整个花架,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明天的生长打着节拍。砚之看着那些卷须缠绕的样子,突然想起老人说的“藤缠树,树养藤”,原来人与人的牵挂,也像这藤与树,不必刻意,却早已在岁月里长成了彼此的模样,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缠绕成温暖的结,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散发出淡淡的香,像静远堂的桂花,年复一年,从未缺席。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