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养生小帝姬 > 第53章 福王南行记

大明养生小帝姬 第53章 福王南行记

作者:溯河燃灯者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4 03:51:31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万历三十六年十月中旬,辰时的日头刚漫过紫禁城的角楼,永定门外已列开了十里长的仪仗。朱常洵勒着胯下“踏雪乌骓”的缰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匹从漠北贡来的良驹,是父皇万历特意赏他的,可此刻他看着那明黄伞盖下的“福”字旗,只觉得刺眼。

“王爷,时辰到了,该启行了。”王忠躬身回话,声音压得极低。这位老太监是万历特意派来的,说是“照料起居”,实则谁都清楚,是替宫里盯着这位刚定了封地的福王——国本之争闹了十五年,郑党一案让万历把最疼的三儿子打发去了广东就藩。

朱常洵没回头,目光还黏在远处宫墙的轮廓上。昨夜里乾清宫的烛火亮到三更,父皇拉着他的手,指腹磨着他腕上那只和田玉扳指——那是他满月时父皇给的。“洵儿,别怨父皇。”万历的声音比往常沙哑,“广东不是苦寒地,是‘天子南库’,有珠池、有市舶、有稻田。你去了,别学那些个藩王只知收租享乐,得替朕看着——劝课农桑,让百姓有饭吃;盯着那些税监,别让他们把地方刮空了。”

“劝课农桑”四个字,像块石头砸在朱常洵心里。他自小在宫里养尊处优,见惯了御花园的牡丹、文华殿的字画,哪懂什么农桑?可父皇说这话时,眼神里的疲惫不像装的——他虽不管朝政,却也听母妃郑贵妃提过,这些年矿监税使闹得凶,江南、山东都有民变,广东的李凤更是臭名昭着。

“走吧。”朱常洵终于扯了扯缰绳,乌骓踏起蹄子,溅起地上的霜花。仪仗队跟着动起来,锣声、鼓声敲得震天响,可他总觉得那声音闷得慌,像堵在胸口的气。随行的除了太监,,还有三百名锦衣卫、二十名翰林院编修——说是“辅佐政务”,倒更像监视。母妃特意派来的表哥郑养性,正骑着马跟在侧后方,时不时递来个“安心”的眼神,可朱常洵只觉得烦躁:母族的势力再大或再小,能拦得住他离京的路吗?

黄河岸的哭声:初遇人间苦

出京三日,仪仗行至黄河渡口。十月的黄河已褪去汛期的汹涌,水色浑浊,岸边的芦苇荡白花花一片,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响,像有人在哭。

朱常洵掀开车帘,刚探出头就被一股腥气呛得皱眉——不是宫里熏香的味道,是水腥、土腥,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他顺着陈矩指的方向看去,渡口边的土坡下,挤着几十号衣衫褴褛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怀里抱着破碗、烂席子,有的靠在树干上咳嗽,有的蹲在地上啃着发黑的窝头。

“那是河南来的灾民,”随行太监低声解释,“今年夏天黄河决了口,淹了开封府三县,官府赈灾的粮被层层克扣,他们只能往南逃,想投奔广东的亲友——听说广东有饭吃。”

朱常洵的目光落在一个老妇身上。她头发全白了,裹着件露出棉絮的破棉袄,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脸黄肌瘦,嘴唇干裂,正扯着老妇的衣角要水喝。老妇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个小陶罐,倒了半天只滴下几滴浑浊的水,孩子“哇”地就哭了。

就在这时,远处来了几个穿皂衣的差役,手里拿着鞭子,嘴里骂骂咧咧:“滚滚滚!这是福王殿下的渡口,哪容得你们这些叫花子待着!”说着就扬鞭往人群里抽。老妇吓得赶紧把孩子护在怀里,踉跄着往后退,脚下一滑,连人带孩子摔在泥里。

“住手!”朱常洵几乎是脱口而出。他自己都愣了——往日在宫里,见了宫监打骂小太监,他从不多管,可此刻看着老妇怀里孩子的眼泪,他竟没忍住。

差役们见是福王的车驾,吓得赶紧跪下来磕头:“小的不知王爷在此,死罪死罪!”

朱常洵掀开车门的踏板,刚要下车,郑养性就骑马赶了过来,凑到他耳边:“王爷别管闲事。这些灾民都是‘贱籍’,管了也没用,还落个‘干政’的名声——父皇让您去广东就藩,可不是让您管河南的事。”

朱常洵的脚停在半空。他看着泥里的老妇慢慢爬起来,抱着孩子,不敢哭出声,只是一个劲地给差役磕头,然后拉着孩子,一瘸一拐地往芦苇荡里走,那背影单薄得像片要被风吹走的叶子。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这就是父皇说的“百姓”?这就是他要“劝课农桑”的对象?可他连护着他们不挨鞭子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劝农”?

那天晚上,仪仗在渡口边的驿站歇脚。朱常洵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起老妇怀里孩子的脸。王忠端来安神汤,见他醒着,就叹了口气:“王爷,您今日心善,可这天下的灾民,不是您管得过来的。老奴在宫里三十年,见多了——陕西的旱灾、江南的水灾,哪次不是死一片人?陛下心里也疼,可税监要供内库,藩王要供俸禄,官府要填亏空,哪有闲钱赈灾?”

“税监……”朱常洵猛地坐起来,“父皇说,让我盯着广东的税监,别让他们刮空了地方。广东的百姓,也像这样苦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忠端着汤碗的手顿了顿,低声道:“广东比河南好点,可也没好多少。李凤在广东十年,珠池里的珠民,采不到珠就要被打;市舶司的商人,交不起税就被抄家;连山里的矿工,挖不到矿银,就被税监的人拖去填矿洞……如今李凤病了,换了个阮昇来,听说比李凤还狠。”.

朱常洵没再说话,只是望着窗外的黄河。夜色里,河水“哗哗”地流,像无数人的哭声。他第一次觉得,离京时的不甘心,竟掺了点别的东西——不是怨,是慌。他以为就藩广东是“流放”,可此刻才明白,父皇把他派去,或许不是真的要他“享乐”,而是要他看看,这大明的江山,早已不是宫里那片歌舞升平的样子。

江南岸的私船:母族的阴影

行至江南时,已是十月下旬。比起北方的萧瑟,江南的秋要温润些,运河两岸的稻田金黄一片,漕船往来如梭,帆影映在水里,倒有几分“鱼米之乡”的样子。

朱常洵的仪仗走的是漕运官道,沿途的知府、知县都来接驾,送来的礼品堆了半车——绫罗绸缎、茶叶瓷器、新鲜的鱼虾,还有地方乡绅凑的“贺礼”,装在描金的匣子里,一看就沉甸甸的。

“王爷,这是苏州知府送的‘洞庭碧螺春’,今年的新茶;那是松江知府送的‘云纹锦’,宫里娘娘都爱用这个。”郑养性指挥着随从收礼,脸上堆着笑,“还是江南富庶,不像河南那样穷酸。等咱们到了广东,珠池里的南珠、市舶司的香料,比这些还好呢!”

朱常洵没接话,只是盯着运河里的一艘大船。那船比寻常漕船大两倍,船身上没挂官府的旗号,却有几个穿锦衣的人站在船头,手里拿着鞭子,正呵斥着纤夫。纤夫们赤着脚,腰弯得像弓,汗珠子顺着脊梁往下淌,船尾却堆着十几个大箱子,封条上印着“郑府”两个字——那是母妃娘家的字号。

“那船是……”朱常洵指着大船问。

郑养性脸上的笑僵了一下,赶紧道:“是……是家里的商船,运点丝绸去广州贩卖,正好顺路。”

“顺路?”朱常洵挑眉,“漕运官道是供官府、藩王通行的,什么时候能走私船了?那些箱子里,装的真是丝绸?”

郑养性的脸色变了变,凑过来压低声音:“王爷别较真。家里在江南有十几处织坊,靠漕运运货方便——再说,沿途的税关都是自己人,不用交税。您到了广东,要建藩王府、要养随从,哪样不要钱?家里帮您多挣点,不是坏事。”

朱常洵看着那艘大船缓缓驶过,纤夫的号子声里带着哭腔,而船头那些“郑府”的人,正摇着扇子说笑。他突然想起母妃临行前的话:“洵儿,到了广东,别怕,有母家在,没人敢欺负你。”原来母家的“势威”,就是这样来的——占着官府的道,不交税,欺负纤夫,和那些横征暴敛的税监,又有什么区别?

那天下午,驿站里来了个小太监,说是从京城来的,给福王送“家信”。朱常洵拆开一看,不是母妃写的,是小侄女**郡王的手笔——**是太子朱常洛的二女儿,才3岁,却比宫里的皇子们都胆大,竟然敢请旨赴山东赈灾,如今还逼得他母家势威,自己也不得不就藩广东,听说他能来此地也是她的手笔。

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直白:“三叔,你去广东,要是遇到欺负人的税监,别像太子爹爹那样怕事,要管!”

朱常洵捏着信纸,指腹蹭过“别像太子爹爹那样怕事”几个字。太子朱常洛懦弱,宫里谁都知道,可**一个3岁的小姑娘,却敢跟矿监叫板。他想起黄河边的老妇、运河上的纤夫,又想起郑养性说的“家里帮你多挣点”——他一边怨父皇把他打发去广东,一边又依赖母族的势力,可真遇到事,竟不如一个小侄女有勇气。

“王爷,该启行了。”王忠进来回话,见他手里捏着信纸,就道,“是**郡王的信吧?郡主仁善,敢跟税监吵嘴,说他们‘是蛀虫,啃大明的江山’。”

“蛀虫……”朱常洵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他看着窗外江南的稻田,金黄一片,可他知道,这金黄下面,藏着多少被盘剥的百姓。他突然觉得迷茫——他去广东,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做个靠母族势力、收租享乐的藩王?还是做个父皇说的“劝课农桑”的王爷?可他连自己母族的私船都管不了,又怎么管得了广东的税监?

岭南道的瘴气:初窥广东乱

今日,仪仗终于进入岭南地界。刚过梅岭关,朱常洵就觉得一股湿热的气扑面而来,黏在皮肤上,闷得人喘不过气。路边的树木也换了样子,不是北方的松柏,是高大的榕树,气根垂下来,像无数条鞭子,还有些叫不上名的花,红得刺眼,却闻不到香味,只有一股淡淡的土腥气——陈矩说,那是“瘴气”,山里多见,外地人闻多了会生病。

“王爷,前面就是韶州府了,再走五日,就能到广州。”王忠指着前方的城池,“韶州有天主教的教堂,利玛窦神父当年就在这传教,如今还有几个洋和尚在这,靠修钟表、算历法吸引士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常洵没兴趣看教堂,他的目光被路边的几个矿工吸引了。他们穿着破烂的短褂,腿上、手上都是伤口,有的还流着血,正背着沉甸甸的矿石,往山脚下走。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走一步晃一下,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歌词却听得人心酸:“挖矿石,填税银,挖不到,死个人;矿监笑,矿工哭,哪有天理,哪有王法……”

“他们是挖什么矿的?”朱常洵问。

“是银矿,”随行的韶州知府赶紧回话,“韶州山里有银矿,万历二十五年就开了,归税监管。矿工都是附近的百姓,按‘班’算,一班要挖够五十两银矿,挖不够就没饭吃,还要挨鞭子。”

“五十两?”朱常洵皱眉,“这么重的量,他们一天能挖够吗?”

知府低下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回王爷,难……有的矿工挖了三天都凑不够,就被税监的人……拖去矿洞里‘填洞’,说是‘祭矿神’。上个月,就有七个矿工没回来。”

朱常洵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父皇说的“盯着税监”,想起**信里的“管管他们”,可此刻他站在路边,看着那些矿工蹒跚的背影,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是福王,是父皇钦封的藩王,可他连阻止税监杀人的权力都没有——税监是父皇派的,直接对内库负责,地方官管不了,他一个刚到岭南的藩王,又能管得了什么?

往前走了没几里,就看到路边围了一群人。朱常洵让随从去看,回来的人说,是税监的人在收“鱼税”。几个渔民刚从江里打了鱼,还没上岸,就被十几个穿黑衣的人拦住,说“按规矩,每斤鱼要交三文税”,渔民说“昨天还是两文,怎么今天就涨了”,黑衣人头子就一脚把鱼篓踢翻,鱼撒了一地,还把渔民的渔网扯破了,骂道:“少废话!阮公公说了,鱼税涨了,不交就把你船砸了,人抓起来!”

渔民跪在地上,抱着黑衣人的腿哭:“大人行行好,就这点鱼,是我家祖孙三代的活命钱,交了税,我们就没饭吃了!”

黑衣人头子不耐烦,抬脚就往渔民胸口踹:“活命钱?阮公公的俸禄,王爷的藩王府,哪样不要钱?你的活命钱,算个屁!”

“住口!”朱常洵再也忍不住,翻身下马,快步走过去。黑衣人们见是福王,吓得赶紧跪下来,头磕得“咚咚”响:“小的不知王爷在此,死罪死罪!”

朱常洵没看他们,蹲下来,帮渔民捡地上的鱼。鱼还活着,在他手里蹦跶,带着江水的湿冷。渔民愣了,赶紧爬起来,也跟着捡,一边捡一边哭:“王爷……王爷您是活菩萨啊……”

“鱼税为什么涨了?”朱常洵问黑衣人头子,声音冷得像冰。

黑衣人头子哆嗦着回话:“是……是阮公公说,王爷要到广州了,要建藩王府,需得多征点税,给王爷……添点‘贺礼’。”

“贺礼?”朱常洵冷笑一声,“用渔民的活命钱当贺礼,你觉得本王会要?”他转头对知府说,“把这些人抓起来,交给顺天府问罪。鱼税按旧例收,谁敢再乱涨,本王饶不了他!”

知府吓得脸都白了,赶紧点头:“是是是,臣这就办!”

黑衣人们慌了,赶紧磕头求饶:“王爷饶命!是阮公公让我们干的,我们不敢了!”

朱常洵没再看他们,只是帮渔民把鱼装进篓里,又让随从拿了五两银子,递给渔民:“拿去,买张新渔网,再买点粮食。”

渔民接过银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朱常洵连连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谢王爷!谢王爷救命之恩!”

朱常洵扶起他,想说“不用谢”,可话到嘴边,却觉得堵得慌。他救了这几个渔民,可韶州、广州还有多少这样的渔民、矿工、渔民?他能救一个,能救所有吗?阮昇是税监,背后是父皇的内库,他今天抓了这几个小喽啰,阮昇会不会报复?母族会不会怪他“多事”?

那天晚上,朱常洵在韶州驿站的院子里站了半宿。岭南的夜晚没有北方冷,可他却觉得浑身发凉。他想起离京时的不甘心——那时他怨的是“不能留在京城”,可现在他怨的是自己“没用”;他想起江南时的迷茫——那时他迷茫的是“该做什么”,可现在他迷茫的是“能做什么”。他第一次意识到,父皇把他派来广东,不是“流放”,是给了他一个选择——是做个浑浑噩噩的藩王,还是做个真正能为百姓做点事的王爷。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