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97章 临行前的叮嘱

刘基的话音刚落,龙椅上的朱元璋缓缓舒展了眉头,嘴角竟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 —— 这笑容里没有帝王的威严压迫,反倒带着几分如释重负的欣慰,与对 “稳定” 二字的笃定。

他指尖停止了敲击扶手,目光望向殿外晨光,思绪不自觉飘回:那时朱槿刚从战场回应天,一身风尘未洗,却眼神发亮地对他说:“父王,给孩儿五年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五年内,孩儿不仅能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还能让国库实实在在充盈起来!”

起初朱元璋只当是孩子的豪言壮语,半信半疑 —— 元末战乱耗尽了天下元气,黄河两岸饿殍遍野,中原良田多半荒芜,国库更是空虚得连军饷都要凑凑巴巴,哪是短短五年就能扭转的?

可自朱槿回应天府后,从提出土豆、水稻推广之策,到规划勋泽庄建设,再到如今为北方屯田铺路,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这让他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对朱槿那番话的信任,反倒越来越深。

“说得好!‘以天下稳定为重’,正合咱意!” 朱元璋猛地收回思绪,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咱意已决,暂缓北伐,先固内政!眼下百姓刚要喘口气,绝不能再因战事把家底耗空!”

满殿大臣闻声皆躬身,静候后续指令。

朱元璋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传旨太监身上,眼神变得愈发锐利,语气也添了几分凝重:“即刻拟旨,传与徐达 —— 其一,待攻克甘肃后,即刻停止北上追击,全军转入戍守与屯田筹备!务必配合世子朱标,把北方屯田之事落到实处:土豆良种优先往甘肃、陕西、山西、山东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送,派懂耕种的农官跟着去,手把手教屯民怎么种、怎么管,明年春播前,这批土豆田必须种下去!”

他顿了顿,特意加重了语气,补充道:“还有,眼下快到秋收了 —— 你告诉徐达,这时候最要当心!草原上的部落,向来靠天吃饭,秋天一过,草原上草枯粮绝,他们没了过冬的存粮,必然会盯着咱们北方的秋收粮。他们会骑着马南下,抢屯民的粮食、掳走牲口,甚至把刚收的庄稼一把火烧了!今年咱们刚收复甘肃,屯民好不容易种点粮,绝不能让他们抢了去!”

殿内大臣们纷纷点头 —— 他们大多听过草原部落劫掠的旧事:草原气候苦寒,无霜期短,能种粮的地方少,部落主要靠放牧为生,一旦遇上旱灾、雪灾,牛羊死了,就没了活路。秋收时节,中原百姓忙着收粮,仓里囤着新麦新米,正是最富庶的时候;而草原上的草已经黄了,牲畜开始掉膘,部落里的壮丁闲着没事,自然会组团南下,靠着骑兵快马的优势,抢了就跑,等明军反应过来,他们早就带着粮食逃回草原过冬了。

朱元璋继续下令:“其二,让徐达在甘肃、陕西、北平沿边的要道上,赶紧选地方修筑卫所、加固城墙!尤其是那些往年草原人常来劫掠的口子,要多派哨兵盯着,夜里也得轮岗巡查。防线必须扎结实了,不光要防王保保的残部,更要防这些草原部落趁火打劫,确保边地屯民能安心收粮、安心过冬!”

“其三,虽暂不北伐,军纪却半分不能松!” 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严厉,“让徐达每日督促将士训练:步兵的阵法、火器的装填射击、骑兵的冲锋砍杀,一样都不能落下!草原人骑兵厉害,咱们的将士必须练出真本事,才能在他们来劫掠时,一鼓作气打退他们,让他们知道咱大明的边境不好惹!”

传旨太监听得仔细,连忙躬身应道:“奴婢遵旨!这就去拟旨,用八百里加急传往西北,定让徐达将军尽早知晓上位的吩咐!”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再次望向殿外 —— 晨光已经洒满庭院,他仿佛能看到北方的田野里,屯民们正忙着收割庄稼,卫所的士兵们在城墙上巡逻,再过些日子,土豆的嫩芽就能从土里冒出来。只要稳住这几年,等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国库充实了,再解决北元的问题,便会容易得多。

朝堂议事的余音尚未散尽,大臣们躬身退出的脚步声渐远,朱元璋望着朱标转身的背影,沉声道:“标儿,你留步。”

朱标身形猛地一顿,像是被这声唤拉回神,他缓缓回身,双手交叠于腹前,躬身垂首:“儿臣在。” 晨光透过殿内的花窗,在他素色的衣摆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脸上那道浅褐色的伤痕,在柔和的光线下更显清晰。

待殿内只剩父子二人,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身,他没有再端帝王的威严,只是缓步走到朱标面前,目光细细扫过儿子的眉眼、肩头,像是要把他此刻的模样刻进心里。“这是你头一遭独自远行,”

他的声音放得极缓,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沙哑,“去的又是刚收复的北方,那边地刚平定,人心还没稳,路上得多带些得力的人手。”

他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朱标的衣袖,又很快收回,继续叮嘱:“侍卫要选那些跟着你多年、忠心且懂应变的,别选只会耍花架子的;农官也得挑懂耕种、能跟屯民说上话的老吏,北方的土性和南方不一样,别让外行误了大事。遇事多跟身边人商量,别自己闷在心里硬扛,你是世子,更是咱的儿子,身子和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标垂着头,耳尖微微泛红,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话语里的暖意,像是冬日里的炭火,一点点焐热他的心房。“儿臣记下了,父王。” 他的声音比平日里低了几分,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轻颤。

“还有,” 朱元璋往前走了两步,目光望向殿外,像是能穿透墙壁看到远方的北方,“北方刚打完仗,军中和地方上的人,脾性差得远 —— 徐达将军是老臣,懂大局,你跟他配合时多听少说,尊重他的经验;卫所的将领多是行伍出身,吃软不吃硬,你别摆世子的架子,有空跟他们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让他们知道你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指手画脚的。人心齐了,屯田、种土豆的事才能顺顺利利推进,不然光靠咱朝堂下命令,到了地方上还是会打折扣。”

他忽然想起什么,眉头微微蹙起,语气又添了几分急切:“对了,北方不比应天暖和,眼下快入秋了,夜里温差大,你得把厚些的棉衣、棉被都带上,别嫌麻烦。饮食也多注意,那边的水硬,别喝生冷的,要是水土不服闹肚子,赶紧找大夫看,别硬撑着说没事,咱在应天,听不到你的消息,会担心的。”

一句句细致入微的叮嘱,像春日里的细雨,轻轻落在朱标心里。他猛地抬眼看向朱元璋,眼眶竟有些发热 —— 上一世,父皇朱元璋已是洪武大帝,对他虽有殷切的期许,却更多是帝王对储君的严厉要求,是权衡朝堂后的谆谆教诲,从不会这般事无巨细地叮嘱他穿衣、饮食,从不会把 “担心” 二字挂在嘴边。

他想起二弟朱槿。是二弟用一个个务实的计策,让父皇看到了民生的希望,也让父皇渐渐放下了帝王的冰冷,找回了父亲的温情;是二弟用坦诚的态度,一点点消融了父子间因身份、权力产生的隔阂。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翻涌的情绪,声音带着几分郑重:“父王放心,儿臣定不负父王所托。此番去北方,儿臣定把屯田之事办扎实,把土豆种好,让边地的百姓能早日吃上饱饭,不让他们再受战乱和饥饿的苦,也不让父王失望。” 他的目光坚定,像是在对父亲承诺,更像是在对自己立誓。

朱元璋看着儿子眼中的光芒,满意地点点头,可目光落在他脸上的伤痕时,又不自觉地顿住。他张了张嘴,想问 “这伤到底是怎么来的”,想问 “是不是跟槿儿闹矛盾了”,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 他太了解标儿了,这孩子性子稳重,若是愿意说,早该主动提了;既然他一直没说,定是有自己的顾虑,若是强行追问,反倒会让他为难。

朱元璋从袖中掏出一封密封的信,信封上盖着密探机构的印记,他指尖捏着信封的一角,轻轻扔给朱标:“这个你自己看看,是毛骧刚送来的密报。”

朱标伸手接住,指尖触到信封粗糙的纸面,他快速拆开,目光扫过信上的字迹。当看到 “标翊卫军营中卞元亨与蓝玉对练,卞元亨将蓝玉打伤,大夫诊断未伤筋骨,却需卧床一月” 时,他的瞳孔微微一缩,面色瞬间变了变 —— 蓝玉这两年已经收敛了性子,做事沉稳了许多,卞元亨是二弟朱槿的人,向来谨慎,怎么会在对练时 “失手” 伤了蓝玉?这事定然是二弟的安排。

他很快便收敛了神色,将信仔细折好,收入袖中,再次躬身道:“儿臣知晓了,父王。” 他没有追问,也没有辩解,像是早已习惯了二弟的行事风格。

朱元璋把朱标的反应看在眼里,没有追问他的想法,只是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传递过去:“行了,也没别的事了。你临行前,去你母后那边坐坐,跟她好好说说你去北方的事 —— 你跟她多说几句宽心的话,别让她在家牵挂。”

“儿臣遵旨。” 朱标躬身行礼,起身时,他抬眼望了父亲一眼,看到朱元璋眼角的细纹,心里忽然一酸,转身一步步退出殿外。

看着朱标离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殿门后,朱元璋皱起眉头,心里的疑惑又冒了出来 —— 之前锦儿说在标儿的院子外,听到槿儿提 “舔狗”,如今卞元亨又突然打伤蓝玉,这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联?槿儿和标儿之间,到底因为什么闹了矛盾,竟让标儿脸上添了伤?

他在殿内踱了几步。可转念一想,标儿沉稳懂事,槿儿聪慧通透,两个儿子都是他的骄傲,就算有些小矛盾,也该能自己化解。

他摇了摇头,自嘲地笑了笑:“罢了,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心思了,咱这做爹的,也别瞎操心了。”

说罢,他转身走回龙椅,拿起桌上的奏折,指尖轻轻拂过奏折上的字迹,可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又望向了殿外,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又像是在担忧着什么。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