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50章 寿宴(4)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第250章 寿宴(4)

作者:兽兽欧巴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00:15: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朱槿话音刚落,一旁的户部尚书杨思义便缓缓起身。

他年近六旬,半白的须发贴在鬓角,几缕稀疏的发丝随着动作轻轻颤动,额间的皱纹深如刀刻,像被岁月反复犁过的田垄,满是风霜痕迹。

起身时,他左手紧紧撑着桌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右手则微微颤抖着扶向腰间玉带,动作迟缓得似怕扯动旧疾,连藏青官袍的下摆都跟着轻轻晃了晃,露出一双裹在皂靴里、略显蹒跚的步履。

待勉强站直身子,他又忍不住捂嘴咳嗽了两声,沙哑的喉音里满是老态,才对着朱槿躬身行礼,声音微弱却清晰:“老臣在。”

朱槿见状,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望着眼前这位老臣,他心中不禁感慨:这便是现代研究中被誉为“14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杨思义啊!

其设计的“宏观调控”思路,不仅是明初经济复苏的核心,更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商业形态。

《明史》赞他“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道尽他执行政策的细致高效;刘基称他“宽宏容达”,朱元璋亦认可他“急农民之所急”的务实——当年明朝统一战争时,他精打细算缩减开支,既保障了前线军需,又未加重百姓赋税;

他制定的户部职能架构,细化税收、仓储、钱货管理,稳稳奠定了明代财政体系的根基;

在北方推行的屯田与“开中法”,更是既解了边军粮荒,又催生出晋商、徽商这样的商业集团。

只可惜后来他因治绩突出调任陕西行省参政,最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归葬浠水黄草湖,未能再展所长。

朱槿不禁暗自叹道:自己老爹朱元璋果真是天选之人,开局一碗便能成就帝王伟业,除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身边聚拢的又何尝不是一群天之骄子?

武将里徐达用兵如神、常遇春勇冠三军、李文忠骁勇善战,早已传为美谈;

文臣中更是卧虎藏龙——李善长善谋全局,是老爹倚重的“萧何”,朝堂礼制、财税规划皆出自他手;

刘基(刘伯温)神机妙算,能断天下大势,鄱阳湖之战献奇策、定历法、明律条,堪称“智囊之首”;

宋濂学识渊博,堪称“开国文臣之首”,主持编撰《元史》,又为大哥朱标讲经,德行学识皆为百官表率;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为老爹奠定基业指明方向,堪称“战略定调者”;

叶琛与章溢并称,治理地方颇有成效,安抚流民、整顿吏治,是难得的实务能臣;

还有早期的胡惟庸,虽后期失势,可早年处理政务干练利落,为中枢运转助力不少;

这般人才济济,何愁大业不成?

收敛心绪,朱槿缓缓走到杨思义身前,见老人仍躬身立着,连忙抬手示意:“杨大人,您年岁已高,不必多礼,坐下回话就好。”

待杨思义依言落座,他才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回避的追问:“您身为户部尚书,总掌天下钱财收支,国库每一笔用度想必都了然于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厅内屏息的群臣,最终落回杨思义身上,“敢问大人,我母后今日所戴的凤冠霞帔,是从国库中支取了多少银两置办的?”

杨思义闻言,又微微欠身行礼,声音依旧虚弱:“回禀二公子,王妃这凤冠霞帔,并非从国库出资置办。老臣执掌户部以来,从未在账目上见过这笔开销,也实在不知其具体花费多少银两。”

“什么?竟不是国库出的钱?”

“那这稀世之物,到底是从哪来的?”

此言一出,大厅内瞬间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官员们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疑惑与惊讶。

连端坐一旁的李善长都皱起了眉头,胡惟庸更是悄悄挺直了身子,显然都没料到会是这个答案。

朱槿却似早有预料,他抬手轻轻压了压,厅内的议论声顿时平息。

随即他移步到仍躬身立着的章溢身边,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章大人,方才您力陈这凤冠霞帔耗费甚巨,恐伤民生,如今听闻它并非国库出资,心中想必很是好奇其来历吧?”

章溢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仍带着先前的坚持,却也多了几分疑惑,刚要开口,便听朱槿继续说道:“既然章大人好奇,那我便直言相告。”

他声音陡然提高,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厅,“此凤冠霞帔,并非朝廷工坊所制,而是我亲自寻访江南巧匠、遴选稀世材料,打造而成,特意作为寿礼献给母后的!”

“至于花费——”朱槿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震惊的脸庞,一字一句道,“总价耗费十万八千两白银,分文未动国库,全是我自己的私产!”

这话如同惊雷炸响,厅内瞬间鸦雀无声。章溢更是瞳孔骤缩,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惊——他虽知这服饰贵重,却没料到竟价值十万八千两,更没料到是朱槿私人所赠。

可震惊过后,章溢依旧挺直了脊背,对着主位的朱元璋双膝跪地,语气坚定如铁:“吴王!即便这凤冠霞帔未耗国库银两,可十万八千两仍是世间少有的巨富之资!如今江南初定,民生凋敝,百姓尚有冻馁之虞,如此奢靡之物现世,恐难避‘浮华惑众’之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朱槿,“更甚者,二公子年纪轻轻,竟能拿出十万八千两私产打造服饰,其钱财来源是否正当?是否涉及贪腐或与民争利?臣恳请吴王严查二公子的资产往来,以正官场风气,以安百姓之心!”

朱元璋听着章溢的奏请,没有立刻表态,反而将目光投向朱槿,嘴角勾起一抹饶有兴致的弧度,语气带着几分审视:“朱槿,章大人所奏,你可认罪?”

朱槿闻言,神色未慌,从容拱手躬身,声音平稳:“父王,儿臣不知儿臣何罪之有!”

章溢则语气恳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吴王,臣所言非虚,朱槿虽为您之子,却有三罪,恳请您明察!”

话音落下,厅内更静,连呼吸声都似被压低。

朱元璋端着酒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沉沉地看着章溢,未置可否,却也未打断他,显然是允他继续说下去。

章溢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道:“其一,朱槿奢靡无度,罔顾民生!如今江南刚历战乱,又遭水灾,田间颗粒无收者不在少数,城外流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的甚至要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朝廷正四处筹措粮草赈灾,吴王您更是以身作则,以四菜一汤倡导节俭,就是为了让百姓看到官府与他们共渡难关的诚意。可朱槿呢?竟斥资十万八千两白银打造一件凤冠霞帔!即便这是他私产,可如此铺张浪费,与当下民生凋敝的境况格格不入,更违背了您倡导的节俭之风。百姓若见皇子如此奢靡,定会质疑‘官府是否真的体恤我们’,长此以往,恐动摇民心,不利于江南稳定啊!”

说罢,他稍作停顿,见朱元璋依旧面无表情,便又接着说:“其二,朱槿资产不明,涉嫌营私!他虽为吴王之子,官至卫指挥使,可十万八千两白银,并非小数目——即便是朝中一品大臣,不吃不喝也要攒上数十年才能有此积蓄!朱槿年纪轻轻,哪来这么多私产?臣难免怀疑,他在战场之上强取豪夺。若不彻查清楚,恐会让其他权贵效仿,滋生官场**,坏了您辛苦建立的朝堂规矩!”

这番话直指要害,厅内不少官员都悄悄点头——章溢所言确实在理,朱槿的钱财来源,着实可疑。

章溢的声音愈发坚定,说出了第三条“罪名”:“其三,朱槿行事张扬,有失吴王之子本分!他身为您的儿子,当以体恤百姓、辅佐您稳固为己任,可他却将心思用在打造奢华寿礼上。您倡导节俭,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寿宴本是喜庆场合,他却因这件凤冠霞帔引发朝堂争议,让您与王妃陷入尴尬境地,更扰乱了寿宴秩序。这不仅是未以身作则,更是有失未来皇子应有的沉稳与担当,若不加以约束,恐会让外界觉得王府家风松散,有损您的威望!”

三条“罪名”说完,章溢重重叩首:“吴王!当下正是您收拢民心、整顿吏治的关键时期,朱槿此举,无论从民生、吏治还是家风来看,都不可轻饶!臣恳请您严查朱槿的资产往来,依规处置,以正风气,以安民心!”

章溢的话音刚落,厅内便响起一阵整齐的衣袍摩擦声 —— 只见数名身着青色官袍、腰佩监察御史印符的官员,纷纷从座位上起身,动作迅速却不失庄重地走到章溢身旁,齐齐双膝跪地,与章溢一同对着主位的朱元璋叩首。

为首的御史台都事朗声道:“吴王!章大人所言极是!朱槿公子奢靡无度、资产不明,更有失藩王之子本分,臣等恳请吴王严查朱槿公子的资产往来,彻查其钱财来源,以正朝堂风气,以安江南民心!”

其余御史官员纷纷附和,声音铿锵有力:“臣等附议!恳请吴王严查!”

一时间,青色官袍在厅中连成一片,场面肃穆又带着几分压迫感。

这些御史台官员,本就以 “纠弹百官、直言进谏” 为己任,此刻见章溢开了头,又恰逢 “风闻言事” 的制度撑腰 —— 无需确凿证据,仅凭 “朱槿斥巨资造服饰” 的传闻,便能弹劾权贵,自然不愿错过这 “忠君报国” 的机会。

朱槿站在原地,看着眼前齐刷刷跪地的御史们,心里真是又爱又恨。

爱他们的,是这份不畏强权的骨气。明知自己是吴王之子,却依旧敢当众参奏,丝毫不顾皇室颜面,这份忠謇正直、敢于纠弹的劲头,正是朝堂最需要的风气 —— 若官员都能这般不徇私情,官场**何愁不除?

连自己都敢参,足见他们没把 “皇子身份” 放在眼里,只认 “规矩” 与 “民生”,这份心性,着实难得。

可恨他们的,是这份迂腐到近乎 “没长脑子” 的固执。

今日是娘亲的寿宴,本是喜庆场合,即便有争议,也该私下进言,或是等寿宴结束后再奏请核查,哪有在寿宴上集体跪地施压的道理?不分时候、不分场合地 “犯颜直谏”,看似是 “忠臣”,实则是将父王置于两难境地 —— 若不查,会被说偏袒皇子;若查,又扫了寿宴的兴,更让娘亲难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槿暗自叹气:说到底,还是老爹给了他们太多权力。“风闻言事” 的特权,让他们无需查证便能弹劾,没了 “证据不足” 的顾虑;“犯颜直谏” 的荣耀感,更让他们把 “触怒君上” 当成 “忠君” 的证明,仿佛越敢顶撞、越敢参奏权贵,就越能彰显自己的 “风骨”。

可他们忘了,“进谏” 也需讲时机、讲方式,一味蛮干,反倒会乱了大局。

朱槿缓缓摇头,看着眼前跪地的御史台官员与厅内神色各异的群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对着众人说道:“诸位大人急于纠弹,却忘了父王一直以来的治国根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继续道:“父王自起事以来,便深知‘孝’对凝聚人心、稳定秩序的重要性。他早年家境贫寒,父母兄长皆因元末乱世与瘟疫离世,这份失去至亲的痛,让他更懂‘孝’的珍贵 —— 即便当年颠沛流离,他也始终记挂母亲的养育之恩,后来稍有根基,便立刻派人寻访母亲遗骨,妥善安葬。”

“也正因如此,父王将‘孝’定为治国根本:修订《大明律》时,特意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凡忤逆父母、不养亲老之人,皆要依律严惩;在地方推行乡饮酒礼,每逢宴饮必讲孝道故事,就是要让百姓知晓‘孝’乃立身之本;甚至对朝中官员,也要求必须为父母守丧三年,即便身居要职,若父母离世,也需辞官归乡尽孝,以此彰显孝道的至高地位。”

朱槿的声音愈发恳切,“在父王眼中,‘孝’从来不是简单的家庭伦理 —— 百姓若能尽孝,便会懂得感恩、安分守己,这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官员若能尽孝,便会心怀仁善、体恤民生,这是吏治清明的保障。说到底,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又何谈对君主忠诚、对百姓体恤?今日我为母亲贺寿,斥资打造凤冠霞帔,虽看似奢靡,却是一片孝心,若这都要被苛责,岂不是与父王倡导的‘孝治’相悖?”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