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9章 路通了

从窑洞到省府 第9章 路通了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深秋的暖阳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泛着淡金色的光泽。我蹲在村口的岔路口,指尖轻轻抚过路面接缝处细密的纹路,水泥还带着被阳光晒透的温热,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从塌方路段到村口的三公里路,在全村人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后,终于像条青灰色的绸带,妥帖地铺在了黄土坡的沟壑间,将散落的三个自然村紧紧连在了一起。

最后一方水泥凝固的那天清晨,天还没亮,王德山老汉就拄着枣木拐杖来了。他佝偻着背,围着新修的路面转了三圈,用拐杖轻轻敲了敲路面,听着 “咚咚” 的实响,突然红了眼眶:“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平展的路…… 当年我赶驴车拉粮食,这条路得走三个钟头,现在啊,自行车都能跑得飞快。” 他身后,张婶端着刚出锅的油饼,往每个人手里塞,油饼的香气混着水泥的清新气息,在清晨的空气里弥漫。老周赶着羊群从路上走过,羊蹄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连平日里桀骜不驯的领头羊,都像是在笑着撒欢。

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三五成群地在路上奔跑,清脆的笑声惊起了路边槐树上的麻雀。那个总盼着爸爸回家的小女孩,拉着奶奶的手在路边蹦蹦跳跳:“奶奶你看,路好平啊,爸爸开车回来肯定不会颠了!” 老人笑着抹眼泪,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路面,像是在抚摸稀世珍宝。

傍晚收工时,王书记把我拉到村委会的窑洞里,从墙角搬出一坛封得严实的米酒。这坛酒是去年秋收时酿的,他一直舍不得喝,说是要等村里有大喜事时才开封。他往粗瓷碗里倒酒,酒液金黄透亮,在碗里晃出细碎的涟漪,酒香瞬间弥漫了整个窑洞:“泽岚,这路能修成,你是头功。我这老骨头没别的能帮你,下周乡里要开民生工作汇报会,你替我去。”

“王书记,还是您去合适,您在村里待了一辈子,更了解情况。” 我连忙摆手,指尖不小心沾到了碗沿的米酒,凉丝丝的甜意渗进皮肤。

“我嘴笨,说不出啥门道。” 他把碗往我面前推了推,黄铜烟袋锅在桌腿上磕了磕,烟灰簌簌落在地上,“你不一样,你有文化,脑子活,能把咱村的难处说清楚,也能把修路的经验讲明白。再说,这路是你跑下来的,是你带着大伙修起来的,该让乡里领导好好听听你的想法。” 油灯的光晕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皱纹里的笑意比碗里的米酒还要醇厚。

我看着王书记真诚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一个多月来,他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嗓子喊哑了,手上磨出了血泡,却从没说过一句累。如今路修好了,他却把功劳都推给了我。我端起粗瓷碗,和他轻轻碰了一下:“王书记,那我就试试,一定把村里的情况汇报清楚。” 米酒入喉,带着淡淡的甜意,顺着喉咙暖到了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确实清闲了不少。没了工地的喧嚣,没了搅拌机的轰鸣,没了村民们的吆喝声,黄土坡仿佛都变得安静了许多。阳光透过稀疏的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风吹过,带来玉米秸秆的清香。表面看,我像是过上了难得的休闲日子,每天在村里慢悠悠地转,和村民们聊聊天,其实口袋里的笔记本从没停过记录,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清晨的露水还没干时,我就背着帆布包去看那些撂荒的梯田。曾经长满齐腰深杂草的土地,在路通后仿佛也有了新的希望。我沿着田埂慢慢走,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的面积,在笔记本上画下梯田的等高线,标注着 “东南坡光照充足,适合种植矮化苹果”“西北坡土壤湿润,可种谷子”。每发现一块适合耕种的土地,我就在旁边插上一根树枝做标记,一上午下来,手里的树枝用了大半。

有几户村民已经开始清理荒草,他们挥舞着镰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喊累。看见我过来,正在割草的刘大叔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汗:“李书记,等你找好苗子,咱就把这地全种上果树!路通了,果子能运出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期待,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草屑。

正午的日头最烈时,我跟着老会计去勘察水源。村里的老井已经用了几十年,水量越来越少,旱季时连人畜饮水都紧张,更别说灌溉田地了。我们提着水壶,拿着卷尺,在崎岖的山坳里穿行,脚下的碎石硌得脚生疼。老会计年纪大了,走得气喘吁吁,却坚持不让我扶:“没事,我这老骨头硬朗着呢,当年修水库时比这难走的路都走过。”

在山坳深处,我们终于找到一处渗出泉水的石壁。泉水顺着石壁缓缓流淌,在下方积成一个小小的水洼,清澈见底,还能看见水底游动的小鱼。我用树枝在地上画简易的蓄水池图纸:“把水引到这里,修个沉淀池,再铺管道通到各村,这样灌溉和饮水问题都能解决。” 老会计蹲在旁边记数据,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纸上,晕开了小小的墨点,他却浑然不觉:“这水好啊,甘甜得很,要是能引到村里,比城里的自来水都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测量了泉水的流量,记录了地势的高低差,估算着需要的管道长度和蓄水池大小,直到夕阳西下才往回走。回去的路上,老会计突然说:“泽岚,你是个干实事的孩子。以前来的干部,也说要打井引水,可都是说说就没下文了。” 我心里一暖,拍着他的肩膀:“大爷,这次不一样,路通了,运设备、拉材料都方便,我一定把井打上。”

傍晚村民们在村口老槐树下纳凉时,我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旁边,听他们聊天。谁家的儿子在外地学了养殖技术,想回来办个养鸡场;谁家想趁着路通了,开个小超市卖日用品;谁家的几亩地因为缺水一直荒着,盼着能早日打上井…… 这些细碎的诉求,都被我一一记在笔记本的 “待办事项” 里,旁边画着小小的五角星,标注着紧急程度。

王德山老汉凑过来看我的笔记本,指着 “打井” 两个字问:“这打井的事,真能成?我听说打一口井可贵着呢,得好几万。”

“能成。” 我指着新修的路,语气坚定,“路通了,运输成本能降一半。我已经在查水利局的扶贫项目了,应该能申请到一部分资金,剩下的咱们再想办法。您看,这是我画的初步方案,先打一口深井,再建个蓄水池,保证能满足灌溉和饮水需求。” 他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眼里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期待,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个圈:“要是能打上井,这片地开春就能种,我第一个报名!”

准备汇报材料的夜晚,窑洞里格外安静。油灯的光晕温暖而柔和,映在墙上的修路规划图上,仿佛给那些线条镀上了一层金边。我翻着一个多月来的笔记,从修路的资金明细到村民的诉求清单,从撂荒地的丈量数据到水源勘察的结果,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带着体温的字迹仿佛都活了过来。我想起王德山老汉敲路面时的激动,想起张婶塞油饼时的热情,想起孩子们在路上奔跑的笑声,心里充满了力量。我在汇报稿的结尾写道:“路是基础,却不是终点。当车轮能平稳地驶入村庄,当泉水能顺畅地流进田地,当撂荒的土地重新结出果实,当外出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李家坳的希望才能真正扎下根,才能在这片黄土坡上茁壮成长。”

笔尖划过纸页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来年春天的景象:苹果花开满梯田,粉白一片;蓄水池里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外出的年轻人拉着行李箱走在新修的路上,脸上带着归乡的喜悦;孩子们在村口的阳光下奔跑,笑声传遍整个黄土坡。

米酒坛已经见了底,王书记靠在土炕上打起了呼噜,鼾声在安静的窑洞里起伏,像一首质朴的歌谣。我合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帆布包,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新修的路上,偶尔有晚归的村民打着电筒走过,光柱在路面上拉出长长的线,像是在为未来的路指引方向。

时间过得很快,后天就要去乡里汇报了,可我心里想的,早已不止是修路的成果。那些在别人看来休闲的日子里,我悄悄酝酿的计划 —— 打井、种果树、搞产业,正像路边悄悄埋下的种子,在夜色里积蓄着生长的力量。我知道,这条修通的路,只是李家坳改变的开始,更长远的征途,才刚刚铺开在脚下。

指尖再次抚过帆布包里笔记本的轮廓,那里写着 “民心是永不塌方的路基”。这黄土坡上的路,修在脚下,更修在心里。而那些藏在休闲时光里的忙碌与规划,终将让这片沉寂的土地,长出更繁茂的希望。我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窗外的月光正好落在新修的路上,像一条通往未来的银带,在夜色中闪着光。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