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0章 水窖

从窑洞到省府 第10章 水窖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天刚蒙蒙亮,窑洞口的微光就透过窗棂照了进来。我一骨碌爬起来,想起今天要去乡里参加民主生活会,匆忙套上衣服往外走。刚到院子里,就看见王德山老汉正佝偻着身子,在院角那个圆拱形的土窖前忙碌。晨雾在窖口缭绕,给那圈青灰色的砖沿蒙了层薄纱,这物件我住了快俩月竟没仔细留意过,一直当是储存土豆的菜窖。

“王大爷,您这菜窖藏了不少过冬的土豆吧?” 我趿着布鞋凑过去,刚靠近就闻到一股潮湿的土腥味。窖口盖着块厚重的青石板,边缘凿着细密的凹槽,上面还压着块半大的石头,想来是防雨水倒灌和牲畜误入的。

老汉闻言直起腰,手里的葫芦瓢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斑:“啥菜窖哟,这是咱李家坳的‘救命窖’。” 他费力地挪开压在石板上的石头,“吱呀” 一声推开盖子,一股沁凉的水汽混杂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我好奇地探头望去,窖底黑黢黢的深不见底,隐约能听见水滴落在水面的叮咚声,像是藏在地下的秘密歌谣。

“这是水窖?” 我愣在原地,看着老汉用葫芦瓢轻巧地舀起半瓢水。水色浑浊,带着淡淡的土黄色,水面还漂着细小的草屑和泥沙。这场景让我突然想起刚来时喝的水缸水,总带着沉淀的泥沙,原来水源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土窖里。

“咱李家坳十年九旱,老天爷赏的雨水可得好好存着。” 王德山用粗糙的袖子擦了擦瓢沿,浑浊的水珠顺着袖口滴落,“这窖深三丈六,能存二十担水,夏天积的雨水,够俺老汉精打细算喝到来年开春。你看这窖口沿,特意砌得比院子高半尺,下雨时雨水顺着屋檐的导流槽流进来,先经过这层碎石细沙滤掉泥沙,才能进窖里存着。” 他指着窖口边缘铺着的砂石过滤层,那些不起眼的碎石细沙,竟是黄土坡上最原始的净水装置。

我绕着水窖仔细转了一圈,发现窖壁是用黄泥混合麦秸秆夯实的,上面还留着当年筑窖时的夯痕,一圈圈像树木的年轮。这种在《中国农村水利史》里见过的黄土防渗技术,此刻就真实地存在于脚下。想起城里拧开水龙头就有的自来水,再看看这深不见底的水窖,突然明白 “滴水贵如油” 在这片土地上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生存的常态。

“李书记没见过这稀罕物吧?” 张婶挎着木盆从旁边经过,看见我们就笑着搭话,木盆沿还沾着没擦净的水渍,“你住的村委会窑洞也有口水窖,前几年王书记特意请塬上的匠人修的,比俺家这口还深呢,就是这两年没好好清淤。” 她指了指我住的窑洞墙角,果然有个相似的圆拱形窖口,只是被扫帚、麻袋等杂物挡着不太显眼。

跟着张婶去她家看水窖时,正遇上她儿媳在灶台边倒水。一个豁口的木桶架在灶台角落,浑浊的水沉淀后清晰地分成两层,下层是厚厚的泥沙,她正小心翼翼地把上层相对清澈的水倒进陶瓮。“这水得澄半天才能用,洗菜做饭都得省着来。” 年轻媳妇脸上带着腼腆的红晕,“前几年大旱,窖里水见底,俺们得走五里地去山涧挑水,来回一趟就得俩钟头,男人不在家,我一个人挑不动,只能半桶半桶地提。”

在村里转了整整一个上午,我把每家的水窖状况都记在笔记本上。有的用水泥抹了内壁,算是家境好些的;有的还是纯黄土窖壁,得定期用黄泥糊缝防渗漏;最让人心头发紧的是村西头的五保户张奶奶家,竟用半截破水缸埋在地下当水窖,缸壁布满裂纹,真不知道这样的水窖能存住多少水。这些散落在黄土坡上的水窖,像大地的眼睛,默默收藏着生存的希望和艰辛。

回到村委会,我立刻搬开遮挡水窖的杂物,掀开了那口被遗忘的水窖。石板掀开的瞬间,一股更浓重的霉味涌出来,窖底积着厚厚的淤泥,水面漂着腐烂的落叶和不知名的小虫子。显然这口窖已经很久没好好清理过,难怪我这半个多月喝的水总带着股怪味。

“这窖得赶紧清淤了。” 我找来长竹竿试探水深,杆头沉下去近两米才触到水面。水窖内壁长满了青苔,靠近顶部的地方已经出现裂缝,再不修补恐怕要渗水。我在笔记本上画下水窖的剖面图,仔细标注着 “清淤深度 1.2 米、裂缝修补、加装双层过滤层”,又在旁边写下 “需购置潜水泵、清淤工具、防渗水泥”,这些都得记在待办事项的优先栏里。

傍晚收工时,我特意在村里多待了会儿,观察村民们的用水习惯。老会计家的小孙子放学回来,先用水瓢舀半瓢水匆匆洗手,洗完的水舍不得倒,端去浇院子里那棵瘦弱的石榴树;王德山老汉洗碗时只用少量水擦拭,最后还要用干布把碗擦干,说是 “省水还不沾灰”;连孩子们在村口打闹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溅起的水花浪费了珍贵的水源。这些下意识的举动,是刻在黄土坡人骨子里的节水本能。

晚饭时我跟王书记提起水窖的事,他往灶膛里添了把玉米芯,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满脸通红:“路通了是第一步,水的事更要紧。前几年县水利局来勘测过,说咱这地下有浅层地下水,就是打井得不少钱,光设备运费就够咱村喝一壶的。你去乡里汇报时,能不能把这事也提提?看看乡里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火光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动,眼里的期盼沉甸甸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翻开笔记本,把白天统计的水窖状况一一列出:全村 86 户,能用的水窖 62 口,其中 15 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9 户仍在饮用未经过滤的雨水,最远的村民挑水单程需要两小时。这些数字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心上。修路时总说 “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才明白,没有水,修再好的路也种不出庄稼,引不来产业,过不上好日子。

夜深人静时,我蹲在村委会的水窖旁,月光顺着窖口的缝隙洒下去,在水面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水滴坠落的声响在空窖里回荡,清晰得像是大地的心跳。我想起白天看到的景象:孩子们用浑浊的水洗脸时认真的模样,主妇们把洗菜水反复利用的仔细,老人们望着天空期盼降雨的虔诚。这些画面让 “打井” 两个字在笔记本上愈发清晰,笔尖划过纸页时,力道大得几乎要戳破纸背。

指尖抚过粗糙的窖壁,那些夯实的黄土里藏着多少代人的生存智慧与无奈。现在路通了,运输打井设备的难题解决了;民心齐了,村民们愿意跟着干的底气也足了。我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水窖是过去的希望,水井是未来的依靠。”

月光下,新修的水泥路泛着淡淡的白光,像条银色的带子通向远方的黑暗。而那些散落在黄土坡上的水窖,像星星点点的灯塔,曾照亮过最艰难的岁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古老的灯塔,被更稳定的水源替代,让每一户人家都能用上清澈的井水,让孩子们不用再喝带着泥沙的水,让主妇们不用再为一桶水奔波。这个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比任何规划蓝图都更坚定。

第二天一早,鸡叫头遍我就起来了。揣着笔记本和汇报材料,我踏上了去乡里的路。新修的水泥路上,早起的村民已经开始往镇上运农产品,三轮车驶过的声音轻快明亮,和以前的驴车吆喝声截然不同。我望着车后扬起的轻尘,心里清楚,这次民主生活会不仅要汇报修路的成果,更要把水窖里藏着的期盼和困难说清楚。这黄土坡上的路通了,但通向好日子的路,还需要清澈的水源来滋养,而我,就是那个要为他们引来活水的人。

客车在新修的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黄土坡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色泽。我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和规划,心里充满了力量。民主生活会的会场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我知道,那里将是我为李家坳争取更多希望的新起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