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的秋老虎还没散尽,拆迁工作刚一收尾,县委办公楼的会议室里就弥漫着一股沉静的严肃。李泽岚坐在主位上,指尖轻轻叩着桌面,目光扫过面前的拆迁工作总结报告,最后落在坐在对面的陈明身上。
“拆迁这三个月,王启年和李明的表现,你怎么看?”李泽岚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陈明放下手中的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王启年敢打敢冲,东河村那几户‘钉子户’,是他带着施工队连夜守在村口,硬生生磨下来的;李明心思细,西坡村赵强的养猪场搬迁,他跑了八趟,不仅协调了新场地,还帮着联系了饲料供应商,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论执行力,俩人都没问题。”
“但也得罪了不少老百姓。”李泽岚打断他,翻开报告里夹着的几张信访记录,“东河村老周,到现在还在信访局闹,说王启年‘逼他搬家’;北岗村孙老三,上个月还堵在县政府门口,要找李明要‘说法’。拆迁这活儿,本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这‘前人’要是把人都得罪光了,咱们后续的工作怎么开展?”
陈明沉默了。他不是没听到过这些议论,老城区的茶馆里,常有村民念叨“王启年太凶”“李明看着和气,实则帮着县里压人”。这些话虽没传到县委会议上,却像一层薄霜,敷在老百姓对干部的信任上。
“拆迁是硬骨头,必须有人啃。”李泽岚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窗外的老槐树,“但啃完骨头,不能让啃骨头的人站在风口浪尖。王启年急功近利,为了进度差点和村民动手;李明虽然稳,但也有村民说他‘和稀泥’,两边都不讨好。这俩人,能力有,但心性还得磨。”
陈明心里一动,隐约猜到了李泽岚的想法:“您是想……调整他们的岗位?”
“不是调整,是‘避避风头’。”李泽岚语气笃定,“老城区改造后续要做文旅开发,工业园还要引进新项目,这俩块都是要和老百姓、企业家打交道的,要是让刚得罪了人的干部去牵头,老百姓心里有疙瘩,工作不好推进。把他们调到闲职上,一来能让老百姓的情绪缓一缓,二来也看看他们的成色——要是真有本事,就算在闲职上也能做出动静;要是沉不住气,那也说明他们担不起更重的担子。”
这个思路,和陈明不谋而合。他点头道:“您考虑得周全。王启年懂工程,之前在住建局待过,调到县志办负责档案整理,不算屈才;李明擅长和人打交道,文旅局的档案管理和基层调研工作,正好适合他。这俩岗位看似清闲,实则都是需要沉下心来做的活儿,正好磨磨他们的性子。”
“就这么定了。”李泽岚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下名字,“常委会上我会提,你这边先和俩人通个气,把道理说透,别让他们觉得是被‘贬’了。”
两天后,县委常委会如期召开。会议室里坐满了常委,李泽岚率先抛出议题:“今天重点议一下拆迁工作后续的干部调整问题。王启年、李明同志在拆迁中表现突出,执行力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王启年工作方法简单,群众意见较大;李明虽然稳妥,但魄力不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不够果断。”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考虑到老城区后续要推进文旅开发,需要群众基础好、善于沟通的干部牵头,我建议暂时将王启年同志调任县志办副主任,负责全县历史文化资料整理;李明同志调任文旅局副局长,分管档案管理和基层文化调研。这两个岗位虽然不直接参与重点项目,但事关张北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的基础,同样重要。”
“我同意李书记的意见。”陈明立刻表态,“拆迁工作中,两位同志确实付出了很多,但群众的反馈我们不能忽视。将他们调到闲职,既是让他们避避风头,也是给他们一个沉淀和学习的机会。县志办的资料整理,能帮王启年补补‘文化课’,了解张北的历史底蕴;文旅局的基层调研,能让李明更深入地了解群众需求,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
其他常委也纷纷发言,有人提出“担心两位干部有情绪”,也有人觉得“这样的调整能更好地优化干部结构”。最终,经过讨论,常委会一致通过了对王启年和李明的岗位调整决定。
消息传到王启年和李明耳里时,俩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王启年正在拆迁办收拾东西,听到调任通知的那一刻,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县志办?那不是快退休的人待的地方吗?”他冲进陈明的办公室,脸色涨得通红,“陈县长,我在拆迁办没日没夜地干,东河村的硬骨头是我啃的,北岗村的孙老三是我压下去的,怎么到头来把我调到那种闲地方?”
陈明坐在办公桌后,平静地看着他:“王启年,你先冷静点。这次调整,不是对你工作的否定,而是组织对你的考验。拆迁工作你做得不错,但群众意见也不小,东河村老周天天去信访局,你知道吗?县志办虽然清闲,但负责整理张北的历史资料,老城区要搞文旅开发,这些资料都是基础。你懂工程,但对张北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够,去县志办好好学学,对你以后的发展有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