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槐树叶开始泛黄,风一吹,落在青石板路上,被往来的游客踩出细碎的声响。草原音乐节落幕不过半月,张北的名气就像长了翅膀,不仅游客络绎不绝,连带着房地产开发商也闻风而来。县委大院的会客室里,李泽岚刚送走第三拨开发商代表,手里捏着一份份投资意向书,指尖在“老城区周边地块开发”几个字上轻轻摩挲。
“李书记,这是今天最后一家,‘盛达地产’的王总,说想聊聊城东那块地的开发。”办公室小张推门进来,递上一杯热茶。
李泽岚接过茶,抿了一口,抬头看向窗外:“城东那块地靠近工业园,又挨着老城区,确实是块好地。不过开发可以,规矩得立在前头——不能破坏老城区风貌,不能搞高密度住宅,还要配建社区医院和学校,得让老百姓得实惠。”
“您放心,我都跟开发商们提了,他们都说愿意配合。”小张顿了顿,又压低声音,“不过最近县里有些小道消息,说……说您对开发商的‘心意’挑得很,送少了看不上,送多了又没人敢送。”
李泽岚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随他们说去。我李泽岚要的不是什么‘心意’,是张北的发展,是老百姓的口碑。真要是收了礼,拿了好处,开发项目就变了味,最后坑的还是老百姓。”
正说着,陈明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拆迁方案:“李书记,城东地块要开发,得先拆周边几个村子的民房。我和周伟拟了个拆迁补偿方案,您看看。”
李泽岚接过方案,仔细翻看着。方案里明确了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两种方式,还标注了临时安置费和搬迁奖励,条款写得很细致。“补偿标准比周边县市高了百分之十,很合理。”他点点头,又抬头看向陈明,“拆迁的事,谁来牵头?”
“我原本想自己来,但老城区后续维护和工业园的事还得盯着。”陈明思索着说,“王启年和李明在老城区改造时表现不错,王启年懂工程,能协调施工队;李明擅长跟老百姓打交道,解决过不少矛盾。让他们俩牵头,应该没问题。”
李泽岚沉吟片刻,指尖在桌沿敲了敲:“王启年敢闯敢干,但有时候太急功近利;李明心思细,但魄力不够。不过拆迁这活儿,确实需要他们这样的人。行,就让他们俩负责,你盯着点,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跟我说。”
消息传到王启年和李明耳里时,两人正在老城区的临时办公点整理材料。王启年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李主任,这可是个好机会!拆迁是大项目,办好了,在李书记面前就能更进一步!”
李明也有些激动,但还是皱着眉:“王总,拆迁可不是小事,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得小心谨慎,不能出岔子。”
“放心吧,有补偿方案在,咱们按规矩来,还能出什么岔子?”王启年满不在乎地说,“咱们得抓紧时间,尽快把拆迁协议签了,早点完成任务,让李书记看看咱们的能力。”
第二天,王启年和李明就带着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去了城东的几个村子。第一站是东河村,村子挨着工业园,不少村民的房子都是老旧的砖瓦房。王启年拿着大喇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喊:“乡亲们,县里要开发城东地块,给大家准备了拆迁补偿,有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两种方式,补偿标准比周边都高,大家赶紧来村委会咨询!”
村民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王总,货币补偿多少钱一平米啊?”“产权置换的房子在哪儿啊?离这儿远不远?”“要是不拆行不行啊?”
李明拿着补偿方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乡亲们,货币补偿是每平米六千五,产权置换是一比一,置换的房子在城西的安置小区,离老城区近,周边还有学校和超市。要是在规定时间内签协议,还能拿搬迁奖励。”
大部分村民听了,都觉得补偿方案不错,纷纷表示愿意考虑。但也有少数村民不乐意,其中以村东头的老周最为坚决。老周的房子是十年前盖的二层小楼,装修得很精致,院子里还种着果树和蔬菜。
“我不拆!”老周抱着胳膊,站在院子门口,“我这房子刚盖没几年,花了二十多万,你们给的补偿根本不够再盖一套。再说,我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不想搬去别的地方。”
王启年皱着眉:“老周,这是县里的规划,为了张北的发展,你得配合。补偿方案已经很合理了,你别不识抬举。”
“什么叫不识抬举?”老周也来了气,“我凭什么为了你们的发展,牺牲我的房子?你们要是真想让我拆,就把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平米八千,不然免谈!”
王启年还想再说什么,被李明拉住了。李明笑着对老周说:“周大爷,您别激动,咱们有话好好说。您觉得补偿标准低,我们可以跟县里反映,但您也得理解,县里的补偿标准是按市场价定的,不是我们说了算。这样,我们先回去跟领导汇报,您也再想想,咱们明天再谈,行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