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51章 生活

从窑洞到省府 第151章 生活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12年11月的清远,初冬的风还带着岭南特有的温润,没染上北方的凛冽。清远高铁站出口处,人流裹挟着行李箱的滚轮声缓缓散开,苏晴拖着两个印着报社logo的行李箱,站在台阶上踮脚张望——左边的箱子装着四季衣物,右边的箱子塞满了她的采访本、相机和省报同事送的阳山调研资料,每一页纸都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她为“扎根清远”做的准备。

“苏晴!”

熟悉的声音从人群里传来,苏晴转头,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栏杆旁的李泽岚。他穿着一件深灰色夹克,袖口沾着点不易察觉的泥土,头发比上次视频时短了些,显得更精神,手里举着个用硬纸板写的“苏晴”牌子,字是用马克笔写的,笔画刚劲,带着点笨拙的认真。

“你怎么还举牌子啊?”苏晴笑着走过去,把沉重的行李箱往他面前一推,鼻尖不经意蹭到他衣领,闻到一股淡淡的泥土混着稻香的味道,“又去乡镇了?”

“刚从江英镇回来,秋收互助队收尾,最后几户的稻谷得盯着运完。”李泽岚接过行李箱,手指自然地扣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毛衣传过来,“融媒体中心那边都顺吗?报道方向定了没?”

“上周报的到,主任让我先跑民生线,说‘跟紧李县长的调研脚步,准能出好稿’。”苏晴晃了晃手里的采访本,封面上已经写了“阳山民生记录”五个字,“我还把省报那本阳山资料带来了,以后写报道,可得靠你这个‘活字典’给我补细节。”

两人说说笑笑地往停车场走,银色商务车就停在不远处,车身上还沾着点山路的泥点。李泽岚把行李箱放进后备箱时,苏晴绕到车旁,伸手摸了摸车门上的泥印:“这一个月,你就是开着它跑遍12个乡镇的?”

“嗯,它可比我辛苦,最多一天跑了三个镇,晚上还在山路上堵了俩小时。”李泽岚拉开车门,让她坐进副驾,“以后它也是你的‘采访车’,想去哪个乡镇,随时跟我说。”

车子驶离高铁站,往阳山县方向开。苏晴打开车窗,风带着田野的气息涌进来,路边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金黄的稻茬整齐地铺在田里,偶尔能看到农户在田里翻土,远处的群山被薄雾裹着,像一幅淡墨画。她拿出相机,对着窗外不停按快门,嘴里念叨着:“难怪你总说阳山空气好,比广州的雾霾天舒服多了。”

李泽岚看着她兴奋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愧疚。之前两人异地,他在阳山忙调研,苏晴在省报跑时政,最长的时候三个月没见,每次视频都只能匆匆说几句“注意身体”。现在终于能在一个城市生活,他提前一周就去家属院收拾房子,连她爱吃的绿萝都买好了,就怕她来了不适应。

“咱们住的地方在县政府家属院,三楼,两室一厅,采光挺好。”李泽岚一边开车,一边跟她介绍,“楼下就是菜市场,早上有新鲜的蔬菜和本地猪肉,你要是想做饭,下楼就能买。对了,我还在阳台装了个花架,你带的那几盆多肉能放那儿。”

苏晴侧头看着他,听他絮絮叨叨地说房子的细节,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她知道李泽岚是个不擅长表达的人,这些琐碎的准备,藏着他最实在的心意。

半个多小时后,车子停在家属院楼下。家属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楼,墙面上爬着绿色的藤蔓,楼道里贴着“文明家庭”的宣传栏。李泽岚打开房门,苏晴走进去,第一眼就看到客厅窗台上摆着的绿萝,叶片翠绿,花盆还是她之前在广州用的那个。沙发上放着两个新换的浅灰色靠垫,是她喜欢的简约款式,茶几上摆着水果盘,里面放着她爱吃的橘子。

“你什么时候弄的这些?”苏晴放下行李,走到阳台,看到花架上已经摆好了三个空花盆,旁边还放着一袋营养土。

“上周整理调研台账到半夜,抽时间去花店买的。”李泽岚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可能还有没考虑到的,你缺什么咱们再去买。”

苏晴没说话,转身从背后抱住他,下巴抵在他的肩膀上,声音轻轻的:“泽岚,有你在,这里就是家了,什么都不缺。”

接下来的几天,苏晴开始熟悉清远融媒体中心的工作。第一天跟着同事跑采访,去的就是七拱镇的冷链仓库。当她看到工人把打包好的阳山鸡搬进冷藏车,养殖户陈明拿着销售单笑得合不拢嘴时,忽然明白了李泽岚说的“民生实事”是什么——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农户脸上真实的笑容。

“陈大哥,这批鸡能卖多少钱啊?”苏晴举着相机,蹲在陈明身边问。

“能卖三万多!要是在以前,这些鸡得在鸡舍里耗着,饲料钱都得亏进去。”陈明指着冷链仓库,语气里满是感激,“多亏了李县长,帮我们建了这个仓库,还联系了珠三角的超市,现在我们的阳山鸡能卖上价,再也不用愁销路了。”

苏晴把陈明的话记在采访本上,相机里存了冷链仓库的全景照、陈明拿着销售单的特写,还有工人装车的场景。回去的路上,她跟同事说:“以后我想多跑阳山的乡镇,这里的故事太真实了,比跑时政会议有意思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上回到家,苏晴把采访本摊在餐桌上,跟李泽岚聊起白天的见闻。李泽岚一边听,一边给她递热水,偶尔补充一两个细节:“陈明家里还有个女儿在读高中,之前因为鸡卖不出去,学费都差点凑不齐,现在好了,不仅学费够了,还能存点钱给女儿买电脑。”

“那我下次采访得跟他聊聊女儿,这样报道更有人情味。”苏晴立刻在采访本上记下“补充陈明女儿的细节”,抬头看向李泽岚,“下周我想写篇《阳山民生调研记》,从你的视角写,把你跑过的乡镇、解决的问题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阳山的变化。”

“好啊,但得客观,别只写好的。”李泽岚拿起她的采访本,翻到冷链仓库那一页,“比如这个仓库,虽然现在能正常运转,但后续的维护成本还得控制,还有养殖户的培训得跟上,不能只靠县里帮忙,得让他们自己学会找销路。这些都得写进去,既是记录,也是提醒我自己。”

苏晴点点头,在采访本上画了个五角星,标注“客观记录,不回避问题”。

这天下午,李泽岚正在办公室整理回访台账,手机忽然响了,是陈浩打来的,说杨梅镇蓄水池的水管有点漏水,农户反映水流变小了,担心影响日常生活。

“我马上过去。”李泽岚挂了电话,拿起外套就要出门,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苏晴站在办公室外,手里拿着采访本和相机。

“我跟你一起去。”苏晴走上前,把相机背在肩上,“正好我也想看看蓄水池的实际情况,写报道的时候更真实,而且我还能帮你记录农户的反馈。”

李泽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那咱们一起去。”

两人坐着商务车赶到杨梅镇时,镇党委书记和负责水利的干部已经在蓄水池旁等着了。蓄水池建在半山腰,周围用水泥砌了护栏,池子里的水清澈见底,只是靠近农户家的那段水管,有个小裂口,水正顺着裂口慢慢渗出来,在地面上积了一小滩水。

“李县长,我们已经联系了维修队,他们正在路上,预计半小时到。”镇党委书记连忙汇报。

苏晴没凑过去,而是走到旁边的农户家里。农户张阿婆正拿着水桶接水,水龙头里的水流确实比平时小了不少。“阿婆,这蓄水池通了水后,您家里做饭方便多了吧?”苏晴坐在小板凳上,跟张阿婆聊起来。

“方便多了!以前下雨天,井水浑得没法用,得去山脚下挑水,我这老骨头,挑一桶水得歇三次。”张阿婆放下水桶,拉着苏晴的手,“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洗衣服、做饭都方便,就是今天水流变小了,我还担心是不是又要停水呢。”

苏晴把张阿婆的话记在采访本上,相机里存了张阿婆接水的照片,还有水龙头流出的小水流特写。这时,李泽岚走了过来,蹲在水管旁,仔细查看裂口的位置。

“先把总闸关了,别浪费水。”李泽岚对镇干部说,“维修队来了后,不仅要换水管,还得检查整个管道,看看有没有其他隐患。另外,以后每周都要安排人来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等农户反映了才来解决。”

“好,我们马上安排。”镇干部连忙点头,转身去关总闸。

苏晴站在一旁,看着李泽岚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她以前总觉得“县长”是个遥远的职位,直到现在才知道,李泽岚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签文件,是蹲在田埂上听农户的诉求,是趴在水管旁看漏水的裂口,是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

维修队很快就到了,开始更换水管。苏晴跟在李泽岚身边,又采访了几户农户,听他们说蓄水池带来的变化。直到傍晚,水管才更换完毕,打开总闸,清水顺畅地流出来,张阿婆打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水流,笑得眼睛都眯了:“好了!水流大了!谢谢李县长,谢谢小姑娘!”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车窗外的群山变成了模糊的黑影。苏晴靠在座椅上,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忽然说:“泽岚,以后我想跟你一起跑调研,你的工作是解决问题,我的工作是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咱们也算并肩作战了。”

李泽岚转头看了她一眼,路灯的光落在她脸上,能看到她眼里的光。他笑了笑,握住她的手:“好啊,有你这个‘记录者’在,我做事更得认真,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也不能辜负你的笔和相机。”

一周后,《阳山民生调研记》在清远日报的民生版刊发。开头是这样写的:“11月的阳山,稻田里的稻茬还留着秋收的金黄,山间的蓄水池里淌着清澈的水。代县长李泽岚的调研台账上,记着12个乡镇的32件民生事——从七拱镇的冷链仓库到杜步镇的过渡补贴,从黄坌镇的林权调解到杨梅镇的蓄水池,每一件事都连着农户的柴米油盐,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藏着‘为民’的初心。”

报道里不仅写了民生工程的进展,还提到了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塘镇的灌溉渠虽已通水,但后续维护需建立长效机制;秤架瑶族乡的山货虽已进入县城超市,但品牌包装仍需加强;杨梅镇的蓄水池虽解决了饮水难题,但管道检查需常态化……这些‘未完成’的事项,既是阳山民生工作的‘后续清单’,也是对干部的‘责任提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报道刊发的当天,清远融媒体中心的热线就响个不停。有珠三角的超市负责人打电话,想跟阳山合作销售山货;有公益组织想捐赠图书给阳山的乡村小学;还有清远市区的市民说,周末想带家人去阳山的乡镇看看,体验农家生活。

“你看,这就是你的‘笔杆子’力量。”李泽岚拿着报纸,指着热线记录给苏晴看,“比我们开十场宣传会都管用。”

苏晴看着报纸,心里满是成就感。她忽然觉得,放弃省报的工作来清远,是最正确的选择——这里有真实的故事,有需要被记录的民生,还有能跟她并肩作战的人。

周末的早上,苏晴起得很早。她去楼下的菜市场买了新鲜的五花肉、豆腐和青菜,打算给李泽岚做他爱吃的红烧肉和豆腐汤。李泽岚平时总吃食堂,偶尔吃泡面,她看着心疼,想让他多吃点家常菜。

当红烧肉的香味飘满客厅时,李泽岚从床上起来,走到厨房门口,看到苏晴系着围裙,正在灶台前翻炒青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她的头发上,带着淡淡的金光。

“什么时候起来的?怎么不叫我?”李泽岚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

“想让你多睡会儿,你平时总熬夜整理台账。”苏晴把青菜盛到盘子里,“快洗手吃饭,红烧肉刚炖好,还热着呢。”

餐桌上,红烧肉色泽红亮,豆腐汤香气浓郁,青菜翠绿爽口。李泽岚夹了一块红烧肉,入口即化,是他熟悉的味道——以前在广州时,苏晴偶尔会给他做,现在在阳山,又能吃到了。

“下周就是必坑瑶寨的盘王节了,咱们去瑶寨吧。”苏晴喝了口豆腐汤,抬头看向李泽岚,“我想写篇盘王节的报道,记录瑶胞的生活,你也能看看通村公路的施工情况,一举两得。”

“好啊。”李泽岚放下筷子,笑着说,“我还联系了县文旅局,他们打算在盘王节上搞个‘瑶寨山货展销会’,把瑶胞的蜂蜜、瑶绣都展示出来,你正好可以多拍点照片,写篇深度报道,帮他们宣传宣传。”

苏晴眼睛一亮,立刻拿出采访本,在上面写下“盘王节采访计划”:采访瑶寨老支书、拍瑶歌表演、记录山货展销会、跟进通村公路施工。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也落在两人相视而笑的脸上。2012年的阳山,因为李泽岚的奔波,多了民生的暖意;因为苏晴的到来,多了烟火的温情。而这条“为民”与“记录”的并肩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们一起书写。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