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秦国,你从哪里来?(5)
前面讲过,伯益的次子若木,受封于徐地,建立了徐国。在长期的发展中,赢姓徐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若木的玄孙费昌时,因有功于夏王朝,被封于费地,建立了费国。
受封的费昌当然很激动,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嗯,那以后,要为天子好好效力,争取更大的功绩,获得更大的封赏,成就咱赢姓费氏家族更大的荣耀。
但是,夏王朝的黑暗统治,使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夏王朝的前途令人堪忧,这让费昌非常焦虑。
费昌上书劝谏夏王桀,讲了一大堆治国理政大道理,劝夏王桀崇俭拒奢、轻赋薄税、体恤民情、多施仁政,好好履职,当一个称职的、人民满意的、代表华夏文化发展方向的夏王。
唉,费昌同志不知道后世有这么一句话:宁为智者拎包,勿向愚者献策。
费昌的这次进谏,堪堪就撞向了南墙。夏王桀大怒,下令逮捕费昌。
幸亏费昌此人平时好善乐交,见费昌摊上了事,早有人急急将消息送到费国。
费昌大吃一惊,知道夏王桀残暴,干脆收拾收拾,带上老婆孩子离开了费国,流亡了。
费昌去了定居在亳地的商部落。亳地,今河南商丘,当时的商部落首领正是商汤。
费昌早就听说商汤任用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商汤部落因此迅速强盛起来,先后征服或灭亡了葛、韦、顾、昆吾氏等部落。
尤其是伊尹治政有方,国家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
由于夏王桀无道,雄才大略的商汤认为是时候为自己的子姓子孙谋一个良好前途了。商汤决定推翻夏王朝的残暴统治,于是准备西向用兵讨伐夏桀。
见贤臣费昌来投,商汤大喜。费昌善长驾车,经商汤考察,被任用为商汤的车御。
从此,费昌就成了商汤最得力的大臣。小打小闹的战功我们就不讲了,单单是在商汤灭夏的关键一战,即鸣条之役中,费昌大显身手,为大商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大商王朝建立后,费昌因功而成为王朝重臣。据说,赢姓族人在大商王朝实现了全面崛起,“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就是在大商王朝,许多赢姓部落新封或重封为诸侯,如廉国、徐国、江国、秦国、赵国、黄国、梁国、马国、葛国、谷国、缪国、钟国、费国、瞿国等等。
其中,费昌的原封国费国,在大商王朝迅速崛起,成为商王朝在山东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要知道,这些赢姓封国,其实就是华族的一次崛起,是华族力压夏族的一个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当然,真算算日期的话,也算长久了。因为,赢姓诸侯或者赢姓部落、赢姓族人在整个大商王朝是抖起来的。
嬴姓诸侯们的光辉岁月,几乎与整个大商王朝的历史同频共振,辉煌了几百年。到后来,随着大商王朝的完蛋,赢姓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大商王朝到了商纣王时,整个就坏掉了。既然坏了,那就必然被新的王朝替代,这个新王朝就是大周王朝。
据说,大商王朝之所以坏掉,除了末代天子商纣王本人负主要责任外,还有一些被后世定性为奸臣的大人物,也得负重要责任。
这些奸臣中,很不幸,赢姓族人占了几位。
第一位叫费仲。大费的直系后裔,费国国君,商纣王身边的红人,是天字一号大奸臣,佞臣,据说是断送大周王朝除商纣王外的第二号大罪人。
第二位叫恶来。三国时护卫曹操的虎卫军两个头目,一个叫典韦,一个叫许褚,单挑几无败绩,武力指数放到后世的三国题材游戏中都是95以上的那种级别。
尤其是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不知救过曹操多少次,最后为救曹操而英勇战死。这个典韦,有一个绰号叫“古之恶来”。
由此可见,恶来就是力大无穷、武术高强、忠肝义胆、无惧生死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恶来,确实是这般的存在。
不过,恶来有一个恶名,那就是爱诬告陷害他人。由于深得商纣王宠信,故大商王朝许多诸侯和朝中大臣被恶来陷害致死,是当时坏蛋中的战斗机。
牧野之战中,恶来凭其勇力率商军顽强抵抗周军进攻,给周军带来不小麻烦。周武王取得牧野之战胜利后,俘虏了受伤的恶来。
周武王本怜其忠勇,有意饶其性命,结果恶来虽恶,但却是一位忠臣,他怒斥周国及武王,最终被斩首示众。
第三位叫飞廉,秦国国君,是恶来的父亲。飞廉,人若其名,是当时世上第一飞毛腿,放到现在参加奥运会的话,完全可以将各类长跑短步比赛都拿了金牌的那种存在。
周武王率军与商纣王在牧野开战前,飞廉正奉纣王之命出使北地。等他完成使命回来,整个傻眼了,因为他突然发现整个大商王朝完了,自己的主子商纣王兵败后**于鹿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悲愤万分的飞廉认为自己没有在王朝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位置,这是自己的罪责,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
所以,飞廉展示了大商王朝第一流忠臣的形象,他非但没有因此而流氓躲避,反而光明正大地赴霍太山建造了一个祭坛,遥望天穹祭祀纣王,汇报出使北地情况。
嗯?你飞廉的胆这么肥?什么时候了还敢明目张胆祭祀商纣王?
这个倒不是胆肥不肥的问题,作为商臣,飞廉祭祀纣王也无可厚非。按理,朝歌被周武王的周部落占据,大周王朝代替了大商王朝后,飞廉作为秦国国君,或者说是凤俗氏部落首领,应该立即回到部落,整顿兵马,作好相应准备。
什么准备?
自然是抵抗周军继续向山东一带进攻的准备。诚然,大周王朝灭亡了,但大量赢姓部族尚在。在大商王朝,赢姓部族获得了发展大好机会,许多得以封国成诸侯。
但当飞廉却没有指挥秦国人民起来反抗大周王朝,整个山东的嬴姓部族也并没有立即起来抗争。当时的情况是,大家都还没有从商王朝突然被灭、整个天下突然改天换命中回过神来。
飞廉更是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恶来被杀后,悲伤不已,居然在伤心失望中病逝于霍太山。
无论是恶来,还是飞廉,此后在大周王朝的宣传工作中,就背负了一个助纣为虐的恶名。
这也是客观的,父子俩虽然勇武,但作为诸侯国君,只知道对天子忠心,不知道对自己的部族、国家人民负责,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历史,进入了大周王朝,姬姓天下。
赢姓族人,经历了大商王朝的辉煌后,在大周王朝又没落了。
尤其是秦国和费国这两个赢姓诸侯,毛想想好了,一个是飞廉、恶来这对助纣为虐父子的封国,一个是天字第一号奸臣费仲的封国,会有好下场吗?
秦国、费国以及其他几个嬴姓诸侯国,得到的严惩是削爵去封国!
几个意思?
无论是秦国还是费国,从部落到有爵位的国家,那是需要多少代人不懈努力才能获得的?
如今倒好,大周王朝一纸命令,一夜回到解放前,尤其是经历了大商王朝大红大紫后的秦国,可谓是直接从云端掉到了地面!
原本是贵族,现在是平民。这样的落差,令谁都难以接受!
受到降级、削爵等处理的,大多为原东夷部落联盟的部落和封国,即东华夏部落,尤以赢姓族人为主。
处于历史低谷的赢姓族人,还不断遭到大周王朝组织的天子之师征伐,势力范围不断被压缩、分化、瓦解,代表华族的东夷部落们,真正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周王朝原本的基础是姬姓周国,属于西华夏部落。华夏部落联盟自夏王朝初分裂以来,分分合合千年,如今西华夏部落得势了,还不趁你病要你命?
第6章秦国,你从哪里来?(6)
包括赢姓族人在内的东夷各部终于从大商王朝突然灭亡中回过神来,既然回过神来了,那就得迅速行动起来。东夷各族的迅速行动,就是跟着武庚造反!
大周王朝建立后不久,爆发了武庚之乱,原大商王朝后裔殷国反叛了大周王朝!
有必要讲讲这段历史。
为了表示大周王朝的宽宏大度,笼络殷商遗民,并彰显大周王朝继承大商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周武王实施了“二王三恪”制。
具体就是封黄帝后裔于祝国、尧帝后裔于蓟国,称“二王”之制;封虞舜后裔于陈国、夏朝后裔于杞国,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国,以继商祀。
周武王虽分封了殷国,但对殷商旧朝势力仍很忌惮。于是,周武王特意在殷国周围另外分封了三个诸侯国,即封周武王之弟霍叔、管叔、蔡叔于邶国、墉国、卫国。
殷国、邶国、墉国和卫国,正是周武王将原殷商京畿分成四个部分,其中邶国、墉国、卫国的主体责任是守着各自封国以监视殷国,时刻注意着殷国的商朝遗民去向,防止其反叛,可谓是责任重大。
霍叔、管叔、蔡叔很满意,天子哥哥能够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兄弟,很显然,正是因为咱功劳大、能力强。三兄弟志得意满,目中无人,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
武王灭商三年后,积劳成疾,病逝于镐京,留下遗命,由四弟周公旦摄政称王,辅佐少年周成王。
啊?你周公旦竟然成了摄政王?凭什么?!
周武王的这些兄弟们中,三弟管叔年龄最长,在武王伐灭商纣中论功劳也不小。管叔自认为摄政王一职,自己才是最有资格摄政的,所以,对周公旦摄政,管叔的意见大了去了。
管叔越想越不甘心,他决定掀几朵阴花!于是,一则武王遗命被周公旦篡改的流言开始流传于列国诸侯!
在这则流言的基础上,由周公旦为主制定的严格限制诸侯势力的礼制规定导致的不良影响也迅速扩大,即受分封的各路诸侯尤其是武王众兄弟的不满和猜忌迅速扩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霍叔、管叔、蔡叔三兄弟互相发着牢骚。牢骚发多了,便狠下心来:你四哥居然可以当摄政王,那咱也可以当王!
怎么当?
推翻了原来的王,不就行了么?
但自己号召力有限,怎么办?
殷国国君武庚,不是原来的商王正宗后裔吗?
哈,你老周家窝里反了?殷国国君、商纣王之子武庚兴奋了!相信历朝历代以来,没有一个前朝太子会轻易甘心认命自家江山易主他人,更何况自认为不但英明神武更兼自己可影响的旧朝势力相当庞大的武庚。
复国野心催动下的武庚迅速联合了原本监控自己的邶、鄘、卫三国共谋大计。
就这样,本来是监视着殷国防范着殷国造反的霍叔、管叔、蔡叔,居然怂恿殷国国君武庚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史称三监叛乱!
三监叛乱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武庚是商纣王之子,商王朝被灭才过了三年,商王朝在这片大地上统治了五六百年之久。
你周武王所谓的灭商,其实也不过是团结了一部分各地部落,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的王师,攻破商王朝都城朝歌,对商王朝来了个斩首行动而已!
放眼天下,不知有多少残部仍心系商王朝,至少原来的商王朝京畿一带,以及一直臣服于商王朝的东夷一带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那都是对周王朝不满的!
以山东为大本营的原东夷部落联盟区的那些诸侯国,尤其是山东各赢姓部族哪会闲着?
听说商王之子武庚公然举起了反叛周王朝的大旗,那还不赶快响应?
东方的徐国、奄国、薄姑等当时影响力和国家实力较强的嬴姓诸侯国很快响应,一个个在激动兴奋中撸起袖子就帮着殷国干了。
叛军势力迅速扩大,全方位向大周王朝各诸侯国发动了进攻。
但是,结果很不幸,被全面镇压!奄国、薄姑等传承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东夷强国被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徐国受重创,自山东撤至淮河流域,成了淮夷。
历时三年的三监之乱,让周公旦对原殷商势力居然能够强势反叛非常重视。
他知道,原殷商势力不可能就这样自行消亡,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予以防范。
周公旦的防范措施有三个:
一是在殷商京畿一带另建都城洛邑,将大量西周部落百姓迁至洛邑,以分化原商遗民。
二是取缔殷国,另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迁部分商民于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可用天子礼乐,以奉商朝宗祀。
三是将原商王朝京畿一带的商民尽数降为奴隶,分散于邶、墉、卫、邢等国,以分化商民力量。
其实,在周公旦平叛的过程中,他便作了最直接的防范措施,那便是尽快强化大周王朝四方屏障的部署。
所谓大周王朝四方屏障,原本是以申国为首的西北屏障,以周国、虢国为首的西方屏障,以梁国、芮国、韩国、耿国等国为主的东北屏障,以霍国、魏国、虞国、荀国等国为主的东方屏障,再以南边的秦岭,西北的陇山,北方的北山,东边的中条山等大山,以及汧水、泾水、渭水、黄河等大川,牢牢守护住大周王朝京畿重地丰、镐两京!
够安全了吗?
不,不够。周公旦全面研判形势后,作出重大决策:建设东都洛邑!
洛邑的营建,其实在周武王时期已有了初步规划。周武王去世后,因三监之乱,周公旦一时腾不出手落实洛邑营建计划。
三监之乱让周公旦意识到了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要性,必须在原殷商核心区部署足够的力量,以随时遏制旧朝势力叛乱!
一是营建东都洛邑,共修建王城、成周两个重镇,部署天子王师---成周八师。这是天子可随时调用的除虎贲军、宗周六师这两支精锐以外的第三支精兵。
二是打通镐京与洛邑的崤函通道,将岐山周原---丰京镐京---洛邑成周一带列为王朝京畿,另行分封、安插内诸侯,迁西戎北狄和殷商遗民于此,同化治理,强化统治。
三是强化原殷商统治核心区的治理。除分迁殷商遗民于各地外,新分封一系列诸侯国于中原地带。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诸侯国中,有一些是分封给周公旦儿子们的。
封周公旦的第三子伯瞵于凡国,即今河南辉县西南十公里的凡城。
封周公旦的第四子伯龄于蒋国,即今河南信阳淮滨期思镇。封周公旦的第五子伯羿于邢国,即今河北邢台县。
封周公旦第七子伯翅于胙国,即今河南延津县北胙城。封周公旦第八子伯翔于祭国,即今河南郑州西北部。
三是强化山东原东夷核心区的治理,在原有泰山北侧齐国的基础上,封周公旦的第六子伯翂于茅国,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部、巨野县东南部。
同时,在泰山南的原奄国都城曲阜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为侯爵,建立了鲁国!
通过一系列分封,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完成了大周王朝东半边的四方屏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具体就是以洛邑为核心,西向以崤函古道连通镐京,在洛邑西北新封晋国为屏障,以燕国为东北屏障,以邢国、卫国以及周公旦儿子们封国为北部屏障,以齐国、鲁国为东方屏障,以应、随、蔡等国为南方屏障,鲁国和齐国为东方屏障。
哦,对了,那一大堆造反失败的嬴姓诸侯国,虽然灭了几个,但如果让这些旧国遗民继续在山东东夷旧地悠荡的话,是将重大安全隐患放任不管的节奏。
于是,大周王朝对赢姓部族来了个大动作:迁移!
第7章秦国,你从哪里来?(7)
就这样,大周王朝初期,开始了赢姓部族的大迁移。这种迁移,既有强制性的被迫行动,也有自觉性的主动行动。
强制性的迁移,是其中一支被强令迁移至大西北。在迁移过程中,也有不少赢姓族人半路逃脱,散居各地定居,慢慢形成新的族群。
有一部分是自觉作出迁移的决定,因为整个山东已经不再适合赢姓族人生活了。
这些东夷赢姓各部族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了赢姓族人何去何从的重特大问题,最后会议作出了相当艰难的决定:离开!
离开生活了几千年的故土,这样的决定是很难的。而要确定一个迁移的方向,这个决定同样很难。更难的,是在迁移过程中,极有可能遭到大周王朝军队的打击,甚至遭到其他部落或国家的侵袭!
向东是大海,向北实在过于荒凉,那就向南、向西吧。
最后,赢姓部族中的一支南下江淮发展,另一支西行陕甘发展,也有一支继续留在山东一带,但稍向东作了迁移。
无论走向哪里,源于祖先黄帝、少昊、颛顼的血脉不会变,源于祖先皋陶的赢姓不会变。
无论走向哪里,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走,只能是边走边适应着环境,最后在最合适生活的地方居住下来。
无论走向哪里,源于先人伯益高明的畜牧技术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无论走向哪里,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那就在山东!
于是,经历几代赢姓人千辛万苦的努力与奋斗,一部分赢姓族人在华夏中原的南方江淮一带扎根了下来,一部分赢姓族人则到了华夏中原的西北甘陕一带扎根了下来。
必须提及的,是在南方江淮一带扎根下来的嬴姓族人,在后来,就以徐国、江国、黄国、钟离等国的形象出现在春秋江湖舞台。
还有一部分,在东夷部族故地山东一带顽强地生存着,如葛国。
西行至华夏中原的西北甘陕一带的这支赢姓族人,就是最后灭了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秦人,本就是在山东的凤俗氏部落建立的秦国人。
到后来,这支秦人部落开始崛起,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秦国!
后来,秦国开始在春秋江湖驰骋风云,在烽火战国中更是叱咤风云,给人热血沸腾般的触动。
尤其令人称道的,不忘来时的路,不忘自己的根。据说,秦人死后下葬,均头置东,以示不忘故土!
故土乡情之深,岂是岁月流逝可磨灭?
但不管如何,历史既然进入了大周王朝,一切都得按大周王朝的那个规则来。赢姓各部族现在处于历史最低谷期,那就把低调地活下去作为各部族的头等大事。
那个助纣为虐的飞廉,有一个孙子叫孟增。
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长大后学富五车,特别是对商王朝的甲骨文研究方面造诣很深,被大周王朝天子周成王任用为讲学的太学士。
孟增因工作出色,得到了天子周成王的嘉奖,受封皋狼。
这个很重要哦,因为孟增的爷爷飞廉因为助纣为虐,被处以削爵严惩。也就是说,飞廉这一族,已经不再属于贵族了,沦落为平民阶级。
大周王朝的贵族,最高的是天子,然后是卿,再后是大夫,最低一级的是士。
孟增连一个士都不是,一介平民而已,如今居然因功而受天子封赏,且是土地的封赏。
这个功劳得有多大?
土地的封赏,意味着什么?一介平民,是不可能有土地封赏的,相信此时的孟增,已经得到了大夫的身份!
也就是说,在飞廉手上丢掉的贵族身份,由孙子孟增给赚了回来!
励志不?
到了孟增的孙子造父时,这支赢姓族人的第二个励志传奇开始了。
造父与其爷爷孟增不同,他不喜欢读书,但他喜欢养马驯马,并而擅长驾车。
据说,造父向当时御车术顶尖高手泰豆学习御车技术,数年后大成,成为当时远近有名的一流车御。
切记,造父的那个师父叫泰豆,这个泰豆是中华姓氏库中豆姓之鼻祖,而不是二十世纪影视作品里那个搞笑的英国佬憨豆。
造父学御车后来还被演绎成一则寓言。据说,渴望很快学会御车术的造父对泰豆非常尊敬,但泰豆却对造父非常冷漠,根本不想传授什么技艺给造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造父并不灰心,他始终如一地对泰豆执弟子礼,对泰豆一如既往地尊敬。
就这样,整整三年,泰豆对造父的人品考察了整整三年,在确信造父人品一流后,泰豆对造父说:
“擅长造弓者,必先会编簸箕。擅长冶金者,必先会缝袄。基础不牢,只会华而不实,最终是徒劳。为师先教你第一课,你跟着为师走路,越快越好,什么时候你走路能如为师这样快了,你就可以学习驾车了。”
造父大喜,当即表示谨遵师命。
当然,泰豆的走路,并非是如常人般在地上行走的那个样子。只见泰豆弄来了许多木桩,每个木桩并不大,其表面直径大约只够一只脚掌的宽度。
只见泰豆在地上用木桩排铺出一条长长的窄道,然后,脚踩木桩,来回疾走,越走越快,最后到了快步如飞的境界,却从未失足跌下木桩。
造父看得热血沸腾,他依泰豆的样子,立即刻苦练习。造父的领悟能力超强,他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全掌握了疾步行走于窄木桩而不掉下的全部动作要领,这使泰豆暗暗称奇。
据说,很少表扬人的泰豆赞叹道:“了不起了不起,没想到你这么机敏灵活,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快行技巧,普通御者也不过如此了。快步走,用力于脚,用巧于心。御车也是如此,通过缰绳辔衔,让马嘴的感觉和你心中所想一致,以把握住所有的节奏。”
“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而衔响应于辔,辔响应于手,手响应于心。如果做到这样,那驾车时完全可以不用眼睛去看,不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马缰绳不乱,马蹄疾跑而无差错。无论是车辆转弯,还是前进、后退,无不中规中矩。”
“如此,则你所驾御之车,其车道宽无需超车轮之外,马蹄之外无需多余之地。无论山川谷地有多险,平原湿地有多恶,在你眼里,皆为平地。以上,乃为师之全部御车技艺,切记切记。”
造父用心领会,刻苦训练,终于在后来超越师父泰豆先生,不但成为大周王朝车御第一人,而且通过不用锻炼自己用心感悟马儿,还成就了大周王朝驯马第一人!
秦人先祖之造父学习御车的故事,励志不?
造父学御车术、驯马术可不是闹着玩玩的,他时刻准备着为赢姓族人的再次崛起而奋斗。
这个准备,还包括他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了八匹骏马。他给这八匹骏马各自取了个名,分别为赤冀、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经过造父精心驯养后,这八骏雄壮异常,且奔走如飞,可日行千里,实乃马中极品。
造父专门打造了一驾八骏车辇,进献给当时的天子周穆王。
周穆王见到这八骏车辇,眼睛都直了。从此,周穆王爱死了这八骏车辇,经常坐着车辇打猎打仗。
大周王朝御车第一人、驯马第一人造父,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穆王的车御。
要知道,能成为天子的车御,那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更是地位的极大提升。天子车御和车右,即替天子驾车的,和战车上履行护卫天子职责的,都是大夫级别的贵族。
在天子身边做事,立功的机会当然要比一般的工作大得多。造父相信自己进献八骏车辇已立了一大功,如果再立一个大功劳,那就有可能获得封地!
爷爷孟增能凭功劳获封一块土地,自己也要凭功劳至少获得一块土地。
机会,总是留给时刻作好准备的人。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960年,周穆王西征昆仑丘。不料,徐国趁大周王朝天子不在、镐京空虚之际,突然发动叛乱。
这次叛乱,徐国作了充分准备,联合了许多东夷部落和诸侯,声势浩大。
周穆王刚征服了昆仑丘各部,其中一个叫西土的部落首领对周穆王起了爱慕之心,而周穆王也对这位既年轻有活力又漂亮有风情的美女首领动了心思,居然乐不归周起来。
却不料,紧急突发事件信息传来,周穆王哪还有泡妞留情的心思?
此时,如何以最大的速度赶回镐京,及时组织平叛才是最紧要的。
造父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拿出看家的本领,驾着八骏车辇,风驰电掣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周穆王送到都城镐京。
回到大本营,周穆王立即调集天子王师,迅速组织诸侯列国联军,尤其联合了南边的楚国,很快平定了此次徐国叛乱。
这一次,周穆王及时回到镐京成了平叛的关键,所以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的封赏就来了:封赏赵城给造父。
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其后人就以赵为氏,这就是赢姓赵氏的渊源。
战国时,有一个牛气冲天的诸侯国叫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这个赵国的渊源,正是造父。
那秦国的渊源呢?
秦国最早是在山东,前面我们讲过,是凤俗氏部落的封国。
到了大商王朝末代天子商纣王时,飞廉是秦国国君,其嫡长子恶来应该是秦国世子,将来是要继承秦国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但两人助纣为虐,结果双双亡于商末。再加上东夷部落又跟着武庚叛乱,秦国被周天子削爵等,原先的秦国已经被灭亡了。
这也正是一部分原赢姓秦人迁移去了大西北的原因,而迁去大西北的赢姓秦人中的首领,其中一支应是恶来之子大骆,最后主要在犬丘安顿下来。
犬丘,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当然,也有人说是在陕西兴平或甘肃礼县,这些争论,说明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这是好事。
犬丘这一支,后来被称为大骆赢族,或者秦氏赢族。
另一支应是恶来的兄弟季胜,到后来就是孟增、造父为部落首领,这一支主要在陇上安顿下来。
陇上,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这一支,后来被称为陇上赢族,或者赵氏赢族。
也就是说,赵氏和秦氏,即后来的赵国和秦国,皆源于山东东夷部落联盟中的凤俗氏部落的赢姓秦国,本是炎黄华夏部落联盟中的一分子,后来炎黄华夏部落分裂后成为东华夏的一分子。
这个赢姓秦国在大商王朝时建国,在大周王朝时被灭。其后裔从山东迁移至各地,其中到了西北的那支分成两支,一支演化成了赢姓赵氏,一支演化成了赢姓秦氏,最后分别形成了赵国和秦国。
也就是说,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和赵国,源于同一个祖先,源于同一个部落。但,赵是赵,秦是秦,这是两个不同的诸侯国。
所以,按姓加名的称呼法,秦始皇叫赢政,按氏加名的称呼法,可以叫秦政,而不叫赵政。
但有不少史料都说秦国以嬴为姓以赵为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倒还真的不是无厘头之说,因为造父受封赵城后,建立了赵国,这个赵国就成了大周王朝的附庸国。
这是一件很励志的事,而且很快传到了在犬丘的大骆嬴族,这使得当时的大骆嬴族宗主羡慕不已。
当时的大骆嬴族宗主是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父亲,这位老兄将全大骆嬴族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召集起来开了个会:“各位,看看,看看赵国!励志不?那可是咱同一个祖宗的兄弟!我决定向赵国学习,同时也要求我们大家伙都以赵为氏,以此勉励咱大骆嬴族,如何?”
谁都没有意见!毕竟,大骆也太西戎化了,赵氏,听着就感觉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原。
也就是说,当时的大骆嬴族宗主因为受赵国建国的鼓舞,为激励自己部族,特意将自己的族人也改称赵氏。
用现在的话讲,当时的大骆嬴族是想着去沾一沾赵国的喜气!
如此而已!我们必须清楚,大骆嬴族并非是真的以赵为氏,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政以赵为氏,虽也有出处,但终归是存在争议的。
关于赵国的事,我们以后一定会讲到,这里我们还是讲秦国吧。
我们的秦国春秋,讲的就是这个赢姓秦国。
喜欢春秋鲁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春秋鲁国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