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61章 美术指导——颜料里的体温

林夏把第五版色卡摔在道具车上时,丙烯颜料的锡管滚落在地,挤出一道靛蓝色的弧线,像道未愈合的伤口。摄影棚的聚光灯烤得人发晕,空气里飘着松节油和劣质香烟混合的气味,他盯着墙上那片刚刷完的背景墙——客户要“1987年暴雨夜的胡同”,美术组已经刷了七遍,从灰黑调到靛蓝调,从磨砂质感做到水光效果,制片人李姐还是那句话:“不对,没有那个味儿。”

“什么味儿?”林夏扯掉沾着油彩的手套,指关节捏得发白,手套内侧已经结了层硬壳,是昨夜调颜料时蹭上的油彩干了。李姐踩着细高跟绕墙走了半圈,假睫毛上的亮片随着动作抖落,落在刚刷完的墙面上,像掉了层碎星星:“就是……潮湿里带点烟火气,像奶奶腌的咸菜坛子,又咸又暖。你闻,现在只有油漆味儿,没有胡同该有的魂。”她突然指向墙角,“你看这裂缝,太新了!得像被雨水泡了三十年,指甲抠进去能掉渣,掉下来的渣里还得混着点煤渣子。”

道具组长老马蹲在墙角,手里的80目粗砂纸磨得墙面簌簌掉灰,灰白的粉末落在他的工装裤上,像落了层霜。他跟林夏合作过六部戏,从文艺片到商业片,知道他此刻盯着色卡的眼神——瞳孔里映着七种蓝色,从钴蓝到靛蓝,像把自己也泡在了1987年的雨里。“我让老张把墙皮铲掉三层,露出里面的砖缝,再糊上混了锯末的泥浆。”老马递过来半块橡皮,橡皮上沾着墙灰,“刚才试了,指甲能抠出印子,就是……”他压低声音,“摄影组说掉灰会污镜头,李姐也不让。”

林夏没接橡皮,弯腰捡起地上的颜料管。靛蓝色的颜料在掌心慢慢凝固,冰凉的质感像块浸了水的海绵。他想起母亲的咸菜坛子,放在阳台角落,坛口总缠着圈蓝布,下雨时布会吸饱水,沉甸甸地坠着,散发出混杂着酱菜、潮湿与阳光晒过的气味。1987年的夏天,他确实在胡同里见过场暴雨,雨水漫过脚踝,凉得像冰,邻居家的煤球炉子在雨里冒着青烟,蓝布伞下,父亲背着发高烧的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鞋跟踩过水洼的声音“啪嗒、啪嗒”,比现在摄影棚的人工雨声特效真实百倍——那里面有父亲的喘息,有伞骨晃动的吱呀,还有远处卖冰棍的自行车铃铛声,穿透雨幕钻进来。

“加煤烟子。”林夏突然说,声音裹在摄影棚的嘈杂里,“把稀释的墨汁混进丙烯,刷在砖缝里,再用喷壶喷层水雾,让煤烟子晕开,像雨水泡出来的。”李姐立刻皱眉,从手包里掏出纸巾擦了擦溅到裤脚的墙灰:“墨汁会掉色!摄影指导老王说了,不能污了镜头,这可是4K拍摄!”林夏转身走向监视器,屏幕上还停留在昨天拍的镜头:女主角撑着蓝布伞站在胡同口,伞骨是道具组新买的,锃亮得晃眼,伞面的褶皱也太规整,像块没被人用过的新布。“伞骨要做旧,”他指着屏幕,“用砂纸磨掉漆,露出里面的锈迹,再用老虎钳捏弯两度,像我爸那把用了二十年的伞——他总说,伞骨弯点才好握,像人的胳膊,直挺挺的反而累。”

李姐的手机在这时响起,屏幕上跳跃的“王总”两个字刺得人眼疼。她接电话的声音突然拔高,尾音带着刻意的甜:“王总您放心!林夏老师是业内最好的美术指导,肯定能调出您要的蓝色!那股子胡同味儿,包在他身上!”挂了电话,她的语气软下来,拍了拍林夏的胳膊,假指甲划过他沾满油彩的袖子:“王总小时候在胡同长大,对这戏特别上心,说背景墙得让他一看就想起自家院门——他爷爷是蹬三轮车的,总在门口修车子,车链子上的油蹭在墙上,有股子铁腥气。”

林夏的目光落在道具车最下层——那里放着块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门牌,“东四八条37号”,红漆剥落得只剩残影,边缘被虫蛀了个小豁口。这是他私下加的道具,想挂在背景墙的门框上,昨天被李姐看见,说“太破了,影响美感”,勒令收起来。他摸了摸门牌边缘的毛刺,想起1987年的那个暴雨夜,父亲背着他经过的胡同里,每户院门都挂着这样的牌子,铁皮的,木的,红的,蓝的,雨水打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像串散落的风铃。

“让演员把伞骨捏弯两度。”林夏冲场记喊,场记小周正蹲在地上记笔记,本子上画满了各种蓝色的色块。“自然的磨损,不是刻意砸出来的。”女主角是个刚出道的小花,闻言立刻拿起钳子夹伞骨,金属变形的脆响里,她小声问:“林导,1987年的雨,真的这么冷吗?我总觉得演不出那种……又冷又暖的感觉。”林夏抬头,看见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领口别着朵塑料小红花——那是他特意让服装组找的,母亲当年就有件同款,小红花是用缝纫机扎的,针脚歪歪扭扭,母亲总说“歪点才像真花,哪有花长得笔直笔直的”。

“冷,但心里热。”林夏从道具车下层翻出个搪瓷缸,缸口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皮,里面盛着半杯凉白开,是他早上带来的。“那时候胡同里谁家有事,全院都来帮忙。我发烧那天,对门张奶奶端来的姜汤,烫得能烫掉舌头,却比现在的退烧药管用——她就用这种搪瓷缸装着,缸沿还沾着点姜丝。”他把搪瓷缸递给小花,“拍戏时捧着这个,别用剧本里的玻璃杯,1987年的胡同姑娘,手里不会有那么精致的杯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监视器后面传来低低的笑声,摄影指导老王探出头,手里的遮光板还没放下:“林夏又开始夹带私货了?上次拍知青戏,非让演员用你爸那只掉漆的军用水壶,说‘壶嘴的弧度刚好能碰到嘴唇,新水壶做不到’。”林夏笑了,指尖划过搪瓷缸上的“劳动最光荣”字样——这是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花五十块淘的,和母亲当年用的那只一模一样,连缸底的磕碰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傍晚换景时,李姐带着投资方王总走进摄影棚。王总穿着件熨帖的白衬衫,袖口别着块金表,表链在灯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他的目光扫过背景墙时,脚步突然顿住,落在墙角——老马按林夏说的,在砖缝里嵌了几片干枯的爬山虎叶子,是今早从真正的老胡同墙上摘的,叶梗还带着点韧性。“这叶子……”王总的喉结动了动,声音有点发紧,“我家院墙上就爬满这东西,我妈总说,叶子黄的时候,胡同里就该飘煤球味儿了,她会在煤炉上烤红薯,整个院儿都能闻见甜香。”

林夏没说话,示意灯光师调暗光线,再打开侧面的柔光箱。暮色透过摄影棚的气窗渗进来,和柔光箱的暖光混在一起,落在那片背景墙上,靛蓝色的墙皮在暗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砖缝里的煤烟子像沉淀了三十年的时光,不再刺眼,反而透着股让人安心的旧。王总突然蹲下去,动作大得扯皱了衬衫下摆,指尖轻轻碰了碰墙皮上的裂缝,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什么。“就是这个味儿。”他站起身时,眼眶有点红,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墙灰,“我妈走的那天,也是这样的暴雨,胡同里的积水漫到台阶,我摸着家门的墙,就是这个温度——凉丝丝的,却让人想靠得再近点。”

李姐的表情有些错愕,手里的包带勒得指节发白。林夏趁机从道具车下层拖出那块“东四八条37号”的门牌:“王总,挂在门框上吧,就当是给故事找个家。”王总接过门牌,指腹反复蹭过剥落的红漆,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点哽咽:“巧了,我家就是东四八条的,门牌号……也是37。”

当晚的夜戏拍到凌晨三点,暴雨特效的喷淋头把整个摄影棚浇得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那是林夏让道具组提前洒在地面的园土,混了点腐叶,比单纯的自来水多了层“胡同的呼吸”。他盯着监视器,女主角撑着那把捏弯了伞骨的蓝布伞,站在挂着旧门牌的胡同口,手里捧着那只掉漆的搪瓷缸。镜头推近时,能看见她睫毛上的水珠,顺着脸颊滑进领口——那是真的冷,也是真的投入,不是滴眼药水能模仿的。

收工时,老马举着杯热豆浆走过来,杯壁上凝着水珠,像刚从雨里捞出来的。“林夏,你那缸子还真管用,”他吸溜着豆浆,热气糊了眼镜,“小花刚才说,捧着它就想起自己奶奶了,说奶奶总用这种缸子给她装糖水,缸沿的缺口硌着嘴,却甜得很。”林夏接过豆浆,看见道具车上的色卡还摊着,七种蓝色在晨光里渐渐褪去,只剩最浅的那道,像雨过天晴后的天空,干净里带着点没散尽的云。

他想起母亲临终前,在医院的白墙上用指甲画的图案——那是胡同口的形状,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美术设计图都精准。母亲说:“记着,再贵的颜料,再好的技术,也画不出旧时光里的体温。那些砖缝里的煤渣,伞骨上的锈,搪瓷缸的缺口,才是故事的骨头,没这些,再好看也是副空架子。”

走出摄影棚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早市的吆喝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清洁工扫地的沙沙声,像极了1987年那个暴雨后的清晨。父亲背着他走过胡同,脚下的水洼里,映着两串深浅不一的脚印,父亲的鞋大,他的鞋小,却都踩着同样的节奏,一步一步,把雨踩成了诗。

道具车被推回仓库时,那道靛蓝色的颜料痕迹还留在地上,像条通往过去的路。林夏回头望了一眼,突然觉得,所有的美术指导,其实都是时光的搬运工——把那些藏在砖缝里、伞骨上、搪瓷缸底的体温,小心翼翼地搬出来,让故事有个可以落脚的地方,让看故事的人,能在某个瞬间,突然摸到自己心里的那道旧伤疤,也突然想起,伤疤下面,其实一直都暖着,像母亲的咸菜坛子,像父亲的旧伞,像1987年那个暴雨夜里,胡同深处永远亮着的那盏灯。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