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北雄 > 第2069章 大略

北雄 第2069章 大略

作者:河边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1 18:18:09 来源:抖音小说网

西域的局面并不复杂,只是突厥的“朝代更迭”罢了。

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还是前隋开皇年间的事情。

大业初,西突厥处罗可汗东奔投唐,射匮可汗继位。

大业末年,突厥王庭鼎盛,始毕可汗率军南征,两次都碰的头破血流,突厥王庭骤然衰弱。

西突厥射匮可汗见此,起兵东征,本想捡个便宜,不想一场惨败之下,回到西域后便病故了。

继位的是统叶护可汗。

大唐元贞七年,突厥王庭恢复元气,可汗阿史那杨环结好大唐,命西方汗阿史那求罗领兵西征。

到了元贞九年,失去中原帝国的支持的西突厥终于没顶住来自东方草原的寒风,统叶护可汗身死,西突厥灭国。

突厥的兴衰和中原帝国息息相关,当年前隋分裂突厥,之后执行的便是平衡之策。

大部分时间都是支持西突厥,制衡实力更强的突厥王庭,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屡屡插手西突厥可汗的继承。

到了大业末年这个政策依然在行使当中,只是大隋已然自顾不暇,所以处罗可汗默默无闻的死在了中原。

大唐的国策和前隋截然不同,李破在封德彝的建议之下,选择支持突厥王庭的“统一大业”。

到了元贞九年,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终于达成,效果也显而易见。

突厥貌似更加强大了,实际上突厥的弱点却暴露无疑,疆域横跨东西,突厥王庭的统治明显有了无以为继的迹象。

西方汗阿史那求罗威望权力具都大增,东方汗则渐渐沦为了无足轻重的配角。

阿史那多闻的反叛只不过是这种迹象的一个注脚而已,那是东方汗汗帐不甘寂寞的一次垂死挣扎而已。

象征着突厥对东边的控制力已经薄弱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办法有效的进行平叛,只能借大唐之手行事。

阿史那多闻叛离的时间节点也很微妙,正是突厥王庭把目光投向西域,并为此积蓄力量,做出相应布置的时候。

那会大唐也正在对东海用兵,剑指高句丽。

阿史那多闻敏锐的抓住了机会,在没有征得突厥王庭同意之下,擅自起兵东进辽东,自立之心可谓昭然若揭。

大唐也正是趁着突厥无暇东顾之际,清理了东海小国,灭亡了高句丽这个大仇宿敌,顺便平定了辽东,在东北方向掌握了主动权。

…………

天下风云激荡,如大浪淘沙。

几十年间,风起云涌,亚洲北部的变化让人目不暇给,如今剩下来的只有大唐和突厥两个庞然大物了。

猛兽是要喝血吃肉的,帝国也一样,当没了其他猎物,大唐和突厥就像两头相安无事了很多年的凶兽,彼此间开始虎视眈眈。

此时身在太极殿中的李破,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突厥正在躁动的心,他只是觉得,突厥人有点没出息。

刚回到西域就开始朝大唐龇牙咧嘴,自己那个便宜老丈人知不知道立足未稳的概念?要是这个时候突厥和大唐在西域血战一场,会产生什么后果?

两个帝国不管输赢如何,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如今的“大好局面”转眼即逝。

西边还有波斯,有即将席卷西亚的大食。

南亚次大陆上还有一片堪称广阔的天地,就算是突厥北方的冰原上,不还有一些突厥的宿敌在呢吗?

猎物其实还有很多,依照两国的国力,不愁吃喝。

看来还是需要跟阿史那杨环见面详谈一番。

大家眼光应该放长远一些,难道让困住南北两个帝国的囚笼总这么继续下去?

如果她已经不能控制阿史那求罗,那就杀了他,换个听话的人上去。

李破相信阿史那杨环不缺这样的手段,不然怎会会放心让阿史那求罗领兵西征?

同样的,李破也有信心劝服阿史那杨环,毕竟他们的身份很亲近不是吗?

当然了,借此他还想亲眼瞧一瞧阿史那杨环的身体状况,有没有阿史那杨环的突厥区别天差地远。

阿史那杨环殁后,突厥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大多数突厥人都没什么脑子,李破觉得和他们说人话会非常费劲,比如阿史那求罗……

…………

太极殿中,李破思绪连篇,温彦博却还在犹豫当中。有宫人在旁边低声道:“陛下,膳食已经备下了。”

“送上来吧。”李破环顾左右笑道:“哪用多费神思,朕与突厥相盟,共掌辽东,许的是辽东物产之利,难道还请突厥人来驻兵不成?”

温彦博闻言蹙眉,下一刻却是恍然如悟,手指重重在辽东地图上点了点,“辽东城。”

李破哈哈一笑,“就是说嘛,辽东大城,以辽东城为首,和突厥往来也最为便利,又和营州相接,出关之后一路北上,都是走熟了的地方,离着也近,支应起来也方便一些,合适的很不是吗?

你们啊,就是想的太多,辽东又不是中原,荒蛮之地也,牧马放羊也只勉强,难道还能像中原诸道一样大力经营不成?”

温彦博暗叹,确实是很简单的道理,辽东人少,养马,通商其实只在其次,最重要的其实是战略上的意义。

契丹诸部和奚部都遭受了重创,突厥东方汗汗帐几乎成为了摆设。

从阿史那多闻被擒那一刻起,大唐的河北道北部就不再有威胁了,这是几百年来头一次出现的新局面。

从战略的层面来说,辽东都护府选址在哪里还重要吗?

温彦博豁然开朗,这确实又是一次皇帝的玩笑之举,也许正因如此,皇帝才会任由徐世绩和马周自决吧?

温彦博深施一礼愧道:“陛下运筹帷幄,明见万里,臣不及于万一,惭愧惭愧。”

如果换了是善察人心的范文进,这会应该请辞尚书令了,然后便会在皇帝的劝勉之下“留任”,然后陪皇帝好好喝几杯,巩固一下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但温彦博是“老实人”,到底没舍得……

所以说温彦博的缺点也很明显了,眼光不够开阔长远,起码不是那种文人最喜欢吹捧的谋主型人才。

温彦博的长处在于实务上面,大唐立国之后能够迅速稳定朝政,有条不紊的施行各种改革措施,温彦博居功至伟。

尚书令正是一个实务多于献计献策的职位。

所以温彦博这个尚书令很称职,也一直稳如泰山,即便是李靖也动摇不了他的位置。

李破没说假话,当年他迁幽州百姓填充雁门的时候,温彦博的才能就被他看在了眼里,之后一直便用之不疑。

…………

最后是李破乐呵呵的把着自家宰相的胳膊入席,赌局的事情自然就此作罢。

李破在心里小小得意了一下,获得了智商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心里却在发狠,要是徐世绩和马周敢打他的脸,两个家伙就准备老死在辽东吧。

反正自家妹子生了孩子,算是后继有人,如今开始放飞自我,徐世绩这个妹夫嘛,不要也罢。

温彦博也松快了下来,看着孙伏伽和两位散骑常侍开始运气,想着该怎么做,才能让这几个人不把今日之事传出去。

李破和几位臣下饮了几杯,用了几口御膳,口味清淡了些,近来都是那位从成国夫人府延请来的江南名厨主厨,让李破尝到了不少江南名吃。

南人喜欢吃鱼虾,鸡鸭之类,面食上则是汤汤水水,和各类点心,花样比北方多不少,随着漕运渐渐兴起通畅,南边北上的商家也多了起来。

宴上张常侍就借着饮食说起,京师最近出现了几家南人建的商馆,引得长安商家不满,觉着南人喜欢聚众,跟长安商户抢生意。

其实现在才从哪到哪,南人北来的才多少?也就是本地人的排外之举罢了。

李破饶有兴趣的问了几句,张常侍见此趁机进言,“臣是南人,却已多年未归乡里,陛下有意的话,不如召几人入宫,以备咨问?”

其他人都看了过来,心里明镜一样,这是要仿效前隋大业年间故事,在皇城内建立商馆吗?

当年炀帝重商,减免商税,鼓励通商往来,更在洛阳皇城之中建立了不少商馆,以备随时召见问询。

炀帝和南人比较亲近,很多国策都向南人倾斜。

张常侍祖籍是丹阳,萧铣降人,才学上就算不如岑文本,褚遂良等人,却也在江南享有大名。

为南人说话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破沉吟了片刻,便同意了张常侍的进言,不过此事不应该由门下省来办,要交给光禄寺和少府,那是管着皇商的衙门。

江南的商人一般都见多识广,比北方的商人灵活,大唐的海上利益用得上他们。

而且李破没去过江南。

在臣下们的奏折以及述说当中,只能雾里看花,对江南如今是何等摸样没个确切的认知。

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江南,还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江南?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

古人把江南写的太美,可李破感觉,如今的江南可未必有那等盛景,召几个商人来问问,倒也不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