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 第508章 宁静的时光

十一月的长安,雪花纷纷扬扬,今年的初雪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一夜之间将整座城市染成银白。

未央宫内,炭火烧得正旺,噼啪作响,刘璟披着一件狐皮大氅,仔细阅读着韦孝宽从南方送来的密报。

"陈霸先..."刘璟轻声念着这个名字。密报中详细记述了这位南梁将领在广州的战绩——兵不血刃,拿下广州,击败李贲叛乱,收编当地部族,势力迅速扩张。值得在意的是,此人出身寒微,全靠军功上位,在门阀林立的南梁堪称异数。

侍立在侧的刘亮忍不住开口:"大王,这个陈霸先怕是比兰钦、陈庆之更难对付。听说他用兵不拘常法,最善奇袭,岭南土人对其敬畏有加..."

刘璟摆摆手,将密报扔进火盆,看着火焰吞噬绢帛:"陈霸先此人有雄才大略,不是凡俗。"他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可惜梁国积重难返,门阀倾轧,萧衍用此人,犹如饮鸩止渴。暂且不必理会。"

他起身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眉头微蹙。比起远在南方的威胁,他更关心眼前的民生:"去岁寒冬,关中冻死者数百,今年绝不能再发生这等惨事。让百姓熬过这个冬天,才是当务之急。"

刘亮立即呈上一卷账册:"按大王吩咐,已从突厥处购得羊毛一百八十万斤。官营工坊日夜赶工,已纺出毛线一百二十万斤,制成毛衣三万件。"

"不够,远远不够。"刘璟摇头,"一件毛衣成本多少?"

"若算上人工,约需百文。"刘亮答道,"若是售卖给百姓,怕是许多人家买不起。寻常农户一日所得不过十文,百文够买一石粟米了。"

刘璟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传王妃和二位侧妃前来。"

不多时,尔朱英娥、元营犁、贺拔明月三人款款而至。尔朱英娥身着绛紫宫装,仪态万方;元营犁穿着鹅黄襦裙,温婉可人;贺拔明月则是一身火红骑装,英姿飒爽。

"臣妾参见大王。"三人齐声行礼,眼中都带着疑惑——通常刘璟不会同时召见三人。

刘璟笑着扶起她们:"不必多礼。今日请你们来,是有件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相托。"

他示意刘亮取来毛线和织针:"这是官坊新纺的毛线,可织成衣物御寒。我想请三位爱妃在宫外设宴,邀请长安贵妇们前来,教她们编织之法。"

尔朱英娥好奇地拿起毛线,轻轻揉搓:"这毛茸茸的东西真能织成衣服?突厥人不是只用羊毛做毡帐吗?"

元营犁细心触摸毛线质地,若有所思:"手感柔软,若是织成衣物,应当很暖和。只是不知是否刺痒?"

"已经用特殊工艺处理过,不会刺痒。"刘亮连忙解释,"我们在突厥人的工艺上做了改进。"

贺拔明月立即明白了刘璟的用意,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大王是想通过贵妇们将这门手艺传遍民间?臣妾以为此计大妙。长安贵妇以模仿宫中为荣,若是臣妾等带头编织,她们必定争相学习。"

刘璟赞赏地点头:"正是此意。不仅要教,还要教得有趣。三日后,就在梅园设宴,将长安五品以上官员的家眷都请来。要让她们以学习编织为荣。"

三日后,宫外梅园内暖帐重重,炭盆烧得正旺,与园中盛开的红梅相映成趣。数十位贵妇齐聚一堂,好奇地打量着案几上的毛线和织针。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贵妇人,何曾见过这等物事。

"王妃到——"内侍高声通报。

尔朱英娥领着元营犁、贺拔明月现身,三人竟都穿着毛线织成的外衫。尔朱英娥是一件绛紫色开襟毛衣,领口绣着精致的梅花;元营犁是鹅黄色高领毛衣,衬得她肤白如雪;贺拔明月则是红色绞花毛衣,英气中透着妩媚。

贵妇们顿时眼前一亮,交头接耳:"这就是毛线织的衣裳?真是别致!看那花纹,从未见过呢!"

尔朱英娥落座主位,含笑开口:"今日请各位前来,是想分享一门新手艺。如今天寒地冻,百姓缺衣少穿。大王心系黎民,特从突厥购得羊毛,纺成毛线,可织成衣物御寒。"

贺拔明月拿起织针示范,手指灵活地穿梭:"很简单,就这样一针上一针下...看,是不是很容易?初学者一日便可学会基本针法。"

元营犁补充道:"毛线可买现成的,也可买羊毛自己纺。一件成人毛衣约需毛线两斤,成本不过数十文。若是自家纺线,成本更低。"

民部尚书夫人裴氏第一个响应,她眼中含泪:"臣妾愿学!昨日家中老仆竟冻死了,若能多织些毛衣分发给下人,也是积德行善。"她拿起织针,虽然手法生疏,但学得格外认真。

很快,贵妇们纷纷拿起织针学习。园内顿时充满欢声笑语,有的手巧的已经织出一小片,有的手笨的织得歪歪扭扭,引来阵阵善意的嘲笑。

"哎呀,李夫人您这针脚也太松了,怕是能漏进风去!"

"张夫人手真巧,这花纹织得比官坊的还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请大家收藏:()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宴会结束时,尔朱英娥宣布:"半月后,汉王府将举办织毛衣比赛,织得最快最好的前十名,可获得大王亲笔题写的匾额。"

消息传开,长安城顿时掀起编织热潮。不仅贵妇们争相学习,普通百姓也纷纷购买毛线尝试。不出一个月,织毛衣的技术就传遍了汉国各地。

这个冬天,长安街头的景象变得奇特起来。行人大多穿着各种白色的毛衣,虽然形状古怪——有的袖子一长一短,有的领口太大露出半个肩膀,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张掌柜,您这毛衣织得不错啊!"茶楼里,一个商人笑着打招呼。

被称作张掌柜的中年人得意地挺起肚子:"内人手巧,三天就织成了。暖和得很,比穿三层麻衣还管用!这不,连着几天在外收账,一点不冷。"

街角,几个孩童穿着小巧的毛衣追逐嬉戏:"我的毛衣是阿娘织的!我的有花纹!你看,这里织了小兔子!"

刘璟微服私访,看到这景象,不禁莞尔。他对身边的苏绰说:"看,百姓们很有创意嘛。虽然织得不成样子,但暖和就好。"

苏绰感慨:"大王此举,活人无数啊。去岁此时,街上常见冻殍,今年却人人面带红光。臣粗略统计,今冬冻死者不足去岁三成。"

刘璟点头,眼中透着欣慰:"能让百姓免受冻馁之苦,这大王才坐得名副其实。"

寒冬过去,春暖花开。刘璟开始着手另一件大事。

这日早朝,他正式宣布:"自即日起,吏考更名为科举,分为文举与武举。文举考律法、策论、算学;武举考骑射、兵法、武艺。明年四月举行,天下英才,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朝堂顿时哗然。礼部尚书郑道昭出列谏言,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大王,自古选官皆由举荐,如此大开科考,恐寒门子弟难以胜任啊!且门第高下自有其理,寒门为吏尚可,若与士族同列,岂不乱了纲常?"

刘璟冷笑,目光如炬:"寒门难出贵子?我刘璟虽是汉室后裔,永嘉之乱后,中山刘氏没落,早已沦为寒门小姓,郑公可是觉得我不配与荥阳郑氏同列?"刘璟这话说的极重,吓得郑道昭连忙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口不能言。

群臣紧跟郑道昭,跪成一片。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我知道,你们中有人担心子弟不肖,考不过寒门子弟。但我要告诉你们,汉国需要的是真才实学之人,不是靠祖荫的纨绔子弟!我早就说过,想要做官,就得拿出真本事来!"

退朝后,刘璟回到后宫,显得有些疲惫。尔朱英娥体贴地为他按摩太阳穴:"大王今日在朝堂上发火了?听说郑尚书当场晕了过去?"

"二弟这个岳父,只顾自家利益,不顾国家前途。"刘璟闭目养神,"科举一事,必须推行。否则数十年后,朝堂上尽是些酒囊饭袋。"

这时,四岁的长子刘英跑进来,身上穿着件歪歪扭扭的蓝色毛衣:"父王看!这是我自己织的!"

刘璟惊讶地拿起毛衣,只见针脚杂乱,但确实是一件完整的小毛衣:"英儿何时学的编织?"

"跟母亲学的。"刘英骄傲地抬头,"母亲说,王者当知民生疾苦。我会织毛衣,就知道百姓做一件衣服多不容易了。"

刘璟感动地抱起儿子:"说得好!王者当知民生疾苦。英儿比那些朝堂上的老顽固明白事理多了。"他转向尔朱英娥,"爱妃教子有方。"

尔朱英娥微笑看着父子俩:"大王,臣妾有个想法。既然要开科举,何不让后宫也读些书?免得将来与大王说话,都听不懂朝政大事。"

"准了!"刘璟心情大好,"就从《三国志》开始读起。免得你们整天只知道织毛衣!"

"臣妾可不读那打打杀杀的,"贺拔明月俏皮地撇嘴,"我最近想看那本《搜神记》,听说里面都是奇闻异事。"

三人都笑起来,暖阁内充满温馨气氛。

窗外,春光正好。刘璟知道,经过这个冬天的休养生息,他的汉国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挑战。

而此刻,他只想享受这难得的家庭温馨。朝堂上的纷争,南方的威胁,都暂时抛在脑后。毕竟,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汉王,也需要片刻的宁静时光。

喜欢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请大家收藏:()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