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68章 北使观治

巴图虎 第968章 北使观治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68 章:北使观治(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迎亲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南宋临安宗室府与中都白虎殿)

临安宗室府的议事厅里,烛火昏黄,赵昀(宋理宗,此时南宋残余政权奉其为核心,掌宗室决策)手里攥着史宅之递来的《元廷迎亲牒文》,牒上 “遣宗室亲赴中都迎亲,以示诚意” 的字样,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三日前三方会议的场景仍在眼前:史宅之叹 “粮尽兵弱,若拒迎亲,元廷必南下”;徐清叟虽仍主战,却拿不出 “五日凑齐万石粮” 的承诺;赵与芮老泪纵横,道 “保宗室先保迎亲,不然祖宗牌位都保不住”。

“陛下,元廷已增兵燕云,虎卫营距临安仅十日路程,” 史宅之的声音打断赵昀的沉思,“遣您去迎亲,一是您为宗室核心,元廷认;二是您曾与蒙古使者打过交道(史实中赵昀在位时曾与蒙古议和),懂分寸 —— 这是眼下唯一能拖延的法子。” 赵昀抬头,看着厅外飘落的枯叶,想起临安街头 “粮荒逃荒” 的木牌,终是叹了口气:“罢了,朕去 —— 但要带‘南宋礼器’,不能丢了宗室的最后体面。”

徐清叟得知后,闯来宗室府,跪在赵昀面前:“陛下!您是南宋的君,去中都迎亲,是向元廷称臣,祖宗会怪罪的!” 赵昀扶起他,声音沙哑:“清叟,朕知道你忠,但临安的百姓快饿死了,若朕去中都能换元廷暂缓南下,能换粮援,这‘称臣’的骂名,朕担了。” 他让人取来南宋旧《舆地图》,在临安与中都间画了一条线:“朕此去,不只是迎亲,是去看看元廷的虚实 —— 若他们真有治世的本事,或许…… 宗室与百姓,还有条活路。”

出发前一日,赵昀去太庙祭拜。祖宗的牌位是临时用松木做的,没刷漆,显露出粗糙的木纹。他献上三炷香,道:“列祖列宗,孙儿此去中都,是为保宗室、安百姓,若有辱祖宗,孙儿愿以死谢罪。” 香灰落在供桌上,像一滴无声的泪 —— 南宋残余政权的无奈,在这一刻,凝聚成赵昀北上的脚步。

赵昀的迎亲礼品,选得格外纠结。按南宋旧制,宗室迎亲需带 “重礼”,如宫廷书画、金玉器物;可临安粮荒,金玉早已变卖充军饷,只剩些江南特产。史宅之提议 “带江南丝绸与茶叶”,说 “元廷草原缺这些,实用又显诚意”;徐清叟却坚持 “带南宋《农桑辑要》旧本”,说 “这是祖宗的治世成果,不能让元廷觉得咱们只懂求饶”。

赵昀最终折中:选二十匹江南上等丝绸(供元廷贵族制衣)、五十斤西湖龙井(显南宋茶礼),再加一套南宋旧《论语》(批注版,体现汉地文化)。他亲自检查礼品箱,见丝绸用粗布包裹,茶叶装在陶罐里,《论语》的封皮已磨损,便对侍从道:“再给《论语》包层桑皮纸,别让元廷觉得咱们连书都护不好。” 他的纠结,是南宋残余政权的缩影:既想保体面,又不得不务实。

随行人员的安排更费心思。赵昀选了三人:宗室子弟赵孟頫(懂元廷双法,可做翻译)、老臣李心传(熟悉礼仪,能护体面)、侍卫长陈武(懂武艺,暗中护安全)。“孟頫,你跟元廷官员打交道时,多听少说,重点看他们的治世举措;” 赵昀对赵孟頫道,“心传先生,礼仪上不能输,该有的规矩要守;陈武,你扮成侍从,别露身份,若遇危险,先护《论语》—— 那是咱们的根。”

出发前,赵昀换上南宋旧官袍(深蓝色,非新制,却浆洗得干净),腰间系着铜带(非银饰),头上戴的纱帽缺了一块玉饰,用木片补上。“就这样吧,” 他对着铜镜道,“体面在心里,不在衣服上。” 侍从想给他找件新袍,他却摆手:“临安百姓还在穿破衣,朕穿旧袍,正好 —— 让元廷看看,咱们不是挥霍无度的宗室。”

礼品箱装车时,赵昀特意让陈武在《论语》夹层藏了 “临安粮储明细”(用醋浸墨写的密信):“若元廷问起临安情况,朕可借这明细求粮援 —— 这既是信物,也是筹码。” 他知道,此去中都,迎亲是表,探虚实、求生机才是里。

赵昀的队伍从临安出发,沿驿路北上,全程十二日。第一日过平江府,他掀开马车帘,见路边的农田里,农民们正按《虎历》标注的农时插秧,田埂上立着 “水利合作社” 的木牌 —— 这是元廷虎榜取士后推行的 “双廷协作” 项目,汉地农官教农耕,蒙古千户护水渠。“以前平江府的农田,多是地主私产,百姓只能租种,” 赵孟頫在旁道,“元廷来了后,分了些荒地给农民,还教他们新法子,收成比以前好。” 赵昀沉默着点头,想起临安的农田因粮荒荒芜,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第五日到扬州,驿路两旁的驿站格外规整。每个驿站外都有 “驿马养护点”,蒙古驿卒正给马刷毛,汉地驿卒在登记粮车信息;驿站内,墙上贴着《虎榜章程》与《虎历》样本,往来的商人、牧民有序歇脚。赵昀让马车停下,借口 “喝口水” 走进驿站,见一名江南商人正用汉地算学与蒙古牧民算账,两人笑着交易,没有丝毫隔阂。“以前扬州的驿站,多被南宋官员把持,百姓想歇脚都难,” 李心传低声道,“元廷的驿站,倒真像‘便民之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八日进入燕云地界,赵昀看到更震撼的场景:草原上,牧民们按《虎历》“转场时刻表” 迁移,马群有序行进,没有争抢牧界的纠纷;远处的屯田区,汉地农民与蒙古千户一起修水渠,渠边的木牌上写着 “汉地算学测流量,草原经验定渠宽”。陈武扮成侍从,去跟牧民聊天,回来禀报:“牧民说,元廷给他们发了《牧农双兴录》,教他们用汉法算饲料,今年的羊比去年多了三成。” 赵昀听后,靠在马车座椅上,轻声道:“北境的气象…… 真的不一样了。”

途中最让赵昀触动的,是遇到一群江南逃荒的流民。流民们说 “元廷在燕云设了‘流民安置点’,给粮给地,还教农耕”,正往安置点去。赵昀让侍从给流民送了些干粮,流民们跪下道谢,说 “若南宋也有这样的安置点,谁愿逃荒”。赵昀看着流民远去的背影,眼眶微红 —— 他终于明白,百姓要的不是 “南宋” 或 “元廷” 的名号,是能吃饱、能安稳的日子。

快到中都时,赵昀让马车放慢速度,仔细观察沿途的村庄。村庄里的房屋虽简陋,却都干净整齐,门口挂着 “农时表”,孩子们在村口的学堂读书,传来 “子不学,非所宜” 的朗朗声 —— 这是元廷虎都书院的 “乡村分院”,教百姓识字、学农时。“临安的乡村,早已没了学堂,” 赵昀对赵孟頫道,“元廷的治世,是真落到了百姓身上。”

赵昀的队伍抵达中都南城门时,李默与巴图已率双廷官员等候。李默身着汉地官袍,手持《迎亲礼仪册》;巴图穿着蒙古皮甲,腰间系着虎符(非完整虎符,显身份),两人并肩而立,身后是二十名蒙古那颜与二十名汉臣,队列整齐,气势庄严 —— 这是萧虎特意安排的 “双廷同迎”,既显对南宋宗室的 “尊重”,又展双廷共治的威势。

“赵殿下一路辛苦,” 李默上前,按汉地礼仪拱手,“萧将军已在白虎殿设宴,为殿下接风。” 巴图则按草原礼仪,递上一碗马奶酒:“这是中都草原的马奶酒,殿下喝了,解乏。” 赵昀接过酒碗,看着碗里洁白的马奶,想起临安的粗瓷茶盏,心里五味杂陈 —— 他知道,这碗酒,既是欢迎,也是试探。

迎接队伍的路线,是萧虎精心设计的 “中都治世展示线”:从南门入,经朱雀街(中都最繁华的街道),过虎都书院,最后到白虎殿。朱雀街上,商铺林立,有江南的绸缎铺、草原的皮毛铺、波斯的香料铺,行人往来如梭,没有战乱后的萧条;街边的榜亭上,贴着《虎榜新取士名录》,蒙古子弟与汉地士子的名字交错排列,旁边还附有 “治世成效注”(如 “张三,江南水利完工率提三成”)。

路过虎都书院时,赵昀看到院内的场景:蒙古子弟教汉地学生骑射,汉地学生教蒙古子弟算学,卢景裕站在廊下,正讲解 “《论语》与草原《大扎撒》的共通处”。李默道:“这是虎都书院,教‘双法互济’,取士后多派往江南、草原,帮着推治世。” 赵昀停下脚步,看着书院里融洽的场景,想起临安宗室子弟闭门自守的样子,轻声道:“中都的教化…… 有章法。”

快到白虎殿时,赵昀看到虎卫营的士兵正在校场训练。士兵们分成两队,一队练草原骑射,箭箭中靶;一队练汉地守城术,动作整齐。巴图道:“这是武虎榜取士的锐士,既懂草原战术,又懂汉地防御 —— 中都的安全,靠他们。” 赵昀看着训练有素的士兵,想起临安禁军的老弱,心里更清楚:南宋与元廷的差距,已不只是兵力,是治世的根基。

白虎殿的正门,是汉地传统的 “歇山顶”,檐角雕刻着简化的龙纹;殿门两侧,却立着两根蒙古式的 “兽首柱”(柱顶雕刻草原狼首,非凶暴样式,显威严)—— 这种 “汉地屋顶 草原立柱” 的融合风格,让赵昀刚走到门口,就感受到元廷 “双廷共治” 的氛围。

走进殿内,更显细节的融合:地面铺着草原的羊毛毯(绣着卷草纹,非战纹),毯上摆放着汉地的楠木案;殿内的烛台是青铜制的,刻着蒙古文 “永保治世” 与汉文 “天下安”;正中央的御座(萧虎议事用),靠背是汉地的木雕 “耕牧图”,坐垫是草原的皮垫 —— 处处显露出 “不偏不倚、双法共尊” 的理念。

殿两侧的站立的官员,也是 “双廷对半”:左侧是蒙古那颜,身着皮甲,手持马鞭(草原议事传统);右侧是汉臣,身着官袍,手持笏板(汉地议事传统)。他们看到赵昀进来,都微微颔首,没有轻视,也没有过度热情 —— 这种 “平等相待” 的态度,比刻意的恭敬或傲慢,更让赵昀感受到元廷的自信。

萧虎从殿后走出时,穿着一身 “双廷袍”—— 外袍是草原的皮制,内衬是汉地的丝绸,腰间系着汉地的玉带(非银饰),手里拿着《双廷治世录》。“赵殿下一路劳顿,” 萧虎笑着上前,按 “半汉半草原” 的礼仪,先拱手,再拍赵昀的肩,“请坐,咱们边吃边谈。” 这种不拘泥于单一礼仪的做法,既显亲近,又暗显 “元廷主导礼仪” 的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昀坐下后,目光落在殿墙上的 “中都文化辐射图” 上 —— 图上标注着高丽、西夏、吐蕃等地的求法情况,旁边还附有 “治世成效”(如 “高丽粮产增两成”“西夏牧群损失降四成”)。“这是中都近年的治世成果,” 萧虎顺着他的目光道,“治世不是靠打仗,是靠帮百姓过好日子 —— 殿下觉得,临安若推行这些法子,百姓会不会过得好些?” 这话看似平常,却像一把软刀,戳中了赵昀的痛处。

宴席上,萧虎先谈 “迎亲细节”:“萨仁帖木尔(萧玉)是朕的孙女,嫁入南宋宗室,需按‘双廷礼’—— 蒙古侧,需用草原的‘马奶酒盟誓’;汉地侧,需按汉地的‘拜天地’,殿下觉得如何?” 这提议既显对双方传统的尊重,又暗定 “元廷主导礼仪” 的基调 —— 毕竟 “双廷礼” 是元廷的规制,南宋需按此执行。

赵昀沉吟片刻,道:“萧将军考虑周全,只是南宋宗室的祖祠在临安,‘拜天地’需回临安举行,还望将军应允。” 他想借 “回临安行礼”,争取将萨仁带回临安,再做后续打算。萧虎却道:“殿下放心,朕已让人在中都设‘临时宗室祠’,供奉南宋祖宗牌位(非真牌位,是仿制品),行礼后,萨仁再随殿下去临安 —— 这样既不违南宋传统,也能让元廷官员见证,两全其美。” 这回应既没拒绝,又将 “行礼地点” 留在中都,堵死了赵昀的小算盘。

席间,赵昀趁机提起 “临安粮荒”,拿出藏在《论语》夹层的粮储明细:“萧将军,临安存粮仅够两月,百姓快饿死了,还望元廷能借些粮援,南宋宗室定感激不尽。” 萧虎接过明细,看后道:“粮援可以给,但需南宋派官员来中都学‘双廷农耕法’—— 学会了,才能自己种粮,总靠借不是长久之计。” 他的条件,是 “以粮换治世经验”,实则是让南宋接受元廷的治世模式。

赵昀还想争取 “宗室自主权”:“萨仁姑娘嫁入后,还望元廷不要干涉南宋宗室的内部事务。” 萧虎却道:“朕说过‘亲如一家’,宗室的事务,若涉及治世、涉及百姓,元廷自然要参与 —— 比如临安的水利、粮道,若还用南宋旧法,百姓还是会饿肚子,这不是‘亲如一家’该有的样子。” 他的话,软中带硬,既显 “共治” 的诚意,又明确 “元廷主导” 的底线。

宴席结束时,萧虎送给赵昀一套《虎历》续编与《双廷治世录》:“殿下带回去,好好看看 —— 治世的法子,不分南宋元廷,能帮百姓的,就是好法子。” 赵昀接过书,看着封面上的 “亲如一家” 四字,心里清楚:此次中都之行,迎亲是表,元廷要的,是让南宋彻底接受其治世理念。

次日,萧虎安排赵昀参观虎卫营 —— 这是元廷的 “军事实力展示”,也是对赵昀的进一步施压。虎卫营的校场上,武虎榜取士的五十名锐士正在演练 “双廷协作战术”:蒙古武士率骑兵包抄,汉地武士设拒马与陷马坑,两队配合默契,片刻就 “擒获” 模拟的 “盗匪”。

赵昀站在观礼台上,看着骑兵的马速快如疾风,弓箭手的箭箭箭中靶,心里震撼不已。巴图在旁介绍:“这些锐士,既懂草原骑射,又懂汉地守城,去年燕云守城,他们以五百人挡了三千盗匪,没伤一人。” 赵昀想起临安禁军的老弱,忍不住问:“这些士兵…… 都是怎么选出来的?” 巴图道:“武虎榜,汉蒙武士同考骑射、兵法,唯才是举 —— 殿下若感兴趣,明年临安也可设武榜,选些能保百姓的锐士。”

演练结束后,赵昀去看虎卫营的武器库。库内的武器整齐排列:草原的弯刀(刀柄刻着 “护民” 二字)、汉地的长枪(枪杆标注 “守城专用”)、还有改良的 “弩箭”(结合草原的射程与汉地的精准)。管库的千户道:“这些武器,都是按‘双廷需求’造的,骑兵用弯刀,步兵用长枪,守城用弩箭 —— 没有浪费,也没有闲置。” 赵昀看着武器上的 “护民” 二字,想起南宋武器库的生锈兵器,心里更不是滋味。

赵昀还参观了虎卫营的 “粮储库”。库内的粮堆整齐,每堆粮上都标着 “入库时间”“保质期”,旁边还有《粮储测算册》(用汉地算学算 “每日耗粮量”)。管库的汉臣道:“咱们的粮,都是按《虎历》农时收的,用算学算着用,没浪费过一粒。” 赵昀想起临安粮仓的陈粮、霉粮,轻声道:“中都的军粮…… 都这么规整?” 汉臣点头:“治世先治粮,军粮都管不好,怎么护百姓?”

离开虎卫营时,赵昀看到营墙上刻着 “笔阵与剑阵,同为江山固”—— 这是萧虎的治世理念。“殿下,” 萧虎走过来,“剑阵是为了护笔阵,护百姓的安稳 —— 若临安有这样的剑阵,百姓也不用逃荒了。” 赵昀没说话,只是看着营墙上的字,心里明白:南宋与元廷的差距,不只是兵力,是 “治世的系统性”—— 元廷的剑阵,是为治世服务,而南宋的禁军,只是为了保宗室的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中都的几日,赵昀与双廷官员多有互动,从他们的言行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元廷 “双廷共治” 的实效。与耶律楚材谈 “治世理念” 时,耶律楚材道:“殿下,治世不是‘谁压谁’,是‘谁帮谁’—— 蒙古那颜懂牧,汉臣懂农,一起帮百姓,就是好治世。” 他还拿出《双廷治世录》,翻到 “江南水利” 的案例:“吴焕(汉臣)与帖木尔(蒙古千户)一起修的渠,既解了农耕灌溉,又没碍牧群通行 —— 这就是‘双法互济’。”

与周显谈 “科举” 时,周显道:“虎榜取士,不分蒙古汉地,只看本事 —— 去年江南取的寒门士子,帮着修水利、定农时,比世家子弟管用多了。” 他还带赵昀去看虎榜取士的 “治世成果展”:墙上挂着 “柳清(汉地士子)拟的《双廷教化策》”“野利合(蒙古士子)编的《牧农双兴录》”,旁边都附有 “落地成效”(如 “教化策推行后,流民减少三成”)。赵昀看着这些成果,想起南宋科举的世袭成风,道:“元廷的科举…… 真能选到有用的才?” 周显点头:“有用没用,看百姓的反应 —— 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与合丹王谈 “草原” 时,合丹王虽直率,却也透着真诚:“殿下,草原人重‘恩’,萧氏夫人(萧虎之母)帮过弘吉剌部,咱们就记着;元廷帮牧民多养羊,牧民就认元廷 —— 南宋若能帮百姓,百姓也会认南宋,跟是哪个政权没关系。” 他还送给赵昀一块草原的羊毛毯:“这是弘吉剌部送的,上面绣的‘卧虎护羊’,是记萧氏夫人的恩 —— 殿下带回去,就当是中都给临安的一点心意。”

最让赵昀触动的,是与虎都书院的子弟交流。蒙古子弟野利合对他说:“殿下,我以前觉得汉法没用,后来学了算学,帮牧民算饲料,才知道汉法能帮草原;” 汉地子弟赵文道:“我以前怕草原骑射,后来学了,才知道骑兵能护粮道 —— 双法一起学,才能帮更多人。” 赵昀听着这些话,想起临安宗室子弟的闭门自守,道:“你们…… 不怕学了对方的法,丢了自己的根?” 野利合道:“根在心里,不在法里 —— 草原的根是护牧,汉地的根是护农,学对方的法,是为了更好地护根。”

中都之行过半,赵昀的内心发生了明显转变。起初,他带着 “保宗室体面” 的抗拒,觉得元廷的治世是 “蛮夷之法”;可看到中都的民生、双廷的协作、虎卫营的实力后,他开始正视元廷的治世优势 —— 这种转变,不是妥协,是对 “治世本质” 的重新认知。

一日深夜,赵昀在驿馆翻看萧虎送的《虎历》续编,看到 “江南农时注” 里写着 “清明后五日,平江府插秧、云州转场,需错峰用驿路”,想起北上途中看到的平江府农田,忍不住叹道:“这历书…… 比南宋的《农桑辑要》还细,还实用。” 李心传在旁道:“陛下,元廷的治世,是真落到了实处 —— 咱们南宋,若早有这样的历书,粮荒也不会这么严重。”

赵昀还让赵孟頫翻译《双廷治世录》里的 “草原牧政” 章节,看到 “用汉地算学算饲料,减少损耗三成” 的案例,道:“以前总觉得草原法粗疏,没想到也能这么细。” 赵孟頫道:“陛下,元廷的‘双法互济’,不是‘用汉法改草原’,也不是‘用草原法改汉地’,是‘取两边的好’—— 这或许,就是中都气象不同的原因。”

最让赵昀转变的,是与一名中都百姓的偶遇。百姓是江南流民,在中都的安置点分到了地,正忙着播种。他对赵昀道:“殿下,我以前在临安,天天饿肚子;来中都后,元廷给我地,教我种,今年就能有收成 —— 我不管是南宋还是元廷,谁让我吃饱,我就认谁。” 这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赵昀:宗室的体面、政权的名号,在百姓的温饱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离开中都前,赵昀去白虎殿见萧虎,不再提 “宗室自主权”,而是问:“萧将军,若南宋宗室愿推行元廷的治世法子,元廷真能保临安百姓平安?” 萧虎点头:“朕说过‘亲如一家’,只要你们真心帮百姓,元廷不仅保平安,还会派虎榜取士的官员去临安,帮你们修水利、定农时 —— 咱们一起,让江南的百姓,也能像中都的百姓一样,安稳过日子。” 赵昀听后,躬身道:“朕…… 替临安百姓,谢过萧将军。” 这一躬身,标志着他从 “保宗室” 到 “保百姓” 的认知突破,也标志着南宋残余政权,向元廷的治世理念,迈出了妥协的第一步。

赵昀带着萨仁(萧玉)返回临安时,带回的不只是迎亲的队伍,还有元廷的《虎历》续编、《双廷治世录》,以及 “推行双法互济” 的承诺。临安宗室府的议事会上,赵昀不再谈 “战守”,而是将北上途中的见闻、中都的治世成果,一一讲给史宅之、徐清叟、赵与芮等人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中都的百姓,能吃饱、能读书、能安稳过日子,” 赵昀拿出《虎历》,“这历书能帮咱们定农时,减少粮荒;《双廷治世录》里的法子,能帮咱们修水利、护粮道 —— 若咱们推行这些法子,临安的百姓,也能像中都的百姓一样。” 史宅之听后,立刻道:“陛下说得对!咱们先借元廷的粮,推《虎历》,等百姓有了收成,再谈其他。” 徐清叟虽仍有顾虑,却也没再反对 —— 他知道,赵昀的见闻是真的,元廷的治世优势是真的,再主战,只会让百姓更苦。

赵昀还按萧虎的建议,在临安设 “双廷协作司”,派赵孟頫与元廷派来的虎榜取士官员(吴焕的弟子)共掌司事,负责推行《虎历》、修水利。协作司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按《虎历》调整临安的农时,派汉地农官教农民 “精准播种”,派蒙古千户帮牧民 “储草避寒”—— 短短一个月,临安的农田就有了起色,流民也渐渐返回,开始耕种。

元廷也兑现承诺,派虎卫营的少量精锐,协助临安禁军维护治安,还送来五千石粮援,解了燃眉之急。史宅之在给中都的奏报里写道:“双法推行后,临安粮荒缓解,百姓渐安 —— 谢元廷治世之恩。” 徐清叟也主动去协作司帮忙,教流民识《虎历》上的农时,道:“以前总觉得元廷是‘敌’,现在才知,能帮百姓的,就是‘友’。”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临安的街头,不再有 “粮荒求助” 的木牌,取而代之的是 “农时表”;宗室府的议事厅,不再争论 “和战”,而是讨论 “如何推双法、保民生”。赵昀站在宗室府的院子里,看着远处农田里劳作的百姓,手里拿着萧虎送的《双廷治世录》,轻声道:“北境气象,已非吴下阿蒙 —— 南宋的治世,也该换个法子了。” 婚使北上的影响,不只是完成了一次迎亲,更是让南宋残余政权,从 “抗拒” 转向 “正视”,为后续江南的彻底安稳,埋下了治世的伏笔。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