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67章 棋论治世

巴图虎 第967章 棋论治世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67 章:棋论治世(至元四十四年秋的殿上弈棋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白虎殿)

白虎殿的晨议刚散,萧虎留住赵昀,指尖点了点案上的榧木棋盘:“听闻殿下善弈,朕近得一良材,今日恰逢送亲前日,不如邀王恂与殿下对弈一局,权当消遣?” 这话看似随意,实则藏着深意 —— 前几日赵昀参观中都,虽表面认可元廷治世,却未明确表态临安推行双法的具体意愿,萧虎想借弈棋打开话匣,探其真实想法,也借棋局传递 “治世如弈棋,需攻守相济” 的理念。

赵昀心头一动,他素以棋艺自负,更懂 “弈棋见人心” 的道理,当即应道:“固所愿也,只是怕技不如王大人。” 他余光扫过殿外,见萨仁帖木尔(萧玉)的侍女楚兰正整理送亲衣物,暗自思忖:萧虎此举绝非消遣,必是借棋论政,需谨慎应对,既要保宗室体面,又要趁机摸清元廷治世的实操之法。

萧虎召来王恂,低声嘱咐:“棋局中可融入治世隐喻,比如攻守对应南北和战,棋子配合对应双廷协作,点到即止,别让殿下觉得刻意。” 王恂躬身应诺 —— 他早年随郭守敬编《授时历》(此处贴合其天文历法专家的史实),又参与虎榜取士筹备,懂双法、善喻理,是萧虎心中 “以棋论政” 的最佳人选。

耶律楚材在旁笑道:“弈棋最显真性情,殿下与王大人对弈,定能论出些治世的真东西。” 他特意让侍从取来 “双廷棋具”:棋盘是汉地榧木所制(纹理细密,防虫蛀,为南宋旧物,元廷缴获后珍藏),棋子分两组,一组为蒙古骨质棋子(刻草原卷草纹),一组为汉地陶质棋子(印汉地云纹),既显对双方传统的尊重,又暗合 “双法共弈” 的深意。

赵昀看着棋具,指尖轻抚榧木棋盘的纹理,道:“这棋盘倒是眼熟,似是南宋内府旧物。” 萧虎道:“殿下好眼力,此棋曾为南宋理宗皇帝所用(贴合赵昀身份,拉近距离),如今用来对弈,也算‘物归原主’,更显缘分。” 这话既消弭了赵昀的些许戒备,又为后续 “南北治世对话” 铺垫了温和氛围。

王恂回到官署,立刻研究 “双廷棋具” 的细节。榧木棋盘的纵线标注汉地十二地支,横线刻蒙古十二兽名(贴合双廷文化),他用细布擦拭棋盘,在关键落子点(如 “天元”“星位”)做了淡墨标记 —— 这些点位将对应治世的关键议题:“天元” 喻中都治世核心,“星位” 分指农、牧、兵、文四政。

他还特意翻阅《南宋弈谱》(元廷缴获的南宋棋书),了解赵昀的棋风 —— 史料载赵昀弈棋 “善守,喜用‘边角稳扎’之法,对应其执政时‘偏安求稳’的特质”。王恂据此制定策略:开局以 “稳扎稳打” 应之,中期借 “车马配合” 引双廷协作话题,后期以 “和棋” 收尾,既不辱没元廷颜面,又不给赵昀压力。

出发前,王恂将《双廷治世录》中 “江南水利”“流民安置” 的案例抄录在小纸条上,藏于袖中 —— 若棋局中赵昀问及具体治世之法,可随时参考,确保所言皆为实策,而非空谈。他还让弟子李平(虎榜取士,懂南宋农事)准备 “南北农时对比表”,若论及农耕,可辅助说明元廷双法的优势。

抵达白虎殿后,王恂先与赵昀 “认棋”:“殿下可选陶质棋子,臣用骨质棋子,各凭所长。” 他故意让赵昀选汉地棋子,显尊重;自己用草原棋子,暗合 “双廷对弈”。赵昀接过陶质棋子,触感温润,道:“多谢王大人承让,只是弈棋论艺,输赢不论身份。” 王恂笑道:“殿下所言极是,治世亦如弈棋,不分南北,只论实效。”

开弈前,王恂指着棋盘 “天元” 位:“此位为棋局核心,若核心不稳,边角难守 —— 正如治世,需先固中枢,再及地方。” 赵昀点头:“王大人所言有理,临安如今便是‘核心虚’,需借外力稳根基。” 两人的对话,未落一子已入治世正题,萧虎在旁暗自点头:“王恂果然懂朕的用意。”

赵昀坐在棋盘前,指尖捏着陶质棋子,迟迟未落下 —— 他既想在棋艺上压过王恂,保南宋宗室的体面;又想借棋局探元廷治世的 “实招”,为临安后续推行双法做准备,心态格外复杂。

他想起昨日与赵孟頫的谈话:“王恂虽为元廷大臣,却懂南宋农事,殿下可借弈棋问其流民安置、水利修建之法,这些才是临安急需的。” 赵昀深吸一口气,落下第一子,落在棋盘右下角 “星位”(对应江南之地),道:“江南多水,边角需先固,正如临安需先解粮荒。” 这话既是谈棋,也是谈临安的困境,试探王恂的回应。

弈棋过程中,赵昀刻意观察王恂的落子逻辑。见王恂将骨质棋子落在 “天元” 周边,形成 “拱卫之势”,便问:“王大人为何先守中枢?” 王恂道:“中枢为百官所聚、治策所出,若中枢乱,地方必散 —— 元廷设双廷议事司,便是为了固中枢、统治策,殿下看,这‘车马炮’配合,不正像蒙古那颜与汉臣各司其职、互相护持?” 赵昀默默记下 “双廷议事司运作” 这一要点,指尖在棋盘边缘轻划,似在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王恂用 “卒”(喻基层官员)逐步推进,靠近赵昀的 “边角” 时,赵昀故意 “弃卒保车”,道:“有时需舍小保大,正如治世需弃虚名保实利。” 这话既是棋路,也是在暗示自己愿放下 “南宋正统” 的虚名,务实求存。王恂会意,道:“殿下通透,元廷愿帮临安‘保车’—— 借粮援、派官员,皆为实利,非图虚名。”

赵昀的棋风渐渐从 “保守” 转向 “开放”。起初多守少攻,后见王恂无 “碾压” 之意,便主动用 “马”(喻骑兵)试探王恂的 “防线”,道:“若遇外敌(喻盗匪、粮荒),如何护边角?” 王恂道:“可用‘炮’(喻守城术)护内,‘马’(喻骑兵)巡外,双法并用 —— 正如虎卫营,蒙古武士护粮道,汉地武士守城池,缺一不可。” 赵昀听后,棋子落得更坚定,心里的顾虑渐渐消散。

棋局进入中盘,双方攻防交错,治世讨论也随之深入。王恂见赵昀的 “边角” 棋势渐稳,便借 “粮草补给”(棋中 “卒” 的推进需 “炮” 护持)道:“殿下,江南粮荒,根源非粮少,是‘储运失序’—— 元廷在燕云推行‘双法储粮’,用汉地算学算耗粮量,用草原‘分牧储草’之法分仓储存,损耗降四成,殿下若推行,临安粮荒或可缓解。”

赵昀立刻追问:“具体如何操作?” 王恂从袖中取出 “南北农时对比表”,指着上面的 “临安农时” 与 “中都储粮法”:“临安可按《虎历》定播种期,在平江府、扬州设‘双廷粮仓’,蒙古千户护仓,汉地农官管账,避免贪腐、浪费 —— 去年江南士子吴焕用此法,让平江府粮储增两成。” 赵昀接过表,仔细看上面的数字,连声道:“此法可行,需带回临安细究。”

谈及流民问题时,王恂借 “弃子重摆”(棋中局部失利后重新布局)道:“流民如‘散子’,需聚而用之 —— 元廷在燕云设‘流民安置点’,给地、给种、教农法,流民变农户,既解粮荒,又增赋税。殿下可知,中都流民安置点的农户,今年已有三成能自给自足?” 赵昀道:“临安流民多,若按此法,需多少粮种、多少农官?” 王恂道:“元廷可先拨五千石粮种,派十名虎榜取士官员协助,后续视成效再增 —— 皆为实助,无附加条件。”

赵昀主动提及 “双廷协作”:“王大人,临安若设双廷协作司,需注意什么?” 王恂道:“需‘权责对等’—— 蒙古官员管牧政衔接,汉地官员管农耕推进,遇事共议,不偏不倚。比如修水渠,汉地农官定路线,蒙古千户派骑兵护工地,效率比单廷运作高三成。” 他还举了虎都书院的例子:“子弟们一起学双法,官员们自然懂协作,这是‘润物无声’的法子。”

萧虎在旁插言:“治世如弈棋,没有‘一着定输赢’的好事,需一步步来。元廷帮临安,不是为了‘控’,是为了‘共’—— 江南安,中都亦安,这是‘和棋’的真意。” 赵昀听后,落下一子,道:“萧将军所言,臣懂了 —— 南北非敌,是需互济的棋友。” 这话标志着他从 “被动妥协” 到 “主动接纳” 的转变,萧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萧虎坐在主位,手中摩挲着青铜镇纸,目光始终在棋盘与两人脸上流转 —— 他不干预落子,却在关键节点插话,引导讨论方向,既不显得强势,又能把控节奏,这是他 “以柔化刚” 的权谋特色。

当赵昀因 “弃子” 犹豫时,萧虎笑道:“殿下,弈棋最忌‘惜子’,该弃则弃 —— 当年朕在燕云,为保粮道,曾弃三车粮,却换得后续粮运顺畅,治世亦如此,虚名如‘弃子’,实利才是‘根本’。” 这话暗指赵昀需放下 “南宋正统” 的虚名,专注临安百姓的实利,赵昀沉吟片刻,终是落下 “弃子” 的一子,道:“萧将军教训的是,臣明白了。”

见王恂提及 “流民安置”,萧虎特意让侍从取来《燕云流民安置册》,递给赵昀:“这是去年的册子,里面有安置点的户数、粮种用量、收成明细,殿下可带回临安参考。” 册子上的数字详实,连 “每户日均耗粮多少”“教农法的具体步骤” 都有记录,赵昀翻看时,手指在 “流民转农户三成” 的条目上停顿,道:“这些数字,都是真的?” 萧虎道:“元廷治世,不做虚账,殿下可派人核查。”

当两人论及 “双廷官员选拔” 时,萧虎道:“虎榜取士,不分蒙古汉地,只看‘能否做事’—— 去年取的江南士子柳清,不懂骑射,却能拟《双廷教化策》,让流民减少三成;蒙古士子野利合,不通汉文,却能编《牧农双兴录》,帮牧民省饲料。殿下若在临安设榜,亦可如此,选‘有用之才’,而非‘有身份之人’。” 这话既展示元廷取士的公平,又暗示赵昀可在临安推行类似制度,打破宗室世袭的弊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昀问 “元廷是否会干预临安政务” 时,萧虎道:“朕说过‘亲如一家’,若临安推行双法遇阻,元廷可派官员协助,却不会‘代管’—— 正如弈棋,可提建议,不能代落子。” 他还承诺:“若临安粮荒未解,元廷可续拨粮援,直至明年秋收 —— 但需临安按双法农耕,不能再用旧法浪费粮种。” 这一 “有条件的援助”,既显诚意,又确保元廷治世理念落地,是权谋的温和推进。

棋局接近尾声时,萧虎道:“今日弈棋,不止论艺,更论心 —— 殿下愿学元廷治世之法,朕甚慰;元廷愿帮临安安稳,亦真心。明日送亲,便是‘南北互济’的开端,望殿下记今日棋论,让江南百姓早享安稳。” 赵昀起身躬身:“臣定不负今日之论,不负江南百姓。” 萧虎的引导,终是让 “弈棋论政” 达成了预期目标 —— 治世共识的初步建立。

弈棋过程中,细微的互动更显人物性情。王恂落子前,总会先轻叩棋盘三下,这是他编历书时 “谨细” 习惯的延伸 —— 每次测算天文数据,他都会反复核对,弈棋亦如此,每一步都对应治世的深思熟虑。赵昀察觉后,道:“王大人落子谨慎,正如治世需细究。” 王恂笑道:“殿下过誉,臣编《授时历》时,差一分便会误农时,治世亦需这般细。”

赵昀的陶质棋子不慎掉落,滚到萧虎脚边,萧虎弯腰拾起,递还给赵昀时,指尖触到棋子的温润,道:“这棋子是南宋旧物,如今用来论南北治世,也算‘物尽其用’。” 赵昀接过棋子,道:“多谢萧将军,此棋若能见证江南安稳,也算不负其材质。” 这一细节,消弭了君臣间的隔阂,显露出温和的政治氛围。

当王恂用 “车马配合” 吃掉赵昀一枚 “马” 时,赵昀非但不恼,反而笑道:“王大人这步‘协作’用得好,正如双廷官员配合,方能成事。” 王恂道:“殿下通透,臣不过是借棋喻理,真正的‘协作’,还需殿下在临安推行。” 两人相视一笑,棋局的 “对抗” 渐渐变成 “治世经验的交流”,氛围愈发融洽。

侍从送来茶水,是江南龙井(赵昀带来的礼品),王恂斟茶时,特意先给赵昀,再给萧虎,道:“殿下带来的茶,清香醇厚,正如江南的治世底蕴,需慢慢品。” 赵昀道:“王大人若喜欢,回去后可送些给您,也让您尝尝江南的味道。” 这一小小的茶礼互动,显露出南北文人的惺惺相惜,也为后续治世协作埋下 “人情纽带”。

棋局结束后,赵昀主动将陶质棋子收入棋盒,道:“这棋子臣想带回临安,既作纪念,也作警示 —— 见棋如见今日之论,不敢忘治世初心。” 萧虎点头:“甚好,愿殿下每次弈棋,都能想起‘南北互济’的真意。” 王恂补充:“臣愿与殿下书信往来,若临安推行双法遇阻,臣可随时答疑。” 细节处的互动,让政治博弈多了几分人情温度,更易落地。

弈棋结束后,赵昀回到驿馆,立刻关上门,从袖中取出小本子(之前记录临安情报的本子),借着松脂灯的微光,将棋间听到的治世方法一一记下。本子上的字迹越来越密,从 “双法储粮” 的步骤,到 “流民安置” 的粮种用量,再到 “双廷协作司的权责分配”,每一项都标注着 “需验证”“可推行” 的字样。

他先整理 “粮荒解决方案”:“按《虎历》定临安农时,优先种早熟稻;设双廷粮仓,蒙古千户护仓,汉地农官管账;向元廷借五千石粮种,派农官教百姓‘精准播种’。”

这些都是王恂提及的实策,赵昀特意在 “精准播种” 旁画了个小圈 —— 他知道临安农民多凭经验播种,需元廷农官指导,才能提高收成。

接着整理 “流民安置”:“ 在临安近郊设安置点,每户给半亩地;元廷派十名官员教农法,优先教‘稻麦轮作(江南适用); 流民变农户后,免半年赋税,鼓励垦荒。”

他想起王恂说的 “燕云流民三成自给”,在旁边写:“若能成,临安粮荒可解大半。”

关于 “双廷协作司”,赵昀写道:“ 派赵孟頫与元廷官员共掌司事,赵主农耕,元官主牧政衔接;遇事先议,不搞‘一言堂’;每月报成效,如‘修水渠多少’‘流民安置多少’,避免虚耗。”

他还特意注明:“参考中都双廷议事司,权责要写清,免日后争执。”

整理到深夜,赵昀看着本子上的条目,想起白天的棋局,忍不住叹道:“以前总觉得元廷是‘蛮夷’,今日才知,他们的治世法子,比南宋的旧法实用多了。” 他将本子藏在《论语》夹层(与之前的粮储明细放在一起),道:“明日送亲回去,便按这些法子推行,就算丢了‘南宋’的名,能保百姓安稳,也值了。”

次日清晨,赵昀让陈武(侍卫长)将本子收好,道:“这是临安百姓的活路,比什么都重要,丢了它,就是丢了百姓。” 陈武点头:“殿下放心,属下就是死,也会护住它。” 赵昀的暗记与思考,是南宋残余政权 “治世转向” 的关键一步,也让送亲之行多了 “传递治世经验” 的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恂在弈棋中传递的治世理念,核心是 “务实” 与 “细节”—— 他不空谈 “双法互济” 的大道理,而是用具体案例、详实数据说服赵昀,这与其 “天文历算出身”(需精准、重细节)的特质高度契合,也贴合元代治世 “重实效、轻虚文” 的风格。

谈及 “水利修建” 时,王恂不只是说 “修水渠好”,而是具体到 “平江府水渠宽三尺、深一尺五,每里设一个渡槽,农时通水、牧时断水,既不碍农耕,又不碍牧群”,还说 “修渠时用汉地‘夯土法’,蒙古千户派骑兵运土,比单廷修快两成”。这些细节让赵昀信服,道:“王大人连渠的尺寸都算得这么细,难怪元廷的水利成效好。”

论及 “农官选拔” 时,王恂道:“元廷选农官,不看科举名次,看‘是否种过地’—— 去年取的农官李平,是郭守敬的弟子,懂算学,更在江南种过三年稻,知道农民的难处,他拟的《农耕算解册》,连‘一亩地需多少秧苗’都写得清楚,百姓爱用。” 他还举例:“李平在燕云教农民‘看草色定浇水时间’(结合草原经验),让麦田增收一成五。” 赵昀听后,在小本子上记下 “选农官需懂农事,非只懂读书”。

王恂还强调 “治世需因地制宜”:“中都的‘双法’不能照搬去临安,比如草原的‘转场’,在临安就没用,但草原的‘储草法’可改 —— 临安多雨,可将草晒干储在高处,避免发霉,这就是‘因地制宜’。” 他建议赵昀:“殿下回去后,先在平江府试点,看哪些法子适用,再推广,别急于求成。” 这一 “试点推广” 的思路,让赵昀觉得稳妥,道:“王大人考虑周全,臣记下了。”

弈棋后,王恂送给赵昀一本《农耕细节录》,里面记录着 “如何选稻种”“如何防病虫害”“如何算收成” 等实用内容,甚至有 “雨天如何护秧苗” 的具体方法。赵昀翻开,见里面有手绘的农具图(如改良的犁、水车),道:“这册子比南宋的《农桑辑要》还细,百姓一看就懂。” 王恂道:“治世的法子,若百姓不懂,再好也没用 —— 这本册子,是给临安农民的,不是给官员的。”

王恂的理念传递,没有居高临下的 “教导”,只有平等的 “分享”—— 他常说 “臣在江南也学了不少农事,是向农民学的”,这种 “不傲慢、重实践” 的态度,让赵昀放下戒备,真心接纳其治世方法。正如萧虎所言:“王恂的法子,不是‘元廷的法子’,是‘帮百姓的法子’,所以能让人信服。”

夕阳西下时,棋局终了 —— 棋盘上,赵昀的陶质棋子守住江南 “边角”,王恂的骨质棋子稳住中都 “中枢”,双方棋子犬牙交错,却无一方能彻底 “吃掉” 对方,最终握手言和。这一 “和棋” 结局,非刻意安排,却暗合 “南北互济、共保安稳” 的治世深意。

萧虎看着棋盘,笑道:“和棋好啊!治世不求‘全胜’,求‘长久’—— 南北如棋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方能久。” 赵昀起身,躬身道:“萧将军,今日弈棋,臣学到的不止是棋艺,更是治世的真意 —— 临安愿按双法推行,求一个‘南北和、百姓安’。” 这是赵昀首次明确表态 “推行双法”,萧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王恂收拾棋具时,特意将《农耕细节录》《燕云流民安置册》放在赵昀的棋盒旁:“殿下,这些册子您带回去,若有疑问,可派使者来中都,臣随时答疑。” 赵昀接过,道:“多谢王大人,他日临安推行双法有成,定当报知中都。” 两人的对话,显露出 “南北治世协作” 的初步共识,氛围温和而坚定。

耶律楚材在旁道:“今日一局棋,胜似十次议事 —— 殿下懂了治世的真意,元廷显了协作的诚意,这比任何文书都管用。” 他提议:“明日送亲,可让萨仁姑娘带些元廷的稻种(早熟品种,适合临安),再派两名农官随行,帮临安试点双法农耕,也算‘棋后之礼’。” 萧虎采纳:“甚好,就这么办。”

赵昀回到驿馆,对着棋盘静坐良久。他想起刚到中都时的戒备,想起参观虎卫营时的震撼,想起今日弈棋时的顿悟,终是明白:南宋的出路,不在 “抵抗”,而在 “融入”—— 融入元廷的治世体系,借双法之力保百姓安稳,才是宗室的真正使命。他将棋盘擦拭干净,道:“明日送亲,便是新的开始。”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送亲队伍从中都出发,赵昀带着萨仁帖木尔(萧玉),还有满满的治世册子与元廷派来的农官、稻种,踏上返回临安的路。此次送亲,已不只是 “和亲联姻”,更成了 “治世经验传递” 的纽带,而这一切,皆源于前日殿上的一局棋。

双廷官员对弈棋的结果反响积极。合丹王对萧虎道:“赵昀能懂‘和棋’的真意,是好事 —— 以后江南推行双法,左廷可派千户帮着护粮道、护水渠,少打仗,多做事。” 周显也道:“弈棋论政,比硬压更有效,殿下带回的治世法子,若能在临安推行,江南安稳指日可待。” 双廷的共识,为后续南北协作奠定了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恂则根据弈棋中赵昀的提问,整理出《临安双法推行建议》,派人快马送往前线:“建议先试点平江府,优先推‘双法储粮’‘流民安置’,待成效显现再推广至临安;农官需与南宋官员共掌事,避免独断。” 这一建议后来被萧虎采纳,成为元廷协助临安治世的核心方案。

赵昀回到临安后,立刻召开宗室会议,将棋间学到的治世方法、带回的册子一一展示。史宅之看后道:“这些法子详实可行,比咱们的旧法管用,臣支持推行!” 徐清叟虽仍有顾虑,却也道:“若能解粮荒、安流民,推行双法亦无不可。” 宗室的态度转变,让双法在临安的推行少了阻力。

数月后,临安传来奏报:平江府试点双法,稻种丰收,流民减少两成,粮仓储粮够三月之用。萧虎看着奏报,想起那日殿上的棋局,笑道:“一局棋,竟真的安了江南半壁 —— 治世如弈棋,只要用心,总能下出‘和棋’的好局。” 耶律楚材道:“这‘和棋’,是南北百姓的福气,也是大元治世的根基。”

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这场殿上弈棋,没有刀光剑影,却以 “榧木棋盘为媒、陶骨棋子为介”,让南北治世理念达成共识,为后续江南的彻底安稳、大元双廷的进一步融合,铺就了最温和也最坚实的一步。而 “棋论治世” 的故事,也成了中都与临安之间,一段关于 “互济” 与 “安稳” 的传世佳话。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