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13章 田制之争

巴图虎 第913章 田制之争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13 章:田制之争(至元四十三年年末的土地分配博弈)(至元四十三年年末?大都白虎殿)

白虎殿的炭火烧得正旺,合丹王将羊皮地图拍在案上,图上用朱砂圈出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地。“大汗打下的江山,该按草原规矩分,” 他的狼毫笔在圈地上重重一点,“咱蒙古那颜(贵族)凭战功得封地,牧民随迁,草场归主家,租子按马群算 —— 这才是天经地义!” 身后的蒙古贵族齐声附和,甲胄碰撞声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帖木儿站在一旁,虽不赞同合丹王的激进,却也觉得 “分地” 有理。他想起随父征战时,每破一城,可汗都会将城外草场赏给有功者,这是蒙古人延续百年的规矩。“江南的稻田虽不是草场,” 他沉声道,“但道理一样 —— 谁流血夺的地,就该归谁管。” 这话让合丹王更得意,竟从怀里掏出草原的 “分地箭”(刻着战功的箭镞,用来标记封地边界),往地图上一插:“就用这箭定界,插在哪,哪就是我的!”

卢景裕上前一步,袍袖扫过案上的算筹,算筹滚落的声响打断了蒙古贵族的喧哗。“江南不是草原,” 他展开一幅《周礼?井田图》,图上的九块方田用墨线隔开,“周制井田,方里而井,公田居中,私田环绕,既显尊卑,又均地利。若按草场分,百姓失田,必生叛乱 —— 金代在中原括田(强占民田),结果如何?” 他特意加重 “金代” 二字,戳中蒙古贵族的痛处(蒙古灭金,正以 “金政失德” 为借口)。

程元凤(原南宋户部尚书,降元后仍掌财赋)跟着补充:“江南亩产稻三石,若改为草场养马,产量不及十分之一。大都的漕粮全靠江南,若地废了,十万怯薛军喝西北风?” 他捧着账册,念起江南赋税的数字:“仅平江府(苏州),岁入粮百万石,够养五万兵 —— 这账,合丹王算过吗?” 合丹王被问得语塞,涨红了脸:“汉人的账,咱不算!只认弓箭!”

萧虎坐在狼虎交椅上,指尖摩挲着扶手上的狼首雕纹。合丹王的 “草场制”,他早料到 —— 蒙古贵族视土地为战利品,不懂江南农耕的精细;卢景裕的 “井田制”,看似有理,实则迂腐,江南的圩田、梯田根本无法按 “九方” 划分。他忽然看向周显:“去年淮南军屯的粮产,报上来。”

周显翻开账册:“淮南军屯五千亩,士兵半耕半守,亩产稻二石五斗,除自用,还余粮千石。” 萧虎点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合丹王要封地,是怕弟兄们流血无获;卢先生护井田,是怕百姓失所 —— 你们都对,也都错。” 他从袖中取出一幅新图,图上的江南被红线划为无数小块,每块旁标着 “军屯”“民屯”“官田”。

“军屯制,” 萧虎的狼毫笔在图上的 “军屯” 处圈了圈,“凡江南新占之地,三成归军屯,由归义营和蒙古兵共耕,士兵带家眷,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三成为民屯,百姓租种,按亩缴粮,免徭役;剩下四成,官田,由大都直辖,租给商户种桑、棉 —— 这样,兵有粮,民有田,朝廷有税,谁也不吃亏。”

合丹王勃然大怒:“军屯归官,那咱的战功算什么?” 萧虎从案上拿起合丹王的 “分地箭”,往军屯图上一插:“箭还能用 —— 谁的部曲耕得多,军屯的粮就多分谁三成。比的不是占地大小,是产粮多少,这算不算本事?” 合丹王愣住,帖木儿在旁道:“将军说得是,能让稻田多打粮,比占着荒地强。”

卢景裕却忧心:“军屯由兵卒耕种,恐不懂农时。” 萧虎早有准备:“从燕云调老农去江南,教士兵耕种,工钱由官田租税出。” 他看向程元凤:“再编本《江南农术》,印一万册,发到每个军屯 —— 汉人的本事,要让蒙古兵学会,这才是长久之计。”

散朝后,合丹王在偏殿拦住萧虎,身后跟着七个蒙古千户。“军屯是糊弄人的,” 合丹王攥着拳头,“士兵哪会种地?到头来还不是汉人得利!” 有个千户甚至拔刀拍案:“咱蒙古人靠马刀吃饭,不是靠锄头!”

萧虎没动怒,让人端来两盘粮食:一盘是草原的青稞(亩产不足一石),一盘是江南的稻米(亩产三石)。“你们要草场,无非是为了粮食和财富,” 他指着稻盘,“用军屯的法子,一亩地能多收两石,抵得上十亩草场。” 他忽然话锋一转:“若执意要封地,也可以 —— 但将来军粮不够,我就先从你们的封地征,征不上来,虎头铡不认那颜的身份。”

这话戳中了蒙古贵族的软肋 —— 他们不怕打仗,怕的是失去大汗的信任。合丹王看着稻盘里饱满的米粒,忽然把刀收了:“我要去淮南军屯看看,若真能多打粮,就依将军的。” 萧虎笑了:“我让人备船,你带十个千户去,带上你们的马 —— 让马看看,稻田比草场金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卢景裕与程元凤在崇文馆密谈,窗外的寒梅落了一地。“军屯看似平衡,” 卢景裕忧心忡忡,“但士兵归蒙古将官管,老农教技术,到头来,功劳还不是他们的?” 程元凤却指着《江南农术》的书稿:“你看这书,开篇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面却讲‘深耕易耨’—— 咱汉人的道,要藏在农活里教,让他们不知不觉学进去。”

有个年轻汉臣建议:“军屯的文书由汉人掌管,免得蒙古将官做假账。” 卢景裕摇头:“要让他们自己管账,咱们只派‘劝农官’(监督而非主掌)。管得太死,他们会反弹;放得太松,又怕出乱子 —— 这分寸,比井田制难拿捏。” 他忽然想起萧虎的狼虎交椅:“左狼右虎,本就不是一碗水端平,是让狼和虎都觉得自己占了上风。”

孟珙在归义营传达军屯令时,士兵们正在擦拭从南宋缴获的农具(准备带去江南)。“将军,” 王庆的弟弟王吉(接过哥哥的部队)问,“咱们算军屯的兵,还是民屯的民?” 孟珙指着他们的军服(左白虎,右汉字):“你们是‘兵民之间’的人 —— 这身份,正好管军屯。”

他让人把淮南军屯的粮产账册贴在营门口,士兵们围着看,有个原南宋老农兵叹道:“我家在黄州的田,亩产才一石八,军屯能打两石五?” 孟珙道:“因为军屯有官银买农具,有老农教技术 —— 跟着新朝干,比在南宋当逃兵强。” 这话让士兵们沉默了 —— 他们最在意的,是能否堂堂正正活下去。

帖木儿的蒙古兵来合练时,王吉主动教他们辨认稻苗和稗草。一个蒙古兵笨手笨脚,把稻苗拔了,引得归义营士兵发笑。孟珙喝止:“谁刚开始就会?当年你们教我们骑马,不也笑过我们吗?” 蒙古兵愣了愣,反倒帮着补种起来 —— 军屯还没开始,磨合已在田间地头悄悄进行。

萧虎的军屯奏报送到和林时,忽必烈正在翻阅《金史?食货志》(耶律楚材推荐的,讲金代括田之弊)。“萧虎这法子,比金人的聪明,” 他对耶律楚材道,“既没丢蒙古人的脸,又保住了江南的粮 —— 这才是会当差的。” 耶律楚材补充:“军屯的士兵带家眷,等于在江南扎了根,比派官员去守更牢靠。”

忽必烈在奏报上批了三句:“军屯归大都直辖,蒙古将官不得私占;老农教耕者,赏;军屯余粮,优先接济漠北。” 最后一句是给蒙古贵族的甜头 —— 江南的粮,也能流回草原。

阿里不哥的使者在旁挑拨:“萧虎把蒙古兵变成农夫,是想削弱草原战力。” 忽必烈却指着批文:“能让农夫变成兵,才是真本事。” 他让人把批文快马送回大都,特意嘱咐:“让萧虎把军屯的粮样,分送各蒙古亲王 —— 用稻米堵他们的嘴,比用刀强。”

郭守敬奉命制定军屯的具体章程,光是 “农具分配” 就改了五稿。“蒙古兵惯用弯刀,得把镰刀改短三寸,” 他对着图纸比划,“犁铧要加重,江南的泥土比北方黏。” 张姓匠人(参与过汴梁拆殿)被请来打造新农具,他在犁柄上刻了个极小的 “屯” 字:“将来这些犁用旧了,也知道是军屯的物件。”

军屯的土地丈量用 “汉制”(亩),但记账用 “蒙古文” 和 “汉文” 双语。周显解释:“让蒙古将官看得懂,才会用心管;让汉人书吏记明白,才好查账。” 他还规定,军屯的粮仓要建在高处(防江南水患),仓门的锁用 “双钥制”(蒙古将官和汉臣各执一钥,开锁需两人同到)—— 这是萧虎的意思,互相牵制,才不会出乱子。

最棘手的是 “历法之争”:蒙古人用 “草青历”(按草木生长记时),汉人用 “农历”。郭守敬折中,编了本《军屯杂历》,既标 “清明浸种”,又注 “草芽生时耕地”,封面用蒙古文,内页用汉文 —— 一本历书,成了两种文化的桥梁。

萧虎站在大都的城墙上,望着南方 —— 那里的稻田即将迎来第一批蒙古士兵和归义营。军屯制解决的何止是土地分配?让蒙古兵学耕种,是削弱他们对草场的依赖;让归义营管屯田,是给降兵一条出路;官田直辖,是把江南的财权牢牢攥在手里。

卢景裕送来新刻的《军屯须知》,最后一页印着萧虎的亲笔:“田垄即战场,粮粒即甲胄。” 萧虎笑了:“告诉卢先生,明年春耕,我要去江南军屯看看 —— 让蒙古那颜和汉臣一起下田,谁的稻长得好,我给谁敬酒。”

合丹王从淮南回来后,竟让人在帐篷里种了盆稻苗。“这玩意儿真怪,” 他对帖木儿道,“不用放马,自己就能长。” 帖木儿望着盆里的绿苗,忽然明白萧虎的深意 —— 能让草原的狼学会守护稻田,这天下,才算真的稳了。

白虎殿的炭火烧到了尽头,余温却透过田垄,悄悄暖了江南的土地。这场议事之争,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 萧虎用一把锄头,把蒙古的马刀和汉人的笔墨,都圈进了同一片稻田里。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