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1039章 中都诏司

巴图虎 第1039章 中都诏司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7 10:42:18 来源:全本小说网

1039 章:中都诏司(至元四十六年夏末萧虎诏设蒙古故地牧群管控司)

中都皇城大殿内,鎏金铜炉燃着松烟香,烟气缭绕中,萧虎端坐在龙椅上,手中展开一份泛黄的捷报 —— 那是岭北行省递来的 “蒙古故地削藩成果奏报”,朱笔批注的 “阿里不哥部草场暂管、察合台弘吉剌主动核牧、虎形量天尺普及八成” 字样,在烛火下格外醒目。殿外传来 “嘚嘚” 的马蹄声,最后一名传递捷报的驿卒刚抵宫门,甲胄上还沾着草原的尘土,却已先一步将 “削藩初成” 的消息传遍皇城。

枢密院使伯颜手持奏报副本,躬身奏道:“陛下,蒙古故地经半年整治,削藩已见成效 —— 阿里不哥部服惩,暂夺草场依规代管;察合台、弘吉剌部主动核牧,无复瞒报;虎形量天尺普及大半,丈量无复参差。如今草原马政渐顺,宗藩遵令者十之**,正是设专司管控、固削藩成果的良机。” 萧虎指尖划过奏报中 “草原纠纷减七成” 的字句,目光投向殿外 —— 中都夏末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阶前的汉白玉栏杆上,他心中清楚,削藩靠的是威与恩,而巩固成果,需靠制度与机构。

中书省左丞相耶律铸却有顾虑,出列道:“陛下,蒙古故地历来属宗藩自治,设牧群管控司隶行省,恐宗藩生疑,以为朝廷要夺其最后之权。不如先设‘临时巡检司’,试运营半载,无异议再设专司,更为稳妥。” 萧虎摇头,将捷报掷于案上:“耶律丞相多虑了。阿里不哥因无规而乱,乃蛮部因有制而安,宗藩怕的不是机构,是不公。设管控司隶行省,既让行省统辖有抓手,又让宗藩知有规可依,比临时巡检司更能安其心。” 他看向伯颜:“你且说说,管控司该掌何职?如何隶行省?”

伯颜早有准备,递上 “牧群管控司职掌拟稿”:“拟设司掌三事:一核牧群,按官尺量草场、定限额,每季度核计一次;二管草场,掌代管草场之修复、分配,及部落间草场纠纷调解;三承政令,传行省与中央之令,汇草原牧政之情。隶岭北行省,司设郎中一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吏员二十员,郎中由中央派任,员外郎一员从行省选,一员从草原归附吏员中选,吏员半数取于部落,以融本土。” 萧虎颔首:“郎中需选熟草原牧政者,员外郎取归附吏员,是为通情;吏员半取部落,是为同心,此议可行。”

辰时三刻,萧虎抬手示意殿内安静,沉声道:“传朕诏谕 —— 蒙古故地设‘牧群管控司’,隶岭北行省,掌牧群核计、草场管理、纠纷调解;择日遣官赴草原建署,选实务官李衡任司郎中,行省员外郎帖木格(岭北行省旧吏)、草原吏员巴特尔(弘吉剌部归附者)任员外郎;司署暂设怯绿连河驿站旁,待明年春迁新址。自诏下之日起,蒙古故地牧政,悉归管控司统辖,行省监督,中央总览,不得有误!” 诏谕声落,殿内大臣齐声道 “遵旨”,中都的夏末,因这道诏谕,成了元代蒙古故地治理的新起点。

捷报抵中都的流程,严格遵循元代 “驿递 - 核验 - 呈奏” 的三级体系,每一步都透着中央对草原消息的重视。至元四十六年夏末初七,承载捷报的驿马从岭北行省治所出发,每日疾驰两百里,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十二日便抵中都外围的 “南口驿”。

驿卒翻身下马时,马鞍上的捷报袋已被汗水浸透,袋口 “急递” 的朱印却仍清晰。南口驿驿丞连忙上前,接过捷报袋,先核验 “行省印信”—— 袋上盖着岭北行省的朱红官印,与驿丞手中的 “印模底册” 比对,纹路分毫不差。“确是行省急递,” 驿丞对驿卒道,“你且歇息,换快马送进皇城,误了时辰,咱俩都担待不起。” 驿卒瘫坐在地,只道 “快送”,便昏昏沉沉睡去 —— 他已三日未合眼,只为将捷报尽早送到。

捷报入皇城后,先经 “通政院” 核验。通政院使帖木儿接过捷报,拆开时手指微颤 —— 自去年冬削藩启动,他每日都盼着草原的消息,既怕宗藩抵抗生乱,又怕实务官处置失当。他逐字阅读,看到 “阿里不哥无异议”“察合台主动核牧”“量天尺普及八成”,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立刻让人誊抄副本,一份送枢密院,一份送中书省,正本则用鎏金托盘盛着,送往大殿。

萧虎此时正在大殿与伯颜议事,听闻捷报抵,立刻停议,让内侍呈上。他展开捷报,目光从 “阿里不哥部代管草场苜蓿长势喜人” 扫到 “弘吉剌部申请增派实务官”,嘴角渐渐扬起 —— 半年前,蒙古故地宗藩各怀心思,阿里不哥瞒报,察合台观望,如今却成了 “遵令典范”,这份成果,远超他的预期。“伯颜,” 萧虎将捷报递给他,“你看,草原的骨头,总算啃下来了。” 伯颜接过,看到 “宗藩遣使赴行省谢恩” 的字句,笑道:“陛下,这是民心向化之兆,设管控司,正是时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捷报核验完毕,萧虎下旨:“传朕令,通政院将捷报誊抄百份,分送六部、行省、军镇,让朝野皆知蒙古故地削藩初成;明日辰时,召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大臣,议设牧群管控司事,不得迟到。” 内侍领旨而去,殿外的阳光渐渐西斜,萧虎望着窗外的宫阙,心中已有了机构设立的雏形 —— 他要让这管控司,成为草原长治久安的基石,而非宗藩抵触的由头。

次日辰时,中都皇城大殿内,大臣们已列阵等候,案上摆着 “牧群管控司设司拟稿”“行省隶属章程”“职官编制表”,均是伯颜与耶律铸连夜商议的成果。萧虎坐定后,开门见山:“今日召诸位,为蒙古故地设牧群管控司一事。削藩初成,若不设司管控,恐宗藩故态复萌,之前的心血白费。诸位有何议,尽可言之。”

御史台大夫玉昔帖木儿率先开口:“陛下,设司固好,然需防司权过重,反噬行省。拟稿中言‘司掌核牧、管草场、调纠纷’,权力过杂,不如将‘调纠纷’之权归行省,管控司专掌核牧与管草场,相互制衡。” 伯颜反驳:“玉昔大夫此言差矣。草原纠纷多因牧群与草场起,管控司掌核牧与草场,若无权调纠纷,遇事需层层上报行省,恐误时机,反生乱子。不如让管控司先调解,调解不成再报行省,既高效又制衡。”

耶律铸则关注 “隶属关系”:“陛下,管控司隶岭北行省,然岭北行省辖地辽阔,恐难实时监督。拟稿中‘每月一报行省,每季一报中央’,周期过长,不如改为‘十日一报行省,每月一报中央’,且行省需派‘监司官’驻管控司,实时监督,避免司官擅权。” 萧虎点头:“耶律丞相考虑周全。监司官必不可少,既为监督,也为协同 —— 让行省与管控司拧成一股绳,而非相互掣肘。”

吏部尚书哈剌哈孙则提 “职官选拔”:“陛下,管控司郎中需熟草原牧政、得宗藩信任,员外郎需通蒙古语与汉文,吏员需懂部落情。臣以为,可从之前参与削藩的实务官中选郎中,如李衡,他熟量天尺、懂宗藩情;员外郎从行省旧吏与草原归附吏员中选,如岭北行省的帖木格、弘吉剌部的巴特尔,既通政令又懂本土。” 萧虎道:“哈剌尚书所言极是。职官选得好,司事才能行得通。李衡在草原半年,政绩显着,郎中一职,非他莫属;帖木格、巴特尔归附后遵令,员外郎也可任用。”

议事至午时,大臣们终于达成共识 —— 牧群管控司隶岭北行省,掌核牧群、管草场、调纠纷,设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吏员二十员;行省派监司官一员驻司,十日一报行省,每月一报中央;职官从实务官与归附吏员中选,年终考绩,优者升,劣者罢。萧虎看着商议后的拟稿,掷地有声:“就按此议,拟诏!” 大臣们齐声道 “遵旨”,大殿内的烛火,映着他们脸上的笑意 —— 蒙古故地的治理,终于有了明确的机构依托。

牧群管控司的职掌设定,严格遵循 “承中央令、统地方事、安宗藩心” 的三重原则,每一项职能都为巩固削藩成果量身设计。萧虎让翰林学士将职掌细化为 “三掌三禁”,写入诏谕。

“三掌” 之首为 “核牧群”—— 按《大元通制?马政》,管控司需每季度赴各部落核计牧群,用虎形量天尺量草场、定限额,核计结果需经部落领主、长老、吏员共同签字,报行省核验后存档。“之前宗藩瞒报,多因无专司核计,” 萧虎对翰林学士道,“让管控司专掌此事,既避免中央远隔千里难察实,又避免行省事务繁杂难兼顾,核得准,才能管得好。”

第二掌为 “管草场”—— 掌蒙古故地草场的 “丈量、分配、修复”,代管宗藩违规暂夺的草场(如阿里不哥部的一千零五十顷),按 “三年返还” 之约,定期检查草场修复情况;部落间草场纠纷,先由管控司调解,调解不成再报行省。翰林学士疑惑:“陛下,草场分配历来属宗藩自治,管控司掌此事,恐宗藩抵触。” 萧虎道:“非自治,是协同 —— 管控司按官尺量草场,按承载量定分配,公平透明,宗藩不会抵触;反而能避免之前‘私占草场、相互争夺’的乱局,阿里不哥部就是例子。”

第三掌为 “传政令”—— 承中央与行省的牧政令,如 “量牧新规”“草场修复计划”,赴各部落宣讲;汇草原牧政情,如 “牧群增减”“草场灾情”,报行省与中央。“政令不通,治理难行,” 萧虎道,“之前乃蛮部因不知‘返还草场’之令,心生不满,管控司就是中央与宗藩的‘传声筒’,让政令下得去,民情上得来。”

“三禁” 则为防司权滥用 —— 禁私改核计数据、禁私分代管草场、禁擅调部落马群,违者按《大元通制?职制律》追责,监司官需实时监督,若失职,与司官同罪。萧虎看着拟好的 “三掌三禁”,对伯颜道:“职掌既明,权责也需清,这样管控司才能行得正、立得稳,宗藩才会信、才会服。” 伯颜躬身道:“陛下圣明,如此职掌,既固削藩成果,又安宗藩之心,实为良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诏谕的起草与审定,历时三日,每一字句都经萧虎亲自修改,力求 “既显权威,又含温度”。翰林学士初拟的诏谕中,多有 “强制”“严惩” 等硬词,萧虎均改为 “协同”“劝谕”,还加入 “若宗藩遵令,管控司需协助申请青稞补贴、草场种子” 的条款。

“诏谕是给宗藩看的,不是给他们施压的,” 萧虎对翰林学士道,“阿里不哥部怕的是‘夺’,察合台部怕的是‘管’,咱们要在诏谕里告诉他们,管控司是‘帮’不是‘管’—— 帮他们核牧群、管草场、解纠纷,不是要夺他们的权、占他们的地。” 他将 “强制核牧” 改为 “协同核牧,若宗藩有疑,可邀行省监司官同往”,将 “严惩违规” 改为 “劝谕改正,初犯者免罚,再犯者按律处置”。

审定诏谕时,耶律铸发现 “管控司隶行省” 的表述不够明确,恐行省与司权责不清,便奏请萧虎补充:“陛下,需在诏谕中明言‘管控司受行省统辖,司官任免需经行省提名、中央核准,司事需向行省汇报,行省需向中央汇报’,避免权责交叉。” 萧虎立刻让翰林学士补充,还加了 “行省不得干预管控司日常核牧与调解,管控司不得逾越行省统辖擅自决策” 的字句,厘清权责边界。

诏谕定稿后,萧虎让内侍誊抄在 “明黄绫卷” 上,盖上 “天子之宝” 印玺,又让通政院准备 “驿递班子”—— 选十名精锐驿卒,配十匹快马,分两路送往岭北行省与蒙古故地各宗藩,确保诏谕同步抵达,避免宗藩因消息滞后生疑。“一路送行省,让行省准备设司事宜;一路送宗藩,让他们早知诏谕,早安心,” 萧虎道,“削藩初成,稳定最重要,不能因消息差池,坏了全局。”

七月廿一日,诏谕正式宣读 —— 中都皇城内,伯颜手持明黄绫卷,高声宣读诏谕全文,百官跪听;岭北行省治所内,行省平章政事阿术宣读诏谕,实务官与部落使者在场;蒙古故地各宗藩主帐内,驿卒宣读诏谕,领主、长老、吏员齐聚。阿里不哥听到 “管控司协助申请青稞补贴”,心中松了口气;察合台部的阿鲁忽听到 “代管草场修复后返还”,对长老道:“朝廷果然不欺我,设管控司,是为草原好。”

牧群管控司的职官选拔,遵循 “熟实务、通本土、得信任” 的原则,从中央实务官、行省旧吏、草原归附吏员中遴选,既确保能承中央令,又能融部落情。

郎中一职,萧虎亲自选定李衡 —— 李衡半年来在草原推广虎形量天尺、参与削藩,熟量牧、懂宗藩,且得阿里不哥、弘吉剌部认可。当内侍传旨至草原时,李衡正在怯绿连河丈量点教吏员用官尺,听闻任命,他放下量天尺,躬身接旨:“臣李衡,谢陛下信任!定不负圣恩,掌好管控司,固草原治理成果。” 王顺等实务官纷纷道贺:“李大人,您熟草原情,又懂中央令,这郎中一职,非您莫属!” 李衡道:“还要靠诸位协助,咱们一起把管控司的事做好,让草原安稳。”

员外郎两员,一员选岭北行省旧吏帖木格 —— 帖木格在行省任职十年,熟行省流程,懂政令传递,能协调行省与管控司的关系。阿术行省平章对帖木格道:“你去管控司,要做好‘桥梁’,让司事与行省无缝衔接,不能出岔子。” 帖木格躬身道:“大人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另一员选弘吉剌部归附吏员巴特尔 —— 巴特尔年轻、懂蒙古语与汉文,且在部落中口碑好,能通部落情。斡罗陈领主对巴特尔道:“你去管控司,要为部落发声,也要传朝廷令,让部落与中央心往一处想。” 巴特尔道:“领主放心,我定做好协同,不让部落失望,也不让朝廷失望。”

吏员二十员,从之前参与削藩的实务官与部落吏员中选 —— 十员来自中央实务官(如王顺的徒弟赵安),熟核牧、丈量;十员来自草原部落(如脱脱部的帖木儿、汪古部的合撒儿),懂部落情、能调解纠纷。哈剌哈孙吏部尚书对吏员们训话:“你们是管控司的‘手脚’,既要按中央令做事,又要听部落声,不能偏废。年终考绩优者,可升员外郎;劣者,即刻罢黜。” 吏员们齐声道 “遵令”,眼中满是干劲 —— 能进入管控司,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职官选定后,萧虎还下旨 “岗前培训”—— 让李衡、帖木格、巴特尔赴中都,学习行省流程、管控司职掌,还让他们与中书省、枢密院大臣座谈,了解中央对草原的治理规划。李衡在中都期间,萧虎亲自召见:“李衡,管控司的核心是‘公平’—— 对宗藩公平,对部落公平,对中央公平。只要守住公平,就不怕宗藩抵触,不怕事务繁杂。” 李衡道:“臣谨记陛下教诲,公平处事,透明履职。”

岭北行省与牧群管控司的协同机制,是机构设立的关键 —— 既要让管控司隶行省,又要避免行省过度干预,萧虎与大臣们商议后,制定 “统而不揽、协而不掣” 的协同章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首先是 “汇报流程”:管控司每十日向行省报 “核牧进度、草场情况、纠纷调解”;每月向中央报 “月度总结、问题反馈、下月计划”;行省每季度向中央报 “管控司监督情况、协同成果”。阿术行省平章对帖木格道:“汇报要实,不能瞒报、漏报 —— 管控司核牧有误差,要如实报;部落有不满,也要如实报,这样中央才能及时调整,咱们才能协同应对。” 帖木格道:“大人放心,臣定如实汇报,不欺瞒。”

其次是 “权责划分”:行省掌 “管控司官任免提名、重大纠纷裁决、草场分配最终审批”;管控司掌 “日常核牧、草场修复监督、一般纠纷调解”。当管控司遇到 “部落拒不核牧”“重大草场纠纷” 等事,需先报行省,行省裁决后,管控司再执行。阿里不哥部若对代管草场修复有异议,管控司需先调解,调解不成报行省,行省派监司官核查后裁决,避免管控司擅自处置引发抵触。

再者是 “资源协同”:行省为管控司提供 “粮秣、驿递、人员支持”—— 管控司赴部落核牧,行省提供青稞补贴;管控司需传递政令,行省协调驿站;管控司缺吏员,行省从行省吏员中调派。阿术对李衡道:“管控司在草原办事,难免缺资源,只要按章程申请,行省定全力支持,不会让你们因缺粮、缺人误事。” 李衡道:“多谢大人,有行省支持,管控司的事会好办很多。”

最后是 “监督机制”:行省派监司官驻管控司,实时监督司事,若发现管控司 “私改核计数据、私分代管草场”,监司官可直接报行省,行省核实后可暂罢司官职权,再报中央审批。监司官对李衡道:“李大人,我来监督,不是要挑错,是要帮管控司走正路,避免你们因一时疏忽犯错,咱们目标一致,都是为草原安稳。” 李衡道:“监司官说得是,欢迎监督,咱们一起把事做好。”

协同机制落地后,行省与管控司的关系愈发顺畅 —— 管控司核牧缺量天尺,行省立刻从行省库房调;行省需了解部落牧群情,管控司及时报;两者既分权又协同,避免了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的困境,为管控司在草原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古故地各宗藩对管控司的设立,反应各异 —— 有支持、有观望、有疑虑,萧虎与管控司通过 “示好、安抚、承诺”,逐步化解疑虑,赢得支持。

阿里不哥部最初疑虑重重 —— 阿里不哥怕管控司 “借核牧之名,夺剩余草场”,便派帖木儿长老赴中都见萧虎。萧虎在大殿召见帖木儿,递上 “管控司章程”:“长老看,管控司掌核牧,是按官尺量,公平透明;管草场,是按‘三年返还’之约,修复后还你们;调纠纷,是帮你们解难题,不是夺权。你们若有疑,可派吏员入管控司当吏员,实时监督司事。” 帖木儿看到章程中 “部落可派吏员参与管控司” 的条款,心中释然:“陛下圣明,老臣代阿里不哥部谢恩!我们愿派吏员入司,配合管控司事。”

察合台部阿鲁忽则持观望态度 —— 阿鲁忽虽主动核牧,却怕管控司 “管得太严,影响部落自治”。李衡亲自赴察合台部,带着管控司的 “核牧计划”:“领主,管控司核牧,会提前与部落商议时间;定限额,会按草场承载量,不会让你们超限额清退太多;若部落有困难,还能帮你们申请青稞补贴、草场种子。” 他还让帖木格带来行省的 “承诺文书”:“行省保证,管控司不干预部落日常牧马,只掌核牧、管草场、调纠纷,绝不多管。” 阿鲁忽看着计划与文书,道:“李大人,我信你们!察合台部愿配合管控司,按章核牧。”

弘吉剌部则全力支持 —— 弘吉剌部与元廷有姻亲之谊,斡罗陈领主听闻管控司设立,立刻派巴特尔赴中都,申请提前核牧:“李大人,咱们部愿做管控司的‘试点’,先核牧、再管草场,为其他部落做榜样!” 萧虎听闻后,下旨赏赐弘吉剌部青稞五千石、苜蓿种子百石:“弘吉剌部识大体、遵令,当赏!望你们带动其他部落,共同支持管控司。” 斡罗陈领主接到赏赐,对部民道:“朝廷设管控司,是为草原好,咱们要全力支持,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汪古部合撒儿最初抵触 —— 合撒儿怕管控司用官尺核牧,核减草场,便不愿配合。李衡带合撒儿去弘吉剌部观摩:“合撒儿吏员,你看,弘吉剌部用官尺核牧,不仅没核减草场,还得赏赐;管控司帮他们修复草场,明年草场承载量会提升,牧群限额也会增加。你们若配合,也能得好处。” 合撒儿看着弘吉剌部长势喜人的苜蓿,又听闻 “配合者可申请返还老弱马”,终于松口:“李大人,我愿配合管控司核牧,也让汪古部得些好处。”

宗藩的态度转变,让管控司在草原的落地愈发顺利 —— 至夏末,已有八部落主动申请核牧,三部落派吏员入管控司,无一部落公开抵触。李衡对帖木格道:“只要让宗藩看到‘管控司是帮他们,不是管他们’,他们就会支持。” 帖木格道:“是啊,公平与利益,是打动宗藩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牧群管控司的署衙建设,选在怯绿连河驿站旁 —— 这里是蒙古故地的驿路枢纽,便于与行省、部落联络,且靠近之前的丈量点,有现成的房屋可改造,节省时间与资源。

署衙建设由李衡、帖木格主持,实务官与部落吏员共同参与 —— 将丈量点的库房改造为 “司署正厅”,厅内摆着行省送来的公案、书架,书架上放着《大元通制》《草原牧政志》《核牧登记册》;将旁边的毡房改造为 “吏员房”,供吏员办公、歇息;还搭建了 “议事亭”,用于与部落领主、长老商议核牧、调解纠纷。

建设中,部落吏员们格外用心 —— 脱脱部的帖木儿带着吏员们铺地砖,用的是草原特有的青石板,防潮耐用;汪古部的合撒儿带着人搭建议事亭,亭柱上刻着 “公平、协同、安稳” 六个字,是李衡拟定的管控司宗旨。合撒儿道:“这六个字,是咱们管控司的根,要刻牢,不能忘。” 李衡点头:“说得好!咱们做的事,就是为了草原公平、部落协同、长久安稳。”

署衙外还立了两根 “司标柱”—— 高两丈,顶端铸着小型虎首(与虎形量天尺呼应),柱身刻着 “蒙古故地牧群管控司”“隶岭北行省” 字样,既是标识,也是权威的象征。过往的驿卒、部落马倌看到司标柱,都知道这里是管控司署,有牧群、草场的事,都能来这里找管控司。

建设历时十日,署衙终于完工。李衡在正厅举行 “开司仪式”—— 邀请岭北行省监司官、蒙古故地各部落使者、实务官参加。仪式上,李衡宣读管控司职掌,帖木格宣读协同章程,巴特尔宣读吏员名单。监司官代表行省授 “管控司印信”—— 铜制印信,方三寸,刻着 “蒙古故地牧群管控司印”,是管控司履职的凭证。李衡接过印信,高声道:“蒙古故地牧群管控司,今日开司!愿与行省、部落协同,固草原治理成果,保草原长久安稳!” 众人齐声道 “好”,掌声在草原上回荡。

开司后,管控司立刻展开工作 —— 李衡带吏员赴阿里不哥部核牧,帖木格赴行省汇报,巴特尔赴弘吉剌部协调草场修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司署正厅的公案上,第一份 “核牧记录” 已开始撰写,记录着 “阿里不哥部核牧第一天,核计牧群一万匹,无超限额”,字迹工整,透着新生机构的活力。

牧群管控司成立后,立刻启动 “草原牧政规范” 制定,从 “核牧流程、草场管理、纠纷调解” 三方面入手,将削藩成果固化为制度,让草原牧政有章可循。

核牧流程规范,细化为 “三查三核”—— 查草场面积(用虎形量天尺量,确保准确)、查牧群数量(逐群计数,幼马折半)、查牧群健康(兽医随行,查病马);核限额(按草场承载量定)、核登记(与部落登记册比对)、核反馈(听部落意见,调整计划)。李衡在阿里不哥部核牧时,严格按 “三查三核” 流程,阿里不哥看着实务官们逐一查核,道:“这样核牧,公平透明,咱们部落服气。”

草场管理制度,明确 “轮牧、修复、返还” 三原则 —— 轮牧按 “四季分区”,避免草场退化;修复按 “代管草场优先”,阿里不哥部的一千零五十顷代管草场,管控司派吏员监督种植苜蓿,每月检查长势;返还按 “三年之约”,若部落遵令,三年后返还全部代管草场,还可申请增加草场面积。帖木格在行省汇报时,行省平章阿术道:“草场是草原的根,管好草场,才能管好牧群,你们的制度,抓得准。”

纠纷调解规范,制定 “先调解、后裁决、再执行” 三步 —— 部落间纠纷,先由管控司召集双方,用官尺量草场、核牧群,公平调解;调解不成,报行省裁决;裁决后,管控司监督执行,确保双方无异议。脱脱部与汪古部因一片草场起纠纷,管控司用官尺量出草场实际面积,按 “先占者优先、后占者补偿” 的原则调解,双方均满意。合撒儿道:“以前部落间纠纷,要吵几个月,现在管控司调解,几天就成,效率太高了!”

规范制定后,管控司将其誊抄成册,分送各部落、行省,还在司署外张贴,供部民查看。李衡道:“规范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样才能按章办事,避免误解。” 部落领主们看到规范,纷纷道:“有了这些规矩,咱们草原的牧政,再也不会乱了!” 至秋初,规范已在蒙古故地推行,核牧有序、草场不抢、纠纷减少,草原治理的新局面,渐渐形成。

牧群管控司的设立,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具有 “制度固化与治理深化” 的双重历史意义,其影响远超机构本身,深刻推动了元代中央对草原的集权治理,也完善了元代行省制度的实践。

从制度层面看,管控司的设立,将削藩的 “临时性成果” 转化为 “永久性制度”—— 此前的量天尺普及、核牧、削藩,多为临时举措,而管控司的设立,让 “核牧、管草场、调纠纷” 成为常规事务,纳入行省统辖体系,避免了 “削藩后故态复萌”。《元史?百官志》记载 “至元四十六年,蒙古故地设牧群管控司,隶岭北行省,掌牧政,终元之世,草原牧政无大乱,盖因司之设也”,可见管控司成为元代草原牧政的 “制度支柱”,完善了元代 “中央 - 行省 - 专司 - 部落” 的四级治理体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中央集权层面看,管控司隶行省,既避免了 “中央远控难及” 的困境,又避免了 “行省权大独揽” 的风险 —— 中央通过行省统辖管控司,行省通过管控司落地政令,管控司通过部落吏员融本土情,形成 “集权而不专断、分权而不分散” 的格局。后续元代在西藏设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云南设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均借鉴此 “行省辖专司” 模式,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从削藩巩固层面看,管控司通过 “公平核牧、透明管草场、高效调纠纷”,让宗藩从 “被动服削藩” 转为 “主动认制度”—— 阿里不哥部因管控司协助修复草场,对中央信任加深;察合台部因管控司公平核牧,不再观望;弘吉剌部因管控司带动受益,成为遵令典范。这种 “以机构安宗藩、以制度固削藩” 的策略,比单纯的武力压制更有效,为元代草原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治理智慧层面看,管控司的设立体现了元代 “因地制宜、因事设司” 的治理思路 —— 蒙古故地以牧为主,便设牧群管控司;若以农为主,则设农政司,如中原行省设 “劝农司”。这种 “按需设司” 的思路,避免了 “一刀切” 的治理弊端,让机构能真正贴合地方需求,发挥实效。同时,管控司的 “本土化职官”(如巴特尔、合撒儿),也体现了元代 “以本土人治本土事” 的智慧,减少了治理阻力,提升了治理效率。

从历史描点看,管控司的设立还凸显了元代行省制度的完善 —— 元代行省初设时,权力较散,至元中后期,通过设专司(如牧群管控司、驿站管控司),行省的 “统辖权” 与专司的 “事务权” 分离,既强化了行省的统辖地位,又让专司能专注特定事务,推动行省制度从 “粗放” 走向 “精细”,为后世行省制度的发展(如明代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供了重要借鉴。

至元四十六年秋初,中都皇城大殿内,萧虎看着管控司送来的 “首月工作报告”—— 核牧部落八处,无超限额;调解纠纷三起,均无异议;代管草场修复进度达三成;宗藩满意度九成。他放下报告,对伯颜道:“管控司立住了,草原的治理,总算走上了正轨。” 伯颜道:“陛下,这是‘以司固权、以省统治’的成效,也是陛下‘威恩并施、制度先行’的结果。”

草原上,李衡带着吏员们在阿里不哥部核牧,官尺的铜铃声清脆;帖木格在行省汇报工作,与阿术平章商议草场修复计划;巴特尔在弘吉剌部协调苜蓿种植,部民们脸上满是笑意。管控司的司标柱在阳光下泛着光,虎首标识与远处的草原、牧群构成一幅安稳的画卷 —— 这既是元代中央权威的象征,也是草原 “制度安邦、协同发展” 的见证,更是萧虎削藩成果固化的标志,书写着元代草原集权治理的新篇章。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