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1021章 珠尔点兵

巴图虎 第1021章 珠尔点兵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5:00:11 来源:全本小说网

1021 章:珠尔点兵(至元四十六年夏那拉珠尔率三千虎卫携虎蹲炮驰援蒙古故地)(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卫大营 / 工部炮局 / 枢密院校场 / 那拉珠尔府 / 蒙古故地驿路)

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卫大营的晨号尚未吹响,枢密院的调兵符已送至那拉珠尔府 —— 黄麻纸符牌上钤着 “皇帝宝印” 与 “枢密院印”,正文 “调虎卫三千,携虎蹲炮五十门,赴蒙古故地驰援,那拉珠尔为总兵官” 的字迹力透纸背。那拉珠尔捏着符牌,指尖划过 “虎蹲炮五十门” 的标注,昨夜萧虎的叮嘱仍在耳边:“阿里不哥已勾结合丹部脱脱支系,黑松林藏马增至万匹,还在主帐外筑了箭楼,李衡的急报说‘部民被胁迫,不敢配合量牧’,若不派重兵携炮威慑,恐成燎原之势。”

府吏此时递上最新急报,桑皮纸上的墨迹还未全干 —— 细作探得 “脱脱部派两百骑士赴阿里不哥部,携带弓矢与牧草,似要联合抗命”,另有 “阿里不哥之子率亲信赴乃蛮部,游说共同抵制元廷量牧” 的记载。那拉珠尔将急报拍在案上:“他这是铁了心要跟朝廷作对!之前三百虎卫是威慑,现在三千虎卫带炮,是要让他知道,朝廷的底线绝不能碰。” 他对副将巴特尔道:“你立刻去虎卫大营,传我将令,各卫所即刻集合,凡‘骑射优、懂号令’者,皆入选拔名单,午时前在校场待命。”

巴特尔领命而去,那拉珠尔则赴枢密院见萧虎。大堂内,耶律楚材正指着蒙古故地地图道:“阿里不哥在‘黑松林 - 鹰嘴崖’一线设了三道哨卡,脱脱部的骑士已到北滩牧场,若两军汇合,李衡的驻营会被彻底包围。五十门虎蹲炮是关键 —— 石弹射程百步,能轰开箭楼,却不会伤及太多部民,既显威慑,又留安抚余地,这是‘以炮压阵,以兵护实务’的万全之策。” 萧虎补充:“炮队操作手由工部炮局选派,已在大营等候,你去后需亲自核验,确保每门炮都能正常使用,每名炮手都懂操作。”

那拉珠尔躬身应道:“请大人放心,那拉珠尔定不负所托。只是三千虎卫需分三批出发,炮队行得慢,得提前安排驿路补给,每十里设一个‘炮车停靠点’,不然恐误了行程。” 萧虎点头:“已让行省通知蒙古故地驿路,每十里备马、粮草与炮车维修工具,你只管点兵出发,后勤无虞。” 临行前,耶律楚材递过 “劝降书新稿”:“若阿里不哥在炮队抵达前投降,可免其‘勾结合丹部’之罪,仍保留代养马五千匹,你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别开炮,咱们要的是治理,不是杀戮。”

五月二十六辰时,那拉珠尔抵达虎卫大营 —— 营内已鼓声震天,各卫所士兵身着玄色皮甲,手持长矛列队,阳光照在甲片上泛着冷光。他翻身下马,拔出腰间弯刀,指向蒙古故地方向:“阿里不哥抗命,勾结外藩,胁迫部民!今日点兵,是为朝廷威严,为故地安定,凡随我出征者,需遵号令、守纪律,若有功,朝廷必有重赏;若违令,军法处置!” 士兵们齐声呐喊:“遵令!” 声震大营,一场关乎蒙古故地安定的大规模点兵,正式拉开序幕。

五月二十六巳时,中都虎卫大营校场上,三千虎卫的遴选正按 “三项严苛标准” 推进 —— 那拉珠尔与巴特尔分坐高台两侧,台下士兵按卫所列队,每队百人,依次接受考核。第一项 “骑术考核”:士兵需在马背上完成 “射箭中靶、俯身拾旗” 动作,马速需保持匀速,落地时马不能失蹄。一名来自左卫的士兵,骑马飞驰时俯身拾起地上的红绸旗,同时一箭射中百步外的靶心,那拉珠尔点头:“此人文武双全,编入骑兵队前锋。”

士兵需负重三十斤(含皮甲、武器)奔袭一里,再举石锁(重五十斤)坚持三刻钟。右卫的年轻士兵铁木真,虽年仅二十,却奔袭后仍面不改色,举着石锁道:“统领,俺还能再举半个时辰!” 巴特尔笑着道:“好小子,有劲儿!编入炮队,负责搬运炮弹。” 考核中,有十余名士兵因 “体能不达标” 被淘汰,那拉珠尔对他们道:“回去好生训练,下次出征仍有机会,别灰心。”

由参军念诵 “蒙古故地部落号令”(如 “举旗前进”“鸣炮警示”“就地防御”),士兵需立刻做出对应动作,且能用蒙古语重复号令。这是因蒙古故地多部落牧民,懂号令能避免 “误判友军”。一名来自中卫的士兵,不仅动作标准,还能纠正其他士兵的蒙古语发音,那拉珠尔道:“你懂蒙古语,又识号令,编入传令队,负责各队联络。”

遴选间隙,那拉珠尔特意召见 “有蒙古故地作战经验” 的老兵 —— 四十岁的老兵博罗,曾随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熟悉黑松林地形。那拉珠尔问:“博罗,黑松林的地形适合炮队展开吗?” 博罗躬身道:“回统领,黑松林东侧有片开阔地,可设炮阵;西侧是干涸河床,炮车难行,需提前派骑兵清理碎石。另外,那里多风,射箭易偏,炮弹出膛时需算好风向。” 那拉珠尔点头:“你经验丰富,任炮队副统领,协助管理炮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巳时过半,三千虎卫遴选完毕 —— 分为 “骑兵队两千人”(含前锋、侧翼、后卫)、“炮队五百人”(含操作手、搬运兵、维修兵)、“后勤队五百人”(含粮草官、医官、驿卒)。那拉珠尔站在高台上,对入选士兵道:“咱们此次出征,不是去打仗,是去‘护实务、安部民’。骑兵队要护好炮队,炮队要慎用火炮,后勤队要保好补给,咱们各司其职,才能让蒙古故地重归安定。” 士兵们再次呐喊,声浪直冲云霄,校场上的旗帜也随之飘动,尽显虎卫精锐的气势。

五月二十六午时,中都工部炮局外,五十门虎蹲炮已整齐排列 —— 炮身由青铜铸造,呈深绿色,炮口直径三寸,炮尾刻着 “至元四十六年工部造” 的字样,每门炮旁都摆放着 “石弹二十枚、火药桶三个”,炮车则是特制的 “双轮木车”,车轮外包铁皮,能承受炮身重量。工部尚书忽都帖木儿正等候在旁,见那拉珠尔来,上前道:“那将军,这些炮都是上月刚造好的,已在炮局试射过,石弹射程百步,轰开木楼不成问题。每门炮配五名操作手,都是经三个月培训的老手,您可放心。”

那拉珠尔走到一门炮前,用手抚摸炮身 —— 青铜表面光滑,无沙眼与裂痕,他点头:“忽都尚书办事,我放心。只是炮车在草原行军,需加垫木板,防止车轮陷入泥地。” 忽都帖木儿立刻道:“已备好‘防滑木板’,每辆炮车配十块,还带了维修工具,若车轮损坏,当场就能修补。” 博罗此时上前,检查炮的 “引信孔”:“引信需用‘油纸包裹’,防止草原湿气影响点火,火药桶也要密封好,别受潮。” 操作手立刻按要求包裹引信,密封火药桶,动作熟练,显然经过严格训练。

那拉珠尔让操作手 “现场演示装弹”—— 第一名操作手将石弹放入炮口,第二名填入火药,第三名调整炮身角度,第四名点燃引信,整个过程不到一刻钟。石弹射出,落在百步外的土坡上,炸开一个深坑,土块飞溅。那拉珠尔满意道:“好!就按这个标准,到了蒙古故地,非必要不轰人,先轰箭楼、哨卡,让阿里不哥知道咱们的实力。” 他还叮嘱:“每门炮每日需‘擦拭炮身’,检查引信与火药,确保随时能使用,博罗,这事就交给你负责。”

炮队的 “物资清单” 也逐一核验 —— 除了炮身、石弹、火药,还有 “炮队帐篷”(每十门炮一顶,能遮风挡雨)、“夜间照明火把”(浸过桐油,燃烧时间长)、“伤药包”(含止血的马勃、治烫伤的紫草膏)。忽都帖木儿道:“还备了‘备用炮件’,如炮尾、引信管,若炮身损坏,可更换零件,不用整门炮报废。” 那拉珠尔接过清单,在 “核验人” 处签下名字,道:“多谢忽都尚书,这些装备是蒙古故地安定的关键,辛苦你们了。”

午时三刻,炮队出发 —— 五十辆炮车排成一列,操作手与搬运兵步行两侧,骑兵队前锋在前方开路,后勤队则携带 “三日干粮”(青稞饼、肉干)与水囊,跟在队尾。忽都帖木儿站在炮局外,目送队伍远去,对身旁的吏员道:“希望这些炮能派上用场,让蒙古故地早日安定,别再打仗了。” 炮队的车轮碾压地面,发出 “咕噜咕噜” 的声响,与骑兵的马蹄声交织,向蒙古故地的方向行进,一场以火炮为威慑的援救,正式开启。

五月二十六未时,那拉珠尔在虎卫大营的 “作战室” 内,与博罗、巴特尔等将领围坐案前,案上摊开着 “蒙古故地作战地图”—— 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阿里不哥的哨卡、藏马点、箭楼位置,蓝笔标注着炮队展开区、骑兵冲锋路线、后勤补给点。那拉珠尔指着 “黑松林东侧开阔地” 道:“这里是炮队的最佳展开区,视野好,能覆盖阿里不哥的箭楼;骑兵队分两队,一队从北侧迂回,断他与脱脱部的联系;一队从南侧推进,保护李衡的驻营;后勤队在开阔地西侧扎营,确保炮队与骑兵的补给。”

博罗提出疑问:“统领,黑松林西侧的干涸河床,炮车难行,若阿里不哥从西侧偷袭炮队,怎么办?” 那拉珠尔道:“你提得好,我已安排‘斥候队’(十名精锐骑兵),提前勘察河床地形,清理碎石,同时在河床两侧设‘绊马索’与‘烽火台’,若遇偷袭,烽火台点火示警,骑兵队立刻驰援。另外,炮队展开时,每门炮旁配五名步兵,手持长矛,防止骑兵冲阵。” 巴特尔补充:“我会让骑兵前锋‘每日三次巡查’,确保炮队行军安全,不会给阿里不哥偷袭的机会。”

战术部署还兼顾 “恩威并施”—— 那拉珠尔在 “作战计划” 中明确 “三不轰”:不轰牧民毡房、不轰妥协派长老帐、不轰投降的骑士;“三必轰”:轰拒不投降的箭楼、轰拦截援兵的哨卡、轰勾结外藩的营地。他对将领们道:“咱们带炮是为了威慑,不是为了杀戮。若阿里不哥看到炮队就投降,咱们不用开一炮;若他硬抗,再轰他的工事,让他知道朝廷的厉害,却又不至于让部民怨恨咱们。” 博罗点头:“统领考虑周全,这样既能镇住阿里不哥,又能保住民心,后续量牧也容易推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针对 “脱脱部的骑士”,那拉珠尔也有部署:“派使者赴脱脱部骑士的营地,递上‘劝降书’,说‘若退出蒙古故地,朝廷不追究其勾结之罪;若继续助阿里不哥,炮队会连其营地一起轰’。脱脱部本就不是真心相助,只是想捞好处,用炮威慑,他们肯定会退走。” 巴特尔道:“使者需选‘懂脱脱部语言’的士兵,我手下有个叫帖木格的,是脱脱部旁支,让他去最合适,既能说清利害,又不会引起反感。” 那拉珠尔同意,立刻让帖木格准备劝降书与使者信物。

未时过半,战术部署完毕,将领们各领任务 —— 博罗去炮队安排行军序列,巴特尔去骑兵队划分冲锋路线,帖木格去准备劝降书。那拉珠尔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 “李衡驻营” 的位置,心中默念:“李大人,再坚持几日,我带援兵来了,定能帮你稳住蒙古故地。” 作战室的烛火摇曳,地图上的红蓝标注仿佛已化为真实的战场,一场兼顾威慑与安抚的战术行动,即将在蒙古故地展开。

申时,中都行省驿路管理司内,吏员们正忙碌地整理 “蒙古故地援兵后勤清单”—— 清单上详细记录着 “每处驿铺的粮草储备、马群数量、炮车维修工具”,还有 “医官与草药的调配情况”。行省参政阿合马站在案前,对驿路总管道:“那拉珠尔的三千虎卫带五十门炮,每日需青稞三百石、肉干五十斤、水两百桶,炮队还需‘桐油(护炮用)、铁皮(修车轮用)’,这些都要提前送到各驿铺,不能让援兵在路上等补给。”

驿路总管递上 “驿铺分布表”:“从‘中都 - 上都 - 蒙古故地’共设三十个驿铺,每铺备青稞一百石、马五十匹、炮车维修工具一套;其中‘黑松林前的第十铺’‘北滩牧场旁的第二十铺’是重点,各多备青稞五十石、水五十桶,炮队在这两铺歇息时间长,需多补给。另外,已安排‘兽医’在各铺待命,若援兵的马生病,能及时治疗。” 阿合马点头:“还要派‘炮车维修匠’跟在援兵后,每五铺留一名,若炮车损坏,能当场维修,别让炮队因车坏耽误行程。”

医官的调配也格外细致 —— 行省医署选派二十名 “懂草原病症” 的医官,携带 “风寒药、外伤药、烫伤药”(炮队可能用到),分驻在十个关键驿铺,每个医官带两名药童,药箱内除了草药,还有 “蒙古草原特有的止血草”,能快速治疗刀箭伤。医署令道:“援兵在草原行军,易受风寒、被马咬伤,咱们的医官要提前在驿铺熬好‘姜汤’,援兵到了就能喝,预防风寒;还要准备‘草药膏’,给操作炮的士兵擦手,防止被炮身烫伤。”

物资调度还考虑 “炮队的特殊性”—— 工部专门打造 “炮车防滑木板”,用马车运往各驿铺,每铺备一百块;火药与石弹则由 “专门驿卒” 护送,与援兵保持一日路程,既避免火药在援兵营地受潮,又能及时补充。忽都帖木儿道:“火药桶都用‘铅皮密封’,石弹用‘草绳包裹’,防止运输中损坏,每批物资都有‘工部印记’,援兵核验后再接收,确保不会出错。”

中都的驿卒们已带着物资出发 —— 有的赶着装满青稞的马车,有的骑着载着草药的快马,有的推着炮车维修工具,向蒙古故地的驿铺奔去。阿合马站在驿路司外,望着驿卒们的背影,道:“后勤是援兵的命脉,咱们一定要保障好,让那拉珠尔在前方安心处置,不用愁粮草与装备。” 驿路两旁的灯火通明,驿卒们的脚步声与马蹄声交织,为蒙古故地的援兵,搭建起一条坚实的 “后勤生命线”。

辰时,阿里不哥主帐内,细作匆匆进来禀报:“领主,中都派了三千虎卫,还带了五十门‘能轰开箭楼的炮’,由那拉珠尔统领,已经过了上都,明日就能到蒙古故地!脱脱部的骑士听说后,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像是要退走!” 阿里不哥手中的弯刀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他踉跄着后退两步,坐在虎皮垫上,眼神空洞:“三千虎卫?还有炮?那拉珠尔怎么会带这么多人来?他是想把咱们全灭了吗?”

阿古拉此时也慌了,之前的嚣张荡然无存:“领主,脱脱部要是退走,咱们就成了孤军,根本挡不住虎卫和炮队!不如咱们现在就把马赶回来,跟李衡谈判,说不定还能保住些马!” 阿里不哥却摇头:“现在投降,部民会觉得我怕了那拉珠尔,以后谁还听我的?合丹部的使者还在帐外,要是让他看到我投降,肯定会笑话咱们!” 正说着,合丹部的使者进来,见阿里不哥神色慌张,便知援兵之事,道:“领主,咱们合丹部可不想跟朝廷的炮队作对,使者这就告辞,以后咱们再合作吧。” 说罢,便匆匆离开,连带来的礼物都忘了拿。

帖木儿长老趁机进言:“领主,合丹部和脱脱部都走了,咱们已经孤立无援,再抗下去,炮队轰开箭楼,虎卫冲进来,咱们连宗王头衔都保不住!不如主动派使者去李衡驻营,说愿意交马,还能争取些优惠条件,比如多留些代养马、多领些青稞。” 阿里不哥沉默许久,道:“派谁去?阿古拉,你去!跟李衡说,咱们愿意交八千匹超限马,但是要多留一千匹代养马,青稞补贴再加三百石,不然咱们就跟他拼了!” 阿古拉虽不情愿,却也不敢违命,只能硬着头皮领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时,主帐外传来骚动 —— 被胁迫的牧民们听说 “朝廷派了带炮的援兵”,纷纷聚集在帐外,要求 “阿里不哥交马,别让炮队轰营地”。一名老牧民喊道:“领主,咱们只想领青稞,不想打仗!交了马,援兵就不会开炮,咱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其他牧民也跟着呐喊,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年轻牧民开始 “拆箭楼的木柱”,想让炮队看到 “咱们愿意投降”。阿里不哥听到帐外的喊声,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敢下令镇压 —— 他知道,要是伤了牧民,只会更招怨恨,援兵来了更难收场。

阿古拉带着使者赴李衡驻营 —— 他一路上看到牧民们都在 “欢迎援兵”,有的在驿路旁插着 “元廷旗帜”,有的在准备 “迎接援兵的奶茶”,心中更慌。到了驻营外,李衡早已等候在旁,阿古拉勉强道:“李大人,咱们领主愿意交八千匹超限马,但是要多留一千匹代养马,青稞再加三百石,不然……” 李衡打断他:“不然你们就抗到底?阿古拉,那拉珠尔的三千虎卫和五十门炮明天就到,你们觉得能挡住吗?现在投降,还能保住些马和青稞;要是等炮队来了,恐怕连宗王头衔都没了。” 阿古拉哑口无言,只能低头道:“我回去跟领主说,再商量商量。” 阿里不哥的联盟已瓦解,抗命的决心也在援兵的威慑下,渐渐崩塌。

中都枢密院校场上,三千虎卫已列成整齐的方阵 —— 骑兵队身着玄色皮甲,手持长矛,腰间佩刀;炮队推着五十门虎蹲炮,操作手站在炮旁,神情肃穆;后勤队背着粮草与药箱,列队在后。校场中央立着 “元廷大旗”,旗面绣着金色龙纹,在风中猎猎作响。萧虎、耶律楚材等官员站在高台上,那拉珠尔身着 “总兵官铠甲”,甲片上镶嵌着铜制虎纹,腰间挂着忽必烈赏赐的弯刀,走到大旗前。

祭旗仪式开始 —— 萨满手持 “五谷杂粮”,绕着大旗行走,口中念着 “长生天庇佑,元廷兵强,蒙古故地安定” 的祷词,随后将五谷撒向大旗,祈求出征顺利。那拉珠尔接过萧虎递来的 “祭旗酒”,将酒洒在大旗基座上,高声道:“此去蒙古故地,为朝廷威严,为部民安定,我等定遵号令、守纪律,不辱使命!若有功,皆为朝廷之荣;若有过,皆为我之过!” 士兵们齐声呐喊:“遵令!不辱使命!” 声浪震天,连校场旁的树木都微微晃动。

誓师环节,那拉珠尔站在高台上,对三千虎卫道:“阿里不哥抗命,勾结外藩,胁迫部民,致使蒙古故地量牧停滞,部民无粮!今日我等出征,带炮非为杀戮,实为威慑;领兵非为镇压,实为护实务!凡随我出征者,需记‘三令’:令行禁止,不扰部民,不滥开炮!若能平定抗命,朝廷必有重赏;若违令,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他拔出腰间弯刀,指向蒙古故地方向:“出发!”

号令传递迅速展开 —— 传令兵骑着快马,将 “行军号令” 传至各队:“骑兵队前锋开路,炮队居中,后勤队殿后,每日辰时出发,申时歇息,遇驿铺补给,不得延误!” 骑兵队前锋队长举起长矛,喊道:“前锋队,跟我走!” 五十名骑兵策马而出,向校场外奔去;炮队统领博罗喊道:“炮队,推进!” 五十辆炮车缓缓移动,车轮碾压地面的声响整齐划一;后勤队也跟着出发,整个队伍如一条长龙,向蒙古故地方向行进。

萧虎与耶律楚材站在高台上,目送队伍远去 —— 那拉珠尔在马上回身,向他们拱手告别,随后加速追上队伍。耶律楚材道:“有那拉珠尔领兵,再加上五十门炮,蒙古故地的抗命定能平定,量牧也能顺利推进。” 萧虎点头:“是啊,这不仅是一次出兵,更是朝廷对蒙古故地治理的决心,往后其他宗藩也不敢轻易抗命了。” 校场上的元廷大旗仍在飘扬,仿佛在见证这场关乎蒙古故地安定的出征,也见证着元代中央对边疆治理的坚定步伐。

援兵队伍行至 “上都至蒙古故地的戈壁段”—— 这里黄沙漫天,风势较大,炮队的行军面临考验。那拉珠尔下令队伍歇息,让炮队进行 “协同作战演练”:操作手需在 “有风环境下装弹瞄准”,骑兵队需 “保护炮队不被‘模拟偷袭者’(由十名骑兵扮演)冲击”,后勤队需 “快速搭建临时炮位”。博罗指挥操作手:“风从左侧来,炮口需向右偏三寸,不然石弹会偏!” 操作手立刻调整炮身角度,装弹、点火,石弹准确落在百步外的 “模拟哨卡”(由木架搭建)上,哨卡瞬间倒塌。

应急演练也同步进行 —— 模拟 “炮车车轮损坏”,维修兵立刻上前,用备用铁皮与木板修补,不到一刻钟,炮车便能重新行进;模拟 “操作手被烫伤”,医官迅速上前,用紫草膏涂抹伤口,再用布条包扎,动作熟练;模拟 “骑兵偷袭”,骑兵队侧翼立刻迂回,将 “偷袭者” 包围,却不伤人,只是用长矛指着他们,模拟 “制服” 场景。那拉珠尔看着演练,对博罗道:“很好,咱们要做到‘有备无患’,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对自如,不能让阿里不哥有可乘之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行军中,炮队与骑兵队的协同也不断磨合 —— 骑兵队前锋每隔十里便 “回报地形”,若前方有 “坑洼路段”,便提前通知炮队 “放慢速度,垫木板通过”;炮队若遇到 “逆风”,便通知骑兵队 “暂停前进,等风小了再走”。一名骑兵前锋回报:“前面有片矮林,可能藏有阿里不哥的细作。” 那拉珠尔立刻下令:“骑兵队派二十人去探查,炮队做好准备,若有细作,别伤人,抓活的,问出阿里不哥的虚实。” 探查结果显示只是 “牧民的羊群”,虚惊一场,但也让队伍的警惕性更高。

操作手们还利用歇息时间 “熟悉蒙古故地的地形数据”—— 博罗将 “黑松林开阔地的坡度、风向、距离箭楼的距离” 绘制成图,分发给每名操作手,道:“到了那里,咱们要在一刻钟内展开炮阵,瞄准箭楼,所以现在就要记熟数据,到时候才不会慌。” 操作手们围在一起,对着图纸讨论 “如何调整角度、如何应对风向”,连吃饭时都在交流经验,只为到了蒙古故地能 “一击即中”,却又不伤及无辜。

队伍在 “第二驿铺” 歇息 —— 炮队将炮车围成一圈,形成 “临时防御阵”,操作手轮流值守,检查炮身与火药;骑兵队在驿铺外巡逻,防止意外;后勤队则熬好姜汤,分发给士兵们驱寒。那拉珠尔与博罗坐在帐篷内,借着烛火研究 “明日的行军路线”:“明天要过‘鹰嘴崖下的窄道’,炮车难行,需让骑兵队提前清理碎石,再派五十人帮忙推炮车,确保顺利通过。” 博罗点头:“我这就去安排,保证明日按时出发。” 炮队的行军训练虽辛苦,却让整个队伍的协同能力越来越强,为蒙古故地的威慑行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援兵队伍行至 “乃蛮部边缘的驿铺”—— 乃蛮部是蒙古故地的小部落,此前在阿里不哥的胁迫下,曾派十名骑士协助看守哨卡。驿铺旁的乃蛮部牧民,看到五十门虎蹲炮和三千虎卫,纷纷围拢过来,眼神中既有恐惧,又有期待。一名老牧民颤巍巍地问骑兵队的帖木格:“大人,这些炮是要轰咱们吗?咱们只是被胁迫的,不是真心帮阿里不哥。”

帖木格翻身下马,笑着道:“老人家放心,咱们的炮是轰阿里不哥的箭楼,不是轰牧民。只要乃蛮部不再帮阿里不哥,主动交出看守哨卡的骑士,朝廷不仅不追究,还会给你们发青稞补贴,比阿里不哥给的多三倍。” 老牧民眼睛一亮,立刻召集部落长老 —— 长老们商议片刻,决定 “交出十名骑士,派使者随援兵赴李衡驻营,表达归附之意”。乃蛮部使者对那拉珠尔道:“统领大人,咱们乃蛮部愿意遵朝廷规矩,配合量牧,只求大人别开炮轰咱们的毡房。” 那拉珠尔道:“只要你们遵诏,朝廷不会亏待你们,青稞补贴随后就到。”

行至 “兀良哈部的毡房区” 时,情况更顺利 —— 兀良哈部本就是妥协派,之前就偷偷支持李衡,如今看到援兵,长老亲自带着牧民在驿路旁迎接,还准备了奶茶和奶豆腐。长老对那拉珠尔道:“统领大人,咱们已经把阿里不哥派来的‘监督骑士’赶走了,还登记了部落的超限马数量,就等大人来核验。” 那拉珠尔高兴道:“长老深明大义,朝廷会记着你们的功劳,量牧时优先给你们发青稞和牧草种子。” 牧民们欢呼起来,有的还主动帮炮队推炮车,驿路旁的气氛热烈,丝毫没有 “见兵恐慌” 的迹象。

只有 “脱脱部的残余骑士” 仍在观望 —— 他们驻扎在北滩牧场边缘,看到援兵后,既不撤退,也不投降,只是派细作探查炮队的实力。那拉珠尔派帖木格再次赴脱脱部营地,递上 “最后通牒”:“若日落前仍不撤退,炮队会在明日辰时轰营,到时候别怪朝廷不客气。” 帖木格还带了 “石弹样本”,递给脱脱部的首领:“这是炮用的石弹,百步外能轰开木楼,你们的帐篷根本挡不住。朝廷给你们留了退路,别自寻死路。” 首领看着石弹,又望了望远处的炮队,终于决定 “日落前撤退”,还派使者向那拉珠尔 “表达歉意”。

五月二十八夜,援兵队伍抵达 “蒙古故地边界的第三十驿铺”—— 沿途部落的立场已全部转变:乃蛮部归附、兀良哈部支持、脱脱部撤退,只剩下阿里不哥的主帐和黑松林的藏马点仍在抵抗。那拉珠尔站在驿铺外,望着蒙古故地的方向,对博罗道:“沿途部落都已归附,阿里不哥成了孤家寡人,明天咱们带炮去黑松林,让他看看朝廷的实力,说不定他会主动投降。” 博罗点头:“统领说得对,现在局势对咱们有利,只要再威慑一下,他肯定会服软。” 援兵的威慑已初见成效,蒙古故地的抗命困局,即将被打破。

那拉珠尔在蒙古故地边界驿铺内,与将领们总结 “点兵行动的影响”。从中都点兵、炮队筹备,到沿途威慑、部落归附,短短三日,蒙古故地的局势已从 “抗命联盟” 转为 “孤立抗命”。这场点兵不仅是一次大规模军事调遣,更是元代中央对边疆 “军事威慑与实务治理结合” 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史料记载的 “元廷以精锐火器镇边疆,以实务安宗藩” 的治理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点兵的成功,首先完善了 “元代大规模军事调遣与火器协同制度”。此前元代调兵多以骑兵为主,火器应用零散;而此次点兵 —— 三千虎卫与五十门虎蹲炮协同,明确 “骑兵护炮、炮队威慑、后勤保障” 的分工,形成 “步 - 骑 - 炮” 协同体系,还制定 “火器使用规范”(如 “三不轰”“三必轰”),避免火器滥用。《元史?兵志》中记载的 “至元后期,调兵需配火器,定协同之策,明使用之规”,正是对此次点兵制度的总结,为后续元代边疆军事行动提供了 “火器协同” 的范本。

其次,点兵强化了 “中央对蒙古故地的权威渗透”。通过三千虎卫与五十门炮的威慑,沿途部落纷纷归附,阿里不哥的联盟瓦解,不仅实现了 “量牧政令落地” 的短期目标,更让蒙古故地的部落看清 “朝廷既有安抚的诚意,又有威慑的实力”,从 “被迫遵诏” 转为 “主动认同”。这种权威渗透不是靠长期驻军,而是靠 “一次精准的军事响应”,既节省治理成本,又能快速稳定局势,符合《大元通制》中 “以兵立信,以实务固心” 的治理理念。

点兵还 “深化了元代‘恩威并施’的宗藩治理策略”。所谓 “威”,是三千虎卫与五十门炮的硬实力,让抗命者知难而退;所谓 “恩”,是对归附部落的青稞补贴、代养马政策、实务参与权,让遵诏者有实惠可享。这种 “威” 与 “恩” 的平衡,避免了单纯武力镇压导致的 “部落反弹”,也避免了一味安抚导致的 “权威受损”,成为元代治理蒙古故地的 “核心策略”,后续合丹部、乃蛮部的治理均借鉴此策略,实现了边疆长期稳定。

从历史描点来看,点兵还为 “元代火器在边疆的规范化应用” 奠定基础。此前蒙古故地部落对元代火器认知有限,此次虎蹲炮的展示与规范使用,既彰显了朝廷的技术优势,又通过 “不滥轰” 的原则传递 “火器非杀戮工具,而是治理手段” 的理念,改变了部落对火器的恐惧认知,为后续 “火器参与边疆调解、工事威慑” 提供了可能。《元史?工艺志》中记载的 “虎蹲炮多用于边戍威慑,少用于杀戮,盖因那拉珠尔蒙古故地之策”,正是对此次应用的认可。

最后,点兵的历史意义还在于 “为元代蒙古故地集权治理铺平了关键一步”。通过点兵行动,元廷不仅平定了阿里不哥抗命,还在蒙古故地建立 “火器威慑 - 部落归附 - 实务推进” 的治理链条:以火器威慑确保政令落地,以部落归附构建基层治理网络,以量牧实务深化中央管控。这些措施逐步将蒙古故地从 “半独立宗藩区域” 纳入 “元代统一治理体系”,为后续岭北行省的军事布防、驿站加密、贡赋改革扫清了障碍,是元代 “蒙古故地集权治理” 的重要里程碑。

那拉珠尔站在驿铺高处,望着蒙古故地的星空,心中清楚:点兵只是开始,炮队威慑、阿里不哥投降、马群清点、青稞发放,还有更多实务等着完成。但他也明白,这场点兵已为蒙古故地的治理打开了新的局面 —— 朝廷的权威不再是遥远的诏书,而是能及时抵达的援兵、能精准威慑的火炮、能带来实惠的实务。这种力量,终将让蒙古故地的部落真正认同元代的统一治理,为边疆的安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帐内,将领们仍在忙碌,烛火映着他们的身影,也映着元代蒙古故地治理的未来。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