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71章 校园池塘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71章 校园池塘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3 13:29: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初夏的蝉鸣刚在香樟树冠上织成网,林栋蹲在校园池塘的木栈桥上,将传感器的新布套轻轻放进荷叶间。青绿色的青蛙布套伏在浮叶上,背甲用荷叶纤维压制成型,布满深褐色的斑纹,每个斑纹边缘都嵌着极细的铜丝,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像真青蛙背上的黏液反光。

“水温26℃,pH值7.2,”姜小龙举着便携式水质仪,帆布鞋上沾着青苔印,“江学姐说这组校园池塘数据能帮生物系做生态实验,张教授的研究生们已经在实验室等着实时数据了。”他忽然指着布套腹部的透明气囊,“你看这浮力控制得刚刚好,既不沉底又不漂走!薛奶奶用芦苇杆芯做的气囊胆,太神了!”

那气囊是用三层荷叶纤维包裹芦苇杆芯制成的,充气量能随水位自动调节,确保布套始终浮在水面下五厘米处——既避开阳光直射,又能监测水体中上层的生态数据。袁姗姗正用细尼龙线将布套固定在荷梗上,她的白大褂袖口沾着泥浆,是刚才捞浮萍时蹭的。“这是晒干的莲子粉,”她举起个绢布小包,里面的粉末呈米白色,带着淡淡的莲香,“薛奶奶说校园池塘的鱼虾认这个味道,混在布套里能让它们‘以为是同类’,不会啄咬设备。你看这青蛙的后腿姿势,屈着像要跳的样子,正好卡在荷叶的凹处,风吹荷叶晃,它也跟着晃,像真青蛙在借力,不会引起学生好奇捞着玩。”

远处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生物系的张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过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记录本。“你们这布套做得真像那么回事,”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盯着荷叶间的青蛙图案,“上个月我们的水质传感器刚被调皮的学生捞起来过,你们这看着就像池塘里本来就有的,准能安安稳稳测数据。”

林栋调整着布套的角度,青蛙的眼睛正对着水面下的鱼群,前爪搭在荷叶边缘,指尖几乎触到水面。“是江慧玲根据池塘监控里的青蛙习性调的参数,”他拨开挡路的睡莲,“你看这青蛙的眼睛,嵌着微型光谱仪,能分析水中藻类的种类,薛奶奶说缝的时候要像纳鞋底那样‘锁边’,镜头外面用半透明的绿纱罩着,既能测数据又不显眼——刚才有只蜻蜓落上去,都没发现是假的。”

张教授忽然指着布套背上的褐色斑纹:“这些斑纹不简单吧?”袁姗姗笑着用镊子夹起一片落叶,轻轻放在斑纹上——深褐色的斑纹瞬间亮起红光。“这是水质感应斑,每个斑纹对应一项指标,”她指着不同形状的斑纹解释,“圆形的测溶解氧,三角形的测亚硝酸盐,方形的测浊度,薛奶奶说编的时候要像拼七巧板那样错落排列,既符合真青蛙的斑纹分布,又能让每种感应元件互不干扰。”

上午的课间歇息铃刚响,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涌到池塘边,叽叽喳喳的声音惊得锦鲤甩着尾巴钻进荷叶底。林栋他们躲在柳树后,看着传感器的布套自动切换模式——青蛙的后腿突然伸直,整个身体贴紧荷叶,背甲上的铜丝纹路亮起微光,与荷叶的脉络融为一体,从岸上看就像片卷边的枯叶。

“人流防护启动了!”姜小龙举着望远镜,镜片反射着水面的波光,“江学姐说这布套的背部装了声音传感器,听到超过十人的喧哗声就自动‘伪装’。你看那几个感应点,数据采集频率降到每五分钟一次,既省电又不会被学生的影子干扰!”

袁姗姗指着布套嘴角的细管:“这是薛奶奶琢磨的‘呼吸管’,藏在青蛙的嘴角褶皱里,能伸出水面换气——池塘水夏天容易缺氧,设备的电池怕闷,这管子能通空气,还能顺便测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一举两得。”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布套问身边的男生:“那只青蛙怎么不动呀?是不是睡着了?”男生推了推眼镜:“可能在守着卵呢,老师说青蛙会保护宝宝。”林栋听见这话,忽然觉得薛奶奶的设计藏着温柔——把冰冷的设备变成池塘生态的一份子,让孩子们在观察中自然懂得尊重生命。

张教授带着研究生们过来取样,手里的采水器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数据传回来了!”老教授看着平板电脑上跳动的曲线,“绿藻浓度比上周降了20%,看来咱们撒的微生物制剂真起作用了。你们这布套连小学生都没发现,比我们插个‘科研重地’的牌子效果好多了!”

午后的雷阵雨来得又急又猛,豆大的雨点砸在荷叶上,溅起一圈圈银亮的水花。林栋他们在图书馆的屋檐下看着青蛙布套——雨水顺着荷叶纤维制成的背甲滑落,铜丝纹路在雨中微微发亮,像青蛙皮肤上的黏液在反光,布套底部的排水孔正将渗入的雨水排出,确保内部元件干燥。

“防水模式启动了!”姜小龙拍着玻璃上的雨痕,“江学姐说这布套的接缝处都涂了蜂蜡,是薛奶奶用自家蜂箱的蜡熬的,遇水会形成保护膜,你看那光谱仪镜头,一点水痕都没有,测的数据还特别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袁姗姗指着布套前爪的微型摄像头:“这镜头外面罩着层莲花粉涂层,是薛奶奶教我收集的——雨后的荷叶不沾水,就是因为有这层粉,咱们的镜头沾了它,雨水落上去直接滚掉,连擦拭都不用。”

雨停时,天边架起道彩虹,池塘里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像撒了一地的珍珠。林栋他们走回木栈桥,发现青蛙布套的旁边多了只真青蛙,正歪着头打量这个“同类”,后腿时不时蹬一下水面,激起的涟漪轻轻拍打着布套。

“它把布套当成同伴了,”袁姗姗轻声说,怕惊扰了这奇妙的相遇,“薛奶奶说青蛙认斑纹不认活物,咱们的斑纹绣得真,它就认亲。”

张教授的研究生小王举着相机,兴奋地拍下这一幕:“这张照片能当我们实验报告的封面!标题就叫‘池塘里的新邻居’。”

傍晚的霞光给池塘镀上了层金箔,睡莲合上了花瓣,青蛙的叫声渐渐在暮色里织成网。林栋他们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看着青蛙布套在荷叶间随波轻晃,背甲上的铜丝纹路与天边的晚霞相映,像谁在水面铺了条发光的路。

“你们知道吗?”张教授望着布套的方向,手里转着老花镜,“这池塘是五十年前建校时挖的,我年轻时就在这儿观察青蛙繁殖,现在的学生还能看见这么多青蛙,不容易啊。”他忽然指着布套背上的铜丝,“这些丝不光能伪装吧?”

林栋点头,打开手机里的后台数据:“是江慧玲加的‘声呐感应’,能记录青蛙的叫声频率,关联水温数据后,能预测它们的繁殖期。你听今晚的叫声比昨晚密,数据显示水温刚好到了产卵的临界值——下周再来,说不定能看见卵块呢。”

袁姗姗把刚绣好的布标系在布套的后腿上,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校园池塘·青蛙217”。“张教授说每个池塘都有自己的‘蛙王’,”她指着布标上的莲花图案,“这是薛奶奶绣的‘守护莲’,说能保佑设备平安度过整个夏天,陪学生们考完期末考。”

姜小龙正用延时相机拍摄日落,镜头里,青蛙布套的剪影与天边的归鸟在同一张照片里相遇,铜丝的微光像颗坠落的星子,落在荷叶的露珠上。“这张照片要叫‘荷间星’,”他翻看着预览图,“布套上的青蛙虽然不会叫,但我知道它在守护这个小池塘。”

离开校园时,路灯已经亮起,池塘边的长椅上坐着看书的学生,晚风送来荷叶的清香。林栋回头望了一眼,青蛙布套在路灯下泛着柔和的绿光,与荷叶间的萤火虫交相辉映,像一个安静的标点,嵌在校园的黄昏里。

他在团队群里发了张照片,布套上的青蛙正对着教学楼的灯火,配文:“它成了池塘的标点。”

薛奶奶很快回复,发了段小视频——她正坐在院子里用荷叶纤维编新的蛙腿,竹筐里堆着刚采的莲蓬,“给下片池塘的青蛙加个‘储卵囊’,里面塞点水草籽,让鱼虾有地方躲,也给设备做个伴。”

江慧玲发来张设计图,是给老家雪湖的布套,用米酒作坊的酒糟纤维混着棉线编着鲤鱼的图案:“下一站回家!布套要能监测米酒发酵时的水质变化,鱼腹里加个小酒坛模型,薛奶奶肯定喜欢。”

袁姗姗笑着补充:“薛奶奶早就说了,雪湖的布套得绣上水鸟,说它们是湖神的信使,能带着设备顺顺当当回家。”

林栋看着屏幕上的消息,指尖摩挲着口袋里的荷叶纤维——那是从布套上蹭下来的,带着池塘的水汽和莲香。他知道这趟校园池塘之行,让他们的“雪湖·桂”又多了层亲切,像这只青蛙布套,既懂得校园的热闹,也懂得池塘的静谧,在知识与自然的交汇处,用最轻巧的方式,守护着与成长的约定。

车窗外的香樟树渐渐远去,路灯的光晕在后视镜里连成一串,像散落的光斑。林栋忽然想起张教授的话:“校园里的小池塘,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的第一扇窗。”或许他们的传感器也是如此,带着雪湖的针脚、清华园的代码、南京大学的星光,在朗朗书声里,为成长留一片观察的天地,把科技的温度,变成了青春的热度。而那些编在布套上的青蛙,不过是把这份守护,唱成了蝉鸣的调子,荷香的调子,和所有牵挂着这片校园的人,心中的调子。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