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54章 沙漠里的测试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54章 沙漠里的测试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3 13:29: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夏至的阳光把腾格里沙漠烤得发烫,沙粒在脚底下簌簌作响,像碎玻璃在滚动。林栋蹲在胡杨树苗旁,额头上的汗珠滴进沙子里,瞬间洇出个深色的小圆点。他手里的“雪湖·桂”传感器烫得像块烙铁,套着新绣的胡杨布套,银线绣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这是袁姗姗特意加粗的针脚,说是能反射些紫外线,给传感器降温。

“温度快到60℃了!”姜小龙举着温度计跑过来,防晒面罩滑到下巴上,露出晒得通红的脸,“锂电池在这温度下会鼓包,栋哥你说的散热套管用吗?”他指着传感器底部的金属网,那是王铁匠用铜丝编的,像层细密的鱼鳞,紧贴着布套内侧。

林栋摸了摸传感器外壳,温度确实比之前低了5℃。“还行,”他掏出万用表测电流,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20mA,“比在实验室模拟的沙漠环境多耗3mA,但在安全范围内。江慧玲的低功耗算法起作用了,休眠时电流能压到8μA,比雪湖的待机功耗还低。”

袁姗姗正往布套里塞着什么,沙粒粘在她的蓝布裤上,像撒了层白芝麻。“薛奶奶给的薄荷包,”她举起个小小的锦囊,里面是晒干的薄荷和沙蒿,“说能驱虫,还能给传感器降点温。你看这胡杨的根须,我绣得特别深,正好护住埋在沙子里的墒情探头,防沙粒磨损。”

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中科院的考察队开着越野车过来了。领队的赵教授跳下车,防晒服上还沾着戈壁的尘土:“小林,你们的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表现不错啊!我们的进口设备已经罢工两台了,你们这台还在蹦数据。”他弯腰看着布套上的胡杨图案,忽然笑了,“这针脚够结实,经得起风沙吹打。”

林栋调出后台数据,胡杨林的土壤湿度曲线在屏幕上像条挣扎的小鱼,偶尔跳出个微小的峰值。“您看这里,”他指着曲线的拐点,“凌晨三点湿度突然升高0.5%,应该是地下水蒸腾上来了。我们加了江慧玲设计的滤波算法,把沙漠昼夜温差造成的误差过滤掉了,现在的数据可信度能到95%。”

赵教授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和我们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过吗?腾格里的地下水文模型一直是个难题,你们这组地面数据太珍贵了。”他忽然指着布套内侧的标签,上面用红笔写着“雪湖绣娘·第108号”,“连编号都这么有仪式感,比冷冰冰的序列号强多了。”

袁姗姗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布面笔记本,每一页都贴着不同环境下的传感器照片:雪湖的茶园、紫金山的天文台、省城的展台,现在又加上了腾格里的胡杨林。“我们给每个环境的布套都做了记录,”她指着胡杨布套的细节图,“根须部分用了三层线,比莲花款厚一倍,沙粒钻不进去。赵教授您看,这是薛奶奶特意加的防风结,在布套边缘打了七个死结,对应沙漠的七级风。”

考察队的年轻研究员们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忍不住摸了摸布套上的银线胡杨:“这手艺真绝,能在沙漠里看到这么精致的绣活,跟做梦似的。”姜小龙趁机打开视频通话,把镜头对准胡杨林:“江学姐!你看沙漠的星空!比紫金山的亮多了!”

屏幕里的江慧玲正坐在南京大学的观测站里,身后的星图上标着腾格里的坐标。“我看到你们传的星光数据了!”她的声音带着兴奋,“沙漠的大气透明度是城市的五倍,传感器捕捉到的银河辐射强度比预期高30%,正好验证了我的‘星空-土壤能量交换模型’。”她举着个新绣的布样,“南京的绣娘仿了你们的胡杨图案,加了点星轨,等你们回来就装上。”

傍晚的沙漠渐渐降温,风里带着点凉意。林栋把传感器埋进更深的沙层,墒情探头的导线被袁姗姗绣的胡杨根须紧紧裹着,像条被保护的脐带。“赵教授说要在这片胡杨林装二十台,”他拍掉手上的沙子,“咱们带的布套够吗?”

袁姗姗数着帆布包里的存货,胡杨款还有十五个,松柏款和莲花款各剩几个。“够应急,”她掏出针线包,“我再改改剩下的莲花款,把花瓣拆了绣成胡杨叶,薛奶奶教过‘改绣’的法子,半小时就能改一个。”她的手指在沙地上画出草图,莲花的茎秆变成胡杨的树干,花瓣化作披针形的叶片,倒也像模像样。

姜小龙抱着台备用传感器跑过来,屏幕上跳出条预警信息:“东边的传感器湿度骤降!可能是沙暴要来了!”他指着远处的天际线,铅灰色的沙墙正像潮水般涌来,“赵教授说赶紧收设备,这沙暴能把汽车漆都打花!”

林栋赶紧拆卸传感器,袁姗姗用沙粒把布套缝隙填满,防止沙尘钻进接口。“把布套翻过来!”她大喊着,将胡杨图案的正面朝里,露出背面的粗麻布,“薛奶奶说过,遇到强风就翻布套,背面的麻布更耐磨!”

沙暴过境时,所有人都躲在越野车里。林栋透过车窗看着被黄沙吞噬的胡杨林,心里直打鼓。赵教授拍着他的肩膀笑:“放心,你们的传感器要是能抗过这阵,就能在全国的沙漠站推广了。”他忽然指着车窗外,“你看那几棵老胡杨,活了三百年,靠的就是把根扎深,你们的传感器也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沙暴过后,天边烧起了火烧云。林栋冲出去找传感器时,发现它被风沙埋了半截,布套上的胡杨图案却依然清晰,银线在夕阳下闪着倔强的光。“还在工作!”他擦去显示屏上的沙粒,温度和湿度数据正稳定地跳动着,“江慧玲的算法把沙暴造成的干扰全过滤掉了!”

袁姗姗蹲下来,轻轻扯掉布套上的沙粒,发现胡杨根须的针脚果然没松。“薛奶奶的防风结起作用了,”她笑着把薄荷包重新塞进布套,“你闻,还有淡淡的薄荷香,说明沙粒没钻进去。”

深夜的沙漠格外安静,只有传感器的报时声偶尔划破寂静。考察队在胡杨林旁搭起帐篷,赵教授煮了锅热茶,邀请林栋他们过来聊天。“你们这项目最难得的,是把技术做得有温度,”老教授呷了口茶,目光落在帐篷外的传感器上,“我见过太多高大上的设备,到了基层就水土不服,你们的布套看似简单,实则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林栋想起张教授说的“知行合一”,忽然明白所谓的“水土不服”,不过是没真正扎根。雪湖的桂花布套、南京的星图布套、沙漠的胡杨布套,本质上都是在给技术找个合适的“根”,让它能在不同的土壤里生长。

“江慧玲刚才发消息,说她的论文被《天文与地球物理》期刊录用了,”袁姗姗看着手机屏幕,笑得眼睛弯成月牙,“里面用了咱们在雪湖和沙漠的对比数据,还配了布套的照片,编辑说这是‘最具人文关怀的科研配图’。”

姜小龙正用相机拍星空,镜头里,传感器的布套与银河在同一张照片里相遇,银线绣的胡杨叶片仿佛在星光下舒展。“这张照片要叫‘沙漠里的雪湖’,”他兴奋地念叨,“布套上的桂花虽然没绣,但我知道它藏在针脚里。”

林栋望着帐篷外的星空,忽然觉得这沙漠的夜晚与雪湖的冬夜有种奇妙的相似——都那么安静,又都那么充满力量。雪湖的传感器测的是米酒的温度,沙漠的传感器测的是胡杨的墒情,看似不同,实则都是在记录生命的痕迹,而那些绣在布套上的图案,不过是给这些冰冷的数据,披上了件带着乡音的外衣。

赵教授忽然指着天空:“快看,英仙座流星雨!”众人抬头望去,流星像银色的雨丝划过夜空,传感器的显示屏突然闪烁了一下,记录下星光强度的微小变化。“它也在看流星,”袁姗姗轻声说,仿佛在跟老朋友对话,“就像在雪湖时一样。”

林栋想起江慧玲说的“地空联动”,此刻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地上的胡杨、传感器、布套,天上的银河、流星、星光,原本就是一体的,所谓的科技,不过是找到连接它们的纽带。而他们做的,就是用代码和针脚,编织了这条纽带,让雪湖的桂花香气,能顺着数据流,飘到沙漠的星空下。

第二天清晨,考察队准备返程时,赵教授郑重地递给林栋一份合作协议。“中科院决定采购五百台‘雪湖·桂’传感器,”他在签名处落下笔,“覆盖全国五大沙漠监测站,布套就按你们的设计,每个沙漠配专属图案——腾格里是胡杨,塔克拉玛干是红柳,巴丹吉林是沙枣。”

袁姗姗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薛奶奶,电话那头传来纺车转动的声音:“让婶子们准备好线团,红柳要用赭石色,沙枣得加金黄的果子,咱们的针脚,可不能输给沙漠里的风。”

回程的越野车驶离胡杨林时,林栋回头望了一眼,二十台套着胡杨布套的传感器在朝阳下闪着光,像二十个坚守的哨兵。他忽然想起布套内侧那个小小的“桂”字,此刻仿佛正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混着沙漠的风,飘向更远的地方——那里或许有红柳,有沙枣,有更多需要被记录的生命,而他们的传感器,会带着雪湖的针脚和星光的代码,一个一个去找到它们,拥抱它们。

车厢里,袁姗姗已经开始画红柳布套的草图,姜小龙在整理沙漠的数据,林栋则给江慧玲发了条消息:“下一站,塔克拉玛干,准备好红柳星图的算法。”屏幕上很快跳出回复,带着个胡杨形状的表情包:“收到,保证让沙漠的星光和红柳的根须,在数据里跳一支圆舞曲。”

车窗外的沙丘连绵起伏,像凝固的波浪。林栋看着远方的地平线,忽然觉得这趟沙漠之行,不仅是测试了传感器的性能,更让他们找到了项目真正的方向——技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桥梁,连接着实验室与土地,传统与未来,星空与人心。而那些藏在布套针脚里的秘密,不过是把这份连接,变得更温柔,更坚定,像沙漠里的胡杨,把根扎进大地,把枝叶伸向星空,在最贫瘠的地方,开出最动人的花。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