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1949璃院繁星 > 第908章 持续创新

1949璃院繁星 第908章 持续创新

作者: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5 13:09:11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92年惊蛰,青湖社区的"创新点子墙"前挤满了人。95后工程师小郑用红笔圈出自己的新想法:"给门吸装个微型传感器,老人开门次数太少就自动提醒社区网格员。"旁边贴着周奶奶的批注:"别太吵,像我家老猫蹭腿那样就行。"不远处,林小满正带着团队测试"量子防忘系统"——在老人常用的物件上贴量子标签,只要忘带钥匙或药盒,手机就会收到"周奶奶语气"的提醒:"傻孩子,东西落灶台上了。"李阳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金点子",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那时他在四合院的门板上画满门吸的改良草图,粉笔灰落在肩头,和现在年轻人的笑声一样,都带着"再试试"的闯劲。

创新氛围的培育,藏在"允许犯错更鼓励试错"的包容里。李氏集团的"创新黑名单"很特别:禁止的不是失败,而是"脱离社区需求的炫技"。某团队研发的"量子感应门吸",技术先进却成本太高,老人说"不如老款结实",项目被暂停,但团队成员反而获得"探索奖",理由是"敢想是好事,下次往街坊能用得起的方向想"。公司甚至有个"失败博物馆",陈列着17个没能落地的创新:会唱歌的智能药盒(老人嫌吵)、全自动包饺子机(社区大妈说"不如手包的香")、隐形眼镜式老花镜(周奶奶说"戴着眼疼")。每个展品旁都贴着"失败启示",最新一条是:"创新不是让老人学新东西,是让新东西学老人的习惯。"这种包容让员工不怕"搞砸",某程序员说:"在这里提想法,比在自家客厅说还自在,反正周奶奶会帮咱把关。"

技术创新的突破,体现在"老问题新解法"的迭代里。团队对门吸的改良从未停止,从1983年的铁丝版,到2020年的磁吸版,再到现在的"社区互联门吸"——不仅能固定门,还能通过震动感应老人是否摔倒,数据同步给社区医院。这个创新源自陈爷爷的一次意外:"要是门吸能喊人就好了。"医疗领域的创新更具突破性:"穿戴式中医脉诊仪"结合量子传感和老中医的经验,既能测心率血压,又能通过脉搏波形判断"是不是气着了",87岁的张爷爷说:"比西医多了句'别跟孩子置气',这才是治病。"这些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像给老门吸换弹簧,劲儿更足却不离本意,就像李阳常说的:"当年我改门吸,不是为了换个样,是为了让三大爷开关门省点劲——现在也一样。"

业务模式的创新,聚焦"让社区更像四合院"的回归里。林小满推出的"社区服务包"模式,把量子医疗、适老化改造、老年食堂等服务打包成"季度套餐",价格按家庭收入分级,困难户可用工时抵扣。这个模式源自"四合院互助"的启发:"当年张大爷帮我看摊,我帮他修门吸,记账不如记情。"更颠覆的是"用户即创客"计划:社区老人提出的需求,谁的点子被采纳,就能终身免费使用相关产品。周奶奶提的"带放大镜的智能手环",现在每次迭代都会请她"终审",老人得意地说:"比当年给小李提门吸建议,管用多了。"这种模式让业务跳出了买卖关系,变成"一起把日子过好"的协作,某商业评论说:"他们把公司做成了社区的'创新合作社',赚钱成了顺便的事。"

创新奖励机制的智慧,在于"让实在创新有实在回报"。公司的"金点子奖"不发奖金,而是奖励"社区特权":获奖者可以给新研发的产品命名(比如"王大爷牌防滑拖鞋"),可以优先参与社区公益项目,甚至能让高管团队上门服务一天。某团队因"适老化菜板"获奖,选择的奖励是"陪社区老人包粽子",活动照片后来成了公司年报的封面。更特别的是"创新传承奖",鼓励老员工带新员工搞创新,奖金是两人共同撰写的《创新手记》,会被收录进"李氏创业百问"。这种奖励让创新有了温度,就像现在员工们说的:"得个奖能让周奶奶记住你名字,比发钱还光荣。"

行业领先的地位,源于"比别人多问一句'老人咋看'"的敏锐。当同行在比拼"量子比特数量"时,李氏团队在研究"老人眼神不好,按钮该多大";当别人炫耀"全球市场份额"时,他们在统计"社区老人的满意度"。这种差异让公司总能提前抓住需求:2088年预判到"独居老人应急需求",提前研发"跌倒感应系统";2090年从"老人爱晒被子"中获得灵感,开发"光伏晾衣绳",发电的同时能杀菌。这些领先不是靠技术壁垒,而是靠对社区的熟悉——就像现在行业报告里写的:"李氏的创新雷达,其实是青湖社区的老人日常。"目前集团的创新成果转化率达68%,远超行业平均的32%,某竞争对手感慨:"我们在实验室里猜需求,他们在社区食堂听真话,这怎么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49璃院繁星请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持续创新的动力,来自"社区永远有新难题"的鞭策。公司的"创新需求库"永远填不满:周奶奶想要"能提醒吃药的收音机",陈爷爷希望"门吸能顺便给手机充电",基苏木的医生需要"带翻译功能的诊疗仪"。这些需求像鞭子,赶着团队停不下来。某次战略会上,林小满展示的不是创新规划,而是社区老人的"心愿便利贴",贴满了整整一面墙。"这就是咱的创新清单,"她指着其中一张说,"张大爷想要'会讲故事的拐杖',这事咱得办。"这种动力让创新成了习惯,就像员工们说的:"在这里待久了,看到老人皱眉就想琢磨咋解决,比KPI管用。"

李阳的坚守,藏在"创新可以疯,初心不能偏"的把关里。他很少直接否定创新想法,但总会问三个问题:"老人能用吗?社区需要吗?赚这钱踏实吗?"某团队想开发"高端量子保健仪",定价是普通产品的10倍,李阳没反对,只带他们去社区看低保户的生活,项目后来改成了"平价基础款 公益捐赠"模式。他还保留着"最终否决权",但只用过三次,最近一次是因为某方案"太复杂,周奶奶学不会"。这种把关不是保守,而是让创新始终贴着地面走,就像当年他给徒弟定的规矩:"不管门吸做得多花,首先得让三大爷觉得'中用'。"

暮色中的青湖社区,创新点子墙的灯光渐次亮起。小郑的"智能门吸"方案旁,多了林小满的批注:"加个'子女远程查看'功能,在外打工的孩子也能放心。"周奶奶凑过来,用放大镜看完,突然说:"能不能让门吸在春节时亮红灯?喜庆。"年轻人立刻记下这个新想法,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李阳看着这一幕,想起1983年三大爷对门吸的建议:"刷点绿漆,跟门框配。"后来他真的刷了绿漆,那扇门现在还在四合院的老院里。

此刻,社区广播里传来新研发的"社区智慧屏"的试播声,正用周奶奶的语气念着创新通知:"谁家有好点子,赶紧来墙上贴,咱一起让日子更舒坦。"李阳知道,所谓持续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而是无数个"再改改再问问"的坚持,就像当年他打磨门吸的橡胶垫,磨了又磨,只为那声不刺耳的闷响。而最好的创新,就是让这声闷响,变成更多人的笑声、安心的叹息、重逢的哽咽——这些,才是创新最该有的模样。

喜欢1949璃院繁星请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