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1949璃院繁星 > 第905章 社会认可

1949璃院繁星 第905章 社会认可

作者:喜欢潮汐龙的利普顿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5 13:09:11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91年春分,青湖社区的"初心荣誉墙"前,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正围着83岁的周奶奶听故事。老人指着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1983年,李阳蹲在四合院给三大爷装门吸,旁边写着"街道小发明家"的奖状。而隔壁的全息展柜里,正循环播放着昨晚的新闻:联合国授予李氏集团"全球社区贡献奖",林小满接过奖杯时说的话清晰可闻:"这奖属于青湖社区的每扇门、每盏灯,属于所有相信'实在做事能被看见'的人。"李阳站在荣誉墙的阴影里,看着孩子们用AR技术把老奖状"变"成金光闪闪的国际奖杯,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就像当年三大爷把"最佳门吸"的手写奖状贴在门框上时,那份"没白忙活"的感动,从来没变过。

荣誉奖项的意义,藏在"社区认可比金杯更重"的认知里。李氏集团的荣誉陈列室里,最显眼的不是联合国奖杯,而是三排"非官方奖项":青湖社区居民送的"暖心门吸"锦旗,上面绣着17位老人的名字;基苏木社区用马赛珠串成的"生命之树",每颗珠子代表一台救过人的诊疗仪;利马贫民窟孩子画的"量子纱窗守护图",颜料里混着当地的红土。这些"奖项"被员工们称为"真荣誉",某次国际颁奖典礼后,林小满特意把奖杯放在"生命之树"旁边,在内部信里写:"联合国的认可很重要,但玛莎奶奶摸着诊疗仪说'谢谢'时,才是咱最该骄傲的时刻。"公司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接受任何奖项前,必须先征求社区老人的意见——当年李阳拒绝"商界精英"的头衔,就是因为周奶奶说:"那玩意儿不如'修门吸的小李'听着亲切。"

媒体报道的价值,体现在"让实在精神被看见"的传播中。采访李氏集团的记者们发现,这里没有光鲜的发布会,只有"社区开放日"——记者可以跟着维修师傅上门,看他们怎么帮老人调试设备;可以旁听"创新问诊会",看林小满和李阳怎么讨论"门吸要不要加夜光功能"。这种真实感让报道格外动人:某财经媒体的《门吸里的商业哲学》,记录了从1983年到2091年门吸的17次改良,结尾写道:"他们把每个奖项都变成了新的门吸,用来固定那些珍贵的初心。"国际媒体更关注"社区共享模式",《纽约时报》的报道里,有张对比图:左边是基苏木医生用李氏诊疗仪给孩子看病,右边是青湖社区的周奶奶在视频里指导操作,配文"科技会过期,善意不会"。这些报道没把李氏塑造成"商业传奇",而是"社区伙伴",就像现在员工们常说的:"咱上新闻,最好的画面是老人笑着竖大拇指。"

行业标杆的影响力,源于"可复制的实在经验"。每天都有企业组团来青湖社区"取经",李氏不搞"参观流水线",而是让他们"当一天社区居民":跟着网格员走街串巷,帮老人修设备,听他们吐槽需求。某上市公司的老板体验后说:"以前总想着怎么打败对手,现在才明白,李总从来没把谁当对手,他的对手是'社区里的不方便'。"李氏还整理了《社区商业手册》,免费发放给创业者,里面没有复杂理论,只有具体做法:"给老人做设备,先问周奶奶会不会用进新市场,先找当地的'三大爷'赚了钱,先给帮过你的人分点好处"。手册里最受欢迎的章节,是李阳手写的"门吸创业笔记":1985年怎么跟铁匠铺砍价,2003年怎么应对原材料涨价,2048年怎么说服员工不裁员。这些"笨办法"让许多创业者恍然大悟:原来成功不用那么复杂,就像李阳说的"把街坊们的事当事,事就成了"。

创业者学习的热情,藏在"对初心的共鸣"里。来取经的年轻人最爱问两个问题:"遇到困难时怎么坚持?赚了钱怎么守住本心?"李阳的回答永远是讲故事:"2003年门吸卖不出去,我在锅炉房睡了半个月,三大爷每天给我送包子——他没说'坚持住',但那包子的热乎劲儿,比啥鸡汤都管用。2050年公司上市,我把四合院的老门吸挂在办公室,开会时看着它就知道,咱是修门吸起家的,别飘。"这些故事比任何成功学都有力量,某95后创业者在留言本上写:"以前想当'商业大亨',现在想做'社区里的小李',能让张大妈说句'这孩子实在',就够了。"林小满还发起"初心结对"活动,让李氏的年轻员工和创业者组队,定期回青湖社区"充电"——在门吸原型展柜前聊聊困惑,听周奶奶讲讲"小李当年的糗事",这种连接让实在精神有了传承的脉络。

未来鞭策的动力,来自"没完成的事"。李阳和林小满的办公室里,都贴着"社区需求清单":基苏木还缺带X光的诊疗仪,利马的量子净水器产能不足,青湖社区的老人想要"会陪聊的智能轮椅"。这些清单比奖杯更能提醒他们"不能停"。某次庆功宴上,林小满没谈成绩,而是念了封来信:非洲某村的孩子问"什么时候能有会治病的机器人",念完她说:"这才是咱该追的奖。"公司甚至设立"未完成奖",鼓励员工把没解决的问题写在墙上,谁能攻克就给谁颁奖——现在墙上还贴着2003年的"老人用设备看不清",旁边标注着"2090年已解决,用了87年"。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让荣誉成了加油站而非终点站,就像李阳常说的:"三大爷当年夸我门吸做得好,我转头就想'能不能再好点',现在也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49璃院繁星请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社会认可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实在精神成风尚"。青湖社区的"实在人物榜"上,既有李阳和林小满,也有帮邻居修设备的退休工人,还有给社区送菜的小贩。这个榜单每月更新,由居民投票选出,得票最高的往往不是"大人物"——上个月的榜首是78岁的王爷爷,因为他坚持给独居老人读报。林小满在揭榜仪式上说:"社会认可咱,不是因为咱多厉害,是因为大家盼着'实在做事'能有好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模仿李氏的"社区模式":有的给小区装免费充电桩,有的培训下岗工人做维修,有的把利润捐给社区养老。李阳看着这些变化说:"当年我修门吸时,没想过能影响谁,现在才明白,你做得正,就有人跟着学,这比任何奖杯都值钱。"

暮色中的"初心荣誉墙",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周奶奶颤巍巍地把新得的"社区贴心人"奖状贴在李阳的照片旁边,笑着说:"你看,咱老的小的,都在这儿呢。"李阳走过去帮她扶稳胶带,突然想起1983年的那个傍晚,三大爷也是这样,把"最佳门吸"的奖状贴在他的工具箱上。

此刻,社区广播里响起孩子们的合唱,歌词是改编自李阳创业故事的童谣:"修门吸,钉得牢,街坊的事,忘不了;做实事,得好报,大家的笑,最重要。"李阳知道,社会认可的终极意义,不是让自己被记住,而是让"实在做事、温暖待人"的道理被相信——就像那扇老门吸,几十年过去,门换了几代,它还在那儿,默默告诉每个路过的人:有些东西,比荣誉更长久。

喜欢1949璃院繁星请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