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七点五十分,杜氏传媒的指挥中心灯火通明,空气却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巨大的监控屏幕被分割成十几个区块:最中央是即将播出的节目信号源,四周环绕着实时的全国收视率曲线、网络播放量计数器、弹幕互动滚动条、以及社交媒体关键词热度追踪图。
杜仲基坐在指挥席上,双手交叉抵在下巴前,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块屏幕。团队成员各就各位,紧盯着自己负责的数据端口,不时低声汇报。
“距离播出还有十分钟。”
“极光TV首页推荐位已就位。”
“预约观看人数突破150万。”
“社交媒体提及量持续上升,关键词‘哈哈哈’、‘邓潮’、‘陆晗’热度靠前。”
数据看起来充满希望,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丝毫放松。预约数字只是“意向”,真正的考验,是播出后观众用遥控器和鼠标做出的即时选择。业内多少节目预约火爆,开播即扑街,他们见得太多。
七点五十九分,最后一段广告结束。屏幕中央的信号源画面切换到了极光TV的频道标识,熟悉的片头背景音乐响起——节目开始了。
第一分钟:期待与寂静
片头动画是杜仲基亲自把关设计的,用快节奏的剪辑混搭了节目中的精彩瞬间:邓潮打碎的盘子、陈贺算错的账本、陆晗摘下的口罩……配合着魔性又带点自嘲意味的“哈哈哈”主题曲,品质上乘。
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锁住那几个关键的数据屏。
收视率曲线开始微微抬头,但攀升速度……缓慢。完全没有出现预想中那种一飞冲天的陡峭直线,而是一条温吞的、犹豫不决的斜线。
更让人心凉的是旁边的弹幕滚动条。
通常,一档备受期待的节目开播瞬间,弹幕会像洪水决堤般汹涌而出,布满整个屏幕。然而此刻,那条本应飞速滚动的弹幕条,却像卡壳的磁带,断断续续地跳出寥寥数语:
“来了来了!”
“打卡。”
“片头有点意思。”
“人呢?怎么这么少?”
稀稀拉拉,屈指可数。与150万的预约数相比,这弹幕量,堪称惨淡。巨大的屏幕上,画面清晰,声音流畅,却因为缺少了那层代表观众即时反应和互动的弹幕层,而显得异常空旷和……寂寞。
第五分钟:尴尬的蔓延
节目正片开始,切入第一个场景——杜仲基穿越后,在出租屋里对着泡面发呆的颓废模样。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打破第四面墙的开场,旨在迅速建立真实感和代入感。
然而,指挥中心里,气氛更加凝重了。
收视率曲线依旧在不温不火地爬升,增速远低于同期其他热门综艺的开局。弹幕依旧稀少,偶尔飘过几条:
“邓潮这么惨了吗?”
“这是演的还是真的?”
“节奏有点慢啊……”
甚至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点无聊,撤了。”
这些零星的评论,在空旷的弹幕池里显得格外刺耳。宣传负责人脸色发白,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剪辑师盯着屏幕,眼神里充满了自我怀疑:是不是开头太平了?是不是应该更爆笑一点?
杜仲基面无表情,但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能听到身后团队成员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传来的、带着失望的叹息。这种“寂静”,比铺天盖地的骂声更令人窒息。它仿佛在说:观众来了,看了一眼,然后……失去了兴趣。
第十五分钟:低迷的持续
剧情推进到天台巧遇陈贺,两人就着啤酒畅谈(画饼)未来。这原本是一个充满喜剧张力和人物性格碰撞的段落。
收视率终于爬升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依然处于同时段节目的中下游水平。弹幕稍微多了一点,但远未达到“火爆”的程度:
“陈贺还是那么搞笑。”
“这俩人凑一起有戏。”
“所以节目就是看明星怎么穷?”
“真实是真实,但……好像没那么好笑?”
期待的“爆笑”场面没有出现,观众的反应更多是“好奇”和“观望”,而非“沉浸”和“狂欢”。那种预想中“弹幕护体”、“笑到打鸣”的盛况,完全没有发生。
指挥中心里的温度,仿佛降到了冰点。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自信、所有对“真实”力量的信念,在这冰冷的数据面前,似乎都变得不堪一击。一种“果然如此”的悲凉感,开始无声地蔓延。
杜仲基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沉声对团队说:“稳住。才刚开始,不要自乱阵脚。关注口碑转化率,注意长尾效应。”
但他的心里,同样悬着一块巨石。首播的“开门红”,看来是奢望了。这场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艰难的泥沼。《哈哈哈》这艘承载了太多期望的船,在起航的时刻,遭遇的却是无风的尴尬,和一片令人心慌的寂静。
喜欢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请大家收藏:()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