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垒达成共识,如同为《极致挑战》这艘巨轮找到了经验丰富的领航员。但杜仲基深知,一艘航行在未知海域的船,不仅需要领航员来指引方向、规避风险,更需要一股原始而强大的动力,一股能够撕裂风浪、冲破迷雾的狂野力量。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探照灯,迅速锁定了一个能提供这种力量的人选——孙宏雷。
深夜的办公室,杜仲基再次站在那块写满名字的白板前。他在“黄垒”的名字旁边,用力地写下了“孙宏雷”三个字,并在旁边画了一个爆炸状的符号,标注了关键词:混沌之源、规则粉碎机、不可预测性、戏剧张力引擎。
他坐回椅子,双手交叉抵在下巴上,脑海中浮现出孙宏雷在无数影视作品和公开场合中留下的印象:那个可以前一秒咧嘴大笑、下一秒眼神凌厉的“颜王”;那个不按剧本出牌、经常让对手演员和导演都措手不及的“戏霸”;那个自带强大气场、能用最直接甚至“蛮横”的方式打破尴尬、搅动局面的“破坏者”。
“垒哥是秩序的构建者和洞察者,”杜仲基喃喃自语,“他能看懂游戏,甚至能制定潜规则。但一个只有秩序的游戏,最终会陷入智者的内卷,变得精巧但乏味。我需要一个变量,一个能从根本上质疑秩序合理性的存在。”
孙宏雷,正是这个变量的不二人选。
杜仲基看中的,不是孙宏雷的喜剧效果——虽然那很突出——而是他那种源自本能的、近乎天真的“不合作”态度。在《狂奔吧》那样规则明确的框架下,孙宏雷的特质或许会受到约束。但在《极致挑战》这个他试图打造的“规则仅供参考”的丛林里,孙宏雷的“破坏力”将不再是需要约束的麻烦,而可能是点燃整个局面的火星。
他想象着可能的场景:
* 当黄垒还在缜密分析规则漏洞时,孙宏雷可能已经直接上手“抢”走了关键道具。
* 当其他人在考虑合作共赢时,孙宏雷可能凭一己喜好就单方面撕毁盟约。
* 当导演组自以为设定了一个完美任务时,孙宏雷可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其彻底失效。
这种“破坏”,在传统综艺里是播出事故,但在杜仲基的蓝图里,却是最宝贵的“真实反应”。它将被坏预设的叙事线,逼迫所有参与者(包括黄垒这样的智者)脱离舒适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展现出最真实的应变和本性。孙宏雷的存在,将确保节目永远不会陷入 predictable(可预测)的沉闷。
“更重要的是,”杜仲基的思维继续深入,“孙宏雷的‘破坏’,往往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纯粹和理直气壮。他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一种强大的自我逻辑。这种逻辑与常规规则的碰撞,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的——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无奈,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笑料和温情。他能把所有人‘拉下神坛’,逼入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层面进行互动。”
当然,杜仲基也清醒地认识到巨大的风险。孙宏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引导不当,他的“破坏”可能真的造成难以收场的人际冲突,或者让节目彻底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这需要导演组具备极强的控场和引导能力,更需要有像黄垒这样能够包容、理解甚至巧妙利用这种“破坏力”的成员在场,形成一种微妙的制衡。
“但这正是挑战的魅力所在,不是吗?”杜仲基的嘴角勾起一丝挑战性的微笑,“驯服野兽是庸才的工作。而我的工作,是为这头野兽提供一片最适合他奔跑的草原,并确保草原的生态不会被他彻底毁掉,反而因他的存在而更加生机勃勃。”
他意识到,说服孙宏雷可能比说服黄垒要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对黄垒,需要的是理念的共鸣和理性的共识。对孙宏雷,则需要点燃他的兴趣,激发他的好胜心,给他一个可以尽情释放天性的舞台。他不需要用复杂的蓝图去说服孙宏雷,他只需要告诉孙宏雷:“这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你可以用你觉得最爽的方式去玩。而且,黄垒也在,你可以试试,你的方法能不能玩得过他的脑子。”
这是一个危险的诱惑,但杜仲基相信,对于孙宏雷这样充满表现欲和征服欲的演员来说,这将是无法抗拒的邀请。
目标锁定。杜仲基合上关于孙宏雷的资料,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的接触方案。下一步,就是要去直面这头“美丽的猛兽”,看看能否将他招致麾下,成为点燃《极致挑战》的,那一把最烈的火。
喜欢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请大家收藏:()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