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九
公元256年
春季,正月,蜀汉的姜维升任大将军。
二月丙辰日,魏帝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并与儒生们讨论夏代少康和汉高祖的优劣,讨论的结果是少康更优秀。
夏季,四月庚戌日,魏国赏赐大将军司马昭衮冕礼服,以及配套的红色礼鞋。
丙辰日,魏帝亲临太学,与儒生们讨论《尚书》《易经》和《礼记》,儒生们的学识都比不上他。魏帝常常和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人在东堂讲学宴饮,一起撰写文章,对他们特别礼遇,称裴秀为“儒林丈人”,称王沈为“文籍先生”。魏帝性子急躁,召见臣下时希望他们能快速赶来,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特意赐给他追锋车和五名虎贲卫士,每当有集会时,司马望总能乘车飞奔而至。裴秀是裴潜的儿子。
六月丙午日,魏国改年号。
蜀汉姜维驻军钟提,议论的人大多认为姜维兵力已尽,不会再出兵北伐。安西将军邓艾说:“洮西的失败,不是小损失,士兵伤残,仓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如今从策略上看,对方有乘胜之势,我方实则虚弱,这是其一。对方上下熟悉,兵器精良,我方将领更换频繁、士兵又是刚招募的,武器装备尚未恢复,这是其二。对方乘船行进,我方靠陆军,双方劳逸不同,这是其三。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处都需要兵力守卫,对方兵力集中,我方兵力分散在四处,这是其四。对方从南安、陇西可以利用羌人的粮食,如果直奔祁山,那里有千顷成熟的麦子,可作外部粮仓,这是其五。敌人有狡猾的计策,一定会来进攻。”
秋季,七月,姜维又率军从祁山出兵,听说邓艾已有了防备,就撤退了,从董亭直奔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抵御。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之地未能取胜,当晚,姜维就率军渡过渭水向东行进,沿山直奔上邽。邓艾与姜维在段谷交战,最终大败姜维。随后,朝廷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命他统领陇右地区的各项军事事务。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因为胡济误了约定期限,没有按时赶到,所以姜维战败,士兵溃散,军队死亡惨重,蜀人因此怨恨姜维。姜维上书请罪,请求贬官,于是被任命为卫将军,同时代理大将军事务。
八月庚午日,魏国诏令司马昭加授大都督称号,允许他奏事时不称名,并赐给他黄钺。
癸酉日,魏国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又任命司徒高柔为太尉。
这时,文钦向吴国游说讨伐魏国的好处,孙峻派文钦与骠骑将军吕据以及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从江都进入淮水、泗水,图谋夺取青州、徐州。孙峻在石头城为他们饯行,突然发病,就把后事托付给堂弟偏将军孙綝。丁亥日,孙峻去世。吴国任命孙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召吕据等人返回。
己丑日,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当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为人慷慨有志向,吕岱知道他能成大器,便赐给他头巾单衣,和他一起谈论时事,后来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诚刚直,喜欢直言。吕岱有过失时,徐原就直言劝谏,还在公开场合进行议论。有人把这事告诉吕岱,吕岱感叹说:“这正是我看重徐德渊的原因啊!”徐原死后,吕岱哭得很伤心,并说:“徐德渊是我的益友,如今不幸去世,我再从哪里听自己的过失呢!”因此议论的人都赞美他的德行。
吕据听说孙綝代替孙峻辅佐朝政,大怒,与各位督将联名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孙綝却改任滕胤为大司马,让他代替吕岱驻守武昌。吕据率军返回后,便派人告诉滕胤,想一起废黜孙綝。冬季,十月丁未日,孙綝派堂兄孙宪率兵在江都迎击吕据,另派宫中使者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一起攻打吕据,又派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告诉滕胤应迅速前往武昌。滕胤自认为灾祸将至,于是留下华融、丁晏,率兵自卫,并召来典军杨崇、将军孙咨,告诉他们孙綝作乱,逼迫华融等人写信责难孙綝。孙綝不听,上表说滕胤谋反,并许诺给将军刘丞封爵,让他率兵攻打包围滕胤。滕胤又劫持华融等人让他们伪造诏书发兵,华融等人不听从,最终都被杀死。这时,有人劝滕胤率兵到苍龙门:“将士们看到您出来,一定会背弃孙綝归顺您。”当时已是半夜,滕胤依仗与吕据的约定,又难以起兵攻向皇宫,于是命令部下,说吕据的军队已在附近路上,所以部下都为滕胤拼死作战,没有离散的。滕胤神色不变,谈笑如常。当时刮大风,到天亮时,吕据还没到,孙綝的军队大规模集结,于是杀死滕胤及将士数十人,并诛灭滕胤三族。己酉日,吴国大赦,改年号为太平。有人劝吕据投奔魏国,吕据说:“我以做叛臣为耻。”于是就自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秋季七月,吴国大将军孙綝大规模发兵驻守镬里,又派朱异率领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救寿春之围。朱异把辎重留在都陆,进驻黎浆,石苞、州泰又击败了他。泰山太守胡烈率五千奇兵袭击都陆,烧毁了朱异的全部物资粮草,朱异率领剩余士兵,靠吃葛叶充饥,这才逃回孙綝那里。孙綝让朱异再次拼死作战,朱异因为士兵缺粮,所以不愿听从命令。孙綝大怒,九月己巳日,在镬里斩杀了朱异。辛未日,率军返回建业。孙綝既没能救出诸葛诞,又损失了士兵,还杀害了名将,因此吴人没有不怨恨他的。司马昭说:“朱异没能到寿春,不是他的罪过,而吴人却杀了他,这是想以此向寿春谢罪,以坚定诸葛诞的信念,让他还抱有获救的希望。如今应当加强包围,防备敌人逃跑,同时用多种方法误导他们。”于是施行反间计,扬言说“吴国的救兵就要到了,我们大军缺粮,分派病弱士兵到淮北去求食,势必不能长久包围”。诸葛诞等人因此更加放宽粮食消耗,不久城中缺粮,外部救兵也没到。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心腹谋士,就对诸葛诞说:“朱异等人率大军前来却不能前进,孙綝杀了朱异返回江东,对外以发兵为名,实则坐等成败。如今应趁军心还稳固之际,士兵也还愿意效力,赶紧合力决一死战,进攻包围的一面,即使不能全胜,还能保全部分力量;现在空坐等待救援,是没有用的。”文钦说:“您现在率领十多万人归顺吴国,我和全端等人都身处死地,父兄子弟都在江南,就算孙綝不想来,主上和他的亲戚难道会答应吗!况且中原每年都有战事,搞得军民都很疲惫,如今他们包围我们一年,内部必将发生变故,何必舍弃这里,想冒险求侥幸呢!”蒋班、焦彝坚持劝说,文钦发怒。诸葛诞想杀蒋班、焦彝,二人害怕,十一月,二人便背弃诸葛诞翻墙出城投降。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和家里人发生争执,带着母亲及部曲几十家前来投奔魏国。当时全怿和侄子全靖以及全端的弟弟全翩、全缉都领兵在寿春城中,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秘密以全辉、全仪的名义写信,另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入城中告诉全怿等人,说“吴国朝廷恼怒全怿等人不能救出寿春,想把将领们的家属全部杀掉,所以我们才逃来归顺”。十二月,全怿等人率领部众几千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城中震动恐惧,不知所措。朝廷下诏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都得到不同的封爵和官职。
蜀汉的姜维听说魏国分出关中的兵力去支援淮南,就想乘虚进攻秦川,便率领几万人从骆谷出兵,到达沈岭。当时长城囤积的粮食很多,但守卫的士兵却是很少,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诸军事司马望以及安西将军邓艾进军占据了那里,以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都不应战。
这时,姜维因为多次出兵,搞得蜀人困苦忧愁。中散大夫谯周撰写《仇国论》来讽谏这件事,文中说:“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回答说:我听说,处于强大而无祸患的地位,常常会多有轻慢;处于弱小而有忧虑的地位,常常会想着行善。多有轻慢就会产生祸乱,想着行善就会实现天下大治,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养百姓,以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有人说:从前,项羽强大而刘邦弱小,他们相互征战,项羽和刘邦约定平分鸿沟,各自返回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认为百姓心意安定之后,就难以动摇了,于是率军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遵循周文王的做法吗?回答说:在商、周之际,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习惯于他们所专注的事物;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占据稳固地位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仗剑策马夺取天下呢!到了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苦于秦朝的徭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更换君主,有的一月更换主公,人们像鸟受惊、兽害怕一样,不知道该跟随谁,于是豪强们一起争夺,像老虎、豺狼一样分割天下,行动迅速勇猛的收获多,行动迟缓的就被吞并。如今我们和对方都已经传国易世了,既不是秦末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实际上却有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做周文王,难以做汉高祖。百姓疲劳,那么骚扰的征兆就会产生;上层轻慢、下层残暴,那么瓦解的形势就会出现。谚语说:‘射箭时多次失手,不如审慎发射。’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小利而转移目光,不会因为似是而非的情况而改变步调,时机成熟后再行动,条件具备后再举措,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再次作战就能取胜,实在是重视百姓的劳苦而审时度势啊。如果最终极力炫耀武力、滥用征伐,那么土崩瓦解的形势就会产生,若是不幸遇到危难,即使有有智慧的人,也没什么办法谋划事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258年
春季,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认为我们不能突围而出,全端、全怿又率领部众投降了敌人,这正是敌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现在可以出战了。”诸葛诞和唐咨等人都认为是这样,于是大规模制造进攻器械,连续五六天日夜攻打南面的包围工事,想要突破包围冲出去。包围工事上的各军从高处发射石车、火箭,迎面烧破了他们的进攻器械,箭和石头像雨一样落下,死伤的人遍地都是,血流满了壕沟,最终还是没能突围。城内的粮食渐渐耗尽,出城投降的有几万人。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部遣送出去,以节省粮食,好和吴人一起坚守,但诸葛诞不听,两人因此产生了争执和怨恨。文钦一向和诸葛诞有矛盾,只是因为计谋而合作,事态紧急时就更加相互猜疑。文钦去见诸葛诞商议事情,诸葛诞就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率兵在小城中,听说父亲被杀,就率兵赶来;但部众不听从他们的指挥,于是两人独自逃走,翻过城墙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军吏请求诛杀他们,司马昭说:“文钦罪不容诛,他的儿子本来也应该被杀;但文鸯、文虎因为走投无路而来投降,而且城池还没攻下,杀了他们会坚定城内人的决心。”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并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在城下巡视,还呼喊说:“文钦的儿子尚且没有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司马昭又上表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并赐给他们关内侯的爵位。城内的人都很高兴,但一天比一天饥饿困窘。司马昭亲自到包围工事那里,看到城上持弓的人不射箭,就说:“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四面进军,同时击鼓呐喊登上城墙。二月乙酉日,魏军攻下了寿春城。诸葛诞窘迫危急,单人匹马率领部下突破小城想要逃出,司马胡奋的部兵攻打并斩杀了他,诛灭了他的三族。诸葛诞麾下的几百人,都拱手排成队列,不投降,魏军每斩杀一人,就问剩下的人降不降,但他们最终还是没有改变主意,直到全部被杀。吴将全诠说:“大丈夫接受君主的命令,出兵救人,既然不能取胜,又束手向敌人投降,这是我所不取的。”于是脱下头盔,冲入敌阵而死。唐咨、王祚等人都投降了。吴国的士兵投降的有一万人,魏军缴获的兵器装备堆积如山。
司马昭当初包围寿春时,王基、石苞等人都想加紧进攻,司马昭认为“寿春城坚固而且兵力众多,进攻必然会使兵力受挫;如果有外部的敌人来援,就会内外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如今三个叛贼聚集在一座孤城中,上天或许是要让他们一同被杀,我应当用周全的计策牵制他们。只需坚守三面,如果吴国的贼兵从陆路而来,军粮必然很少;我用游击骑兵断绝他们的运输,可以不战而打败他们。吴国的贼兵被打败,文钦等人就必然会被擒获了!”于是命令各军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最终没有费力进攻就攻下了寿春城。议论的人又认为“淮南地区屡次发生叛乱,吴国士兵的家室在江南,不能放他们回去,应该把他们全部活埋。”司马昭说:“古代用兵,使敌人整个国家降服是上策,只诛杀其中的首恶罢了。吴国的士兵即使能够逃回去,也正好可以显示中原的大度。”现在一个人也没有杀,还把他们分散安置在三河附近的郡县居住。任命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余的副将都给予了相应的职位和称号,众人对此都心悦诚服。那些被诸葛诞胁迫的淮南将士吏民,都被赦免了。司马昭听任文鸯兄弟收敛父亲的遗体。还供给他们车辆和牛,好让他们送父亲的遗体回故乡安葬。
拿下寿春城后,司马昭就给王基写信说:“当初议论的人纷纷提出不同意见,请求转移阵地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临前线,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深思熟虑其中的利害关系,独自坚持固定的志向,上违背诏命,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能够制服敌人擒获贼寇,即使是古人所记述的,也不过如此。”司马昭想派遣各军轻装深入,招纳迎接唐咨等人的子弟,趁着机会有消灭吴国的趋势。王基劝谏说:“从前诸葛恪趁着东关的胜利,竭尽江南的兵力来围攻新城,城既没有攻下,而部众死了大半。姜维凭借洮西的胜利,轻装深入,因为粮饷跟不上,导致军队在上邽覆灭。大胜利之后,上下都会轻敌,轻敌就会对困难考虑不深入。如今贼兵在外面刚刚失败,内部的祸患还没有消除,这正是他们加强防备、深思熟虑的时候。而且军队出征已经超过了一年,人们都有回家的念头,如今俘虏了十万人,罪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历代征伐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保全兵力独自取胜的盛大局面。武皇帝在官渡打败袁绍,自己认为所获得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便不再追击,就是害怕挫伤自己的威势。”司马昭于是停止了行动,并任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对此,习凿齿说:君子认为司马大将军在这次战役中,可以说是能够用道德来进攻了。建立功业的人方法不同,各自有所崇尚而不能相互兼并。所以极力炫耀武力的雄主,会因为不仁而灭亡;保存道义的国家,会因为懦弱退缩而丧失。如今一次征战就擒获了三个叛贼,大量俘虏了吴国的部众,威势席卷了淮浦地区,俘获了十万人,可以说是壮大了魏国的国力。但还没来得及安坐,就奖赏了王基的功劳;对吴人施加恩惠,结交异族的感情;宠爱文鸯、安葬文钦,忘记了过去的嫌隙;不追究诸葛诞部众的罪过,使扬州的百姓心怀愧疚。功劳高大而人们乐于看到他的成功,业绩广大而敌人也怀念他的恩德。武力的威慑已经施展,文德的谋划又很和谐,推行这样的方法,天下还有谁能够抵挡呢!
司马昭攻克寿春,钟会的谋划居多;司马昭对他的亲近和待遇日益深厚,便把他当作心腹委任重任,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张子房。
蜀汉的姜维听说诸葛诞死了,便退回成都,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夏季五月,魏国诏令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个郡,加授九锡;司马昭先后九次推辞,这才作罢。
秋季七月,吴主封已故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八月,魏国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
魏国又诏令任命关内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魏帝率领群臣亲临太学,举行养老乞言的礼仪。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这时,吴国的孙綝因为吴主亲自处理政事,多次对他提出责问,心里非常害怕;从镬里返回后,就称病不上朝了,只是派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仓龙门守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个军营,想要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吴主非常憎恶他,于是追究朱公主死亡的原因,全公主害怕地说:“我实在不知道,都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告发的。”当时朱熊任虎林督、朱损任外部督,吴主把他们都杀了。朱损的妻子,就是孙峻的妹妹。孙綝劝谏,但吴主不听,因此孙綝更加害怕了。
吴主在暗地里和全公主以及将军刘丞谋划诛杀孙綝。全皇后的父亲全尚担任太常、卫将军,吴主对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说:“孙綝专权跋扈,轻视我。我之前命令他迅速上岸,去援助唐咨等人,他却留在湖中一步也不上岸;又把罪责推给朱异,并擅自杀死功臣,还不先上表奏报;还在桥南修建府第,也不再上朝拜见。他行事如此放肆,对我没有半点敬畏之心,我不能再忍受了,现在计划除掉他。你父亲担任中军都督,让他秘密整顿兵马,我会亲自出宫到桥边,率领宫中侍卫的虎骑、左右无难营的士兵突然包围孙綝,制作版诏命令孙綝统领的部下都解散,不许动手。这样一来,自然能成功拿下他。你去传达命令,只需要让他保密就行!你向你父亲宣读诏令,不要让你母亲知道;女人既不懂大事,而且她是孙綝的堂姐,万一事情泄露出去,对我的危害可不小!”全纪接受诏令后告诉了全尚。全尚没有深谋远虑,就把这事告诉了全纪的母亲,他母亲派人秘密告诉了孙綝。
九月戊午日,孙綝连夜派兵袭击全尚,并将他抓获,另派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死刘丞,到天亮时,就包围了皇宫。吴主大怒,上马带箭执弓想要出去,还说:“我是大皇帝的嫡子,在位已经五年,谁敢不服从我!”侍中近臣以及乳母一起拉扯着阻止他,他才没能出去,吴主叹息怒吼,不肯进食,骂全皇后说:“你父亲昏庸无能,败坏了我的大事!”又派人去叫全纪,全纪说:“我父亲接受诏令却不谨慎,辜负了皇上,没有脸面再相见。”于是就自杀了。随后,孙綝派光禄勋孟宗祭告太庙,废黜吴主为会稽王。召集群臣商议说:“少帝荒唐多病,昏乱无道,不能处在皇位上,继承宗庙祭祀,我已经禀告先帝废黜了他。各位如果有不同意见,就提出异议。”群臣都震惊恐惧,说:“只听将军的命令!”孙綝派中书郎李崇夺取吴主的玺绶,把吴主的罪状布告远近各地。尚书桓彝不肯署名,孙綝发怒,就杀了他。典国施正劝孙綝迎接琅邪王孙休继位,孙綝听从了他的建议。己未日,孙綝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到会稽迎接琅邪王。派将军孙耽送会稽王孙亮前往封国,孙亮当时十六岁。并把全尚迁徙到零陵,不久又追杀了他,把全公主迁到豫章。
冬季十月戊午日,琅邪王行进到曲阿,有位老人拦住王叩头说:“事情拖延久了就会发生变故,天下人都在翘首期盼,希望陛下火速前行!”琅邪王认为他说得对。当天,便行进到布塞亭。孙綝因为琅邪王还没到,就想进入富中居住,于是召集百官商议,众人都惶恐失色,只是唯唯诺诺而已。选曹郎虞汜说:“明公您是国家的伊尹、周公,身处将相之位,拥有废立的权威,将要上安宗庙,下惠百姓,大小官员都欢欣鼓舞,自认为又见到了伊尹、霍光。如今迎接的君王还没到,您却先入宫居住,这样一来,就会让群臣人心动摇,众人听闻后会产生疑惑,这不是长久保持忠孝、扬名后世的做法啊。”孙綝听了心里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虞汜是虞翻的儿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孙綝命令弟弟孙恩代理丞相事务,率领百官用皇帝的车驾仪仗在永昌亭迎接琅邪王。修建宫殿,用武帐作为便殿,并设置御座。己卯日,琅邪王到达便殿,在东厢休息。孙恩献上玺符,琅邪王三次辞让,这才接受。随即,群臣按次序引导,琅邪王登上乘舆,百官在旁陪侍。孙綝率领一千士兵在郊外半路迎接,在道旁下拜;琅邪王也下车回拜。当天,琅琊王登上正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安。孙綝自称“草莽臣”,到宫殿上书,献上印绶、节钺,请求退避贤才之路。吴主召见并安慰劝谕他,同时下诏任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任命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孙据、孙干、孙闿都被任命为将军,封侯。又任命长水校尉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
在此之前,丹杨太守李衡多次因事冒犯琅邪王,他的妻子习氏劝谏他,可李衡不听。琅邪王上书请求迁居其他郡,朝廷下诏将他迁到会稽。等到琅邪王即位,李衡心里就非常担忧恐惧,对妻子说:“我不听你的话,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我想逃奔魏国,你觉得怎么样?”妻子说:“不行。你本来是平民百姓,先帝破格提拔你,你已经多次对琅邪王无礼,现在又反过来猜疑,叛逃求生,这样北归魏国,又有什么脸面见中原之人呢!”李衡说:“那有什么办法?”妻子说:“琅邪王一向喜好善行,爱慕美好的名声,正想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贤德,终究不会因为私人恩怨杀你,这是很明显的。你可以把自己囚禁起来送到监狱去,在上表陈述以前的过失,公开请求治罪。这样的话,你反而会被优待宽恕,不只是能活命而已。”李衡听从了她的建议。吴主下诏说:“丹杨太守李衡,因为过去的嫌隙,把自己囚禁到司败那里。春秋时管仲射齐桓公带钩、寺人披斩晋文公衣袖,但他们后来都能为君主效力,你还是回到郡里去吧,不要自己胡乱猜疑。”又任命他为威远将军,授予棨戟。
己丑日,吴主封已故南阳王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
这时,群臣上奏请求立皇后、太子,吴主说:“我以微薄的德行,继承大业,执政时间不长,恩泽还没有广施,后妃的称号、太子的位置,不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坚持请求,吴主始终没有同意。
孙綝献上牛酒拜见吴主,吴主没有接受,孙綝就把牛酒送到左将军张布那里。酒喝到酣畅时,孙綝口出怨言说:“当初废黜少帝时,很多人劝我自己称帝。我因为陛下贤明,所以迎接他来继位。皇帝没有我就不能即位,现在我献上礼物却被他拒绝,这和普通大臣没什么两样,我应当再另做打算了。”张布把这话告诉了吴主,吴主怀恨在心,担心他发生变故,便给他多次给予了赏赐,以安抚他。戊戌日,吴主下诏说:“大将军掌管中外诸军事,事务繁多,现加授卫将军、御史大夫孙恩为侍中,和大将军分别处理各项事务。”有人告发孙綝心怀怨恨,后悔侍奉皇上,想要谋反,吴主就把告发的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孙綝杀了他,从此更加恐惧,借着孟宗的名义请求出京驻守武昌,吴主同意了。随即,孙綝便命令他所统领的中营精兵一万多人,都整装待发,又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吴主都下令供给。孙綝请求派中书两郎掌管荆州诸军事,主管官员上奏说中书郎不应外出任职,吴主特意批准了。孙綝的所有请求,没有一样不被允许的。
将军魏邈劝吴主说:“孙綝驻守在外,一定会发生变故。”武卫士施朔也告发孙綝谋反。吴主将要讨伐孙綝,秘密询问辅义将军张布的意见,张布说:“左将军丁奉,虽然不擅长文书官吏的事务,但谋略过人,能决断大事。”吴主听了后便召见丁奉,把情况告诉了他,并且询问应对的计策。丁奉说:“丞相兄弟及其党羽势力强盛,恐怕人心不一,不能仓促制服;可以趁着腊祭集会,有陛下的卫兵在场,趁机诛杀他。”吴主听从了这个建议。
十二月丁卯日,建业城中有谣言说腊祭集会时会发生变故,孙綝听到后,就很不高兴。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风掀翻了房屋,扬起了沙石,孙綝见状就更加恐惧了。戊辰日,腊祭集会,孙綝称病没有去;吴主强行要他前来,一连派了十多批使者去催促,孙綝没有办法,就准备入宫,部下劝阻他。孙綝说:“国家多次下令,我不能再推辞。可以预先整顿士兵,让府中起火,借着这个机会就能迅速返回。”于是就入宫去了,不久府中果然起火,孙綝请求出去处理,吴主说:“外面的士兵很多,不用麻烦丞相亲自前去。”孙綝起身离席,丁奉、张布示意左右侍从把他捆绑起来。孙綝叩头说:“希望把我迁徙到交州。”吴主说:“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吕据迁徙到交州呢!”孙綝又说:“希望沦为官奴。”吴主说:“你为什么不把滕胤、吕据沦为官奴呢!”于是斩杀了孙綝。吴主拿着孙綝的首级,对他的部下说:“凡是和孙綝同谋的人,都赦免。”听到这话,放下兵器投降的有五千人。孙闿乘船想向北投降,最终被追杀而死。随后,下令诛灭孙綝三族,并挖开孙峻的棺材,取出他的印绶,砍碎棺材后再埋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己巳日,吴主任命张布为中军督。并改葬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那些因受诸葛恪等人事件牵连而被迁徙到远方的人,把他们全部召回。朝臣中有人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吴主下诏说:“诸葛恪在盛夏出兵,士兵损伤惨重,却没有一点功劳,不能说他有能力;接受托孤的重任,却死在小子手里,不能说他有智谋。”于是这事就搁置了。
当初,汉昭烈帝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都在各个营垒部署兵力来抵御外敌,敌人如果来进攻,使他们无法进入。到兴势之战时,王平抵御曹爽,都沿用这种制度。到姜维掌权时,建议认为“交错防守各个营垒,只可抵御敌人,不能获得大的胜利。不如让各营垒在得知敌人到来后,都收兵积粮,退守汉、乐二城,任凭敌人进入平原,再用重兵把守关口来抵御他们,再派游击军队从侧面出击,伺机袭击敌人的薄弱之处。敌人攻关不下,野外没有散落的粮食,就要从千里之外运粮,身心自然会疲惫;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各城再一起出兵,与游击军队合力追击,这才是歼灭敌人的办法。”于是汉主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
公元259年
春季,正月,有两条黄龙出现在宁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顿丘、冠军、阳夏的井中多次有龙出现,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魏帝说:“龙,象征着君主的德行,现在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却多次屈居在井中,这不是好兆头。”于是创作《潜龙诗》来自我讽喻,司马昭看到后很厌恶他。
夏季,六月,魏国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这时,汉主刘禅封他的儿子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尚书令陈祗凭借机巧谄媚得到汉主的宠爱,姜维虽然职位在陈祗之上,但经常率领军队在外,很少参与朝政,因此权力不如陈祗。秋季,八月丙子日,陈祗去世;汉主任命仆射义阳人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冬季,十一月,车骑将军孙壹被婢女杀害。
这一年,魏国任命王基为征南将军,让他都督荆州诸军事。
公元260年
春季,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夏季,四月,魏国诏令有关部门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授九锡。
此时,魏帝曹髦见自己的威势权力日益丧失,忍不住心中的愤怒。五月己丑日,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要和你们一起亲自出兵讨伐他。”王经说:“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结果失败出逃,最终失去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国家权力都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时间已经很久了。朝廷内外都为他效命,不顾顺逆的道理,这不是一天形成的。况且宫中护卫空虚,兵力薄弱,陛下凭借什么呢?一旦这样做,恐怕是想除病却反而加重病情啊!祸患实在难以预料,应该慎重考虑。”魏帝于是从怀中掏出黄素诏书扔在地上说:“行动已经决定了!即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未必会死呢!”于是进宫禀告太后。王沈、王业跑出去告诉司马昭,呼喊王经想和他一起去,王经不肯。魏帝于是拔剑登上车辇,率领宫中宿卫、奴仆和侍从呼喊着出宫。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魏帝,魏帝身边的人呵斥他,司马伷的部下四散奔逃。中护军贾充从外面进来,在南阙下与魏帝交战,魏帝亲自挥剑拼杀。贾充的部下想后退,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不用问!”成济立刻抽出长戈上前刺杀魏帝,魏帝最终死在车下。司马昭听说后,心中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跑过去,把魏帝的头枕在自己腿上痛哭,十分哀伤,说:“杀陛下的人,是我的罪过啊!”
随后,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商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他的舅舅尚书荀顗去召他,陈泰说:“世上的人评论我和舅舅相当,现在看来舅舅不如我啊。”内外子弟都来逼迫他,陈泰这才进宫,见到司马昭,神情悲痛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陈泰字),你说我该怎么办?”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或许可以稍稍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过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陈泰说:“我只能想到这个,想不出别的。”司马昭于是不再说话。荀顗是荀彧的儿子。
接着,太后下令,列举了高贵乡公曹髦的罪状,并把他废为庶人,用百姓的礼节安葬了他。同时下令逮捕王经和他的家属,交付廷尉处置。王经向母亲谢罪,母亲脸色不变,笑着回答说:“人谁能不死,只怕死得不得其所。我们母子一起死,有什么可遗憾的!”到被诛杀时,王经的旧部下向雄痛哭,哀伤感动了整个街市。王沈因功被封为安平侯。庚寅日,太傅司马孚等人上奏,请求用王侯的礼节安葬高贵乡公,太后同意了。派中护军司马炎到邺城迎接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作为明帝的后嗣。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